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5 04:07:13

工科论文

工科论文范文第1篇

毕业设计质量滑坡的原因既有社会大环境造成的客观因素,也有教学组织以及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时代已经向前发展了,很多客观环境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我们大多数工科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仍然与几十年前一样。首先在时间安排上,仍然安排在第8学期,但实际情况已经大大地变化了。几十年前大学生由组织分配工作,很少有人去单位提前报到,第8学期绝大多数人都是待在校园里正常上课的。而现在的学生,尤其是工科专业的,大四下学期没有多少人是安心待在学校的。找到工作的基本上都提前上班或者被试用去了;没找到工作的则到处奔波于各场招聘会;甚至于已经考上研究生的学生也有不少外出应聘的,因为他们随时准备在读研和就业之间进行取舍。因此将毕业设计安排在第8学期,表面上是给了一个学期的充足时间,实际上学生真正用来做毕业设计的时间很少,甚至几乎没有。这个问题在强调高校就业率,同时就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大环境下,是无法通过简单地加强管理来解决的。第二个客观因素是随着扩招的深入,几十年前那种一个教授指导三两个学生的情况很少见了,现在是一个讲师指导七八个学生,工科专业尤其如此。虽然老师们都是尽心尽力,但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同时指导过多的学生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对于工科毕业设计来说,资源需求是个很大的问题。工科毕业设计需要通过工程实践来培养动手能力,这就需要包括设备、资金、场地在内的大量资源,普通教师是无力同时向这么多学生提供这些资源的。因此现在很多工科学生的毕业设计也和理科生一样以写论文为主,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另外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存在一定的主观因素造成毕业设计质量的下降。很多指导教师考虑到学生求职的实际情况,或者由于自身工程经历有限,所出的毕业设计题目往往偏向理论方面,或者类似于课程设计的内容,起不到毕业设计的训练作用。而学生对于这种不能真正提高自己工程能力,甚至对课程设计中做过的题目也提不起兴趣,对毕业设计敷衍了事,双方相互作用,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二、工科本科生毕业设计改革途径的探讨

面对上述现实,我们必须对工科毕业设计进行教学改革,以下是几种可能的途径。

(一)改变毕业设计的时间选择,灵活安排

从第5学期开始就可以灵活机动地分批启动毕业设计,时间长度上也不必规定多长时间,只要质量达到了要求就可以结束。对于学生来说,这直接解决了毕业设计与就业的冲突。对于老师来说,由于学生做毕业设计的时间分散开了并且拉得比较长,解决了指导过程中时间不足和资源不足的问题。可能有人认为毕业设计时间提前,学生有些课还没学,条件不足,但笔者认为这恰恰会带来好处。长期以来,工科教学存在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现象,大学的前7个学期主要讲授理论知识,实践环节较少,而且很零散,很多实践环节仍然是为理论教学服务的。通过提前给学生一个贴近实际的毕业设计题目,可以让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上更有目的性,尤其是可以引导学生在专业选修课上围绕毕业设计题目形成一个系列,从而在某一个专门的工程应用领域建立自己的专长。虽然在做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还没上过的内容,但这种挑战性不仅可以激发其相应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指导教师可以借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指导其发展研究能力,从授人以鱼变成授人以渔。也可能有人认为时间上会有冲突,因为学生还有大量的各类课程要学。但笔者认为内容大于形式,与其安排在空有形式的第8学期,还不如提早开始,加强管理,认真考核,这样学生就没有敷衍的理由。只要学生认真对待,笔者相信他们能够挤出来的时间会远远超过第8学期真正用在毕业设计上的时间。最后,这种安排有利于学生的就业。现在的工科生往往在第7学期就已经开始求职了。如果在第8学期进行毕业设计,学生在求职时由于缺乏工程实践的训练,即使成绩单很漂亮,也往往在面对用人单位时底气不足,甚至难以和招聘人员进行专业交流。而在第7学期时,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已经通过毕业设计得到了提高,则就业竞争力也会增强。

(二)部分已落实就业学生的毕业设计

可以面向其工作单位进行对于部分已经落实了就业单位的学生,其毕业设计可以利用学生进入企业试用的时间,选定学生所在企业生产和研发中某些具体的技术问题作为毕业设计的内容,并且可以利用学生所在企业的资源来支撑毕业设计,而指导教师主要提供理论和技术上的支持,这就避免了完全由教师出毕业设计题目而产生的空洞和盲目性,学生会很感兴趣。即使得不到用人单位的配合,仍然可以围绕学生今后从事的技术工作有针对性地设定毕业设计的题目来进行“定向培养”,起到了“扶上马,送一程”的效果。

(三)结合各类学科竞赛进行小组化毕业设计

现在工科有不少学科竞赛,比如挑战杯、电子设计大赛、飞思卡尔杯等等。对这些竞赛校方是愿意投入的,而且有些还能得到企业的协助。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资源,把这些竞赛作为毕业设计的题目,同样能起到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作用。当然,这就必须改变以往那种毕业设计只能一人一题的规定,而是一个竞赛小组共同完成一个题目,只要在论文中体现出各自的技术分工即可。实际上团队合作也是一种重要的工程能力,是需要加以训练的。工科教学往往忽视了这种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小组化毕业设计可以补上这一课。

三、结束语

以上就是笔者对当前工科毕业设计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认识以及教学改革途径的思考,希望在此能起到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总之,我们应实事求是地接受种种不利的客观因素,同时又要坚持原则,不忽视毕业设计对于工科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要在新的社会环境和教学条件下为工科毕业设计找到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从而培养出更多的工程技术人才。

