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疑”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时间:2022-10-02 08:13:25

“设疑”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语文教学中,设疑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是沟通教师、教材和学生三者之间的桥梁和媒介。教师通过设疑来激发兴趣,启发思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恰到好处的设疑可以优化课堂结构,发展学生智力,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怎样达到恰到好处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课堂设疑应紧扣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感兴趣的东西才能努力的追求它,获得它。因此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尤为重要。

例如:在教学《吃墨水》一课时,一开始我就问:“墨水是干什么用的?”同学们回答:“写字用的。”我又问:“同学们吃过墨水吗?”同学们都睁大眼睛,觉得老师提出的问题太奇怪了。我紧接着说:“同学们一定会想墨水怎么能吃呢?可是我们敬爱的爷爷就曾经吃过墨水,而且吃得还挺香呢。大家相信吗?”同学们不知如何回答好。于是我就进一步引导说:“爷爷为什么要吃墨水呢?他是怎样吃的呢?请同学们认真学习《吃墨水》这篇文章,一切都会明白的。”这些问题,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激发了他们学习课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设疑应把握重点、扣动学生的心弦。

“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教师把握教材的重点,设置恰当的问题,能扣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积极思考。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狐狸和乌鸦》,引导学生读第一段时,根据课文重点问:“狐狸和乌鸦住得很近,它们之间相互了解吗?”学生听了马上想到:住得近容易了解对方。这个问题为学生理解:乌鸦听了狐狸的奉承两次都“不做声”有所警惕和狐狸抓住乌鸦的弱点最终骗住乌鸦这个重点内容打下了基础。与之相反,如果问题的设置只在课文的情节上打转转儿,学生从课文上找只言片语就能回答,根本无须深入思考,虽然课堂上“小手如林,对答如流”,但无助于学生阅读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设疑应能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

小学生读书的随意性很大,教师精当的设疑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带着任务,有的放矢的读书,对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和能力大有好处。

例如:在教《捞铁牛》一文时,我设置了以下问题:(1)课文中的“大力士”指的是什么?(2)谁能指挥这个“大力士”呢?(3)它是怎样指挥“大力士”捞铁牛的?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如不深入阅读课文,是理解不了的。

再如,在教《手术台就是阵地》一课时,讲到白求恩说:“我是一名八路军战士不是你们的客人”时,我问:(1)什么是客人?(2)白求恩大夫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是不是客人?(3)他为什么说自己不是客人呢?对于前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就能够答上来,而对于第三个问题学生只有认真阅读,联系上下文才能领悟到:白求恩大夫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了自己的事业。这样既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阅读,也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四、设疑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设疑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果教师居高临下,不从实际出发,设置的问题难度太大,太抽象,学生往往无从下手,结果适得其反。

例如: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比较具体,教师提出的问题就不能太抽象。有位教师在教《小蝌蚪找妈妈》时,问:“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是什么?”“过程”这个词学生不好理解,不知道该怎样回答。如果换句话问:“小蝌蚪是怎样一步一步变成小青蛙的?”学生就容易回答了,而且还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此外,设疑还要与精讲结合起来。只有讲中有问,问中有讲,讲问结合,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知识和技能。

上一篇:天天表扬你的孩子 下一篇:《中职英语时态教学方式研究--以宁夏农校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