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时间:2022-10-11 02:42:08

强化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摘 要】

作文是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而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又是决定作文得分的关键,教师需要在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方面给予学生一定的技法指导,逐步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从而达到对命题材料准确立意的要求,在考场上稳操胜券。

【关键词】

材料作文 审题立意 出现误区 应试技法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是高考作文的关键,立意是否准确恰当直接影响得分的高低,可是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在审题立意方面却出现了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困扰着学生,导致他们见到材料作文就杯弓蛇影,畏惧或犹豫在审题立意的大门外,生怕因自己一时疏忽而偏离材料核心,致使文章落入低分的陷阱。为了解除学生在材料作文上的困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本人尝试着寻根问源、对症下药。

作为一线教师,第一,要清楚学生在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上容易出现的问题,从而做到胸中有学生,不盲目地耗费时间。综合学生的写作实践,归纳出学生在审题立意上容易出现的误区有:

(1)不顾材料的整体性。对命题材料写了什么人(事、物),表明命题人什么态度(观点),全然不顾,匆匆一看材料就速构文章,待到文章结束才恍然大悟,立意不是以偏概全就是牛头不对马嘴,苦思冥想的800字文章,却落得低分甚至不及格。

(2)不辨材料类型。时下的命题材料主要分为比喻型、寓言型、哲理性、时评型等,学生往往不细看类型,不管三七二十一,草草结束材料的细化分析、归纳、提炼,错误理解材料的核心指向。

(3)肢解材料。抓住命题材料的一句或两句话就断然写下观点,不管这一句或两句话是否能够体现命题材料的意旨,导致立意只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第二,针对学生在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上容易出现的误区,需要教会学生一些应试技法,来规避审题立意上的错误。

(1)通观材料,整体把握。从命题材料整体出发,了解命题材料具体的事情,把握命题材料呈现的观点,不可只是依据材料的局部而断章取义;注意材料的多角度,命题材料蕴含的角度往往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审视材料会有不同的观点;筛选材料的角度,因为材料的观点有多向性,这就需要学生敏锐地筛选出最恰当的角度作为自己的观点。

(2)辨明类型,灵活应变。针对命题材料的类型不同,也可以运用一些技法来寻找到最切合命题材料的观点。

比喻型命题材料,首先要明确本体与喻体,然后要注意本体与喻体的相似性,结合实际进行联想拓展。如材料一:

钱钟书认为,人生如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冲出来。当今社会,小到个人,大到国家,“围城”无处不在。有围城,就会有突围。你对“突围”有什么看法?

这则材料最为关键的是理解“围城”的含义,细读材料,人生、个人、社会都存在“围城”,都想突围,“突”是“突破”,有主动含义,应为意识到被“围”后主动的“突破”。客观上“围城”指阻碍人们前行的事物、不良的习惯、陈旧的传统、僵化的思想、世俗的束缚等;主观上“围城”指容易让人们产生懈怠、依赖、不思进取的心理,从而阻碍人们前行的事物,如舒适的生活、过于优越的环境等。当然,你也可以对现实生活中某些“围城”是不可以贸然突破的,比如法律制度、交通规章、道德底线等进行反面分析。这则比喻型材料的立意可以:打破陈旧思想的束缚,走出磨难,追求内心的自由等。

寓言型命题材料,首先把握整体寓意,具体操作时需要精读材料,提取揭示寓意的关键语句(一般来说,记叙类的找出议论抒情性的句子,议论类的找出观点句),明确材料的寓意,其次要从整体上把握寓言的主旨,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般来说,一则材料中所包含的主要的、核心的含义,也就是这则材料的“主旨”所在,然后围绕寓意,拓展思路,由假托的故事作相似联想,联想人生、社会等,根据材料主旨确定立意,最后多角度思考,充分挖掘材料内涵,找出材料中的陈述对象。找出每个陈述对象的在事件中所产生的原因或结果。如材料二:

一片羽毛,洁白,光亮。在鸡毛掸中显得高贵非凡,大家对它赞不绝口。可是他依然不得不与他的兄弟们一样从事低贱肮脏的工作。羽毛很不平,“我有高贵的血统、优雅的气质,怎么能与你们这帮贱民在一起?”机会终于来了!两个孩子同时看上了这根羽毛。争夺中,羽毛一扭,轻轻落地。轻松!一种幸福涌上全身。羽毛边飞边喊,我终起来了!这才是我要的生活。风渐大,羽毛越飞越高,直上云霄。又一阵风,羽毛打了个旋,急速下跌。“不要!”羽毛大叫。但羽毛还是落在了地上。地上有个水坑。一头驴经过,把他踩在了烂泥中。

对这则寓言,你有什么思考?从羽毛自认为高贵不凡厌恶低贱角度立意:正确认识自己、谦虚、平凡、知足等。从羽毛脱离鸡毛掸子立意:个人与集体。从羽毛借助风飞翔被驴踩死:改变自己靠自己的努力。

哲理型命题材料,以诗歌或小故事大道理的形式出现,需要学生在细读中立马锁定诗歌或故事背后的哲理。如材料三:

一位学生请教老师对自己的评价,老师手指园中的翠竹说:“你看那一竿长得那么长,这一竿却这么短,可它们都是美丽的竹子啊!”学生恍然大悟。相信你也悟到了什么?

这则材料容易定位在竹子的长、短上,而忽略长、短竹子都是美丽的竹子,从学生角度:正确认识自己的才华(价值、优点、特色),相信自己的才华(价值、优点、特色)。从老师角度:学会发现或认可自己的才华(价值、优点、特色、成就等)

第三,学生容易对命题材料产生偏离,与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密切相关,教师可以从阅读教学的层面对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做个三年规划,在阅读中做好思路、主旨、句子理解等工作,使学生的理解水平循序渐进。

只要教师了解学生在命题材料中容易出现的误区,结合相应的技法,重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有序提高,那么学生在面对材料作文时就会更准确把握材料意旨,对材料作文的恐惧心理就可以随之消除。

上一篇:谈对学生问题意识的挖掘 下一篇:猫狗智商大战 你是“喵星派”还是“汪星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