工科论文范文第2篇

1.工科类毕业设计的特征一般来说,工科学生的毕业作业偏重于解决工程技术问题,而被称作毕业设计,其实质是一个模拟现实工程的过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工科毕业设计的目的主要有以下三项:第一,培养大学生严谨地进行科学实验研究的态度;第二,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科学实践研究,大胆运用所学知识科学的进行实践设计与研究,勇于实践、勇于探索;第三,培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做到学有所用,在毕业设计中要善于运用所学之知识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毕业设计中获得从事本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必须的专业能力。毕业设计不同于毕业论文,一般包括毕业论文,还包括一些与课题相关的设计图纸,实验设计、实物制作、外文翻译、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等内容。以“机械类相关专业毕业设计”举例,2004年以前毕业设计内容一般为:设计图纸+说明书(即毕业论文);2005年以后国家相关部门提出新的要求,结合生产实践需要加入了三维设计、模拟仿真及程序分析研究。其中包括:毕业设计图纸+开题报告+任务书+实习报告+说明书正文(即毕业论文)。从上述的培养目的和国家相关要求中不难看出工科类毕业设计必须具有实际性和可操作性,需要在前期做大量的实验来解决具体的问题,这就需要消耗相当长的时间和精力,并且要在整个过程中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2.工科类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当前大部分学校都把毕业设计放在第八学期进行,而此时正是大四学生找工作、参加企业面试,复习考研的阶段,在现今的就业压力下,学生一定不会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毕业设计的完成上,用人单位为了考察所招聘学生的个人素质和能力,一般都会要求签约学生提前到单位实习,实习时间一般都会与毕业设计时间相冲突。但是要正常毕业拿到文凭又必须拿到该项学分,这就使得学生大部分只进行简单的实验甚至根本不进行实验直接采取复制、粘贴,东拼西凑的方式仅完成一篇毕业论文应付了事。另外,随着高等院校的大幅扩招导致学生数量剧增,造成了师资力量的严重不足,出现了一个指导教师指导数名毕业生的情况,这就使得指导教师选题时需要提出多个毕业设计题目,导致题目与实际脱离,超出专业要求范围等问题。表1,表2分别是某高校安全工程专业五年内的毕业设计题目性质和题目来源统计表。从表中统计数据也可以看出,虽然每年都会有一部分与科研和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工程设计类、技术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类、软件开发类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但是理论研究类题目的数量依然占据较大的比重,在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方面存在着与生产实践脱节,创新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

二、高校工科类毕业设计质量关口前移管理方式

基于质量管理八项原则对高校毕业设计(论文)管理探讨,提出了以学生为关注焦点,关口前移,提出提高题目质量和指导水平的新方式;基于事实决策,持续改进,完善现有质量监控体系;全过程质量管理,预防为主,构建毕业设计质量保障体系三种管理方式,本研究即是对第一种管理方式的进一步拓展和实践应用,包括毕业设计时间前移及毕业设计形式多样两方面展开具体讨论。

1.毕业设计时间前移本科生毕业设计时间前移是指在完成基础课程和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利用学校及学院的实验和科研条件,让本科生提前进入实验室,由学生本人主导并依据自己兴趣在相关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直接参与科研项目及各种科研活动,并提出毕业设计的整体思路和题目。这种方式不仅体现了“以学生的关注为焦点”的基本原则,还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在第七学期末由指导教师集中出题所出现的题目质量不高,题目与科研脱离的问题。毕业设计提前的时间不宜过早,过早会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基础知识储备,难以完成相对复杂的实验和实践过程。经过对某高校安全工程专业教学大纲及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本科生提前进行毕业设计的时间宜从大三结束的暑假开始。在大三年级结束时,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已经完成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普通物理、物理实验、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等公共基础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通过了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英语的等级考试,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理论知识、计算机能力和英文水平;完成了组织行为学、系统分析与安全系统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与ISO9000族标准、职业健康与环境管理体系、安全风险管理原理等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具备了安全工程专业所要求的基本的理论知识;完成了安全心理学及测试实验、安全管理学及实验、认知实习和金工实习等实践实习科目的学习,具备了安全工程专业所要求的基本的实验技能。在具备这些基本的知识技能后,本科生已经拥有初步的论文写作的能力。在此时尽早的进行毕业设计的相关工作,可以使传统上一个学期就要完成的工作扩展到包含有寒暑假的一年之内,时间上有了充分的保证。另外,在第七学期的专业课选课及学习过程中也会更加有针对性,学生可以带着相关课题进行课程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另外由于提前进行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与学生接触交流的机会增多,指导教师可以更系统全面的掌握学生毕业设计的总体情况,更有效的对症下药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这样,通过半年的工作和学习,在最后一个学期前,包括文献查阅、实验、调研等毕业设计的大部分工作已经完成,在第八学期,毕业生只需要对前期的工作进行总结就可以顺利的完成论文的撰写工作,参加毕业答辩,有效地缓解找工作与论文撰写的时间冲突的问题,顺利毕业进入工作岗位。

2.毕业设计形式的多样化

(1)毕业设计选题形式多样化传统的毕业设计步骤一般分为指导教师提出题目,毕业生选择指导教师和论文题目,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三步。基本上只是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独立于学校、院系、企业等各方,致使一部分毕业设计的题目仅仅具有理论依据,脱离实际需要。在毕业设计的时间关口提前后,毕业生会有充足的时间可以提前进入实验室参与指导教师的课题研究,参加各类专业竞赛及实践活动,完成在企业中的实习。在这些活动和研究中学生可以发挥所长,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现自己的兴趣,从而在指导教师的指引下确定自己的毕业设计题目。目前,选题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与指导教师科研项目相结合。目前,高等院校的许多指导教师会与校外企业合作,有自己的科研项目。这些研究大都代表着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学生以此类科研项目为依托,在研究中发现研究方向提出毕业论文题目,不仅可以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还能更早的了解企业要求,为以后的尽快融入工作打下基础。以各类专业技术竞赛,科技创新大赛,创新创业大赛为基础进行选题。大学院校应该尽可能提供条件鼓励学生参与到各类比赛中去,并使毕业设计与竞赛接轨。在大赛中学生发激发自己的创作热情,完成作品,从而提高毕业设计的实际效果。与学生择业就业相结合。一部分学生在大三的时候就有自己的就业目标,院校应该鼓励这些学生了解目标单位的实际生产和科研情况,提供条件让学生参与到该企业的科研项目中去,并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确定毕业设计题目。该模式可以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高校学生在上述三种模式下分别接受学校、企业和导师的共同指导和管理。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的“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上述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同步提升,就业能力和意识得到加强,可以更快更好的适应就业时的激烈竞争。

