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72例临床治疗分析

时间:2022-10-02 06:25:10

中医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72例临床治疗分析

【摘要】目的探究中医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3月到2012年8月我院诊断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患者72例,对他们在我院治疗期间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对72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治疗前后的情况进行对比,其中基本痊愈的4例,占了5.6%;基本缓解的22例,占了30.6%;明显改善的14例,占了19.4%;进步的20例,占了27.8%;无效的12例,占了16.7%;肾阴虚型32例,有效25例,有效率为78%,脾肾阳虚型40例,有效35例,有效率为87.5%,总有效率达到了88.3%。结论证明中医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是有一定的疗效的,我们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应该不断的积累经验,探索发现新规律,争取在中医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上取得更进一步的提高和突破。

【关键词】中医;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疗效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导致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从而出现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血液综合症。该病可以根据患者的全身情况、骨髓象、血象以及预后的情况分为慢性和急性两大类。近些年来,由于中医在治疗疾病越来越受到大家的认可和关注,对于再生障碍性贫血也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其中陈信之教授认为:血瘀、脾虚、肾虚是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基本病因,患者在整个疾病过程中伴随着阴阳、气血、脏腑方面的亏损[1]。这为我们中医在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提高了很好的依据。现对我院在中医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72例临床实例做如下介绍。

1临床资料

我院2011年3月至2012年8月明确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患者72例,对这些患者在中医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72例患者中,男41例,女31例;年龄最大的67岁,最小的11岁;病程最长的有15年,最短的有20天。

2治疗方法

根据中医的诊疗原理,以脉证为特点可以将患者分为肾脾阳虚型和肾阴虚型两种,其中肾脾阳虚型主要的临床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冰冷、全身乏力、脉搏虚弱或沉细等;肾阴虚型主要的临床表现为:手脚发热、盗汗、脸面潮红、头晕目眩、脉搏细数等。72例患者中,脾肾阳虚的患者40例,肾阴虚的患者32例。脾肾阳虚型患者以脾肾双为主,用药为:黄芪、当归、党参、白术、枸杞子、菟丝子、何首乌、知母、生地、山萸肉、鹿角胶,三七粉、茜草、鹿茸等。肾阴虚型患者滋阴养血为主,用药为:女贞子、早莲草、龟版胶,鹿角胶、菟丝子、三七粉、瑰花、知母、阿胶、青蒿、石膏、侧柏叶等。患者在坚持服药8个月以后,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

3结果

72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治疗前后的情况进行对发现,其中基本痊愈的4例,占了5.6%;基本缓解的22例,占了30.6%;明显改善的14例,占了19.4%;进步的20例,占了27.8%;无效的12例,占了16.7%;脾肾阳虚型40例,有效35例,有效率为87.5%,肾阴虚型32例,有效25例,有效率为78%,总有效率达到了88.3%。

4讨论

无论为定义为肾脾阳虚型还是肾阴虚型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其诊治的基本法则都符合中医的气血、脏腑阴阳的辩证,滋阴补阳,益气养血,滋阴补肾,益气补血,补肾活血等观点。其中医的主要诊治观点有如下一些。

4.1补肾为主阴虚的症状复杂多变,但是脏腑精虚、气血不足是再生贫血的本质,因此补肾养精髓是治疗的基础,如果离开了精虚髓亏的主线,按型论治,可能会失去治病求本的本意了[2]。补肾养虚能够调节机体的免疫力,通过各种方式促进骨髓祖细胞和干细胞的造血能力,同时补肾药能够促进骨髓造血干细胞的修复,刺激骨髓的增生,从而有效的改善骨髓的造血功能。

4.2健脾益气,泻肝清火黄振翘教授认为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离不开治疗脾脏,治疗脾脏的同时又不能脱离补肾,脾肾治疗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清肝泻火,肝火伏热能够得到控制,脾气生运,泻肝清火,化生气血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如此以来,耗伤、气血锐减方能得到有效的制止[3]。

4.3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有观点认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可能是因毒制虚,治疗应该以祛邪除毒,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中医治疗中有种说法为邪正则盛衰,应治以补阳益气、化瘀解毒[4]。

4.4注意阴阳气血间的相互协调虽然临床上阴阳气血的不足的偏重点不同,但是在治疗上不能只强调某一方面的补充而忽视了另一面,阴阳气血是相互对立的,必须达到相互之间的统一与对立,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5小结

临床研究证明中医在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有一定的治疗效果,治疗主要以补肾益气为主,辅以补脾、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泻肝清火的药物,这样能够大大的提高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有效率,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病情。

参考文献

[1]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血液病专业委员会.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医治疗及要用经验谈[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2,36(10):8-9.

[2]王展翔,胡乃平,周霭祥教授.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认识[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2(3):19-21.

[3]黄镇翔.中医中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进展[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34(8):46-48.

[4]徐亚文,王立书,刘大同.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经验[J].中国社区医师,2007,11(9):71.

上一篇:浅谈护士长如何做好管理者 下一篇:急诊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