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诅咒”论续评:来自区位的分析

时间:2022-10-02 06:23:24

“资源诅咒”论续评:来自区位的分析

[摘 要]“资源诅咒”论最早形成于1990年代。其核心思想是自然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呈现负相关关系,即使从国内省级层面来讲也是这样。事实果真如此吗?这里分别从国内省级层面扣国家国际层面上来对该理论做一些分析。研究发现:无论在哪一个层面上都不存在“资源诅咒”的现象,相反,区位问题越来越成为决定一个地区或国家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

[关键词]资源诅咒:经济增长;港口资源;海洋运输

[中图分类号]F0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10)02-0003-06

一、引论

关于“资源诅咒”的思想最早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即Prebisch 和Singert首先从国际贸易的角度解释资源出口国家贫困化增长的原因。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即1993年Auty在研究产矿国经济发展的问题时第一次提出了“资源诅咒”这个概念。1995年美国经济学家Sachs和Wamer研究了世界上71个国家1970~1989年自然资源状况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其研究结论是,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之间确实存在相关性,但却是一种负相关性,即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与地区,经济增长反而慢于自然资源稀缺的国家与地区。在国内最早做“资源诅咒”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的当属徐康宁。他以各省煤炭、石油、天然气这三种矿产资源的基础储量占全国的相对比重来衡量各地区自然资源贫富的差异,以1978年为基期,2003年为计算期,以各省资源充裕度指数为横轴,GDP年均增速为纵轴,做两个变量的散点图,由散点图可以清晰地发现一个大致规律,各散点(代表各省份)非常近似地收敛于由高向低(代表GDP增速)和从左到右的一条拟合线,即近25年来我国能源资源丰裕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普遍要比能源资源贫穷的地区慢许多。由此在国内引起了一场省级层面是否存在“资源诅咒”的纷争。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目前国内尚很少有人反对这一种观点。

关于“资源诅咒”的内涵,学术界有多种解释。如在Ian Coxhea看来,所谓“资源诅咒”意指由于不能持续有效地利用资源要素,尤其是那些生产力潜能最高的产业没有能够做到持续有效利用生产要素,而导致的低增长。正如Sachs and Warner(2001)所描述的,“……事实上那些自然资源最为丰裕的国家群体和高GDP国家群体之间是没有共同点的,……密集的资源总是和低经济增长联系在一起。”以至于有人将其概括为:“丰裕的自然资源并不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反而是经济增长的包袱,”或者说,在控制了制度、人力资本、投资、开放度、价格变化等因素后,自然资源的丰裕度与经济增长之间仍然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性。或者说,在控制了初始人均收入、贸易政策、政府效率和投资率等影响经济增长的多种变量后,自然资源充裕度与经济增长速度成反比。甚至还有人提出,资源型产品(农产品、矿产品和燃料)出口占GDP中的比重每提高16%,经济增长速度将下降1%。

然而,在赵奉军看来,所谓资源诅咒主要是指丰富的自然资源往往与一系列有害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象联系在一起。例如收入分配极端不平等,腐败和寻租活动盛行,人力资本投资严重不足,内乱频频爆发,教育水平低下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长期低下。以至于丁菊红、邓可斌将这一种现象界定为“自然资源的丰裕阻碍了经济的增长。”张菲菲等将其界定为:“丰富的资源趋于阻碍而非促进经济发展。”

这一种理论是否正确,我们首先从国内省级层面上来做一些检验,其次再从国家和世界层面上来做一些检验。

二、国内省级层面的检验

由表1所给出的数据,我们可以初步得出以下这样几个结论:

第一,三大矿产资源均较为丰富的内蒙古(煤炭排在第2位、天然气排在第4位、石油排在第9位)、山东(石油排在第3位、煤炭排在第7位、天然气排在第9位)、新疆(石油排在第2位、天然气排在第2位、煤炭排在第5位)、黑龙江(石油排在第1位、天然气排在第6位、煤炭排在第10位)、河北(石油排在第4位、天然气排在第11位、煤炭排在第11位)和辽宁(石油排在第6位、天然气排在第12位、煤炭排在第15位),其人均GDP在全国的排名均比较靠前――分别为第10、7、14、13、11和9位。至此,我们完全可以说,即使以石油、天然气和煤炭三大矿产资源同时作为考察对象――而不考虑区位问题。“资源诅咒”论的命题在这6个省份也是很难成立的――至少是不严密的。因为从统计的角度来讲,如果排在前10位的省份中有5位(如果是按照前11位的省份来考察,有55%)已经否定了相关的命题,那么再往下的检验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如果我们再作进一步的考察,发现一个更为有趣的事情――那就是山东、河北和辽宁属于沿海省份,而内蒙古、新疆和黑龙江则属于沿边省份(见图1、图2)。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告诉我们:可能区位问题更为重要。具体一点说就是,一个地区是不是拥有港口资源、海洋资源以及海洋运输,或者是否拥有丰富的边境资源、边境贸易以及与此相关的其他资源,则是决定一个区域能否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不过,这一命题成立的前提条件就是,周边国家乃至国际环境必须是稳定的。同样地,这一命题也只有在当代才能够成立――比如17世纪之前尤其是15世纪之前就不会成立,因为那时还没有发达的远洋航运。