(2)毕业设计答辩形式多样化根据2004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条的规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成绩优良,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授予学士学位: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由此可见,毕业设计答辩通过已经不再是代表毕业生专业水平达到毕业标准的唯一方式,通过其他的方式同样可以证明毕业生掌握了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科研工作或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从而获得学士学位。在毕业设计时间关口提前和选题形式多样化的前提下,学生更可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取得专业相关的成果来证明自己的专业学习水平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如学生在校期间,在公开出版的报刊或国际会议上发表由本人单独署名(或本人是第一作者)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以科研作品形式(论文或设计)参加与本专业相关的部级或省级学生竞赛并获三等奖以上;学生申报并获准立项的部级或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并通过结题验收的科研作品;获得国家专利部门授权批准的与专业相关的专利等。获得以上成绩的学生可以向学院申请用其在校期间所获得的相关成果替代毕业设计,一旦申请获得通过毕业生获得学位就可以免去毕业论文书写及答辩的步骤。多样化毕业设计答辩形式的实施,可以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规划更明确,及早的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准备,为高校毕业生适应激烈的就业市场的竞争节约了时间和人力成本。

三、小结

本科毕业设计是本科生学生生涯的最后一关,其标准和模式应该与时俱进。将工科类毕业设计的时间关口提前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毕业设计和就业之间的矛盾,还可以全员参与充分发挥各方面的能动性,使工科类毕业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加科研和实践,从而获得专业相关的成果以证明该生达到毕业标准;工科类毕业设计选题模式和答辩形式的多样化更可能让毕业生用最适合自己的形式完成毕业设计,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有重要的意义。

工科论文范文第3篇

1.1教学方法的问题

很多教师在教授专业英语这门课程的时候,采用的教学方法较为简单。比如,采用学生读一段,再翻译一段,老师纠正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很好的促进学生阅读和翻译能力,并通过及时纠正改正学生的错误。但是如果整堂课都采用这种方法,难免会让学生觉得单调、乏味。教师必须在课堂上丰富教学方法,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2考核手段的问题

考核和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学生的学习重点必然受到考核手段的影响。现在一些专业外语的考试通常是采用英译汉、汉译英等翻译和写作等笔试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考察学生的英语能力和专业知识,但是没有很好的将教学和实践相结合。

2工科专业外语教学中实践的积极作用

专业外语课程是为了使学生掌握专业语汇、专业词汇、学术论文的写作和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对外交流能力。而这些仅靠简单的教学方法是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因此如果能在课堂中引入多方面的实践环节,将是改善教学效果的好方法。

2.1开展专题报告

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选择几个在学生科研能力范围内的前沿课题,并将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让他们就分配的课题展开研究。研究完成后,上交科研报告,并推选较优秀的学生代表全组在课堂做专题报告。在课堂开展专题报告是一种对外学术交流的实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学会如何根据课题,检索相关的论文和书籍,阅读并整理材料,形成一个教全面的课题综述。这将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检索、阅读、口语、文献整理能力,为日后学生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奠定基础。

2.2创办课内期刊

创办课内期刊,由教师担任主编,由学生代表担任编辑。同时要求每个学生在课程结束前撰写一篇学术论文,并提交到课内期刊上发表。这一过程可以考察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

2.3增加学术背景介绍

在课堂中,增加学生学术背景介绍的内容,使学生能够用英文介绍所学的课程和掌握的工科专业知识,在英文面试时更加得心应手。而大部分学生在找工作时都将面临英文面试,在课堂增加这部分内容,将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通过面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工科论文范文第4篇

有关数据显示,中国物流业的物流从业人员缺口将达600万人。物流人力资源的稀缺,从市场需求的领域来看主要集中在企业物流人才、咨询和规划物流人才、外向型国际物流人才和科研教学物流人才;从需求层次来看主要分布在物流实际操作人员、物流管理人员和高层物流管理人才。物流工程学科是一门融合多学科和技术交叉的新兴学科,以工学学科作为理论基础,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将更多地依赖高新技术的应用,大型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建设前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和工程设计,建成后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因此,我国对实用型物流人才的需求将日益增加,尤其对既懂工程技术,又有物流管理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所谓应用型物流人才,是指掌握物流专业知识、能操作各种物流设备、懂得物流管理的基本方法的技能型人才。这类人才是目前物流业需求量最大,也是需求最迫切的人才。对应用型物流人才的培养,应当加强实践教学,通过实验教学、实习基地、专业培训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毕业后能够较快进入工作角色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目前我国物流人才的培养与市场需求仍然存在矛盾。受物流人才培养规模、培养层次结构、师资队伍的水平和培养人才的适用性等因素的影响,企业对应用型物流人才的强大需求还无法得到满足。因此,物流人才尤其是高级应用型物流人才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物流专业人才已被我国列入12类紧缺人才之一,应用型物流人才短缺的问题已成为共识。因此,如何才能培养出符合物流企业需要,适应物流行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2国内外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对比

