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10-02 02:45:01

浅谈小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时代赋予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根本,既要正确的启发、引导、训练,为学生创新提供有利的条件,又要信任学生,把自主探索数学问题的权利留给学生,使学生在创新教育中求知,逐步培养创新意识进而形成创新能力,这既是教育的目标,同时也是教育的归宿,也是小学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灵魂。

关键词:创新能力 ;自主学习 ;动手实践

中图分类号:D42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创新能力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是难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没有创新教育的民族,自然称不上一个创新的民族。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属,也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方向。下面就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1 巧创情境,激发创新动机

荷兰著名学者弗赖登塔尔指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数学一道思考题:把 的分子加上4分母应加上多少才能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学生的解题思路是:分子2加上4得到6,6比原分子2扩大了3倍,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母也需扩大3倍,即11×3=33,因为原分数的分母是11,所以分母应加上22。分步列式为:2+4=6,6÷2=3,11×3=33,33-11=22。教师肯定了这种思路,又问:“还有更简单的方法吗?”这时一生举手说:“老师,我只要两步就做出来了,4÷2=2,11×2=22。”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议论,有的认为可以,有的认为没意义。经过讨论,学生认识到分子扩大3倍,包括它本身的一倍,以及增加的2倍,同样,分母扩大3倍也就是增加分母的2倍。这说明,分子分母增加相同的倍数,分数的大小不变。通过讨论,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与提高。

2 组织讨论,提供创新环境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大力提倡讨论式方法,主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教是为了达到不教”的精辟名言。他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让学生学会讨论,敢于和善于讨论,最终促使学生将外显的学习活动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操作活动,成为自觉的学习行动。围绕某一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争辩,让他们各抒己见,互相启发补充,使问题得到完善的解决。互相讨论交流可以激发兴趣,开拓思路,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发展。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学生说:“个位上是3、6、9的数都可以被三整除。有的学生马上说:“不对,如13、26、49等数就不能被3整除。”到底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呢?我随即设计了“732、273、372、327”和“136、163、316、613”这两组数,让学生分组讨论判断,哪一组能被3整除,为什么?此时,学生讨论热烈,终于发现了原来是看各位上的数的和能否被整除。接着,我又引导学生把这个初步结论加以验证,让同桌同学任意说个多位数,另一个同学判断能否被3整除。这样,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还增强了学习信心。

3 引导质疑,培养创新意识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质疑。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创新能力的基础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它比起解决问题更富有创新的因素,故培养创新能力,应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入手。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质疑,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越轨”思维不是简单地加以否定,而是要积极正确加以引导,即使其想法不正确也要对敢于质疑的精神加以赞赏,教育学生不唯书至上,唯师独尊。并在课堂教学中穿插数学家的创造故事,勉励学生大量质疑,亚历士多德物体下落的速度与其重量成正比的观点统治了人们的认识近两千年,伽利略正是敢于大胆地对其观点提出质疑,才得出自由落体定律,向人们展示了其独特的创造才华,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树下一座不朽的丰碑。

4 鼓励求异,培养创新品质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数学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基础课,数学教学活动对智力处于开发时期的小学生来说,无疑蕴含着无限的创新生机,而此时学生能否具备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这对他们将来能否成为创造型人才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发展思维,鼓励求异和创新,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训练时,要注意开导思维的灵活性,鼓励学生大胆运用假设,对一个问题,提出的合理假设越多,发现新关系与新解法的可能性越大,教师要敢于“放”开,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然后教师要及时的“收”,进行集中思维,比较鉴别,选出最佳的解答方法,体现优化思想。例如,我在百分数应用题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枫叶服装厂接到生产1200件衬衫的任务,前3天完成了40% 照这样计算,完成这项生产任务一共需要用多少天?”由于学生思维的切入点和具体思路不同,可找出6种不同的解答方法,当学生把“3天完成了40% ”联想为完成任务所需天数的40%是 3 天时,解答方法为:3÷40%=75(天)最为简便。显然,在学生发散思维的过程中,闪现出了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组合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使他们以独到的见解去发现新问题,探索新思路,使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一个能够得到培养的空间和环境。

5 动手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不仅需要具有丰富的书本知识,更需要进行广泛的实践活动。实践证明:凡是新的发现、新的创造、新的成果,都与积极的实践活动是分不开的。我们的知识从实践中来,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就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鼓励他们勤动手、勤动口、勤动脑。在教学活动中,营造民主、愉悦的教育氛围,让学生敢于参加实践;多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参加实践,形成“以动带思,以思促学,以学创新”的崭新局面。低年级的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动又好奇,在教学活动中,尽量让学生动手数一数、画一画。如在教学“认识 11 — 20 各数”时,让学生动手一根一根地数出 10 根小棒,突出 10 根小棒就是 10 个一,再把 10 根小棒捆成一捆,强调 1 个十。不仅认识了计数单位“一”和“十”,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结: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时代赋予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根本,既要正确的启发、引导、训练,为学生创新提供有利的条件,又要信任学生,把自主探索数学问题的权利留给学生,使学生在创新教育中求知,逐步培养创新意识进而形成创新能力,这既是教育的目标,同时也是教育的归宿,也是小学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灵魂。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把素质教育推上一个新的台阶,把下一代培养成为思维灵敏、判断准确、主意巧妙的智人,使下一代成为 21 世纪的开拓创新的人才。

上一篇:浅析物联网及物联网技术架构 下一篇:关于建筑屋面施工质量控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