中西医结合治疗胸痹临床观察

时间:2022-10-02 07:11:15

中西医结合治疗胸痹临床观察

【摘要】 目的 口服加味逍遥散汤剂加外敷宁心贴配合西药治疗胸痹证,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胸痹的效果。方法 81例胸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1例)进行比较。对照组应用消心痛, 口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加味逍遥散, 外敷自制宁心贴, 比较两组症状、心电图及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98%,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胸痹;消心痛;加味逍遥散;外敷

DOI:10.14163/ki.11-5547/r.2015.06.142

胸痹证是指胸部闷痛, 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其临床表现轻重不一, 轻者仅感胸闷憋气, 呼吸不畅;重者胸痛甚至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手足发凉、汗出等。现代医学中冠心病, 心肌梗死引的心绞痛以及心包炎等疾病而致的心前区疼痛, 其临床表现与本病特点相符者, 可参照本病辨证施治。中医理论认为, 本病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老体虚等因素有关。临床上一般应用扩冠, 减少心肌耗氧量及中药疏通气血、活血化瘀为原则。作者采用中药内服、外敷贴膏配合西药治疗本病患者40例, 效果显著,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全部患者均为本院住院或门诊患者,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组)40例, 其中男26例, 女14例, 年龄40~75岁, 平均年龄61岁。单用西药治疗(对照组)41例, 男23例, 女18例, 年龄42~67岁, 平均年龄59岁, 病程从7 d~3年。根据1979年9月全国中西医结合研究座谈会修订的冠心病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全部病例确诊为胸痹证(冠心病、心绞痛)。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病程、分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消心痛(生产厂家:南京白敬宇制药有限责任公司, 国药准字H32024005)10 mg, 3次/d, 口服, 连服14 d。治疗组:西药治疗同对照组, 中药内服以逍遥散加味治疗, 药用丹参30 g、柴胡15 g、佛手15 g、当归20 g、白芍20 g、枳壳10 g、白术15 g、茯苓20 g、元胡15 g、川芎10 g、郁金15 g。偏寒者加良姜、香附、桂枝;偏热者加黄苓、丹皮、栀子;素有头晕、耳鸣、面红目赤等肝阳上亢症状者, 加钩藤、夏枯草、石决明;若心动悸、脉结代者, 加灸甘草、瓜蒌、薤白、玉竹;若见心下嘈杂、泛酸者加黄连、吴茱萸、煅瓦楞等。外用自制宁心贴, 方法:白檀香、制乳香、制没药、川郁金、醋炒延胡, 各24 g、冰片4 g、麝香0.2 g, 前5味共研细末, 然后和入冰片、麝香、研匀、以50%二甲基亚砜适量调制成软膏, 每穴取1 g, 置宁心贴分别贴于檀中、内关双侧穴, 换药1次/d, 14次为1个疗程。

1. 3 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标准参照1979年9月全国中西医结合研究座谈会修订的胸痹证(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定。治疗期间, 观察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心悸、气短等伴随症状, 治疗前后心电图变化。显效:胸闷痛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 心电图正常或明显改善;有效:胸闷痛症状减轻, 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减少50%以上, 硝酸酯类药物用量减少50%以上, 伴随症状及心电图有改善;无效:胸闷痛次数及持续时间无改变, 硝酸酯类药物用量无减少, 伴随症状及心电图均无改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治疗组显效22例, 有效13例, 无效5例, 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显效15例, 有效10例, 无效16例, 总有效率为60.9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临床病例分析

患者, 女, 68岁, 2010年1月5日初诊, 冠心病史3年, 反复发作心前区闷痛。近1个月来, 心绞痛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明显增多。入院时见心前区闷痛, 伴气短、心悸、乏力、活动后诸症状加重。时有胸胁苦满, 舌暗淡, 苔白, 脉弦滑。中医诊断:胸痹;西医诊断:冠心病, 不稳定型心绞痛。予以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药以行气化瘀, 通达气血, 拟加味逍遥散治疗, 水煎服, 2次/d, ;消心痛10 mg, 3次/d, 同时予以外贴宁心贴, 服药1 d, 心前区闷痛症状减轻, (发作次数减少, 持续时间缩短);服药3 d后, 心绞痛症状基本上消失, 胃纳好转, 无心悸、恶心感。经1周治疗后各种症状消失;复查心电图示:大致正常, 心电图(V5, V6导联T波稍低平)。停用西药, 继予中药汤剂口服, 1周后出院。

4 讨论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血管狭窄, 心脏供血不足是其发病机理。心绞痛又是其主要临床表现, 对患者生活、工作带来极大的影响, 病情不控制, 易发展为心肌梗死。冠心病应属中医学“胸痹”、“真心痛”、“心悸”等范畴。现代研究表明本虚标实是该病的主要特点。明代《薛氏医案・求脏篇》[1]中说:“肝气通则心气和。”若情绪抑郁或愤怒急躁, 使肝失调达, 必然导致心气失和, 心血失养, 心脉不畅, 从而引起“心绞痛”, 症见胸闷、胸痛、叹息、胸胁胀满等;肝气郁滞。横克脾土, 中焦运化失常, 又会出现纳差或食后饱胀, 或食后易发胸闷胸痛。由此可见, “肝气”在心绞痛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治疗上应以顺气为先, 气顺则心脉通畅, 胸阳舒展, 脾胃运化正常, 清升浊降, 而无胸闷胸痛之忧。方中柴胡、枳壳、佛手理气舒肝, 当归、白芍养血柔肝, 白术、茯苓健脾和胃。《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2]中说:“痛则不通, 通则不痛”。丹参、元胡、郁金、川芎、行气活血、疏通经络。诸药合用, 达到疏肝解郁, 通络止痛的目的。方中柴胡是主药, 主治是“胸胁苦满”。心绞痛发作时自觉症状是“胸胁苦满”, 故本方治疗效果明显。从本组病例疗效观察分析, 中西药合用治疗效果明显。从本组病例疗效观察分析, 中西药合用治疗胸痹证, 疗效优于单纯用西药,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范铁兵, 杨志旭. 《薛氏医案》治虚赢案2则. 河北中医, 2013, 35(5):761-762.

[2] 刘春援, 蒋维晏. 从《素问・举痛论》探析脉络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 世界中医药, 2014(2):242-244.

[收稿日期:2014-10-16]

上一篇: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临床观察 下一篇: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临床诊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