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核危机的控制与管理

时间:2022-10-02 04:53:07

国际核危机的控制与管理

[内容提要] 国际核危机是一种严重危害国际安全的恶性事态。国际核危机发生后,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是国际安全领域的重大课题。本文回顾了南亚核危机的演变过程,着重分析印度与巴基斯坦两国以及国际社会第三方应对管理南亚核危机的方式及成效。

[关键词] 南亚核危机 国际核危机 核危机管理

国际核危机是涉及核武器因素的破坏国际稳定、威胁国际安全的恶性事态。由于国际核危机涉及核武器这种超级杀伤性武器,因此对国际体系的冲击和损害极大。国际核危机爆发后,如何妥善应对并有效管理使其不致引发灾难性后果是国际安全领域的重大课题。南亚核危机是冷战后影响深远的一次重大国际核危机。印度与巴基斯坦相继进行核试验,严重冲击了国际核不扩散机制。在印巴关系持续紧张的情况下,南亚一度成为世界上最有可能爆发核战争的地区。在南亚核危机爆发及演变过程中,印巴两国和国际社会共同努力,最终平息了此次核危机。回顾及分析南亚核危机中印巴两国和国际社会对南亚核危机的应对与管理,不但对预防南亚地区再次陷入类似安全困境有重大意义,对于尚在演变中的朝鲜核危机以及处在微妙时期的伊朗核问题的解决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南亚核危机:爆发与演变

南亚核危机始于1998年印度与巴基斯坦相继公开进行核试验,随后演变为三个阶段:印度与巴基斯坦相继进行核试验后,两国之间的紧张局势;1999年的卡吉尔冲突;2001年12月印度议会大厦遭到袭击后,印度与巴基斯坦在边境地区的武装冲突。

(一)印巴相继核试验引爆南亚核危机

1998年5月11~13日,印度在其境内的拉贾斯坦邦博克兰沙漠分两次共进行了5次核试验。随后印度政府发表声明称印度有发展核武器的计划,并且已经是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印度突然进行核试验,引起了巴基斯坦的强烈反应。5月28-29日,巴基斯坦先后进行了6次核试验。印巴两国在不到20天的时间里共进行了11次核试验,其频度在核武器发展史上极其罕见。印巴相继核试验后,两国进行外交攻讦,并均宣称在遭到外来攻击时会使用核武器。

南亚核危机爆发后,两国在克什米尔地区“分界线”区域内发生的零星交火事件一度引发印巴双方在该地区增派军队并将警备级别升至紧急状态。针对国际社会要求印巴两国加入《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呼声,印度与巴基斯坦先后予以拒绝,表明两国在相继成为事实上的核武器拥有国后,将继续发展核武器。跨过核门槛后,印巴两国加紧进行核军备竞赛,除增加核武器数量外,还积极开发运载工具,将核威慑的有效性作为核战略的重点。1999年4月,印度试射“烈火”中程弹道导弹,巴基斯坦随后试射“高里”中程弹道导弹作为回应,两国的核军备竞赛逐步升级。

面对南亚核危机爆发后的紧张局势,国际社会向印巴两国施加了巨大压力,要求采取措施缓解危机。为了缓解国际社会的压力,在多次紧急磋商后,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和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于1999年2月20在巴基斯坦边境城市拉合尔举行了为期两天的谈判并签署了《拉合尔宣言》,表示要共同努力,解决包括查谟和克什米尔问题在内的所有悬而未决的问题,至此,南亚核危机暂时得以缓和。

(二)卡吉尔冲突:南亚核危机升级

《拉合尔宣言》虽然暂时为印巴之间的紧张局势“降了温”,但并没有根本上解决核危机后两国的脆弱关系。《拉合尔宣言》发表不足3个月,1999年5月,印巴两国在克什米尔发生武装冲突,零星的冲突很快升级为卡吉尔地区的大。卡吉尔冲突高峰时期,印巴高级官员均警告可能使用核武器。卡吉尔冲突使刚刚和缓下来的南亚核危机再次引燃,并且从以外交冲突及核竞赛为特征的潜在型冲突升级为以武装冲突为特征的现实型冲突。卡吉尔冲突成为南亚核危机的延续和升级。