第二,虽然陕西(天然气排在第1位、煤炭排在第3位、石油排在第5位)、甘肃(石油排在第8位、天然气和煤炭排均排在第13位)和河南(煤炭排在第6位、石油排在第10位、天然气排在第14位)的三大矿产资源均比较丰富,但其人均GDP分别排在全国的第20、30和17位,很显然,经济发展均相对滞后,似曾是印证了“资源诅咒”论的论断。不过,其共同的特点就是均处于内陆省份(从表象上看,甘肃属于沿边省份,但由于受多方因素限制,基本上没有开放边境口岸,所以这里将其看作内陆省份)。这本身就告诉我们:这些省份无论什么样的产品要想出口到国外,都必须承担高昂的运输费用,这是限制其发展的首要因素;其次,中国有句古语“雁过拔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些省份的经济发展要受制于“他人”。加之,长期以来我们又对各类矿产资源实行非市场价(即低价)收购的办法,由此也导致这些省份并没有通过矿产资源的开发而实现经济的发展。正因为此,所以2009年5月10日国务院通过的发改委《关于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完善煤炭成本构成,反映开采、经营过程中的资源、环境和安全成本(财政部牵头)。完善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逐步理顺与可替代能源的比价关系(发改委牵头)”,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三,有两大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的省份,分别为天津(天然气排在第10位、石油排在第12位)、吉林

(石油排在第7位、天然气排在第8位)和青海(天然气排在第5位、石油排在第11位),其人均GDP在全国的位次分别为3、12和23位。前两个省份共同的特点是均拥有丰富的港口资源或边境口岸――如吉林的图们江和珲春口岸。至于青海省则属于典型的内陆省份,难免会遇到上述的情况,所以其经济发展,处于落后状态。

第四,三大矿产资源都极为贫乏的上海、福建、浙江、广东和北京,经济均处于全国的前位,分别为第1、8、4、6和2位。在这一序列当中除了北京属于中国的首都――可能情况比较特殊以外,其他的4个省份均为沿海地区。如果我们再从人均GDP的排序来看,除了内蒙古不属于沿海地区之外,排在前10位的都是沿海省份(见图1、图2)。这一种结果再一次告诉我们,一定程度上区位问题决定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而不是矿产资源的多少。如果是从纯区域经济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必须将区域的异质性纳入分析问题的框架,否则从“外行”来讲好像统计的结果非常令人满意,但“内行”一看却存在着严重的错误。

第五,三大矿产资源均极为贫乏的江西、湖南(仅有19.83亿吨的煤炭)、宁夏(石油为46.06万吨、煤炭为59.17亿吨、天然气为1.68亿立方米)和,其人均GDP分别处于全国的第25、22、19和27位。如果是从区位的角度来考察,前3个省份均属于典型的内陆地区。虽然拥有丰富的边境资源,但因为周边国家一则经济落后,二则政局不稳,加之属于高原地区,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所以其经济的发展亦相对滞后。

第六,仅有一种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的省份,分别为云南(煤炭排在第9位,它分别与缅甸、越南和老挝接壤,与泰国毗邻)、四川(天然气排在第4位)、重庆(天然气排在第7位)和湖北(石油资源排在第14位),其人均GDP分别排在全国的第29、24、18和16位。虽然山西、贵州、安徽的煤炭资源均较为丰富,分别为全国的第1、4、8位,但经济亦很落后,其人均GDP分别处于全国的第15、31和28位。这6个省份的情况似曾也印证了“资源诅咒”论的论断。但是,如果我们从区位的角度来考察,除了云南与的情况有所类似之外,其共同的特点仍然是处于内陆地区。难免会遇到与第二点结论相同的情况。

第七,虽然广西(石油排在第16位、天然气排在第19位、煤炭排在第21位)和海南(石油排在第19位、天然气排在第16位、煤炭排在第28位)均拥有三大矿产资源,但都比较少。相应地,其经济发展水平分别处于全国的第25和20位。不过,它们均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处于沿海地区,应当说这两个省份均具有良好的发展条件。可惜的是由于广西历史上周边的国际环境不够宽松,而海南省又建省,不久。加之过去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也不在这里,所以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随着泛珠三角经济圈的形成,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我们深信,广西和海南在未来一段时间之内一定会取得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八,江苏除了石油资源较为丰富(排在全国的第13)之外,还拥有丰富的港口资源,所以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2007年其人均GDP排在全国第5位。

另据中国海关统计,2005年中国有12大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排在世界前100位,它们分别是:上海(第3位)、深圳(第4位)、青岛(第13位)、宁波(第15位)、天津(第16位)、广州(第18位,比2004年提前四位)、厦门(第23位,比2004年提前三位)、大连(第3l位,比2004年提前四位)、中山(第79位)、连云港(第84位)、福州(第90位,比2004年提前五位)、营口(第94位),这种位序也基本上与相关省份人均GDP排序相吻合。