发达国家开展物流高等教育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始,教育层次比较多元化,涵盖了研究生、本科生和职业教育等。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已经形成了学历教育和培训教育相结合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满足了企业对物流人才的多样性需求。国外的物流业发展成熟,其相关理论知识和各种物流设施、实验室等已经健全,给物流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软硬件条件。发达国家如美国在行业协会的组织和倡导下,已经全面开展了物流在职教育,建立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在教育形式方面,国外的教育机构除了采用课堂授课之外,还经常举办特邀讲座和报告。作报告的人士既可以是大学教授,也可以是来自于企业的物流人士。他们能够了解和掌握这个行业的最前沿的知识动态和行业最先进的应用技术,因此对于学生的知识面的扩充大有裨益,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里面还会定期地举行研讨会,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去企业参观实习,了解和掌握实际的物流运作过程、物流操作设备和设施,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物流在我国是一门新兴学科,在行业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还有很多值得探索的。200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成立于上海,该委员会是在教育部领导下开展高等学校本科物流类专业教学研究、咨询、指导、评估和服务等工作的学术性专家组织。目前,该组织对物流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还在研究中,各校只是根据自身特点,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探索性地进行专业建设。

由于物流人才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物流教育反映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在物流工程专业本科教育教学中,专业定位不明确、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脱节、课程设置没有形成体系、物流实践经验匮乏、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简单化等问题较为普遍。同时,对于物流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相对较少,尚处于起步阶段。针对这些问题,如何采取相应对策以促进我国物流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健康发展,是物流工程专业人才教育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东北林业大学是黑龙江省设立物流工程专业最早的高等学校之一,也是全国范围内设立物流工程专业较早的高校之一。经过10多年的发展,物流工程专业已经建设成一支能够适应物流工程领域技术高速发展的需要,掌握了本专业国内外发展前沿的动态,研究方向明确、研究层次齐全,对外联系广泛、梯队合理、教学和科研力量强的学术队伍。已经形成物流设施规划与设计、物流技术与装备、物流系统优化与仿真、包装材料与设备、林业物流等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研究方向。物流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以工学学科作为理论基础,管理学科和工学学科相互渗透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新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对物流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参考和借鉴国内外高校在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成功经验,对东北林业大学物流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和探索,以符合国家的发展战略和学校人才培养定位,提高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能力。本文以东北林业大学物流工程专业为例,立足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物流业发展的需要,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物流职业培训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提出一套具有工科特色的物流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3培养具有工科特色的物流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措施

3.1明确各层次物流人才培养目标

物流本身具有交叉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因此学生的知识结构也应当具有层次性。目前,我国所开设的物流工程本科专业大多是以传统的交通运输、机械工程、工业工程专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在课程设置上没能突出专业自身的特色,在专业方向上设置得过细,也导致学生所学的知识不够全面。基于国内外高校物流工程专业培养模式现状的统计分析,依托东北林业大学的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东北林业大学物流工程专业的学生的培养目标应呈现多元化,同时也要结合地方经济对物流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需求,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适时调整。

3.2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

围绕具有工科特色的物流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本着宽基础、强能力的原则,同时突出应用型人才能力的培养来设置课程体系。针对目前国内物流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情况,在课程设置的时候,既要强调工科课程的学习,又要重视课程实践环节。在培养过程中,要结合地缘优势和本学校的特点,让学生在大学期间就能够了解就业领域的先进技术和行业现状,做到放眼看世界、耳闻天下事。因此,要增加应用课程的比重,加大社会实践教学的力度,加大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重,适当减少课堂授课时间,使学生有足够的实验和社会实践时间,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针对目前物流工程专业教材系统性不强、在某领域的书籍内容上存在相互重叠现象,需要组织相关专家、学者编写体系完善、结构内容合理的物流系列配套教材,使出版的教材具有理论扎实、案例丰富、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等特点。

3.3师资队伍建设

构建具有工科特色的物流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有一支专业过硬的教师队伍。专业教师既要在理论上能够掌握本专业最前沿的知识,还要有广泛的社会实践能力。对于师资队伍的建设,还要着重培养年轻教师,通过各种资助项目选送一些优秀的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的具有物流工程专业的院校进修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同时,也可以引进一些高层次的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要积极支持和鼓励教师参加物流实践活动,为教师构筑一个实践的平台。同时,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作用,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高教学团队教师及核心课程组教师的教学水平。另外,根据需要聘请一些在企业生产管理第一线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定期为学生讲解生产实践中的知识,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相结合。

3.4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深化,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经之路。解决物流工程专业学习与专业知识脱钩的矛盾,未来的物流教育必须侧重实践教学。打造具有工科特色的物流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目前的关键任务就是要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的改革研究。目前,东北林业大学物流工程专业已拥有2000余平方米的实验室面积和价值400余万元的仪器设备。具有物流工程实验室、物料运输机械实验室、系统仿真与优化实验室、包装材料与机械实验室、林业物流实验室等5个实验室。物流工程专业已与省内外多家企业达成了实习合作协议,包括黑龙江省建恒物流有限责任公司、大连路明集团、大连锦程物流有限公司、哈尔滨中外运物流有限公司和内蒙古松山物流园区等4个稳定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基地,已经为物流工程专业各年级学生提供了不同形式的实习实践机会,同时也为国家及省部级教学科研项目提供了必要的实验条件。物流工程专业将搭建以提高创新精神和应用实践能力为主体的实践教学平台,构建“基本技能训练实践能力训练综合能力训练”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注重基础实践,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搞好社会实践,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教学实践,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完善综合实践,强化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3.5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过去单一的教学手段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备受诟病,不能满足现代物流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针对物流工程专业特点,课程特点和实践应用需要,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形式,丰富课堂内容,比如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项目设计等,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推行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技术和视频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围绕学生应用与创新能力培养,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学生会思考、会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在课堂教授过程中,还要增加教师和学生的互动环节,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改善学习效果。另外,也可以不定期地聘请校外知名学者和企业成功人士举办讲座,拓展学生的视野。也可以聘请校内外专家指导参加毕业论文答辩工作,指导各类物流大赛等。

