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旅游统计数据评价及开发应用研究

时间:2022-10-02 03:52:40

我国旅游统计数据评价及开发应用研究

[摘要]旅游统计数据的使用范围和深度正在不断加强,旅游研究的定量分析手段得到空前的重视,市场数据日益成为旅游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然而,我国现有的旅游统计数据。不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很难满足旅游理论及商业研究的需要。笔者认为,我国旅游统计数据存在统计方法不系统、项目分类分级欠科学、统计项目太粗糙、数据难于逻辑审核、形式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数据应用的建议。

[关键词]旅游统计数据;旅游统计数据应用;旅游理论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0)02-0019-05

旅游业在我国已发展成为重要的经济部门,涉及企业类型广泛,数量十分庞大。高质量的旅游统计数据既是旅游企业投融资、运行状况评价、经济活动效应核算的重要依据,也是旅游科学研究质量的保证。

数据要成为政府决策、企业投资的参考依据,要求统计工作提高其准确性、科学性和权威性。随着统计事业的发展和统计资料与社会经济的密切程度的提高,人们对数据质量概念的认识也在发生转变,从过去的只重视提高数据准确性和及时性,向提高数据的科学性、权威性等多维的质量内涵方面转变。

旅游统计数据来源很多,从其权威性、使用的广泛性和公众可获得性考虑,文章主要讨论旅游统计公报、旅游统计出版物、新闻会等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官方旅游统计数据。

1 统计数据质量评估

1.1 统计数据质量评估标准

为了实施全面数据质量管理,一些国家政府和有关国际组织的统计机构编制数据质量管理手册,建立质量评估标准。如加拿大统计局确定了衡量数据质量的6个方面标准,即适用性、准确性、及时性、可取得性、衔接性、可解释性;英国政府统计数据质量标准是准确性、及时性、有效性、客观性;荷兰统计局的质量标准包括5个方面:适用性、准确性、及时性、有效性、减轻调查负担;美国分析局国民核算数据质量要求满足可比性、准确性、适用性的质量标准;国际货币基金统计局的质量标准是准确性、适应性、可取得性、方法专业性或完全性。这些标准是各统计机构对数据进行质量检测、监管的重要内容和依据。

综合上述观点,笔者认为,信息化时代对统计数据除满足传统的要求,即准确性、及时性、完备适用性(内容的详细程度及是否满足使用要求)、可靠性(是否有错误、要素分类分级是否科学合理、单位性质及其权威性)、方法专业性、可取得性等外,还应具备完整的分布、统一的标准、合理的传递关系、方便迅速的查询功能、高度的共享等特性,这样的数据信息才真正有生命力。

1.2 统计数据质量评估的方法

资料的评价主要通过支持交叉核对、逻辑审核、数据的完整性、公众对数据的可得性、确保可信度等手段进行。常用的方法有:

(1)历史数据对比法。该方法通过历史数据观察其变化规律,从而验证数据质量。从变动趋势、加速或减速、周期、拐点等方面论证数据的可靠程度。历史数据对比法包括同比和环比两种方式,通常以同比发展速度进行判断。评估时应根据各种指标发展特点,重点对同比发展速度增幅(或降幅)较大的数据进行审核。

一般地,数据同比或环比增减变动幅度大于30%时,应要求调查单位说明变动原因;总量数据同比或环比变动幅度超过15%,应在审核确定的基础上做出变动说明;对于重大的数据或综合数据发生变动,也应做出变动说明。

(2)极值与众数判断法。该方法按照类型、行业、规模等特点确定指标数据的最小值、最大值及众数,划定指标数据合理的变动区间,对区间外的数据进行重点审核。

(3)结构审核法。该方法通过总表分组当中的“按类型分”、“按行业分”、“按区县分”、“按功能区分”等分组情况,分析数据的变化。可从比重、增减幅度上观察、审核数据质量。

(4)经验审核法。该方法针对报表中指标间逻辑关系仅靠计算机程序审核无法确认、量化,或有些审核虽设定数量界限,但界限较宽不好判定的情况,需要增加人工经验审核。

(5)匹配判断法。该方法将资料与相关部门提供或的有关数据进行对比验证。

2 我国旅游统计数据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

旅游统计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其理论、技术及方法都在探索中,存在统计质量问题是必然的,难以回避。但作为数据的使用者,在开发利用这些数据时,必须了解这些错误的性质与可接受程度,是理论上尚不能解决的?还是工作疏漏造成的?它们对你所开展的研究有多大的影响,用什么方法可以消除影响,或者降低使用中的误差。