南亚核危机升级后,美国与中国发挥了关键的斡旋作用,中国呼吁印度与巴基斯坦保持最大限度的克制,避免危机进一步升级,并且劝说巴基斯坦与印度停火。①美国向印巴双方施加巨大压力。美国总统克林顿在会见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后发表的联合声明中说,印巴在克什米尔地区发生的冲突是“危险的”,并可能导致“一场范围更广的冲突”。美国认为,印巴双方尊重克什米尔地区的实际控制线对南亚和平“至关重要”。②在各方压力下,印巴双方同意停火,恢复对话。至此,由卡吉尔冲突再次引发的南亚核危机告一段落。

(三)印度议会大厦恐怖袭击事件与南亚核危机高峰

2001年12月13日,印度议会大厦遭到恐怖袭击。事后印度指责巴基斯坦境内的两个穆斯林武装组织参与了恐怖袭击活动,要求巴政府给予严厉打击。巴基斯坦拒绝了印度的指责。随后,两国在克什米尔实际控制线附近不断发生交火事件。印度加强了在边境地区的,在西线部署了约80万的军队,并调动海军准备封锁巴基斯坦海上出口。⑧针对印度的军事部署,巴基斯坦部署了机械化部队,并动员空军做好战备。一时间,印巴边境集结重兵,两国军队剑拔弩张,进人了“临战状态”。虽然印巴迫于国际压力和对彼此核武器的忌惮,没有贸然开战,但是边境地区不时发生小规模战斗,两国多次相互威胁可能会动用核武器将对方“从地图上抹去”。

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此次核危机,包括美国、英国、俄罗斯、中国等世界主要大国领导人和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紧急呼吁印巴双方摒弃暴力手段,用和平方式解决危机。美国正在阿富汗进行反恐战争,不愿看到印巴大动干戈,打乱其反恐战略部署,对危机调解异乎寻常的努力。在美、俄、英、中等世界主要大国的压力和调解下,印巴两国逐步撤离了部分军队,缓和了边境的紧张局势。2003年4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发表谈话,表示愿意与巴基斯坦改善关系,巴方予以积极回应,随后两国恢复了大使级外交关系。印巴关系逐步缓和,持续了三年多的南亚核危机最终得以消解。

二、危而不破:印巴对南亚核危机的应对及管理

南亚核危机首先是印度与巴基斯坦两国间的危机,对于这两个直接当事国而言,历史积怨和现实的边界冲突加大了彼此管理此次核危机的难度。尽管多次走到战争的边缘,两国还是努力控制了南亚核危机的走向,并最终将其平息。

(一)南亚核危机管理的艰难与曲折

印度与巴基斯坦相继拥有核武器后,理论上两国间应当建立起相对稳定的核威慑关系,但事实上两国关系持续紧张,多次站在战争的门槛上,紧张对峙持续三年多,何以印巴管理南亚核危机如此艰难?

首先,正如美国与苏联的早期经历,在核威慑关系建立初期,由于缺乏核威慑条件下对立相处的经验,敌对的核国家之间关系反而可能更为敏感和脆弱。事实上,美国与苏联是在古巴导弹危机后才学会如何在相互核威慑条件下理智应对突发事件。按照核恐怖均衡理论,在确保相互毁灭的核威慑关系建立后,两个核国家间一般不会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以避免诱发核战争,它

们之间往往以人战争的形式进行对抗。在南亚地区,虽然相互核威慑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防止印巴间发生大规模战争,但是,在南亚核危机初期,印巴双方尚未实现在确保相互报复能力的核威慑基础上维持力量平衡,双方并不确信对方的核实力,也未向对方展示出可以信赖的核实力。此外,印巴两国的核战略具有过于鲜明的针对性,有可能诱发一方冒险先发制人取得“先手”优势,降低了核威慑的稳定性,因此存在偶发核战争的危险。并且,印巴之间有太多的边境武装冲突以及人战争,还存在着秘密战、边境零星交火、跨境恐怖袭击等形式的低烈度武装冲突,这些数目众多的冲突大大增加了印度与巴基斯坦两国核危机管理的难度。

