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取向

时间:2022-10-02 06:32:52

浅谈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取向

【摘要】马克思认为新闻出版自由是报刊人民性的体现。延续马克思关于“人民报刊”思想精华,现代电视媒体民生新闻以受众为本位,在激烈的媒体竞争环境中有所作为,并呈现以下发展取向:做普通百姓的知心人的节目理念;区域文化资源发掘利用的地域优势;主持人说新闻和受众参与的传播方式。

【关键词】马克思 新闻自由 媒体 民生新闻 取向

近些年来,“民生新闻”类的电视栏目活跃于各省市电视台荧屏,并获得了较好的收视率和社会效益。本文主要从马克思新闻自由思想出发,解读民生新闻以受众为本位的节目理念、地域文化资源的发掘、组合式传播方式等新闻操作取向。

一、鲜明的节目理念:做普通百姓的知心人

马克思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一文中第一次谈到自由报刊理论。他以对真理的认识和把握为基点表达了自己的出版自由的思想。马克思在《莱茵报》工作期间,一直具有自由民主主义思想,反对当时德国的封建专制主义,在当时撰写了一系列针砭时弊的政论文章,其中最为重要的理论成就,就在于新闻出版自由。马克思的这些政论文章,直接关注当时德国的现实,关注弱势群体的生活,并且针对新闻出版自由这一问题在学理上给予充分地论证。同时他认为新闻出版自由是报刊人民性的体现。

马克思认为对报刊的合理性的态度要从反映大多数民众的普遍利益出发,不应该从代表少数特权等级的私人利益出发。报刊应该是体现人民理性,报刊应当报道人民群众所关心的社会事务,多反映人民群众的疾苦,多表达一些他们的意愿。真正的报刊应该“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①通过报道事实让大众获得启发和教育,从而使得人们能够认识客观世界, 并且能够通过报道事实揭示社会问题和人民真实的诉求。书报检查令导致报刊完全在政府的意志下运行,报刊只是少数权贵的工具。报刊成为上流特权阶层的出版物,从而丧失了报刊的人民性,它们所报道的内容只是官方所需要的,与广大人民的生活距离遥远。

中国电视新闻节目理念的民生化走向更多的体现马克思新闻自由思想中的“人民性”,随之不断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民生元素的不断强化。民生新闻不同于传统新闻,但又具备时政新闻和社会新闻的双重特性。②由于其关注普通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及其所想所感,而深受观众的喜爱。可以说,贴近性一直是新闻媒体努力的目标和具体方向,电视民生新闻拍摄角度的平视化,采访语式的平民化,以及对民众疾苦感同身受的评点立场,让观众有亲切感。比如《南京零距离》中的主持人孟非,被观众称作“市民的儿子”,因为他不仅走进了民众的日常生活,而且对于老百姓的生活遭遇与冷暖辛酸感同身受,对于的社会现象经常有大胆地抨击。电视民生新闻贴近民众,确立了具有地方特色和平民化色彩的公共表达场域的地位。

电视民生新闻最早从电视动态新闻中的社会新闻演变而来,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演化为都市新闻,之后又与都市新闻中的经济、财经、法制、娱乐等新闻题材相分离,逐渐成为具有独自特征的新闻类别。③民生新闻典型的代表有成都电视台的《今晚800》,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北京特快》等。2002年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推出的《南京零距离》,开创了大时段城市民生电视新闻节目的先河,具有民生新闻发展里程碑的意义。后来南京地区陆续开播了《直播南京》、《绝对现场》、《法治现场》、《标点》、《服务到家》、《1860新闻眼》等民生新闻栏目。由此形成了城市新闻现象,以本地区大时段直播或“准直播”为特征、以关注本土化市民生活形态为主体内容。在大众文化消费中,由于这些电视新闻题材趋向市民生活,能以市民的眼光透视大众的生活,用百姓的语言表达百姓关心的事情,轻松活泼,因此受到观众的喜爱。