2.1 统计方法影响数据质量

数据的质量首先取决于统计方法,如果方法不当,其使用就受限制,一般来讲不能作为基础资料使用。例如:

据上海假日办最新统计,今年“十一”黄金周,上海共接待观光游客达495万人次,同比增长7.12%;黄金周7天实现旅游收入38v02亿元,同比增长15v06%。

上海6条高速公路道口9月28日上午8时至10月5日上午8时,进、出沪客车分别为49.91万辆次、53.32万辆次。分别同比增长17.60%、39.92%。上海旅游集散中心7天累计接待游客11.82万人次,发送车次3196班次。

据中国移动上海公司统计,9月28日零时至10月4日24时,外埠手机漫入上海433.63万部次,沪籍手机漫出上海996,21万部次,分别同比增长26.68%、27.51%;中国联通上海公司统计显示,外埠手机漫入上海247.67万部次(资料来源http://.2008年10月06日13:35,记者王薇)。

以上是人民网上公布的“2008年上海‘十一’黄金周旅游统计数据”。从文章中可以看出,单位是权威的,但数据来源是粗略的,通过高速路道口、手机漫游等手段统计的是旅客,而非游客。这样的数据用来做媒体宣传是可以的,但若用来进行旅游商业研究就难以满足其质量要求。

国家旅游局编制的《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副本)》,主要反映的是旅游企业经营数据,但因用企业填报、逐级汇总的方法产生数据,质量难以保证。企业会因各种各样的原因(例如避税),填报不实的信息。

2.2 存在数据造假现象

以《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2006》为例,其中的“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抽样调查人数及构成”部分存在技术造假。这部分共有按“城市、性别和年龄分组”、“按城市和文化程度分组”、“按城市和职业分组”等8个表,其中第三表错误(见表1)。

对比原表3-1-2、3-1-3、3-1-4,结构显示:原表3-1-3(按城市和职业分组)中漏了北京(1456),其他皆往上提了1行(该表只显示了局部),最后一行乌鲁木齐出现空缺,补了一个数字116,这一数字在其

我国旅游统计数据始于1978年,1982年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内部设立旅游统计机构,1985年编辑出版《中国旅游统计年鉴》。1991年实施新的旅游统计报表制度,新增了“地方旅游综合情况年报”等报表内容。1992年编辑出版《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副本)》,作为《中国旅游统计年鉴》的姊妹篇。

统计的职能包括信息、咨询和监督,统计工作包括收集、加工整理基础统计资料和依据资料进行分析,如果统计生产的产品不被重视和使用,统计产品也就失去了意义。

3.1 正确使用数据

目前,我国旅游统计数据的主要问题是权威数据库缺失、数据类型单一,货币信息严重不足,质量问题突出。在统计、旅游管理部门短期内无法提供高质量旅游数据的现实情况下,研究者要审慎使用数据。

经过“技术处理”的数据,认真核对即可发现,这类问题只要细心就可以避免;如数据存在明显的系统性错误,通过相对误差法、预测区间判断法、异常数据检验法等数据评价技术验证,也能够发现,在使用中应直接剔除;统计项目分类、分级不合理导致难于比较、计算的数据应先进行“合并”等预处理。

3.2 拓展数据应用领域

目前,旅游统计数据的使用基本局限于学术研究,通俗地讲,就是用来撰写论文。作为产业推进的旅游业,更应重视其商业研究的价值。

旅游商业研究即为旅游经营决策提供信息服务的系统性旅游研究。利用统计数据进行商业研究。其目标可概括为解决管理困境,评估商业机会,提供市场信息,为项目投资服务,为企业识别新的利润来源服务等。

3.3 挖掘数据潜力

传统的统计数据利用方式还是停留在“统计报表”层面,没有智能性地、深层次地分析处理,以至于数据间的潜在关系和规则未被发现和利用,同时有部分虚假数据未能识别出来,使得这些旅游统计数据对于管理决策支持有限。

我国旅游市场的细分统计普受重视,特别是入境旅游,按国别、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地域、出游目的、消费偏好等等,极其详尽。但在产品设计、市场营销、服务提升等流程中却很少使用。

3.4 编制不同种类的指数数据

数据的可比性是使用数据和分析数据的一个基本前提。这个前提得以实现的保证是科学地编制不同种类的指数(定基指数)。这种指数编制的技巧不是每一个非专业人士都能够掌握的。因此,对于一些重要的且常用的数据,国家旅游局统计部门有责任再将这些指数计算出来,并且在旅游统计年鉴中,方便学者进行相关方面的研究。

上一篇:Tibet and "Tibetan Issue" in the Eyes of US... 下一篇: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本真性”的评估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