3.6物流职业培训与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为尽快解决物流行业应用型人才紧缺问题,需要进一步强化物流职业的相关培训工作。目前,东北林业大学物流工程专业具备物流师、全国外贸物流师、企业资源计划(ERP)工程师等培训及考试点资质。本着锻炼学生、服务社会的原则,本专业将继续推进这些资格考试,为学生步入社会搭建良好的平台。同时,通过物流协会、国际贸易协会等行业机构实现物流人才的培养规划和社会需求的对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关键环节是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积极鼓励学生参加部级及各层次课外科技作品与创业设计大赛(如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举办的全国物流设计大赛)、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和其他模拟训练活动等(如ERP沙盘模拟训练)。

4结束语

本文以物流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结合我国物流行业发展规律、物流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企业对应用型物流人才要求,依据东北林业大学物流工程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对物流工程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以及物流职业培训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提出一套具有工科特色的物流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使培养出的应用型高素质物流人才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解决我国物流人才的供需矛盾,促进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

工科论文范文第5篇

1.1毕业设计选题面临的问题

目前毕业设计选题主要来源包括以下几点。

1.1.1教师科研的子项目

教师科研项目大多为专业领域的课题,课题理论大部分是本科阶段的学习所不涉及的内容。学生以这类子项目作为毕业设计选题,将会面临大量新知识新方法的学习。学生处于就业、考研及毕业设计的多重压力的环境中,毕业设计完成的质量会受一定影响。

1.1.2学科竞赛项目

以学科竞赛项目为毕业设计选题的优势在于,知识范围基本为本科阶段的基础理论,适当加入一些创新内容比较好的一类选题。但学科竞赛项目多是以团队为单位进行研究实践,在论文撰写和答辩时面临的问题是小组成员的所讲述的内容基本相同,如何体现各自毕业设计的特色,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1.1.3学生科研创新项目

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相较与于学科竞赛项目,分工更为明确,是毕业设计选题的不错来源。但这类毕业设计主要的问题在于创新项目的普及面有限,每年实施项目的学生人数大约为毕业生人数的20%,并不是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项目。

1.1.4学生实习项目

学生实习项目作为毕业设计选题也是每年毕业设计选题的一个热点。目前二本院校学生的毕业实习一般以团队形式进入实习公司,所涉及的开发项目基本雷同,所使用的设计方案、技术手段基本是一致的,导致毕业设计与课程设计形式雷同。

1.2毕业设计实施时间面临的问题

由于二本院校工科毕业学生面临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式,因此学校鼓励学生在第八学期离校自主实习,以应对就业压力问题。毕业设计开题时间定在第七学期,学生完成开题任务、初稿论文撰写后可离校进入工作岗位实习。离校的这段时间,学生没有时间去进行毕业设计课题的研究,通常是在第八学期毕业前一个月回校继续完成毕业设计,这样毕业设计的连续性被打断,前期所进行的课题研究在半年之后再继续,等于重头开始。后续的一个月还包括论文撰写以及答辩,学生正真用于毕业设计的时间不到半个月。从指导老师的角度看,指导工作难度增加,二本院校专业教师人数有限,人均指导学生10人左右。按10人分配教师的指导时间,指导老师针对每个学生的指导时间为1.5天。实际上指导老师除指导毕业设计任务外,还承担着教学、实验、科研等其他任务,学生不可能都得到老师的悉心指导,这也是造成毕业设计质量下降的一个重要方面。

1.3毕业设计论文撰写存在的问题

工科学生普遍在论文写作方面的问题体现在对科技论文的写作规范不了解,二本院校并未开设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等课程,素质教育课的开设在这方面做了一定的补充,但并非所有学生都会选修这方面的课程。工科论文写作尤其强调用测试数据及结果对课题进行论证,课题实施都需要经过调研、设计、实现、测试及结论分析等过程。论文写作需要对该过程进行完整叙述,强调论文结构的逻辑性以及叙述的严谨性。由于前期的课题实践工作受到时间等方面的限制,学生在撰写论文时手里并没有掌握完整的测试数据,就无从进行数据分析;所撰写论文从整体结构到叙述方式等都存在很多问题。综上所述,目前二本院校工科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实践环节从选题到论文撰写都存在系列问题,导致毕业设计的质量下滑,严重影响了高校培养专业人才的质量。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进行了较为严密的实情研究,并提出以下可行的解决对策,以供参考。

2二本院校工科专业本科毕业设计面临问题的应对措施

2.1选题问题的应对措施

由于工科毕业设计的选题来源具有多样性,选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学生选题,教师根据学生的选题方向来选择学生,后续可对学生的选题从深度广度等方面进行修改。这种选题方式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给予其选题的自由度,减轻在毕业设计专业知识适应方面的难度。教师也更容易从专业的角度进行指导,有效避免教师定题,学生无法适应的尴尬状况。课题实施过程师生的适应程度更高。

2.2毕业设计实施时间问题的应对措施

毕业设计的实施时间如前所述存在课题实施不连贯、时间紧张等一系列问题。在当前的社会环境和就业压力的现状下,可将毕业设计的选题及开题时间调整到大三学年,也就是第五或第六学期。这一时期,学生完成了主要的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后,对专业学科所涉及的基础理论体系以有大体了解,通过研读专业方向文献、与专业课教师讨论等方式,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尝试性的课题研究。该模式对学生来说需要有一定的文献阅读量,也需要对课题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尽管一些专业课程还未开设,学生的知识体系尚未完善,但结合课题研究的方向性可为学生提供未来学习的动力,可使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目的性更明确,主动性更强。从时间方面考虑,毕业设计选题及开题时间提前了一年,可有效缓解学生在毕业季所面临的就业压力而导致的心理压力,毕业设计的实施可更从容的实施。