其次,核危机管理的重要原则是保持对话畅通,传递准确信息。由于互不信任,印巴之间缺乏管理危机的正式对话机制。三次印巴战争使两国间的信任感极低,在数十年的对立中,印度与巴基斯坦尚且未能建立避免武装冲突的对话机制,显然,在南亚核危机爆发后的短时间内,坦诚对话的氛围必然是缺乏的。更严重的是,当南亚核危机发生后,两国以外交攻讦代替政治协商。以驱逐外交人员代替建立通畅的对话沟通机制,加上不负责任的政治家煽动性言论和新闻媒体的渲染报道,放大了核危机后两国的矛盾与每一次冲突,增加了管理核危机的难度。南亚核危机演变的事实证明,当印巴两国意识到这一问题,开始尝试建立危机对话机制后,两国对南亚核危机的管理才有起色并步入正轨。

再次,印度与巴基斯坦的核危机是一个典型的“胆小鬼”型博弈。①印巴两国都清楚一旦核危机失去控制将意味着什么,但是,印巴间的历史纠葛与现实矛盾,以及两国复杂的国内政治环境使得双方都难以在核危机的解决过程中做出主动让步。印巴两国在解决危机过程中,迫于国内政治环境的压力,不愿直接向对方让步,以免被本国民众视为“失败”和“退让”。这使得印巴两国解决核危机严重依赖第三方的介入。第三方的积极介入被视为体面的退出机会,并且双方都可以将第三方调停的结果解释为本国的胜利。这种情形使得南亚核危机的解决难以在印度与巴基斯坦两个当事国间完成,而是依赖国际社会的第三方管理。

(二)印度与巴基斯坦对南亚核危机的管理及成效

南亚核危机爆发后,印巴两国一度应对失当,双方以针锋相对的姿态和激烈的手段来管理此次核危机,致使南亚核危机始终笼罩在可能触发“核战争”的阴影下,延长了南亚核危机的解决进程。但南亚核危机维持了“危而不破”的局面,并且逐步平息。分析印巴两国对南亚核危机的管理,可以得到许多有价值的经验与教训。

印巴两国管理南亚核危机的失当之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印巴没有保持足够的克制。南亚核危机是自古巴导弹危机以来首次发生在两个核国家间的核危机,一旦引起大规模武装冲突,极可能酿成核战争。由于印度与巴基斯坦几十年的恩怨,两国在危机演变过程中没有谨守克制和避免做出挑衅性的举动,相反,每当其中一方做出某种举动或是释放出刺激性的言论,另一方总是针锋相对,予以回击,造成敌对情绪和紧张气氛的螺旋式上升。虽然印巴两国管理南亚核危机的方式有自身的考虑并基于国内政治环境,但是这种激烈的姿态与应对方式无助于营造解决南亚核危机的良好气氛,在一定程度上拖延了危机解决进程。

其次,虽然印巴双方都有政治解决问题的意愿,但是意愿没有转化为对武装冲突的控制。以政治方式解决南亚核危机符合包括印巴两个直接当事国在内的绝大多数国际社会成员的利益,但由于印巴两国复杂而敏感的历史、宗教与领土纠葛,以政治方式解决南亚核危机并非易事,即便印巴双方拿出了相当的诚意,也不能确保南亚核危机能够迅速得以解决,这就需要双方具备足够的耐心来培育政治解决问题的氛围,在事态演变中寻找解决危机的时机。但是,在南亚核危机演变过程中,印巴之间多次发生边境武装冲突,不仅酿成了卡吉尔战争,并且一度使印巴在克什米尔边境实际控制线附近陈兵数十万武装对峙,使一度趋缓的南亚核危机迅速升级,濒临大规模战争的“边缘”。

印巴两国管理南亚核危机的成功之处在于遵循了国际核危机管理的几个重要原则:

首先,南亚核危机爆发后,迫于国际社会的压力,印度与巴基斯坦均承诺暂时停止核试验,避免了事态的扩大。1998年5月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进行核试验后,印度宣布暂停核试验。巴基斯坦随后也宣布单方面暂停核试验,并表示愿意与印度以及国际社会其他成员一起,为这一安排正式化而做出努力。两国停止核试验的决定在一定程度上舒缓了矛盾,暂时避免了核危机的继续扩大。

其次,印巴有解决危机的政治意愿。印巴两国深知核武器的巨大杀伤性,清楚核危机失去控制的后果,在危机中保持克制,不敢肆意扩大事态。另一方面,印度与巴基斯坦并没有进行战争的意图与准备。在核试验前,印度在南亚地区已经取得了对巴基斯坦的战略优势,并不需要借助核武器来提高对巴基斯坦的军事能力,印度开发核武器的首要战略目标是借助核武器谋求大国地位。而巴基斯坦一直奉行“紧盯”印度核动态的核政策,进行核试验是对印度跨越核门槛的回应。而且,印巴两国能用利益冲突的方式而不是原则冲突的方式处理此次危机。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的利益冲突主要来源于克什米尔归属问题,在没有绝对把握前,保持实际控制线对于双方而言都是可以接受的。

再次,南亚核危机前后,印巴两国匆匆建立的军事与核领域互信措施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印度与巴基斯坦清楚对方有发展核武器的计划,两国均不愿意看到各自的核设施因敌意或相互猜疑而遭到对方先发制人的攻击,因此,印度和巴基斯坦在1985年经过协商,同意互不攻击对方的核设施。1988年2月,双方正式签署了关于该问题的协议,并于1991年起生效,成为两国间仅有的几项互信协议和措施之一。1992年1月1日,印巴双方第一次交换了各自的核设施清单,此后,两国都在每年的第一个工作日交流关于彼此核设施的情报,这种交流即使在印巴关系紧张时也未停止过。此外,印巴两国还建立发射导弹的提前通告制度,规定两国今后进行任何导弹试验事先都要通知对方,进一步在核武器的运载平台层面建立信任和安全防范机制。印度与巴基斯坦掌握核武器后,核武器的实战化成为双方发展的重点,两国一度就核武器的运载投射手段进行军备竞赛,但是考虑到核军备竞赛对国家经济的沉重压力,1999年,印巴签署一项协议,规定两国今后进行任何导弹试验事先都要通知对方,以避免核军备领域的过度竞赛和对对方意图的猜测。

印巴管理核危机的成效还体现在核危机后几次武装冲突均在两国的控制之下未酿成大规模战争和核战争。1999年5月,印巴双方在卡吉尔地区爆发武装冲突,双方伤亡总数超过千人,国际社会一度非常担心这场冲突会导致印巴发生核战争。同年7月11日,印巴就在该地区“脱离战斗”问题达成一致,此后,印巴两国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紧张关系有所缓和。2001年12月,印度议会大厦遭到恐怖袭击,印巴两国关系再度紧张,双方一度在边境线

重兵对峙,印巴两国及国际舆论非常担心冲突逐步升级为第四次印巴战争,有可能引发一场核战争,事实证明,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的核危机管理是有效的。虽然两国外交上互相攻击,并进行了军事部署,表现出剑拔弩张的态势,但是,印巴之间的相互核威慑和核领域建立的信任措施确保了此次危机并未向核冲突的方向演变。

总体上看,印度与巴基斯坦间的核危机管理是有效的。尽管印巴之间的互信措施还很不完善,远未达到机制化的程度,但正是这些措施在防止因意外事件而发生冲突进而升级为核冲突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在南亚核危机逐渐平息后,印度与巴基斯坦充分认识到了核信任机制的重要价值,两国逐步将核信任措施机制化。2003年1月1日,印度与巴基斯坦分别在伊斯兰堡和新德里同时“通过外交途径”交换了包括各自核设施具体地理位置在内的核设施清单。2007年1月,印巴通过外交渠道互换核装置与设施清单,2月,巴基斯坦外长卡苏里访问印度,两国签署减少核武器事故风险协议。②印度与巴基斯坦在核信任机制上的努力无疑将降低两国再次发生核危机的风险。

