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国际关系及其价值引导意义

时间:2022-10-02 04:51:23

新型国际关系及其价值引导意义

(华北电力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摘 要: 中国传统文化提倡“以他平他”,反对“以同裨同”,主张和合生生。h的十提出的新型国际关系对传统的和合生生理念进行了全方位的拓展,全面突破了传统理念的局限性。这种富含中国智慧的生生互动理念相较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后工业、后资本主义时代的“新霸权主义”是具有价值超越意义的,并且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和拓展具有深刻的理论启发意义。

关键词: 新型国际关系 和合生生 价值观

一、新型国际关系对西方“新霸权主义”的价值超越

当代西方发达社会步入后工业、后资本主义的过渡阶段,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在后工业社会中占据核心位置的不再是物质生产,而是全面丰富的自然、人与社会历史大时空、多维度、全方位的生生互动。比如:罗纳德・英格尔哈特认为,在后资本主义时代,人们愈益超越物化价值而追求后物质主义价值即自由、自我表现、参与等精神价值[1]。但是以物质主义、消费法则为中心的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即精英政治、金钱政治仍在惯性延展,这就在西方高度发达的国家产生人民越来越进步、政治体制却越来越右倾的结构性矛盾――西方统治集团在国内面临前所未有的合法性危机。西方统治集团却利用国际发展的不平衡,宣扬其“普世价值”,靠攫取霸权利益或分享霸权红利而争取国内支持,从而转嫁国内政权合法性危机。

这种以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为后盾;以不平等的国际秩序为依托;以“民主、人权”为幌子;以挽救西方政权合法性危机为目的,并具有破坏性、对抗性、冲突性特征的“新霸权主义”是资本主义物化价值在国际战略领域的变本加厉。马克思主义认为物化价值是资本主义利益关系的虚幻形式,实质上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物、社会与自然的否定关系,以及由此延伸而形成的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念,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资本主义社会到处是“冷冰冰的利己主义的算计,它使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2]。建立在物化价值基础上的矛盾、对立思维与后资本主义时代西方社会“新霸权主义”追求一家独大、一家独安、一家独强的理念在逻辑上是一致的。政治上,在后资本主义时代,西方民众对现有的金钱政治、精英政治逐步失去信任,人民群众越来越倾向于反建制政治,导致民粹主义在西方世界抬头,使西方各国传统政治力量格局失衡。因此,西方国家日趋采取冲突性、敌对性的对外政策,缓解国内矛盾。军事上,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对西方群众的吸引力、号召力和影响力逐渐衰弱,并且近年来移民问题和难民危机致使西方世界不稳定因素增加。因此,为转嫁国内危机,西方国家不断加强军事同盟,以压倒性军事力量遏制他国的和平发展。经济上,西方经济形势低迷,失业率攀升,财富分配不均衡,导致民众对未来缺乏信心。因此,所谓的“美国第一、美国优先”政策,是在经济上实行保护主义方针,这与英国脱欧有异曲同工之妙,掀起了反全球化的浪潮。“新霸权主义”的目标追求与当今和合生生的实践发展趋势背道相驰,严重阻碍了世界各国全方位、多维度的生生互动。因此,以军事性、霸权性为手段的“新霸权主义”以物质主义为价值基础,而不是以后资本主义时代人们所追求的人的全面、共同、持续发展的价值为基础。

自十以来,我国提出的新型国际关系,以合作共赢、包容互鉴、共同发展等价值理念为基础,这相较于以物化价值为基础的“新霸权主义”是具有价值超越意义的。主席于2017年1月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时提出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强调“‘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主张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物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3],充分体现了我国对平等、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价值追求。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的“一带一路”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主席在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指出将“‘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坚持相互尊重、民主协商、共同决策,在共同追求的基础上加强世界经济、环境、文化等各领域的互利共商,实现各国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利益共享、共同繁荣的局面”[4]。这突出体现了世界各国全方位良性互动、互生的国际格局及全面、共同、持续发展的价值目标追求。

