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对学生问题意识的挖掘

时间:2022-10-02 11:52:47

谈对学生问题意识的挖掘

张申府在《所思》中深刻的阐述了罗素的观点:“教育不与社会相应,教育必归破产”。教育要明社会所需,培养与社会发展相应的人才。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所以教育也不能缺失对学生创新意识的挖掘、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数学学科来说,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少之又少,而在这些途径中有效的也是凤毛麟角,教师要精选、优选,以学生作为主体,以教材作为教学依据,选出合理的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而对学生问题意识的挖掘不失是一个很好的创新能力培养的切入点。正像陶行知所说:“创造始于问题”,问题意识是创新意识形成的出发点,教师要引导学生站在问题意识的起跑线上,奋力跑向创新意识形成的终点。

一、问题意识受主体意识带动

如果没有一个契机,或者说是一个引导力量,问题意识是很难脱颖而出的。那么这一契机和这一引导力量是什么呢?它是能使自己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勇于质疑、敢于提问的主体意识。主体意识能帮助人挑战权威,争取个体的话语权。像是发动机,带动问题意识的不断转动。但是,师生这种阶级概念一直没有从课堂隐退,而是成为师生活动的主导力量,制约着学生独立的思考活动。尤其是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师生间的阶级观念体现的更加明显。一方面由于,学生还没萌发占据主体力量的欲望,他们过于依赖教师的教,将教师的言语奉为准绳;另一方面由于,初中数学知识更加趋于抽象化,难于理解,教师认为承认学生的主体性实质上是在冒风险。因此,教师紧紧的束缚着学生的一举一动,长此以往,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被抹杀,自主学习的能力丧失,不能对错误的知识发出质疑,不能有见解的提出问题。教师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遥遥无期。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掘主体意识,归还给学生的话语权,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勇于质疑、敢于提问,让主体意识带动问题意识,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代数知识中涉及的最大值、最小值为例。这种题型的求值过程比较繁琐,传统教学课堂中,教师为节省时间,通常都是让学生跟着自己一步步演练,步调较快,无暇顾及每个学生在某一步骤上出现的疑问。学生没有主体意识,通常以教师教的节奏作为学的节奏,没有自主性,不敢质疑,提出问题,疑云弥漫,影响整个学习环节。教师虽然每节课都口干舌燥、精疲力尽,但这种填鸭式、一刀切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费力无功。所以,教师要改变这种教学方式,看到学生个体差异性,让他们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问和质疑,整理出有系统的问题。如 , ,且, ,求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教师可在基础知识讲解后,让学生自主去做这道题,并将在解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疑问整理出来。关于这道题,一般来说,学生会借助代数法,用消元法将 变形为一元二次函数。但这样解答不仅麻烦,还容易出错。所以有学生生出疑问“能否利用直角坐标系求解?”为了证明可以,教师可让学生自行完成,并继续整理所遇到问题。

二、知识情景悬念化,激发问题意识

事物的未知部分总具有某种魔力,牵动着我们的好奇心,让我们完成对事物整体的拼图活动。对于数学知识来说也是如此,将知识变成可被感官到形体的情境结构,然后创设悬念,让其以独特,循序渐进的方式表现出来,激发学生的问题欲望,挖掘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获得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在充分学习之后,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知识为例。由于知识的中心点是三角形,而三角形又是可直观的知识传递媒介。所以,利用情境演示的方式进行教学为最佳。但其演示又不可太过平白,这会令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反而会适得其反。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最有效办法是创设情境,所创设的情境要有悬念,悬念又会吸引学生去问问题。问的欲望膨胀,问题意识被激发。在问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对知识进行多角度的评判,并发挥想象,想接下来教师会怎么问,自己该怎样答,或者是针对教师所设的悬念,知识问题的指向。这些因想象活动在学生内心弥漫开的疑云会促使创新能力有序的形成。所以,围绕这一教学内容,教师可在课前准备一些可将问题直观化的道具,即一张三角形剪纸。然后,教师将剪纸撕成包含三个角的三片,并依次向学生展示每一片,展示的过程中要与学生互动,设置悬念,问学生这样做的目的。学生纷纷搔头,不知缘由,教师可缄默不语,将三片拼成一个三角形。继续问学生这样做的目的,这一提问实质上是为启发学生思考“三角形的内角和”。

三、课后习题自选自编,强化问题意识

课后习题是将一些零碎的知识点汇聚在一起,共同建立起一个问题空间,一个知识系统。帮助学生巩固对同类题型的认识,对基础知识的长久记忆。但在传统教学课堂上,课后习题往往表现出一种单一化,无法让学生形成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即使是对同类题型、对基础知识的认识和记忆也处在固定的表面之上,这不利于更好的学习,也不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要扩大课后习题内容量,让课后习题更多变,更发挥自身的巩固价值。在这里,教师可让学生自选或是自编课后习题,在选和编中实现对数学章节知识的梳理、整合、巩固、记忆。增强学生的学习参与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其获得学习乐趣。

以中心对称图形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让学生自选自编课后习题,并将学生选编的这些习题聚合在一起,精选出最有代表性的习题,使之合成一张试卷,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去做。一方面,学生在选编习题的过程中,问题意识得到挖掘,学习具有主动性;另一方面,学生在做自己选编的习题时,获得乐趣。

问题的提出是主动学习状态的彰显,也预示学习兴趣的形成,是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出发点。所以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遨游在数学的学习天地。

上一篇:巧借信息技术之风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下一篇:强化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