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标权刑法保护的思考

时间:2022-10-02 10:00:00

我国商标权刑法保护的思考

摘 要 在知识经济时代,商标权已经成为国家、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和重要权利。我国目前主要采用民事和行政措施保护商标,但效果有限,只有完善相关领域内的刑事立法,才能更为有力地打击犯罪行为。通过分析我国《刑法》第213至215条规定的假冒注册商标罪等罪名,指出我国目前在商标权刑法保护上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反思。

关键词 商标权;刑法;保护

21世纪知识产权战略已成为许多国家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与此同时,知识产权犯罪也变得日渐猖獗,尤其作为知识产权犯罪最主要表现形式的制假销假现象已成为仅次于贩毒的最为严重的犯罪之一。

商标,指商品的生产者或经营者为使生产经营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务区别于市场上其他生产者、经营者生产、经营的同一种或相类似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务而采用的与商品或服务紧密相连的可视性标志,包括文字、图形、字母、数字、三维标志和颜色组合,以及上述要素的组合。它是企业在商战立于不败之地的利器,是开拓市场的先锋,是企业的灵魂。

商标权是商标专用权的简称,是指商标主管机关依法授予商标所有人对其注册商标受国家法律保护的专有权。商标权的保护在各国都受到高度重视,尤其是拥有大量知名跨国品牌的国家,对商标的保护更是不遗余力,不仅在本国建立了完善的保护制度,更极力促进其他国家建立相关保护制度。我国知识产权保护起步较晚,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给假冒、侵犯商标权的“山寨”产品横行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因此,对我国商标权刑法保护进行深入思考尤为必要。

1 我国商标权刑法保护的具体规定

我国《刑法》涉及商标犯罪的罪名主要体现在第213条到215条。

1.1 假冒注册商标罪。

本罪是指未经商标注册人许可,在同一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情节严重的行为。其构成要件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主体。一般主体,即自然人和单位。②客体。侵犯商标权的行为,主要是侵犯商标权人对商标使用的权利。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商标只能是在我国注册的,并不包括在外国注册的。③主观罪过认定。我国《商标法》第40条明确规定商标注册人可以通过签订商标使用许可合同,许可他人使用其注册商标。因此,是否经商标注册人许可是区分合法使用与非法使用他人注册商标行为的界限。

1.2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本罪是指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而非法销售,销售金额较大的行为。该罪的主体、主观方面构成与假冒注册商标罪相同。

客观方面表现为非法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并且要求销售金额较大。销售可以是批发,也可以是零售;可以是由自己销售,也可以是帮他人代销。另外,这种销售是指单方面的销售行为,具有以获取非法利益的目的。

1.3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

本罪是指违反商标管理法规,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情节严重的行为。本罪是个选择性罪名,根据犯罪行为来区分,该罪的犯罪主体、主观方面都与前两罪相同。

值得注意的是本罪与前面假冒注册商标罪的区别在于,本罪所侵犯的是注册商标的商标标识,而不是注册商标本身。商标标识是商标的载体,指文字、图形、字母、数字、三维标志和颜色组合,以及上述要素的组合等可视性标志。多数商标标识是可以与商品分离的。

2 目前《刑法》关于商标权保护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1979年刑法才开始对于商标权给予刑法保护,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虽然关于商标侵权的司法解释范围不断扩大,但仍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犯罪情况,以下指出我国商标权刑法保护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2.1保护对象范围狭窄。

目前我国刑法仅对严重侵犯商品注册商标权的假冒商标行为予以制裁,而没有规定对注册服务商标进行保护,这不得不说是我国立法上的一个漏洞。侵犯注册服务商标权的案件极为,但多是以行政处罚或民事赔偿的形式结案。

2.2犯罪行为方式集中。

根据上海检察机关的统计,在2005年到2009年之间,关于商标犯罪,批捕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人数为312 人,占批捕总人数的53.8%,其余是假冒注册商标罪67人,罪名相对集中。

2.3刑罚配置不合理。

上述统计案件中有将近95%的比例被判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而且大多数案件罚金与非法经营数额相比起来,仍是相当低的比例。目前我国仍是采取以自由刑为基础以罚金为辅的刑罚种类,低罚金和短期自由刑使得犯罪分子的犯罪成本极低,并不利于长期抑制这类犯罪。而且,三个商标犯罪都适用同样的法定刑,但实践中,这三类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并不是同等的。这样的规定明显不符合罪责刑相适应原则要求,不利于不同犯罪之间罪刑的平衡和协调。

3 上述问题的反思

从上述可看出我国刑法在商标保护上还存在不少问题,归根结底还是立法上的问题。

首先,我国1997年《刑法》之所以将服务商标排除在刑法的保护范围之外,主要是受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当时服务行业还不发达,侵犯服务商标不十分严重,没有予以刑事打击的必要。时至今日,服务行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服务商标的价值日益凸现,但现行刑法却没有对其有行至有效的保护。

又如,作为中国迄今为止应用驰名商标反淡化理论判决第一案的“伊利Yili”商标行政纠纷案。直到2009年才尘埃落定,和成经营部被撤销注册。从这个案例可看出,我国也有反淡化的案例出现,日后淡化问题必定也会成为我国商标侵权的一个立法缺陷。这个缺陷主要是因为我国现有刑法立法模式受到传统的影响,保护只是单轨制,亦即是指罪与刑的法律规范只存在于刑法典和单行刑法。这样的缺陷在日后,尤其是国内市场更进一步开放时,还会受到猛烈的冲击。

4 总结

我国加入WTO后,经济上不断在世界舞台上大展辉煌,国民生产总值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经济领域内的刑法保护也不断完善。但应注意到,我国目前刑法与WTO规则要求还有一段不小距离,尤其是在商标领域内的刑法保护。刑事立法保护毕竟是一种事后制裁,更重要的还是做好犯罪预防工作,这主要得靠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道德意识,改变人们对知识产权轻视的传统观念,让百姓充分了解到商标犯罪所带来的长远危害。

参考文献

[1] 高铭暄,张 杰.国际法视角下商标犯罪刑法适用若干疑难问题探析[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8(5).

[2] 胡志坚.论我国加入WTO后商标权刑法保护的完善[J].人民检察,2002(11).

[3] 胡云腾.知识产权刑事司法解释若干问题研究[J].中国法学,2004(6).

上一篇:浅谈新形势下政工干部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 下一篇:谈谈学生作文前观察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