二、新型国际关系对传统和合生生理念的全方位拓展

新型国际关系继承并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和合生生理念。远在西周时期,史伯就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的观点,强调“以他平他”即实践中不同事物之间相融共生、相互激发、相互补充,从而实现整体和谐,反对“以同裨同”。这种和合生生文化理念体现在方方面面,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群居和一的社会观、和而不同的人生观。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中国古代的小农生产方式、宗法社会结构及与之相适应的封建礼教、封建等级思想、封建天理、天道观念等,对全方位的生生互动有诸多钳制。孔子提出“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强调以礼制和。张载虽然提出“民胞物与”思想,但是他的“民胞物与”不是全面丰富的自然、人与社会全方位的生生互动,而认为天地万物不是绝对平等的,有严格等级界限,“生有先后,所以为天序,物之既形而有秩,知序然后经正,知秩然后礼行”(《正蒙・动物》)。王阳明虽然主张“万物一体”,但他的“万物一体”在实践中并不是万事万物平等性的生生互动,他强调“禽兽与草木同是爱的,把草木去养禽兽又忍得。人与禽兽同是爱的,宰禽兽以养亲与供祭祀燕宾客心又忍得。至亲人与路人同是爱的,如箪食豆羹得则生,不得则死,不能两全,宁救至亲不救路人,心又忍得,这是道理合该如此”(《传习录》)。朱熹等人的“存天理、灭人欲”更是用形而上学的天理摧残现实的生生互动,这些都突出了封建意识形态的严酷性,忽视了人性的、自然性的、社会历史性的互动、互生的全面丰富性,严重阻碍了生生互动的全面拓展。

面对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国际形势,我国的新型国际关系主张跨越“修昔底德陷阱”,摆脱资本主义社会追求的单边主义,追求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种族、不同发展阶段的世界各国间全方位的p赢、多赢与共赢。正如党的十以来,我国提出与美国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与西欧大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与周边各国坚持亲、诚、惠、荣的外交理念;与发展中国家加强南南合作。这一系列理念都显示了我国在尊重差异、坚持平等的基础上实现各国全面、多层次的生生互动。并且基于新时代的实践现状和发展趋势,新型国际关系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都突出了生生互动的理念,全方位拓展了和合生生的实践领域。我国新型国际关系主张:“经济上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政治上追求和谐发展、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文化上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生态上构建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安全上营造互利、互信、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5]

不仅如此,新型国际关系与十以来我国治国理政新理念在逻辑上是一致的。十以来我们提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追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领域平等、协调发展,注重把握它们之间的平衡关系,防止发展的杠杆向任何一方倾斜,防止发展出现偏颇与失衡,这体现了我国社会发展全方位、多领域的和合生生。“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着眼于中国社会发展前景。“创新”强调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的创新,拓展各领域发展的新空间,并且注重各领域创新之间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这表明我国以创新为驱动力实现现实社会更有效、更有序的生生互动。“协调”发展理念着眼于社会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强调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共同发展,这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各领域、各方面发展的互动、互生。“绿色”发展理念追求的是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将这种可持续发展要求与全面发展、共同发展有机贯通起来。“开放”发展理念凸显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全球视野,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基础上,加强与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的交流融合,这充分体现了世界各国全方位的良性互动。“共享”发展理念着眼于社会公平问题,强调缩小收入差距、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机制等,旨在解决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社会阶层之间不协调的问题,这充分体现了利益分配中的生生互动。总之,自十以来,我国的内政外交都充分体现了全方位和合生生理念,这对传统的和合生生进行了全方位、多维度的拓展。

