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特点及趋势

时间:2022-10-02 05:20:00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特点及趋势

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特点

1.与素质教育关系密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起是素质教育倡导的必然产物。[1] 1993年制定的《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在这一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是其他各种素质的载体,是一个人整体素质提高的基础。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深入发展逐步向中小学校转移和渗透。[2] 在1999年《 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 》(以下简称《 意见 》)中,明确规定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的德育处或基(普)教处负责。

2.发展性心理辅导取向

许多学者对发展性心理辅导进行过论述,早期代表人物之一布洛克尔曾指出:“发展性心理辅导关心的是正常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和应对策略,尤其重视智力、潜能的开发和各种经验的运用,以及各种心理冲突和危机的早期预防和干预,以便个体顺利完成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3] 2002年制定的《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以下简称《 纲要 》)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具体目标中提到“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可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的,而不仅仅是对有心理问题学生的心理辅导,各个省市的相关文件都承袭了这一思想。

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上看,《 纲要 》分阶段设置了具体的教育内容,大致可归类为学习发展、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及职业发展三个方面,体现了发展性心理辅导所应涵盖的内容。

3.柔性政策特点明显

尽管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出台了不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文件,但大多以柔性建议为主,没有具体落实办法,且大多数文件以《***意见》为范式,在硬性指标上有所欠缺。不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流于政策层面,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一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被其他学科课程所占用。

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

1.组织建设的三级化

地方政府出台的相关文件加强了行政部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作用,呈现省、市、县(区)三级化管理模式。如《 湖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细则 》规定,省教育厅设“湖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委员会”,行使行政领导职能,并设“湖北省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作为其执行工作机构,各市区县建立本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在各个学校中,又逐步形成了校长挂帅、分管校长具体负责、各职能部门参加的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如《 深圳市教育局关于大力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中提到:“要成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由一名校级领导担任组长,学校德育部门具体负责,教务处、共青团、少先队共同参与,组织、协调和指导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这种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组织的建设,有利于建立职责明确、层层落实的责任体系。对于准确了解和把握学生心理动态具有重要意义。

2.体系建设的科学化

(1)内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体系逐步形成。各省市以《 纲要 》为依托,以发展性心理辅导为取向,分阶段制定了教育内容。《 广东省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试行)》中明确提出了“学校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建立‘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的要求。

(2)途径。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越来越多元化,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可以预见,网上心理健康教育必将成为21世纪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走向之一。[4]《 湖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细则 》提出:“在全省推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春雨工程’。该‘工程’是建设一个基于互联网的联通全省各级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广大中小学的专业平台。”《 深圳市教育局关于大力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中提到了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建设的构想。依托于网络的优势,克服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限性,随着青少年学生网民的增加,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也就大势所趋了。

(3)评估。为了检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实际成效,一些省市制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指标体系朝着具体、量化的方向发展。《 纲要 》中提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对学校督导评估之中。”《 湖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细则 》则进一步提出了评估指标:机构、队伍建设和资金投入,课程的开设,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的建设与工作,学科渗透及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科研工作和实际效果。

3.师资队伍建设的专业化

(1)资格。如《 湖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细则 》规定:“专职、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必须热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身心健康,从大专院校相关学科(如心理学、教育学、精神病学、社会工作等)毕业,或者经过经认可的专业培训,通过‘湖北省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资格考核(试)’。通过考核(试)者获发‘湖北省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证书’。”

(2)职责。如《 北京市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试行)》从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三个方面明确了专职、兼职教师各自的职责。《 广东省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工作职责规范 》则从工作职责范围、专职心理教师的素质技能要求、工作程序规范三个方面非常详细地制定了专职心理教师所应履行的职责和应具备的素质。

(3)培训。各省市的相关文件都涉及师资培训问题,以《 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做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工作的意见 》为例,将师资培训分为A、B两个等级,从培训对象、培训目标要求、培训形式与内容、培训时间、培训考核、培训组织管理和其他事项七个方面详细指导了培训工作的展开。

根据这些相关文件的指导精神,未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将更加专业化。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参考文献:

[1]叶一舵.我国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教育学刊,1997(2).

[2]黎龙辉,刘良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基于文献研究的思考[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5).

[3]郑日昌,陈永胜.学校心理咨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4]叶一舵.网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4).

上一篇:搞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三个有效途径 下一篇:也谈教育服务:谁是“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