三、施压与斡旋:国际社会对南亚核危机的管理

由于印巴之间强烈的历史积怨与现实矛盾,两国在应对南亚核危机过程中一度陷入困境,多次依赖国际社会的施压、促动与积极斡旋。正是由于国际社会的积极介入,南亚核危机多次危而不破。可以说,国际社会的第三方管理在南亚核危机解决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南亚核危机发生后国际社会的应对

印度核试验后,国际社会在震惊之余,纷纷采取措施控制印度核试验引起的负面后果。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发表声明,对印度进行核试验表示遗憾,并呼吁所有成员国采取克制态度,以推动核裁军的进程。

美国政府向印度提出抗议,谴责印度进行核试验是对国际社会禁止核试验努力的公然违抗,并敦促巴基斯坦不要以核试验的方式予以还击。1998年5月13日,美国总统克林顿提出了一份范围广泛的对印度实施经济制裁的清单。根据克林顿的命令,美国政府停止了对印度的一切援助,限制对印出口核燃料与核技术,终止所有军事销售和军火出口许可证的颁发,以及其他军事援助项目;停止向印度提供的一切贷款、信贷、信用担保和其他财政援助;禁止出口需要商务部出具出口许可证的特定商品和技术。针对印度想借助核武器成为大国的心态,国务卿奥尔布赖特认为,核武器无助于一个国家“增强其国家实力和提高其国际地位”。美国总统克林顿则批评说,对印度的民主传统而言,核路线不是通向“辉煌”的道路。

印度核试验同样引起了欧盟国家的强烈反对。5月11日,欧盟主席国英国外交国务大臣法切特发表声明,对印度进行核试验表示震惊,呼吁印度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和《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德国、法国等欧盟主要成员国均要求印度不再进行类似举动。

日本政府在5月13日决定停止向印度提供新的无偿资金合作等三项内容:停止新的无偿资金合作;在日元贷款方面,将根据印度今后的态度决定具体方针;推迟原定6月30日在东京召开的印度援助国会议。桥本龙太郎首相表示,日本还准备对印度实施停止政府高级官员交往等追加制裁措施。

5月15日,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加拿大、俄罗斯八国首脑发表声明,对南亚地区的核武器扩散威胁表示严重关切,并且要求印度无条件遵守《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和《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八国首脑还要求其他国家不进一步试验和部署核武器。

中国政府针对印度领导人以“中国威胁”作为核试验的借口,给予了严正批驳。5月14日,中国外交部发表声明指出印度破坏禁止核试验的国际努力,挑起南亚军备竞赛,企图称霸南亚。印度污蔑中国对其构成核威胁,是毫无道理的。完全是在为其发展核武器寻找借口。5月19日,钱其琛外长指出,印度说它进行核试验是因为中国对印度构成威胁,这完全是借口,如果不制止印度进行核试验,在南亚就有进行核军备竞赛的可能性。

除了联合国和主要大国对印度核试验进行谴责并采取制裁措施外,其他国家也纷纷表示遗憾、谴责和失望。国际社会反应的一致态度对印度施加了强大的国际舆论压力,令印度空前孤立。

巴基斯坦进行核试验后,国际社会意识到南亚地区局势可能趋向复杂,加大了对南亚地区核局势关切的力度。美、日、英、德等国立即宣布对巴基斯坦实行经济和贸易制裁。巴基斯坦最大投资国美国和最大援助国日本中止了对巴基斯坦的所有经济援助。

1998年6月4日,中美两国倡议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在日内瓦召开五国外长会议,会议发表了联合公告强烈谴责印度和巴基斯坦核试验,要求两国立即停止核试验,放弃发展核武器的计划,五条件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和《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并尽快缓和由于核试验而引发的紧张局势。公报宣布五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不承认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核国家地位,强调将继续合作,防止南亚核危机导致地区军备竞赛升级。6月6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1172号决议,对印度、巴基斯坦两国核试验予以谴责,要求立即停止所有核试验,遵守《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不部署核武器;停止进一步生产用于制造核武器的裂变材料;确保不出口可用于生产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及其运载工具的技术。决议还要求印巴恢复对话,以缓解紧张关系、建立信任和促进和平解决分歧。1172号决议确定了国际社会解决南亚核问题的原则和方向。

