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师教的评价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10-02 07:58:39

对教师教的评价的几点思考

实践表明,改革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实施的情况,而对实施过程的监控与评价是考查课程实施情况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教学评价内容片面,形式单调,方法单一。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必须遵循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关注教学评价改革,建立有助于促进学生发展,有助于教师反思与提高,有助于实现课程改革总体目标的评价方法。下面是我对教师教的评价的几点思考

一、内容范围和难度要求是否符合学生实际

教师应当把设计教学程序当做一个创造性的活动。根据学生实际,充分考虑当时当地的教学资源,确定恰当的内容范围和难度要求,方可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不考虑学生的学习实际,不分析和利用现有教学资源的课堂教学设计,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

二、是否能够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一堂好的数学课,应当有宽松的、和谐的学习气氛,学生在探索和学习过程中能够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生动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富有情趣的问题、有探索性的活动等都可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让学生说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有这样的特征――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找找教室里具有这样特征的物体――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激发“找”的兴趣,有的竟找出人体本身就具有轴对称的特点;让学生动手画出或剪出轴对称图形(红十字)――爱心体现,在探索和学习过程中能够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用剪出的轴对称图形拼出一幅美丽的图案――渗透美的教育,让学生学会欣赏美和创造美。设计这样一系列的活动,都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是否能为学生创设体验数学学习过程的机会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体验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机会。如对新概念或新方法的学习,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梳理、分析和探究中体会数学。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通过课件(车轮是三角形、四边形和圆形的车子的运行)演示和学生对自己制作的小车子的摆弄,使学生明白车轮是圆形的道理,把握了“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的特征。学生在“摆弄”的过程中,既体会到圆的特征,也体验了“学”数学的乐趣。

四、是否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分层设计问题

学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教师要针对差异设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问题,保护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满足不同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需求。这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教学活动,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获。教师即使知道学生的回答可能是错的,也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也应让他更好地表达出自己的见解,更让学生明白,每一个回答都会对自己和别人带来启示,即便是反面的警示。

五、是否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开放式教学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充分“张扬”,给张扬个性提供一个展示的舞台,将学生吸引到主动参与的场景中,是张扬个性的核心。如我在上二年级的《认图形》一课时是这样营造和设计课堂信息场的:请同学们用橡皮在钉子板上给小白兔围一个多边形的萝卜地,看谁围的与别人的不一样。经过操作后,外向的小孩不等老师指名就站起来说:“我围的这块地(三角形),这边是平平的,这边是直直的。”这个刚坐下,另一个又站起来说:“我给小白兔的这块地(等腰三角形),这两条边都是一样长的。”“我这块地(正方形),它四条边都一样长!”“我围的这一个(长方形),这两边一样长,这两边也一样长。”场面很是热闹。我看到有一个性格内向的小女孩,手欲举不举的样子,就提问她:“你也一定帮助小白兔围了一块很不一般的地了吧?大胆地告诉小白兔和同学们,好吗?”“我给小白兔围的是一个六边形的地,因为小蜜蜂的家是六边形的,我希望小白兔能像小蜜蜂那样勤劳!”在她的身边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六、是否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教学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积极主动地思考,实现由不会―会―不会的学习流程,则是学习最佳状态。教师给予学生更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教与学则会语休而意未尽。如我在教学《比的意义》时,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对比的后项有什么限制吗?(比的后项不能是0)为什么?这里有一则体育消息:我国国家足球队在亚洲十强赛中,首场3∶0大胜阿联酋,全场观众自发唱起《歌唱祖国》;后又以1∶0击败阿曼队,圆了国人44年梦想。当你看到这则消息,你想说些什么?(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这里的后面为什么是0?”从而引发认知冲突,让学生在思考与交流中深化对比的意义的理解。在这节课的最后,我先在黑板上贴了8个红纸片和4个黄纸片,让学生写出比。再将纸片贴成第二组图,问:“如果老师将纸片摆成这样:这时红纸片与黄纸片的比是多少?”贴成第三组图,问:“再这样摆呢?这里,红纸片与黄纸片的个数并没有变化,为什么表示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的比不同呢?下一节课,我们将研究这个问题。”这样的“余音未了”,使学生由“会”又到了新的“不会”,拓展了思考的时空,将知识延伸到下一节课的“比的基本性质”上了。♪

上一篇:剖析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下一篇:抓好黄金“五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