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谈判制度浅议

时间:2022-10-02 06:17:13

集体谈判制度浅议

[提要] 集体谈判制度被认为是缓解劳资矛盾最有效的途径。本文通过简单陈述集体谈判的发展过程,根据目前我国这方面面临的问题,结合经济转型时期的背景,从政府和劳动者自身两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集体谈判;推进过程;面临的问题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自2012年开始,GDP增速告别了10%的时代,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开始回落,处于“三期叠加”的特定阶段,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新常态下,包括产业结构调整在内的经济结构转型是必然。产业结构调整肯定会造成劳动力需求的改变,同时由于劳动力供需结构不匹配、政府政策和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进一步加重了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的局面。庞大的劳动力供给和有限的、技术要求更高的就业机会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凸显了“强资本、弱劳动”的局面,而这一局面使得处理好劳资之间的利益平衡,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成为经济结构转型背景下的重要议题。

截至2015年底,全国就业人员达到77,451万人,各地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和仲裁机构共处理争议172.1万件,同比上升10.4%。仲裁机构期末未结案件数达到4.1万件,同比上升14.1%。表1表明,2011年当期劳动争议案件受理数为589,244件,2014年上升到715,163件,劳动争议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调整劳资关系成为了刻不容缓的任务,集体谈判制度则是调节两者矛盾的一个有效途径。(表1)

一、集体谈判的发展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描述,集体谈判这一原则是确保雇主和工人有一个平等对话协商的权力,并且保证协商结果是公平平等的。集体谈判允许协商双方建立一个公平的雇佣关系并且避免代价高昂的劳资纠纷。谈判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工作条件、雇主和工人的关系以及雇主组织和工人组织的关系,这是西方社会化解劳资冲突最重要的手段。需要注意的是,“集体谈判”和“个人谈判”是有区别的,前者是签订集体协议,解决的是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19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的工人开始了一系列的维权活动,最早是在英国和德国产生了工会与雇主的集体谈判并且签订集体合同。集体谈判这个概念最早也是由英国学者韦伯夫妇在其研究工会和集体谈判的代表作《产业民主》(1897年)一书中提出。19世纪末,制度学派代表康芒斯将社会关系分为三层:冲突、依存和秩序,他认为若劳资双方始终存在竞争,就应该建立制度和规则缓和这种冲突,那么包括国家干预的“集体行动”是必要的。

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接受凯恩斯的观点,即主张通过政府干预实现国家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因此劳动关系理论和劳资关系政策也深受其影响。但是,不同学派对此的观点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新古典学派认为工会开展的集体谈判对社会只能产生负面的影响。相反,自由改革主义学派、多元论学派和新制度学派则都肯定了工会和集体谈判的积极作用,尤其是新制度学派的观点“工会和集体谈判有利于维护雇员的权益,保证更加广泛的平等”被大部分市场经济国家认同,成为劳动关系中的主流学派。

国外关于集体谈判的文献理论上看主要从社会形态、制度体系、谈判过程等方面进行分析,从模型分析方面看,有尼凯尔和安德鲁斯的管理权模型、麦克唐纳和索罗的效率谈判模型以及曼宁对于上述两个模型结合的分析。由于集体谈判理论应用性比较强,因此大部分学者对此也都选择定量分析。

随着集体谈判相关理论的日益成熟,集体谈判的方式也呈现出地区特征。我国学者赵曙名通过对比不同国家劳资关系管理的差异性,将集体谈判的模式归纳为以下三种(赵曙明,2012):

(1)美国模式。美国主要处理的是工会和雇主之间的关系,一般政府不参与,主要依据法律途径,谈判过程也相对自由。

(2)德国模式。德国的谈判高度程序化和法律化,政府干预较多。

(3)日本模式。由于日本企业独特的雇佣关系――终身雇佣,因此其谈判层次只能建立在企业层面,但是工会的效用比较有限。

二、我国集体谈判推进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和私营企业的迅猛发展,市场化的劳动关系已经成为了主要劳动关系模式,也是典型的劳资关系,但由于劳资双方代表不同的利益群体,劳资冲突也日益凸显,我国学者开始探讨利用集体谈判解决劳资冲突的途径。

在1995年实施的《劳动法》中,我国第一次将集体合同写入立法,提到集体合同主要是通过集体协商达成的。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集体谈判”是国际通用术语,由于“谈判”比“协商”听起来更具有攻击性,所以我国一些正规文件和研究文献中通常使用“集体协商”,但是两者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随后,2000年颁布的《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对集体协商做出了进一步的规定,要求我国境内的企业通过集体协商签订工资协议,然而实际推行效果不尽如人意。2001年,我国修正了《工会法》是法律层面对集体协商做出的规定。2003年,国家全面实施劳动关系三方(国家、企业、职工)协商机制,目的是想通过协商的方式解决劳动关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2009年,金融危机后续的影响使劳资关系更加紧张,全国总工会了《关于积极开展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指导意见》,促进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2010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了《关于深入推进集体合同制度实施彩虹计划的通知》,深入推进集体合同制度。

随着法律政策的完善和监管部门监督,近十年劳动合同签订率、集体合同签约数、企业数和签约工人数逐年稳步上升,2015年底,劳动合同签约率达到90%,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查的当期有效集体合同176万份,覆盖企业356万户、职工1.7亿人。同时,行业性集体谈判也取得了阶段性进展,比如“温岭模式”和“武汉模式”,这样的形式有利于竞争力的提高,维护劳方的利益。

上一篇:秋天到了,听一只“秋”在吟唱 下一篇:马嘉慧的闪亮作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