2.3毕业设计论文撰写问题的应对措施

工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必须密切联系实际,针对课题进行项目开展方案、流程的设计,并对项目结果进行测试及分析,促使学生以实践数据为支撑来完成毕业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则是对整个项目实施的内容、过程、结果进行条理性阐述的文字体现。在整个项目开展过程中,文献阅读、实验测试、论文撰写等步骤环环相扣,密切相关,缺一不可。笔者将整个毕业设计实施及论文撰写的过程通过图1所示的流程图进行展示。通过图1所示流程图,对毕业设计的整体流程进行了展示,该流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运行模式。要求学生在开展毕业设计时应将毕业设计的实践过程与论文撰写过程相结合,二者缺一不可,不能分离实施。本科毕业设计是目前以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高校实施实践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对二本院校工科专业目前毕业设计过程中的主要问题进行尝试性改革,是将本科实践教学与高教发展趋势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改革尝试。仅以本文提出的一些问题作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分析,希望对当前高校教学改革提出一种可供参考的改进方法。

工科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论文模式

作者简介:谭德荣(1963-),男,山东青岛人,山东理工大学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教授;高松(1965-),男,山东潍坊人,山东理工大学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教授。(山东 淄博 255049)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项目编号:sdyc1106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4-0019-01

当前我国的研究生培养中,研究生培养方式已分为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两种类型。基于工程实际的切实需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正在快速发展,将成为今后专业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这对工科专业研究生未来的发展尤为重要。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获得专业学位的人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具有明显的职业背景的工作。因此,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论文选题、授予学位的标准和要求等方面均与学术性学位研究生有所不同。[1,2]因此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式和论文选题进行研究具有实际意义。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应用型、创新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量很大。教育部文件明确要求要进一步推动研究生教育类型结构的调整,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推动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模式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模式的转变,[3]加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近几年来,我国每年招收的硕士研究生数都在50万人左右,其中专业学位研究生所占比例逐年增加。从硕士研究生的就业趋势来看,大量毕业生特别是工科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是走向社会实际的工作领域。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创新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在基础理论、整体素质、工程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培养规划,使学生能够掌握本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专业领域工程研究、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管理能力,具有一定创新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二、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论文选题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近几年快速发展起来的新兴培养模式,培养过程不能完全照搬学术性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需要把握好诸多环节。在培养过程中,应根据各专业实际情况,设置相关课程,加强基本技能培训,特别要加强工程领域的实践环节。对论文选题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课题研究、论文写作与答辩等都要有不同于学术性研究生的培养内容。其中学位论文选题作为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核心环节,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职业背景和发展方向,科学选题,尤其要定好研究方向和内容。选题的质量和方向会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就业前景。如果选题没有新意,那么论文写作内容也只是重复前人的工作。同样,选题如果脱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实际,研究内容太理论化,那么也就无法达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预期目标。[4]因此,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硕士论文的选题,要从提升实践创造能力的观点和视角来思考,选题既要考虑到科学性、先进性,也要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和目标要求,确定具有一定难度的实用性课题;既要有理论分析,又要有实践验证;选题应为本学科、专业或工程实际等方面具有实现该课题的基本物质条件,并经过努力能按期完成。[5]

三、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模式研究

1.论文选题范围

一般情况下,研究生论文选题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根据导师已有课题确定选题。依据导师的科研项目进行选题,在研究经费、实验条件等方面都有较好的保障,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导师的科研工作相融合,为学生顺利完成论文提供较好的研究条件。二是结合工程实践进行论文选题。从工程实践中提出研究课题是专业学位研究生选题的重要来源之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解决工程实践的现实问题,学生在深入实践、广做调研的基础上,能够确定现实生活或学术研究领域中的实际问题作为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在提升自己理论水平的同时,实践能力也得到提升,为更好地融入社会奠定了基础。三是与企业联合培养确定论文题目。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是现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一种重要模式。选择企业亟须解决的技术难题作为论文选题,这种选题不仅可以充分地利用社会资源,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学会设计、研究与实际制作,培养他们从事科研、学习的基本素质和开创性的科研能力。

2.论文选题模式

从生产实际出发,工科专业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既可以是研究类学位论文,如应用研究论文,也可以是设计类和产品开发类论文,如产品研发、工程设计等,还可以是针对某个工程领域的软科学论文,如调查研究报告、工程管理论文等。根据多年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体会,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具体可从五个方面进行选题。

(1)产品设计研发类论文。研究内容来源于生产实际的新产品研发、关键部件研发以及对国内外先进产品的引进消化和再研发,包括各种软、硬件产品的研发。要求遵循产品研发完整的工作流程,采用科学、规范、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研发产品。产品达到行业规范要求,满足相应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性能先进,有一定实用价值。

(2)工程设计类论文。该类题目综合运用专业基础理论、科学方法、专业知识与技术手段、技术经济、人文和环保知识对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工程项目、大型设备、装备及其工艺等进行设计研究。要求按照工程类设计规范必备的辅技术文件,包括工程项目概况、所遵循的规范标准、技术经济指标等。综合运用工程理论、科学方法、专业知识、技术手段、技术经济、人文和环保知识等对设计对象进行分析研究。

(3)工程应用类论文。该类题目直接来源于工程领域实际问题或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可综合运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开展应用性研究。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对所研究的命题进行分析研究,采取规范、科学、合理的方法和程序,通过资料检索、定性或定量分析等技术手段开展工作,实验方案合理,数据翔实准确,分析过程严谨。研究成果能解决特定工程实际问题,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成果应体现作者的新思想或新见解。

(4)工程项目管理类论文。该类论文的主要内容是以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为基础的工程任务,可以研究专业领域的各职能管理问题,也可以涉及专业领域的各方面技术管理问题等。能够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对所研究的工程管理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采取规范、科学、合理的工程项目管理问题研究方法和程序,通过资料检索、实地调查、定性定量分析等技术手段开展工作,资料和数据来源可信,给出明确的解决方案,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成果应体现作者的新思想或新见解,并具可执行性。

(5)调研类论文。该类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对工程和技术命题进行调研,通过调研提出命题,发现本质,找出规律,给出结论,并针对存在或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或解决方案。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对所调研的命题进行分析研究,采取规范、科学、合理的方法和程序,通过资料检索、实地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等技术手段开展工作,资料和数据来源可信。给出明确的调研结论,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成果应体现作者的新思想或新见解。

四、结束语

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培养形式和论文选题是提高培养质量的关键。尤其是把好选题关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学位论文质量,从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本文分析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需求,并根据以往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工作经历,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进行思考,给出了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可采用的几种模式。这些论文模式符合各专业领域实际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对于应用型、创新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日益凸显,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德龙.搞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探索多元化创新性精英人才培养新体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4).

