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主体视角下的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

时间:2022-10-02 01:59:29

多元主体视角下的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

摘 要:女性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但由于自身生理特征等影响,女大学生在就业市场处于弱势地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只有社会、政府、学校、家庭及个人共同努力,用人单位及时转变观念,才能有效改善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具体策略是:创建男女平等的社会环境;政府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学校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用人单位及时更新观念;女大学生全面提升职业素养;家长合理调整期望。

关键词:多元主体;女大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078-02

在全球经济低迷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部分企业计划减少招聘人数,使得大学生的就业机会减少。而根据教育部网站的《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压力持续加大。在这种情况下,原本在求职中经常遭遇性别歧视的女大学生,就业将面临更大的考验。

一、新形势下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现状

(一)女大学生存在就业心理障碍

由于女大学生自身的生理特征,以及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在求职过程中,女大学生经常受到自卑心理、依赖心理、焦虑心理、盲从心理、求实惠心理的困扰,存在就业心理障碍,对其就业、择业会带来严重的影响[1]。面对就业压力和求职中的性别歧视等各种问题,女大学生容易心理失衡,产生紧张情绪,焦虑烦躁,也有的女大学生因为受到用人单位的冷落,自尊心受挫,进而怀疑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各方面都不如别人,没有求职应聘的勇气和信心,稍遇挫折便退缩,最终错失机会。还有一些女大学生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经验和社会生活知识,独立意识差,依赖心理强,缺乏主动参与就业市场竞争的意识,不是积极准备所需的知识与技能,而是寄希望于家长、老师和学校,被动求职。

(二)女大学生就业率低于男生且就业质量较差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在校女大学生人数直线上升,就业需求与社会就业岗位的供给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全国妇联的调查显示九成以上的女大学生感受到用人单位的性别偏见[2]。部分招聘单位拒绝录用女性,也有用人单位不拒绝女大学生,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区别对待,优先录用男生,故意提高女大学生录用标准,或者安排女大学生在技术性不强、工作环境条件较差、收入较低的岗位上,或者从事文秘等辅工作,导致女大学生专业相关度、薪资均低于男生、生存压力大且成长空间小。同等条件下,女大学生的就业率明显低于男生,且总体就业质量相对较差。

二、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原因分析

当前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出现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我们需要全面审视这一问题。

(一)女大学生自身

1.就业观念落后

尽管女大学生的就业、择业观念有一定的转变,但大部分女大学生仍然倾向于选择稳定的职业,如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根据浙江财经学院学生课题组的调查,40.12%的学生选择了国有企业,14.3%的学生选择了事业单位,选择私营企业或自主创业的相对较少[3]。并且女大学生比较注重工资待遇、工作条件和社会地位,就业期望过高,未能对自身收入形成一种理性的预期,大大减少了可以选择的就业机会。

2.职业素养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大学生获得工作的必要条件,而女大学生大多关注理论学习,不注重社会实践,对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没有客观的认识,并且普遍缺乏职业技能、职业作风、职业意识等方面的训练,实际操作能力、就业适应性较差,职业素养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二)社会

传统上对男女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对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了负面影响,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女大学生就业困难、就业率低的社会现实。无论是计划经济体制下,还是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的时期,“男主外,女主内”、“男强女弱”等传统性别观念都存在于人们的深层意识中[4]。社会对女性的角色定位可以概括为贤妻、良母,主内治家,限定了女性的活动范围和生活职责,剥夺了女性的自主精神,制约了女性的生存和发展。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社会普遍不重视女性,认为女大学生要在家庭中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职业角色和家庭角色冲突,主体意识相对薄弱,缺乏组织协调能力、创新精神和开拓力,不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中富有挑战性的、快节奏的工作要求,大多数用人单位不愿意像接收男生一样接收女大学生。

(三)用人单位

用人单位作为劳动力市场的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多地关注经济利益,而女大学生毕业后即将面临结婚、生育、抚养孩子等一系列问题,在此期间,女大学生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而且按照政策规定,用人单位需要报销生育费用,照常支付工资和全勤奖金,给予正常福利待遇,并且找人代替她们工作,会使得企业的运行成本增加;同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多数女性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使她们疏于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这必然制约她们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容易成为竞争中被淘汰的对象,因此从经济角度考虑,用人单位力求成本最低、收益最高,在招聘时会拒绝招聘或者减少招聘女大学生的数量。

(四)高校

一些高校教学观念落后,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资源严重缺乏,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2011届大学毕业生认为专业教学中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其中85%的本科毕业生认为最主要的是加强专业实习[5]。此外,未能充分重视女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因此培养出的女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较差,专业知识结构老化,综合素质低,不能快速适应就业岗位的要求,与就业市场所需的人才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也是造成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