国际社会在南亚核试验问题上反应和态度空前一致,抑制了印巴核试验后可能引起的核扩散,政治压力和经济制裁打击了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政治雄心和经济发展,遏止了印度与巴基斯坦进一步核试验的可能性。卡吉尔冲突与2002年边界冲突引起南亚核危机升级后,国际社会的积极干预再次发挥了关键的斡旋作用,在美国、俄罗斯、中国等世界主要大国的压力和调解下,考虑到核战争的威胁性以及边境长期重兵把守的沉重经济负担,印巴两国逐步撤离了部分军队,缓和了边境的紧张局势。

(二)国际社会对南亚核危机的管理

南亚核危机是一次遽然的核危机。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国际社会仓促应对,陷入被动。在核危机预防管理失败的既成事实面前,国际社会对南亚核危机的管理直接进入控制和平息阶段。控制南亚核危机爆发后的走向。防止其引发大规模战争,成为国际社会的紧要目标,最大限度地减弱印巴核试验对其他核门槛国家的示范效应,维护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稳定成为善后管理的目标。从国际社会管理南亚核危机的成效看,既有成功,也有失败。

从国际核危机的预防和预警结果看,国际核危机最主要的预防机制是核不扩散机制,这个机制的基石是《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和《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主旨是通过限制核国家的数量,规范核技术发展来避免国际核冲突。条约的核心要点是:有核国家核裁军,无核国家不发展核武器,和平利用核能。《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要求缔约国禁止核试验,

旨在促进全面防止核武器扩散、促进核裁军进程,从而增进国际和平与安全。印度与巴基斯坦没有签署这两个条约,不受核不扩散机制的约束,两国进行核试验,并成为事实上的核国家,暴露出核不扩散机制的局限性,给国际社会带来了很大负面影响。因此,国际社会预防核危机的努力并没有制止南亚核危机的发生。

印度和巴基斯坦发展核技术并非秘密,以美国为代表的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维护方虽然通过公开或秘密渠道了解两国的核政策,但是制约手段有限。在南亚地区,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有着发展核武器的潜力和能力,但是由于印度在与巴基斯坦的力量对比中占据一定优势(尽管巴基斯坦能够维持与印度的抗衡局面),显然阻遏南亚地区核扩散的关键在于印度。事实上。曾经发生过美国掌握了印度计划进行核试验的情报后成功劝阻的先例。但是,此次南亚核危机,美国出现明显的判断失误和情报失灵,没有对南亚核危机做出准确的预测和预警。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也没有对印度核试验做出事前预测和预警。

南亚核危机既未能被外界预防,也未被提前预警,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印度与巴基斯坦并非《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缔约国,不受无核国家不得发展核武器的限制,也不接受国际监督机构的核查。对于当时印度和巴基斯坦这样的大国和中等强国而言,是否发展核武器只是一个政策选择的问题,一旦两国做出跨过“核门槛”的决策,国际社会就缺乏有效的制止措施。对于两个有“互动”关系的国家而言,一个国家的核政策改变,必然导致另外一个国家的政策跟进,这样更加重了国际社会的预防难度。南亚核危机的事实表明,以核不扩散机制为核心预防国际核危机何其艰难。

在核危机的预警方面,国际社会,特别是极力维持国际核不扩散机制并拥有庞大情报系统的美国,在战略判断上出现重大失误。首先,美国政策判断的“惯性思维”直接导致了对印度核情报的忽视与偏见。美国长期与印度国大党打交道,熟悉该党的政策、战略和执政风格,但对刚上台执政的印度人民党较为陌生,既不了解人民党这一宗教色彩政党的政策特点和行为风格,也没有认真研究印度人民党的执政方略。虽然印度人民党的竞选纲领中明确提出将重新审视印度的核政策,并行使拥有核武器的选择权,但美国将其更多地视为是“选举语言”。对于印度新任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关于印度不排斥核武器选择的言论,美国也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美国认定印度新政府由17个政党联合组成,新政府执政初期的首要任务是稳定政局,短时期内不会冒险试验核武器而给新政府引来麻烦。鉴于此,美国政府没有对印度的核政策进行复查。

