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家长需求分析及对策建议――以河南省为例

时间:2022-10-02 11:18:02

农村留守儿童家长需求分析及对策建议――以河南省为例

摘 要:本次调查主要是通过对河南省河南省郑州市、开封市、平顶山市、商丘市、焦作市、济源市、许昌市、安阳市、周口市、驻马店市、南阳市、鹤壁市、濮阳市、洛阳市、漯河市、信阳市、新乡市、三门峡市这18个城市的农村留守儿童家长进行抽样调查和问卷访谈,以把握农村留守儿童家长的现状及基本情况特征,反映出留守儿童家长在抚养、教育留守儿童过程中的困境和需求,并为解决留守儿童家长的需求提供对策建议,以更有针对性地促进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长需求;对策建议;河南省

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是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出现并将长期存在的社会群体,作为一个特殊儿童群体需要全社会的高度关注。留守儿童家长在抚养、教育留守儿童过程中的困境和需求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反映了留守儿童的需求。为了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家长的需求,并对他们的需求予以及时的回应,以更好地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我们特意开展了此次调查。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长的基本情况分析

本文对农村留守儿童家长的基本情况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文化程度

在受调查的91位家长中,71.4%的文化程度集中在初高中文化水平,其次,是小学占26.4%,而没上过学的只占2.2%。这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家长的文化水平相对较高。

(二)经济来源及收入水平

调查中发现,63.7%的家庭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外出打工,其次农业收入占25.3%,而经商只占7.7%。与此同时,34.1%的家庭月收入在1000-2000元之间,另外30.8%的家庭收入在1000元以下,家庭年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家庭只有6.7%。大部分家长外出务工的工资收入并不高。

(三)对孩子的了解程度

在“对孩子不良习惯的了解”问题上,23.3%的家长认为,孩子的不良习惯是不讲卫生,14.5%的人认为是课堂违纪行为。而22.5%的认为是其他问题,另外19.6%的家长不清楚自己孩子的不良习惯。在“对孩子了解程度”问题上,65.9%的家长只知道孩子的一些情况,非常清楚的只占25.3%。由此可以反映出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对孩子的情况并不了解,孩子面临着家庭情感方面的缺失问题。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长的需求分析

本文对农村留守儿童家长的需求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农村学校教学质量差,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51.7%的家长对留守儿童受教育持不满意态度,而满意度占45%,由此可见,家长对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满意度偏低。在对留守儿童家长的访谈过程中,16位家长提到了教学质量太差,教育设施不完善。26.0%的家长最担心孩子的成绩问题,其次是人身安全、心理健康和生活状况问题,分别占21.2%、18.3%和16.1%。农村留守儿童在兴趣爱好和人际交往方面也存在着问题。这要求目前农村在教育方面要转变教学思想,要关注学生的多向、全面、健康的发展。

(二)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留守儿童安全问题存在隐患

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村的道路、电网设施还不完备,农村文教卫生等基本设施有待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呈现不断恶化的趋势。有些家长明确提出:由于水利设施不完善,导致今年在抗旱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一些家庭没有安装自来水,儿童和老人在用水方面比较困难;车辆增多,但红绿灯等基础的道路设施不完善,增加了儿童外出的危险性;现在农村环境污染严重,附近的池塘、小河经常飘出一些恶味,孩子外出玩耍时特别担心;虽然农村有合作医疗保险制度覆盖,但是农村医院的医护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以满足包括留守儿童在内的农村成员的需求。

(三)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不够

关于“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度”的回答中,49.9%的家长认为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一般,24.2%的认为不重视,只有19.8%的人认为很重视。对于“造成留守儿童问题的主要原因”的问题,26.3%的家长认为是由于自己能力有限责任感不够,25.7%的人认为是政府和社会关注不够。家长期望政府能够给与更多的关怀与照顾。在“留守儿童需要社会关注与关怀的方面”的问题上,26.2%的人认为需要改善经济条件,保证他们健康成长;21.5%的认为由于户籍问题导致孩子无法进入公立学校读书;另外还有15.8%的家长提出对孩子的道德和性格进行培养也是非常必要的。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长需求的相关建议

24.8%的家长认为需要相关组织为在外打工父母提供定期电话、信件等服务来联系留守家中的子女,23.5%的家长认为需要同城待遇,20.4%认为在当地建立留守儿童相关机构及开展相关集体活动,等。根据农村留守儿童家长的需求,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质量的改善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学校三方多管齐下,共同努力。

1.政府层面的措施

我国的农村寄宿学校的食宿条件差,缺乏娱乐设施,使得学生的生活单一。19.5%的受访家长认为需要加强寄宿学校的建设。因此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加强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更新,以保证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更加切实有效,同时可以减轻单亲监护和隔代照料的压力。