综上所述,丰富的矿产资源并不是决定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唯一条件,同样地,即使拥有边境资源、港口资源、海洋资源和海洋运输,也不是决定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唯一条件。但就中国省级层面的现实而言,区位问题越来越成为影响一个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相对重要的条件,这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即凡是那些处于沿海和沿边的省份(只要周边的国际环境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更容易取得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深居内陆的省份则难以取得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此,仍然值得一提的就是:我们又不能说港口、海洋、海洋运输、边境口岸等等类似的东西不是资源。总之,舍弃区位、区域资源的异质性问题来谈经济增长或发展的方法是不对的――至少是不全面的。

三、国家层面的检验

接下来,我们从国家和国际层面上来做一些分析。

首先,从中国来讲,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取得年均9.6%~9.8%的经济增长速度,除了稳定的国内国际环境、不遗余力的进行经济建设和坚持改革开放之外,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港口资源支撑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此,我们可以从“六五"至“十一五"计划当中得到印证(见表2)。

由表2可见,始于1970年代后期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围绕能源资源的开发和沿海、沿边地区的发展而展开。如果不是国内拥有并开发这些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中国今天也不可能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GDP总量屈居世界第三。当然这只是一个定性的分析。接下来我们再做一个定量的考察。由图3和图4我们即可以清晰的看到,19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的增长严重的依赖于能源资源的生产和消耗――即三者的波动方向基本上呈现一致性。这样的事实本身就告诉我们:在技术不会发生大的改变的情况下,中国能源的生产增长速度和消耗速度决定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而不是相反。有资料显示,在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下,为确保中国经济仍然有一个比较快的发展,2009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3.5%,从项目隶属关系看,中央项目投资6586亿元,同比增长28.6%;地方项目投资71512亿元,增长34.1%。从产业看,第一、二、三产业投资分别为1428亿元、33956亿元和4271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8.9%、29.0%和36.6%。从行业看,煤炭开采及洗选业投资1157亿元,同比增长40.5%;电力、热力的生产与供应业投资4389亿元,增长23.8%;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投资960亿元,增长0.3%;铁路运输业投资1832亿元,增长126.5%;非金属矿采选、制品业投资2777亿元,增长53.0%;黑色金属矿采选、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1769亿元,增长10.8%;有色金属矿采选、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1233亿元,增长21.8%。与此相伴随,2009年上半年GDP增长达到7.3%。

综上所述,从国家层面上讲,中国也不存在“资源诅咒”的现象。相反,我们倒是依托于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和港口、海洋资源以及海洋运输资源,实现了经济长期持续快速的发展。这样的事例在国际上也俯首即是,例如美国(美国的煤炭、稀土、钼、铜、铅、锌、金、银、硼、硅藻土、天然碳酸钠、重晶石等矿产储量,分别列居世界第1、3、2、2、3、3、5、6、2、1、1和3位,主要港口有洛杉矶、纽约等)、英国(煤炭,主要港口有费力克斯托港、南安普顿和加的夫等)、德国(煤炭,主要港口有汉堡、不来梅等)、澳大利亚(煤炭,主要港口有布里斯本)、加拿大(已探明有巨大的煤、铁、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等矿藏,主要港口有温哥华、蒙特利尔等)、法国(铁、铀、铝土矿资源在西欧名列前茅,主要港口有勒哈佛、马赛)、新西兰(有褐煤、次烟煤和少量优质烟煤资源,主要港口有新西兰港口)、挪威(为欧洲最大产油国、世界第三大石油出口国,主要港口有奥勒松、卑尔根等)、荷兰(荷兰北部和北海地区有着丰富的天然气,估计储量为26800亿立方米,现在大约95%的家庭用上了天然气,主要港口有鹿特丹港、阿姆斯特丹等)等等,无不是依托于国内丰富的矿产资源、港口、海洋资源和海洋运输来求得经济的发展,并巩固了其在世界上的经济和政治地位呢!

综上所述,“环顾世界,我们会发现‘资源诅咒’现象具有普遍性”,或者说是“发展经济学里颠扑不破的一个命题”的论断值得深思――因为谁都知道,地球表面有71%的面积为海洋,但我们并没有把它量化纳入经济增长模型,对其贡献加以计算;谁都知道,当今世界所有的城市没有一个不是靠形形的资源把它装点起来的,但都不去关注它是怎么运行的――我们假设所有的城市要是断电一天,这个社会又会怎么样?谁都知道,当今世界所有的农村基本上都没有它附近的城市发达,但所有的城市又都不想也无法抛弃它,为什么?究竟是需要它的资源――土地、农副产品等,还是来显示自己的地位?落后的原因又是什么?究竟是价格的原因,还是市场的原因,或者是制度的设计出了问题――权贵们有意来保护自己?

上一篇:环境规制对企业利润率的影响 下一篇:资源税变革对山东省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