此外,印度为此次核试验做足了保密工作,采取了多种“欺瞒”手段,一方面通过外交渠道反复向美国声明无意发展核武器,印度高级官员在不同场合与美国官员的接触中,都声明印度的核政策不会改变,不准备进行核试验。另一方面,印度在核试验的准备过程中采取丫严格的保密措施,将核试验计划限制在极少数的决策核心中;为了防范美国的军事侦查卫星,印度精心挑选了美国军事卫星监测印度的“盲点”时间进行核试验,并且事先大张旗鼓地宣扬印度的导弹试验,声东击西以转移美国的注意力。

除此之外,美国还忽视了许多有价值的情报,对印度有长期情报经营的巴基斯坦曾通过外交渠道通报美国印度即将进行核试验,但美国将此情报视为巴基斯坦对敌国的“过分担忧和偏见”,未予采信。印度核试验前夕,一些政界人士的言论也透露出不寻常的信息,特别是在中国国家主席访问印度以来中印关系稳步改善的情况下,印度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突然大肆宣扬“中国对印度的威胁”,理应引起美国的重视和分析。事后证明,印度已经在为核试验制造借口,遗憾的是,美国对这些反常的举动和来自外界的情报预警都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错失了在印度核试验前采取措施制止的时机,也失去了预防南亚核危机的最佳时机。

从维护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稳定的实效看,印巴发展核武器的事实表明,只要不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发展核武器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现实的。其他“核门槛”国家可能会效仿,推迟或者拒签

从国际社会应对南亚核危机的具体措施上看,大国合作起到了关键作用。南亚核危机爆发后,五个核大国发表联合公报表明了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遏制核扩散、维护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决心。联合公报挫败了印度企图通过核武器来取得大国地位的梦想,一定程度上震慑了其他国家。此外,国际社会对印巴两国实施了经济制裁,警告了潜在的效仿国,这些措施在一段时间内维护了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稳定。

九一一事件后,作为印度与巴基斯坦积极配合美国反恐战略的回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放松了对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制裁。2006年,美国与印度签署(美印核协议》,美国将向尚未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印度提供民用核技术和核燃料,公然违反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宗旨和精神。美国在国际核问题上的功利主义,导致大国合作、共同控制南亚核危机对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破坏的成效未能维持下去,这种在核扩散问题上采取双重标准的做法,破坏了国际社会一致反对核扩散的努力,导致核不扩散机制的效力被严重削弱,增大了此后朝鲜核危机和伊朗核问题的解决难度。南亚核危机的第三方管理成效由于少数国家的不负责任,没有取得善始善终的结果。

结 语

南亚核危机是冷战后影响深远的一次国际性危机,它既是核扩散型危机,也具备核战争型危机的特征,具有典型的双重危害性。在南亚核危机演变过程中,印巴两国外交攻讦、核军备竞赛、军事对峙并发生了小规模武装冲突,表现出剑拔弩张的高危态势。但是,印巴之间的相互核威慑以及在核领域建立的信任措施确保了此次危机并未向核冲突的方向演变,印巴间也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虽然印度与巴基斯坦在此次核危机演变过程中多次出现应对失当,但是总体上看,印度与巴基斯坦的核危机管理是有效果的。

南亚核危机冲击了国际核裁军的努力及成果,严重破坏了国际核不扩散机制,并给南亚地区与国际安全带来威胁。南亚核危机发生后,国际社会通力合作,采取了种种措施,减轻南亚核危机对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损害,在一段时间内维护了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稳定。同时,在印度与巴基斯坦多次武装对峙、可能走向战争的关头,通过劝和与调解,防止印巴之间发生战争危及南亚地区安全。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第三方管理的作用,证明了第三方介入在核危机管理中的独特价值。

编 辑 吴兆礼

上一篇:论印度英语文学的起点 下一篇:无意识的“推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