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女大学生就业体系构建初探

时间:2022-10-02 06:42:19

工科女大学生就业体系构建初探

摘要:当前,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女大学生群体就业压力趋大,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就更加凸显。导致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社会性的原因,也有高校和学生自身的因素。构建适合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体系,解决其就业难问题,需要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工科;女大学生;就业体系;构建

女大学生就业本来就困难,而今又恰逢经济危机,因此,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就更凸显出劣势:很多工科女生只能“望岗兴叹”,尽管她们中的大多数成绩优异,也肯于吃苦,却仍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工科女大学生比其他文科、财经和师范类女大学生面临着更为沉重的就业压力:文科、财经和师范类女大学生面临的主要就业问题是供大于求,而工科女大学生除了面临传统性别偏见带来的就业歧视,也有自身接受教育方面的缺失。

一、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影响因素

(一)社会历史原因

1.传统思维仍有一定影响。一些用人单位,尤其各工程单位,片面地认为“女子不如男”,将工科女大学生拒之门外,性别差异造成弱势,特别是一些专业,如土木工程、桥梁等都需要从业人员经常到野外进行现场工作,男女之间的客观区别,导致女生没有男生“吃香”。

2.用人单位追求经济效益。在企业单位,需要体力较强的工作,相对男性而言,女性的投入产出比是比较低的,正是由于工科女大学生的用人成本高于男大学生,所以用人单位更趋向于采用男大学生,造成女大学生还没展示自己,就被挡在门外。而近年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行情,也给用人单位的人才选拔提供了更高的条件。

3.政策缺乏具体保护措施。政府缺乏行之有效的政策保证与监督也是原因之一。法律法规的落实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实施,妇女的权益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从用人单位角度来看,女职工生育期间的工资和保障福利需由用人单位来支付承担,这就使得用人单位会产生一定抵触情绪。

(二)高校教育原因

1.工科女生在课堂上经常受忽视。工科院校的教师以提问方式与学生互动时,男女生被要求回答的问题的性质也不同。对于一些概念性的、有固定答案的问题,教师常让女生回答;而对于那些有启发性的、创新性的、自由式的、开放式的问题,教师则多提问男生。久而久之,抑制了女生发散性、创新性思维的发展。

2.高校教师未接受科学的性别教育。在工科院校中,不仅女生少,女性教师也少,而能够为女学生树立正面的、积极的榜样形象的女教师就更少。大多数的男性教师受自身性别角色和传统性别观念的束缚,很难引导女学生提高自我认同感和树立科学性别观。

3.女生有着自身的特点和成长规律。在工科院校中,针对女生开展的教育和活动很少。学校正规的教育、教学计划中,基本没有女生教育这方面的内容,所开设的课程和所开展的活动,很少考虑到性别差异。在性别教育和科学性别观念培养上,很少有举措。

4.学校氛围有着浓厚的男权色彩。工科院校的性别研究很难得到重视,缺乏人员、经费等的支持。在学生方面,男生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他们中也确实有很多优秀的学生,这无形中给女生很大压力。

(三)学生自身原因

1.专业选择并非出自兴趣。大多数工科女生选择工科专业还是由于历史原因“重理轻文”造成的,其实,当前社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也较发达,文科女生相对来说就业选择的范围更广。这就导致工科女生在学习中积极性不大。传统的认为女生不适合学工科的观念也潜在地影响了她们。

2.个人素质存在差距。由于工科女生多埋头于教科书的学习,较少涉猎书本外的知识,很少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也不善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不愿亲自动手实验、操作或论证,因此,尽管她们获取知识的能力较强,但知识面较窄,对知识的运用和开拓创新能力也相对较差。

3.就业观念存在缺陷。工科女大学生在就业目标的选择上存在惧苦心理。这种就业心理使女大学生失去了为数甚多的就业机会。另外,一部分工科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还存在被动心理,缺乏主动性,常常是消极等待就业机会降临,而不是去寻找机会。有些女大学生甚至每次去就业单位面试都要父母或男友陪同。

二、构建工科女大学生就业体系的基本设想

(一)政府应积极建立各项政策保障

政府在市场经济过程中应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制定法律法规使女大学生就业、保障、监督机制合理化。在规定用人单位男女比例的同时,还可以采取税收优惠、适度补贴等政策鼓励那些达到或超过该行业规定的男女比例的用人单位。如果减税或补贴总额超过了该单位录用女大学生所带来的损失,则用人单位同样有积极性录用女大学生。