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与拓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时代价值而没有超时代的永恒价值或普世价值。价值观是“人们在生活中形成的基本价值的信念、信仰等思想观念的总和”[6],属于社会意识范畴,是由人类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马克思说:“在不同的占有形式上,在社会生活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的、表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整个阶级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这一切。”[7]因此,我们要贯彻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将价值现象置于人类社会的现实实践中,这样才会形成富有生命力、活力的价值观念,反对将价值抽象化、普世化、凝固化。社会主义是我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是我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就要遵守社会主义的价值原则[8]。社会主义社会是以新工业化为基础,主张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平等、协调发展;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消灭剥削、压迫与对抗,因此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时代价值。它不仅要与社会主义的时代实践趋势相适应,与马克思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价值目标相一致,而且价值内容要包含全体人民、各个领域、各个层面,更要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及时代精神。西方所倡导的普世价值,一方面它强调的是资产阶级内部的自由、民主、平等,仅代表少数人利益的价值观。正如马克思所说:“不要受自由这个抽象字眼的蒙蔽,这是谁的自由呢?这不是一个普通的个人在对待另一个人的关系上的自由,这是资本压榨劳动者的自由。”[9]另一方面,它是西方社会用来维持和扩张其世界霸权地位的手段,只是一颗没有灵魂的棋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一样是与时俱进的,也是需要不断丰富和拓展的。自十以来,我国顺应时代实践发展趋势所倡导的新型国际关系,提倡全方位和合生生的价值理念,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具有深刻的理论启发意义。在人生观上,我们主张树立平常人的人生境界。正如,在新型国际关系中,我们主张平等互利、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一样,平等是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前提――只有讲平等,才会有真正的尊重和合作,才不会追求一家独大、霸权主义,才不会为了自身的绝对安全去危及别国甚至世界的安全。那么,在人生观上讲平常人的境界,也是相同的逻辑。平常就是不追求高人一等,不追求所谓的圣贤境界(所谓圣贤,是口谈仁义道德,实际想的是为了维护等级秩序而贬低、剥削、压迫人民群众)。平常就是永远不飘飘然,就是永远贴近群众和实践,就是永远不脱离共生、互动的时代大潮。所以,平常就是超越,就是超越各种非平常的想入非非、不切实际、浮躁浅薄、脱离群众、脱离时代,等等。所以,平常并非平庸,而是因尊重而博大,因投入全面、共同、持续发展潮流而淡定,因融入生生不息的实践信息大潮而坚定。

我们主张把全面、共同、持续发展的理念作为新时代的人生价值追求。有关新型国际关系理念的系列讲话,突出了把全面、共同、合作共赢、生生互动的理念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领域全方位拓展。这种逻辑,同样也适用于人生价值追求。在国际关系上,我们主张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制度、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要相互尊重、合作共赢。那么,在人生价值追寻上,每个人都有各种不同的价值追求,比如:利益的、事业的、情感的、创新的、荣誉的追求等,这些不同追求之间是否应该互补、共生呢?这就是说我们在人生价值上要追求全面发展。进一步说,个人的价值追求,不同集团和集体的价值追求,以及国家和社会的价值追求,是否应该互补、共生呢?这就是共同发展的价值理念。更进一步,个人的、社会的价值追求和自然生态是否应该良性互动呢?这就是持续发展的价值追求。如果进一步展开这种全方位生生互动的逻辑,那么,这种全面发展、共同发展、持续发展的价值追求之间是否应该互补、共生呢?这就是我们的价值主张:做全面、共同、持续发展的平常人。我们认为这种全面、共同、持续发展的平常人的价值追求是和自然、人与社会全方位、多维度互动、互生的实践发展趋势相适应的,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追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和拓展。

参考文献:

[1]林德山.关于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思考[J].国外理论动态,2015(0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0.

[3].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Z].2017.1.18.

[4]主席参加在北京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时的讲话[Z].2017.5.

[5]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发表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讲话[Z].2015.9.28.

[6]杨晓玲.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本质及其实践向度[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4(02).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611.

[8]沈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辨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08).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7.

上一篇:唐代边塞诗意象的特质浅谈 下一篇:《战争与和平》和《子夜》人物形象略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