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原蚕区微粒子病防治技术

时间:2022-10-02 09:08:16

【前言】农村原蚕区微粒子病防治技术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1.1 对养殖环境进行消毒 生产用房和生活用房四周杂草和杂物是造成污染的重要因素,为了减少污染要将杂草和杂物清除,清除范围为房屋周围10 m以内。用1%漂白粉溶液对自然村环境及道路进行消毒。 1.2 统一清洗蚕室、储桑室和蚕具 先将墙上的虫卵、浮丝、灰尘等清扫干净...

农村原蚕区微粒子病防治技术

摘要 从彻底消毒、蚕期预防微粒子病、回山消毒、桑园除虫、技术培训等方面介绍了农村原蚕区微粒子病的防治措施,以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原蚕;微粒子病;防治技术;农村

中图分类号 S88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1-0275-01

由于江苏省南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养蚕成本逐渐提高,特别是劳动力成本的大幅增加,致使地处经济发达区的苏州地区的浒关蚕种场、吴江蚕种场的生产陷入困境。为了提高当地蚕种场的效益,增加收入,要大力发展农村原蚕养殖。但就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生产原蚕的过程存在制种条件较差、生产设备落后、生产用房和生活用房分不开等不利因素,不利于发展原蚕生产。特别是对家蚕微粒子病防治不利,降低了原蚕养殖的经济效益。在生产中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家蚕微粒子病进行防治,以提高养殖效益,结合农村蚕桑养殖的实际经验,现将家蚕微粒子病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1 彻底消毒

1.1 对养殖环境进行消毒

生产用房和生活用房四周杂草和杂物是造成污染的重要因素,为了减少污染要将杂草和杂物清除,清除范围为房屋周围10 m以内。用1%漂白粉溶液对自然村环境及道路进行消毒。

1.2 统一清洗蚕室、储桑室和蚕具

先将墙上的虫卵、浮丝、灰尘等清扫干净,再用新鲜的石灰水粉刷蚕室墙壁,然后在蚕架、养蚕环境地面、墙面等处喷施1%漂白粉溶液。同时,将蚕匾等用具在1%漂白粉溶液中浸泡5 h以上进行消毒。棉质的蚕网可以采用煮沸的方式进行消毒。消毒过程中要仔细检查清点用具,不要遗漏。经过漂白粉溶液消毒的蚕室、蚕具、拖鞋、扫帚等一并用2%福尔马林石灰水溶液进行1次全面、彻底的喷雾消毒,预先加温密闭门窗,温度25 ℃条件下保持5 h以上。在次日清晨用1%漂白粉溶液消毒场面,要求保持湿润状态30 min以上。换干净的拖鞋进蚕室,开门窗取出蚕具放到消毒好的场面晾晒,仔细检查蚕室蚕具有无需要更换或修理。养蚕用房四周用1 m高的塑料网隔开,防止鸡、鸭等动物进出,造成二次污染。在蚕种到自家蚕室的前一天,应该再用1%漂白粉溶液对蚕室及周边环境进行1次消毒。

2 蚕期预防微粒子病

2.1 桑叶消毒

为确保蚕顺利生长,在养蚕过程中要对桑叶进行消毒。对1~2龄小蚕食用的桑叶,可以采用浸泡消毒法,即用0.28%的漂白粉溶液浸泡9 min,取出后用自来水漂洗5 min,并用脱水机脱水2 min,晾干后才可喂食。3龄蚕食用桑叶用0.3%漂白粉溶液浸泡15 min,取出后用自来水漂洗10 min,脱水晾干后喂食。4~5龄蚕食用的桑叶可以采用2种方法进行消毒。一是浸泡法。可以采用0.35%漂白粉溶液浸泡15 min,取出后用自来水漂洗10 min,脱水晾干后喂食。二是喷洒法消毒。用0.35%漂白粉溶液喷洒桑树,一般保证100株桑树用药量在25 kg以上,以每张桑叶正反面都有水流下为宜,随喷随采,防止菜粉蝶等昆虫的二次污染。如条件许可,提倡全程桑叶浸渍消毒[1-3]。

2.2 蚕室地面消毒

每户准备2口消毒缸,分别盛放叶面消毒液和1%漂白粉,用于桑叶、养蚕环境和蚕具消毒。每天应该至少对蚕室地面消毒1次。

2.3 蚕沙处理

每户配备多只蚕沙袋,保证除沙过程中蚕沙不落地,确保蚕沙可以随时装袋运走。运走蚕沙后用1%漂白粉溶液对地面彻底消毒。要求每户按10 g蚁量配备2 m3的蚕沙坑,上面配盖,防止风吹污染环境。

2.4 防止环境污染

蚕期前后不宜散养家禽,防止因家禽活动而造成环境的污染。

3 回山消毒

3.1 彻底清除养蚕制种废弃物

对上簇用过的草龙等一次性簇具进行集中焚烧。方格簇用4%甲醛石灰水溶液喷洒消毒,用塑料纸包裹好放在太阳下闷熏。未经过发酵处理的蚕沙、废蛾等废弃物还田或用作饲料可能会污染环境,要将其收集后放入专用蚕沙坑,密封发酵。

3.2 生产用房清洗

用1%漂白粉溶液喷洒生产生活用房,对其进行彻底的消毒。

4 桑园除虫

4.1 药剂防除

对桑园的害虫可以采用喷药的方式防除。喷药时间不迟于3月25日。喷施的药剂应当选择残效期较短的农药,以免农药残留在桑叶中危害蚕儿。生产中常用的药剂主要有敌敌畏、辛硫磷等农药1 000倍液。在养蚕结束后要采用药效较长的农药进行除虫,以杀灭昆虫,为翌年的养蚕生产做准备。

4.2 农艺措施

上一篇:白蚁纤维素酶研究进展 下一篇:扬麦18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