[2]林超,赵海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选题模式探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1,(19).

[3]刘少华.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对策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1,(4).

[4]刘思鹏.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探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11).

工科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工科专业;毕业设计;校企合作;自主创业

1引言

本科毕业设计是我国高校教育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的最终环节。毕业设计的质量是评定学生获取毕业资格、授予学士学位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体现本科院校教育教学水平的一个标志,更是提升学生学术论文撰写水平、培育学生逻辑思维品质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过程。这个环节的操作和运行方式也不同于高等学校开展的其他教学活动,它需要学生在指导老师的帮助和引导下,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结合自己大学四年所学专业知识,有针对性地完成一个比较具体的课题。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专业的学生,他们毕业之后大部分将直接参加工作,而毕业设计是踏入社会前的最后一次系统训练,同时也是最后一次大幅度提升综合能力的机会。因此,如何提高本科毕业设计的质量值得高等院校不断探索与研究。

2工科专业学生的特点

学生是实施和完成毕业设计的主体,想要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首先必须了解完成毕业设计的学生的特点,这样才能进行因材施教。对于工科专业的学生,他们动手能力普遍较强,对技术的应用也较为熟练,而相比之下理论知识的掌握较为薄弱。如果高校给出的毕业设计课题偏向于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对工科学生将不会产生足够强的吸引力,当然也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钻研热情。工科学生普遍对枯燥的理论研究工作兴趣不高,加上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弱,导致论文撰写的水平也不尽如人意,从而使毕业设计的质量大大降低。因此,针对工科学生的这些特点,学校所给出毕业设计课题应该,一方面尽量减少对新的理论知识学习的要求,另一方面提高对学生技术应用的要求,从而实现有创新性和应用价值的毕业设计。比如这类学生通常对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新科技较为关注,学校就可以引导他们在这些领域发现有价值的研究项目和课题。

3目前工科专业毕业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3.1毕业设计课题陈旧、空泛、无新意

毕业设计通常由导师指定研究题目,这些课题往往是过时的、重复的、甚至是之前毕业的学生已经完成过的设计题目与方案,所以缺乏新意。另外,论文导师通常是学校教师,缺少在企业的实践经历,所以他们出的课题常常偏离实际应用,相对较为空泛。这就容易与工科学生的兴趣点相脱节,通常表现为学生对这类题目缺乏研究热情,不会主动去调研相关资料进行探索,而是像完成家庭作业一样,等待老师一项一项地布置任务,非常被动地去完成最终的设计。有些学生甚至会直接在网上抄袭别人的设计思路与研究方法,进行简单地修改作为自己的毕业设计。因此要解决这类问题,首先得从根源上来改革毕业设计的模式,即毕业设计课题要能充分吸引工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研究的积极性,使他们愿意在毕业设计中投入精力,发挥真正的才华。

3.2完成毕业设计的时间过于紧凑

学校留给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时间比较短,通常集中在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并且与学生的实习活动时间相重合,使得很多学生在实习与毕业设计之间疲于奔命,这样既不能花心思把毕业设计做好,同时也影响了学生在企业实习的效率。解决这一矛盾还需要高校在教学模式上做出调整,合理地分配好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使学生的大学四年的时间能够有更有效地得到利用。

3.3学生自身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不够

大部分学生把毕业设计看成是跨出学校大门的最后一门考试,只要成绩合格就可以拿到学分,然后从大学顺利拿到学位毕业。于是他们对待毕业设计的态度常常比较敷衍,重视度不高,与对待一道练习题无异,他们会尽情地通过网络寻找答案,只要最终可以通过答辩,他们愿意付出最少的努力来完成毕业设计的工作。而相反,学生们更愿意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投入考研与找工作的活动中去,他们觉得这些活动才是和自己的未来息息相关,影响自己前途的重要事情。所以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改变学生对毕业设计的认识,让他们察觉到毕业设计这个环节的重要性。从这一点来考虑的话,学校就得让毕业设计与学生未来的人生规划相联系,让毕业设计成为他们将来工作或者创业的出发点。

4改进工科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具体步骤

通过前面的分析和讨论,可以看出,要从根本上提高工科专业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必需改进现有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针对上述现象,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4.1根据学生兴趣拟定毕业设计题目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毕业设计的题目,让学生把自己的兴趣爱好融入进毕业设计中去。指导教师应该鼓励并帮助学生一同完成毕业设计的创新工作。另外,针对工科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强这一特点,学校可以尽量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基础的通用化工具或者仪器,任由他们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来完成一件具有一定功能的作品。而且学校可以改变毕业设计最终的评价标准,通过对某些标新立异的作品进行褒奖和鼓励来大大激发学生研究热情。目前阶段,我们学校尝试引导学生通过参加设计比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自2012年开始连续3年,我校电子信息类学生在全国智能车大赛、江苏省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中国机器人大赛等比赛中获得了多项喜人成绩。这些学生的竞赛作品都有资格作为毕业设计的题目并最终帮助学生取得毕业资格。这种形式客观上也减少了毕业生最终完成毕业设计的压力。