二、发挥强大的地域优势:区域文化资源的发掘利用

电视民生新闻在演进的过程中,对新闻场景的选择偏爱能展示当地风土人情的,注重对文化资源进行历史性开掘,尤其是当地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民俗风情。比如《1860新闻眼》,制作了八集寻访南京老地名的节目:《乌衣巷》、《桃叶渡》、《三条营》、《白鹭洲》、《利济巷》、《石头城》等,由老南京人的叙述和丰富的史料画面展现风土人情,不仅具有历史厚度,而且具有地域文化价值。以此来寻访南京老地名、重拾南京人的地名情结为由。纵观地区媒介市场,“民生新闻”占有一定的市场空间。《拉呱》是齐鲁电视台的方言民生新闻栏目,它将受众目标定位于本方言区的观众,选择走“小众化”、“窄播”的道路,它以本地居民为主,用乡音土语进行交流,节目富有生活气息,很自然的当地居民成为其忠实的观众,从传播学角度来看是大众传播向人际传播的转化,在传播过程中,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比其他类似节目占有优势,更容易被百姓所接受。这些民生新闻栏目获得了较好的收视率,而且在百姓生活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民生新闻具有实用性的功能,这是它最显著、最重要的特点。帮助普通老百姓解决衣食住行方面的实际困难,对人民群众的生活给予指导,以至于一些老百姓会有“有困难,找媒体”的想法。2006 年辽宁电视台生活频道的《生活导报》栏目,提出了“民生服务”的概念,强调在民生新闻大行其道的电视竞争中,走出自己独特的服务于百姓生活的特殊概念。突出节目的实用性,形成全方位服务百姓生活,做实事,实帮忙,赋予节目服务以便更好地符合频道定位。强调泛服务化理念,对发生在百姓生活中的民生事件进行深加工。比如:对居民家的漏水事件并不仅仅简单报道事件现象,而是通过与相关部门协调,帮忙到底。同时总结相关经验进行生活提示,如造成漏水的普遍原因、责任划分、解决方式、相关部门联系电话等内容丰富节目内涵。《生活导报》坚守生活服务的阵地,每天保持2/3 的内容为“有求必应”、“帮忙服务”,不脱离百姓生活,不追求“新奇特”、“爆冷门”。

民生新闻栏目选择的报道题材,都是发生在老百姓中的事情,能与广大群众产生共鸣。例如贵州电视台20001年1月23日推出的大型公益栏目《温暖行动――农民工我的兄弟姐妹》,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报道,讲述农民工群体的打工故事,展现他们积极、健康、励志、向上的新形象,对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农民工、帮助农民工、支持农民工的良好舆论氛围起到了重要作用。栏目在新闻的处理上注重对情节、细节的展现,营造现场气氛,让观众有现场感。从而在心理上拉近和普通受众的距离,强化了新闻传播的效果。

三、组合式传播方式:主持人说新闻+受众参与

民生新闻在其发展过程中主要以平民为受众对象,以平民视角传播信息,注重受众参与,深得受众喜爱与信任。特别是民生新闻采用了电视节目主持人“说新闻”的报道方式。而这种独特的“说新闻”的方式深入到了观众的灵魂深处,主持人的魅力不仅仅在于主持人的亲和力,而且还在于其独特的新闻评点。此外民生新闻在传播上采用多种互动形式,增强了节目的互动性。多数媒体采取了媒体与受众互动的节目形式,比如观众提供新闻,观众自拍新闻,受众通过电话或手机短信发表意见等等。这些互动形式打破了广电节目制作播出的神秘感,把受众置于与媒体同等的地位上,增强了受众的参与性。

主持人说新闻的播报方式给观众带来亲切感,潜意识的拉近了主持人与观众的距离。再加上受众参与的节目形式,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下民生新闻很容易获得观众的信任。“平民视角”是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理念定位,主持人在传播过程中的“拟人际传播”状态,以“朋友”的平等关系与观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从而形成具有贴近性的传播特性。所以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真诚、平等的表达,可以获得观众心理上的认同,从而为民生新闻节目树立起“亲民形象”。

与陕西的《都市快报》、江苏的《南京零距离》等民生类新闻节目相比较来看,山东的《拉呱》节目形式特别,节目使用方言口语说新闻,新闻节目表现生动、浅显、形象,节目内容容易被观众所接受。而节目运用曲艺形式来展示新闻,成为――种电视新闻形态。新闻节目运用曲艺,使节目锦上添花,用方言表达新闻内容,观众会收到语意同到,亲近自然的直接效果。《拉呱》节目有别于传统的新闻模式,打造了一个方言曲艺式新闻模式的品牌,有曲艺的本质,又有新闻的生命――“新鲜”。新闻具有严肃性,而曲艺具有诙谐、轻松的特点,《拉呱》这种“曲艺式新闻”,将新闻与曲艺嫁接起来,在节目中广泛运用快板、评书、相声等观众喜爱的曲艺形式,融入娱乐性、趣味性,节目的看点增多,观众对节目的期望值较高。

延续马克思新闻自由思想的“人民报刊”思想精华,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以受众的镜头、受众的视角,通过真实展现、个性叙述、精辟点评的方式,反映了民众心声、引导了百姓生活。在这样的构架下,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打破了传统新闻说教的传播模式,以其平民视角与观众进行平等交流,反映普通人平常生活的“民生内容”,通过“平民化诠释”和“本色化点评”,达到凸显社会人文关怀、引导主流价值观念的目的。■

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

②李娟,《打好民生新闻这张牌》,《新闻窗》,2008(1)

③石长顺、金珠,《民生新闻的演进及湖北经视实践》,《中国记者》,2011(1)

(作者: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09级研究生,延安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与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

责编:叶水茂

上一篇:浅析县级广播品牌栏目的策划和培育 下一篇:电视谈话类节目中现场观众话语权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