(二)高校应构建科学的性别观教育体系

1.加强教育工作者的性别教育。直接与学生接触,担任各种教学责任的教师应树立科学的性别观念:女教师应以身作则,为女生树立榜样,另外,还可从自身经历出发,实现经验分享;男教师则可从异性的角度,引导女生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平等地对待学生,给予男女生同等的重视和互动机会。

2.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性别观。以课程教育为主流渠道,对工科学生进行性别意识的灌输和性别分析方法的培养,帮助他们全面认识和理解性别特征、性别差异,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还应指导他们结合专业特点、知识结构,开展各种学术活动和社团活动,加强男女生之间的交流,扩大女生的眼界和交往范围,使其拥有更多的发展参照系,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活力。

3.设立针对工科女生的教学目标和考核体系。工科女大学生作为就业的弱势群体,更应该具备这方面的优势。高校对她们的培养教育应该与她们未来的就业紧密联系,注重因材施教,因性别施教,因社会需要施教,这样才能从教育上解决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应将工科女性教育纳入日常教学考核体系:对教学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提出学分要求,强化实践教学的计划制定、过程实施和效果检查管理,注重培养女大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开设《女性心理学》、《女性与成材》、《妇女运动史》等女性特色课程,加强对女大学生人文知识、思想品德等方面的综合教育,帮助女大学生树立自尊、自强、自信、自立的良好信念;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工科女大学生实施贯穿大学四年的就业指导,指导内容可广泛涵盖人生观、择业观、理想信念、面试礼仪、时事政策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多方面,突出就业指导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加强对女大学生就业前准备的指导,尤其是就业技巧、礼仪形象、权益保护等方面进行强化训练,展现女大学生的真实面貌,同时要指导女大学生展现个性化的方面,多体现女大学生在学习工作中的优势,拓宽就业渠道;开展针对女大学生的社团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她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强化她们的合作意识,增强她们的社会责任感;要为

工科女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设计与规划指导,教育女大学生“早做准备、早谋发展”,在社会工作中科学发展。要加强个别指导和针对性指导,对就业特别困难的工科女大学生,要分析原因,提出针对性强的意见,提高工科女大学生整体水平,加强对工科女大学自主创业或合作创业的指导。

(三)工科女生应根据自身特点发挥优势

1.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工科女大学生应广泛涉猎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理论书籍,了解所学专业的专业特点与发展前沿,奠定宽厚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其次,通过辅修、选修或自学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积极参加各类技术资格考试,增强自己的就业筹码;最后,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和各种社团活动,承担社会工作,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2.增强就业自信心。工科女大学生应该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自立自强,在应聘过程中,要克服自卑心理,放下思想“包袱”,善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增强自信心,在交谈中要采取反弱为强的对策,强调、发挥自己的特长,敢于用自己的实力与男同学竞争。求职前应该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分析并确认自己的能力和优势。就算某些用人单位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也要将其转化为竞争动力,积极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的长处,扭转用人单位的观念。

3.注意面试礼仪举止。工科女大学生在应聘中的外在表现尤为重要。故意撒娇、忸忸怩怩或者过于泼辣、随便、无所顾忌,都不可取;而过于羞羞答答、畏畏缩缩,也会给人以缺乏为人处事能力的印象。在与用人单位代表接触交往中,应该保持女性应有的热情、大方、端庄,表现一定能够胜任工作的自信心和干练作风,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4.讲究求真务实精神。工科女大学生择业要注重求实。在选择职业前,应从就读学校的社会声望、所学专业的社会需求、本人的综合实力等方面对自己做出客观的评价,合理设定就业期望,改变过于功利的职业选择标准,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需要,工科专业女大学生就不但会有职业、有事业,还会有显著的成就与美好的人生。

5.克服就业依赖心理。一些工科女大学生缺乏积极主动的求职精神,过分依赖学校和家长,或者依赖男朋友,希望用人单位“打包”就业。特别是在求职遇到挫折时,更容易陷入一筹莫展、垂头丧气的境地。对这些工科女大学生来说,一定要注意克服依赖心理,增强不怕挫折的顽强竞争意识,树立依靠自己力量战胜困难的信心,主动摆脱受到挫折后的颓丧情绪,积极寻求新的择业机遇。

上一篇:完善勤工助学制度,拓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渠道 下一篇:职业技能大赛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