我国农村家长的文化素质偏低,这严重制约了农村家长对家庭教育知识的学习与应用。政府可以给予政策和经济方面的支持,为学校利用富余教育资源,给包括留守儿童在内的全部学生家长开设旨在提高家庭教育素质的课程讲座提供便利。

我国必须加快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改革,尽快拆除在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等领域存在的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以增加留守儿童家长的工作机会,降低生活成本,提高对留守儿童生活的支付能力,或者通过改善当地经济环境实现留守儿童家长在本地就业,以更好地照料、教育孩子,使留守儿童不再留守。

2.社会组织层面的措施

政府力量无法企及或者照顾不周的偏远地区,可以纳入公益组织的服务对象范围当中。社会组织可以开展一系列的公益活动,为偏远地区的学校赠送图书、衣物、食品,来减轻留守儿童家长的经济负担。另外,社会组织还可以建立一个完善的服务支持系统,扩大服务面和服务内容,例如可以为留守儿童家长提供一些生活照顾和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提高家长的家教效果。

3.学校层面的措施

学校要形成与家长或监护人的交流互动,使双方都能及时的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情况,。学校可以为每一位在校的留守儿童建立专门的个人档案,并建立与家长联系的专线电话。让留守儿童视为家长及时了解到孩子的真实的成长教育状况,做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同步与结合。

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儿童在面对自身变化、人际关系、学习压力等方面的问题时,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与指导,很容易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产生不良的影响。学校作为留守儿童离开家庭以后完成社会化的最重要的场所,学校的教师有责任了解他们学习上的困惑和生活中的困难,以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所造成的感情缺失和家庭教育缺位。

加强对农村教师的教学知识技能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在注重成绩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的道德和卫生方面的教育引导,扩大教育教学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眼界。另外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有条件的可以开设心理咨询室,并配置专业的心理老师。为青春期的孩子开设生理健康课程,并对他们进行系统科学的讲解,以弥补家庭教育的缺位,引导他们平稳度过青春期、叛逆期。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生活与学习环境

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而且农村基础设施管理不科学,这是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所面临的困境。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以下建议:

1.继续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要优化资源配置,不断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农业灌溉用水保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以及提高留守儿童家庭的农业收入,减轻经济负担,增强留守儿童家长对留守儿童生活的支付能力,

2.大力推进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各级部门要加快构建城乡公路交通网,继续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同时,在道路拐弯处加设红绿灯,在过村路段限速,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安全便利的出行以及玩乐环境,消除交通安全隐患,提高留守儿童的安全系数,减轻留守儿童家长的精神紧张情绪和心理负担。

3.进一步改善农村供水、供热等生活基础设施

政府部门要加快在条件成熟的农村地区,启动农村供热和供气工程,同时加快农村供水设施建设。留守儿童家长提到这样不仅保障留守儿童的用水安全,也可以改善农村卫生环境,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整洁、便利、舒适的生活学习环境。

4.全力推动农村文教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要坚持城乡资源服务均等化原则,使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开放的取得成果。甚至在特殊的情况下,对农村地区要政策倾斜,制定相关优惠政策,促进优质资源从城市向农村有效流动,进一步完善农村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的硬件设施,提高其承载能力,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文明优质的生活环境,以更好地满足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发展需要,也符合了留守儿童家长的需求和期待。

(三)加强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充分发挥公益组织的作用

为了更好的促进社会公益组织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长的需求,促进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公益组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各个公益组织加强联系,整合资源

各种社会公益组织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但是彼此之间缺乏联系,容易导致资源浪费。在一些众所周知的地区,留守儿童家庭往往能获得丰富的资助,而偏远的山区却常常面临资源短缺的问题。因为社会公益组织是面对全体有需要人群的,因此要加强各公益组织之间的联系,整合社会资源,弥补政府失灵,为更多的留守儿童家长提供充足的资源以帮助其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2.公益组织必须提供人性化、本土化的服务

目前,我国公益组织的发展模式大都是借鉴外国的经验,由于文化和国情的不同,公益组织要从实际出发,找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服务模式,为留守儿童提供本土化的服务,以切实满足留守儿童家长在教养、培育孩子方面的帮助需要。而且,公益组织作为一个服务性的群体,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应该努力做到人性化,让每一位接受服务的留守儿童及其家长都能欣然接受,而不损害他们的自尊心。此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公益组织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需要事先了解服务地区的文化特点以及当地留守儿童家长的真实、具体需要,将资源发挥到最大化,以满足留守儿童多元化和多样化的需求,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王青,华中师范大学,2006-05-01

[2]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与对策. 魏跃军,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1-06 015

[3] 农村留守儿童的需要与社会服务:一个质性研究. 熊薇,华东理工大学,2013-11-30

上一篇:老年电视节目的现状及其发展研究 下一篇:环保废旧材料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有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