此外,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很多女大学生根本不知道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地位和作用。只有少部分女大学生在课余时间会去关注就业信息,大部分女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社会需求状况,用人单位招聘的一般程序以及面试技巧、面试注意事项缺乏了解。

三、多元主体视角下改善女大学生就业现状的策略

女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只有社会、政府、学校、家庭及个人共同努力,用人单位及时转变观念,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才能有效改善女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创建男女平等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的营造对于消除就业性别歧视具有重要的意义。女性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以其独特的优势,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理应享有与男性平等的地位。应打破传统性别观念的束缚,消除对女性的偏见和歧视,尊重女性的合法权益和人格尊严,重视女性的发展,树立平等、和谐的性别观念,营造公正、和谐的性别文化环境,用先进的性别文化影响和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此外,要做好社会宣传工作,引导新闻媒体与社会各界一起积极努力,营造男女地位平等、关系协调的舆论环境,为女大学生成长和参与社会建设创造良好的氛围。

(二)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首先,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为维护女大学生劳动权益提供法律保障,创造公正平等的就业环境,使得女大学生享有与男生同等的就业机会。在消除就业性别歧视的政策和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具体规定违反法律规定的用人单位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或者所应受到的处罚,规范用人单位的用工行为。其次,完善生育保险制度,调动用人单位的积极性。制定鼓励女大学生就业的优惠政策,通过财政补贴或税收减免的方式,对雇佣女大学生的用人单位进行合理的社会化补偿,消除用人单位在女性生育期或哺乳期增加的额外劳动力成本,减轻企业负担,以此来鼓励企业雇佣女大学生,使用人单位在雇佣女大学生时没有后顾之忧。

(三)学校应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

专业知识技能、社会科学知识、社会交往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等都是现代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因此在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女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在全面考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尽可能加强对女大学生专业知识、独立思考能力、良好沟通技巧的培养,促进学生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及身心素质的协调发展,增强女大学生的职场竞争力。

充分发挥就业指导中心的作用。就业指导中心应加强与社会用人单位的联系,拓宽就业渠道,及时宣传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为女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帮助女大学生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帮助女大学生掌握求职技巧,结合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教育,引导她们对所学专业、自身潜力、将来职业发展等做出适当的评估和规划,做好心理准备,以适应从学校走上社会的转变[6]。

(四)用人单位应及时更新观念

用人单位应及时更新观念,改变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树立男女平等的观念,在招聘时对男女大学生一视同仁,给予他们平等的就业机会。选择大学生以综合能力和知识面为依据,而不是注重性别。首先,女大学生做事认真,学习成绩普遍比男生好,且部分女大学生能及早明确目标,注重平时积累,勇于尝试,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工作能力并不比男生差。其次,现代社会男女在家庭中地位平等,对家庭负有同等的责任,夫妻双方应共同承担家庭经济和家务。女大学生受过高等教育,知识层次较高,大都有较强的性别平等意识,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人生价值,完全可以处理好事业和家庭之间的关系,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五)女大学生要全面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

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确定合理的就业期望值。在传统性别角色观念的影响下,很多女大学生缺乏独立意识和创新精神,但是在语言表达、形象思维和忍耐力等方面则比男生更有优势。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找准定位,克服盲目从众、依赖、自卑和自负心理,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求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从而实现顺利就业。其次,要全面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女大学生应当结合客观环境和自身实际,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认识目标职业的性质、特点,合理规划未来;主动利用学校资源获取知识和技能,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有意识地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加强自我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日常生活中培养独立性、责任心和团队意识。

(六)家长要合理调整期望

来自家庭的压力是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尤其是焦虑、自卑心理的重要原因。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女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缺乏就业信心。因此,家长要学会合理地调整对孩子的期望,结合自身经历,帮助孩子认清就业形势,引导孩子确定合理的职业目标,而不是一味地强调要找一份工资高的好工作。另外,家长可以通过自己的社会关系,为孩子提供就业信息,鼓励、支持孩子自信地面对压力和挑战,发挥自己的才能,扩展就业范围,增加就业机会,从而积极的影响孩子的就业过程。

参考文献:

[1]赵波.地方高校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1,(11).

[2]全国妇联妇女发展部华坤女性生活调查中心.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报告[J].中国妇运,2011,(2).

[3]浙江财经学院学生课题组.女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J].调研世界,2012,(7).

[4]郑杨.制约女大学生就业的性别意识[J].黑龙江教育.2012,(9).

[5]麦克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6]张继玉.职业价值观视野下女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24).

上一篇:浅析股东优先购买权制度的立法缺陷与完善 下一篇:浅析水生生物学实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