4.2在校企合作过程当中实施毕业设计

学校通过与企业合作来改变毕业设计模式。首先,部分毕业设计的课题可以来源于企业,这些课题的实践性以及操作性会很强,符合工科学生的口味,另外这对企业来说,也是有利可图的,学生优秀的毕业设计成果完全可以融入到他们的产品研发当中。其次,可以邀请企业当中的优秀工程师来指导工科学生毕业设计。工程师不仅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所指导的课题更贴近实际应用,而且企业当中的工程师也是工科学生未来的职场榜样,对学生的说服力更强。第三,与学校合作的企业可以给学生提供做毕业设计的场地条件以及某些学校不具备的实验设备,为学生毕业设计的顺利完成提供硬件保证。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运作方式(本文作者之一张林曾到该校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访学),该校以实践为导向,特别强调学生在企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被称为“现代工业社会的高等学府”。他们学生的毕业设计主要以校企合作的方式为主,学校负责理论教学,企业负责实践教学并为毕业生提供稳定的毕业设计场所。一旦申请毕业设计题目的学生被企业选中,企业就会派一名工程师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工作,包括给出具体的课题名称、任务要求等。学生在企业做毕业设计一段时间后,要回到学校找一位导师给他审查课题。毕业论文答辩在学校进行,答辩委员会由学校教师及毕业设计单位的工程师组成。据统计资料表明,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校企合作指导毕业设计模式非常有利于就业。许多学生通过在企业做毕业设计后,拥有了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从而能够很顺利地寻找到就业机会。

4.3合理做好毕业设计的时间安排

高等院校应该错开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的时间,让学生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对毕业设计进行准备和思考。这就要求学校方面对本科学生的四年学习生涯进行整体的重新规划。学生在高校中的学习周期是按学期计算的,不同学期的学习活动是松紧不一的。可以把实习的时间拆分到各个学期中去,使学生在四年的本科生活中真正做到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使得学生对学习与工作有正确的认识,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目前国内高校大部分都没有解决这一制度性的难题,我们可以借鉴欧洲国家的高等教育制度。同样以德国的高校为例,为了方便大学生实习,学校实行有弹性的教学管理,特别是在课程和学制方面。如建立在全学分制基础上的弹性学制,灵活的课程设置,理论部分的分批教学等人性化管理,大大激发了学生实习的热情。学生学习时间一般分配为在校学习2天,在企业内实习3天。寒、暑假期间,学生可以每周五天都呆在企业接受实训。由于在企业实践的时间远远多于课堂学习时间,使得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目的性都很强,恰到好处的理论与实践课程的交叉进行使得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不断强化,培养出的学生都有很好地运用知识的能力,这也正是德国强大制造业的基础。

4.4毕业设计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业作为新的指导方向

总理近来不断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将此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作为创新与创业的生力军,大学生应该自觉地形成创新,特别是创业意识。大学生思想比较开放,思维也比较灵活,与其进入传统行业为企业打工,倒不如自立门户开辟新行业自主创业。工科学生对技术的应用比较擅长,学校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技术,做出在某一方面改善人们生活品质、提高人们生活便利的毕业设计,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设计申请专利或者进行出售,利用经济效益作为刺激学生完成原创毕业设计的动力。也可以在全校范围内搭建毕业设计平台,利用不同工科专业学生的专长,组建创业团队,学校应给予相应的支持与服务。对于取得了一定创新成果的团队,可以以团队为单位进行团队毕业设计的完成与答辩,这样节省了个人完成毕业设计的时间,从而更好地开展创业活动。大学对学生的教育要树立起学生的创业意识,从个人层面上可以促进个人上进,从国家层面讲才能保证中国经济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双引擎”。当然自主创业绝非易事,学校还需要开设相关的课程对准备创业的毕业生进行培训与指导,让他们正确认识到创业将会遇到的困难,使他们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5结束语

由于以往教育模式的缺陷,本科院校工科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常常存在很多问题。我们通过探讨工科专业学生在学习以及实践过程中出现比较普遍问题的原因,试图寻找到提高毕业设计水平的有效途径。我们发现,毕业生普通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学校的教学进程不合理,毕业设计题目选题缺乏新意等原因造成的,在客观方面无法给予学生完成优质毕业设计的条件,同时也使学生在主观方面缺乏创新的动力。我们提出了一些改进方案,包括教学周期的合理安排、鼓励学生自主选题,进行校企合作等,其中我们认为最值得提倡的就是引导学生把毕业设计与自主创业相联系,把毕业设计当成未来创业的第一站,从而激发学生完成创新性毕业设计的动力。

作者:戚凤华 张林 单位:南京晓庄学院电子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白钰枝,惠媛媛,王春玲,辛梅.校企合作毕业设计的模式研究[J].经济与法,2013,(283).

[2]李智超.新建工科专业毕业设计课题类型工程化的实现途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0).

[3]张丽丽.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电子教育,2013,(1).

[4]肖海慧.基于校企合作的信息类毕业设计工作改革初探[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5).

工科论文范文第8篇

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手绘教学通常要求学生先修与之密切相关的素描课程,为专业针对性更强的产品手绘打下结构、透视、构图等基础。素描表达可以体现形体的光感、量感、色感、质感、虚实感、空间感和节奏感等,但鉴于课程学分的局限性和学生接受能力的限制,工科类先修素描课程以设计素描培养为主,培养学生学习立体造型形态表现的规律,启发学生掌握对心理物象的视觉表达能力。素描课程以技术性的强调、结构的表达和对透视的认识理解为主要内容,学生需要后续的一系列专业手绘课程系统教学。这里强调的是,只有正确掌握了物象的结构和透视表达,才是一切创意表达的根本。

二、手绘技法教学中的“摹”的作用与不足

工业设计专业产品手绘是通过手绘技术手段,直观而形象地表达设计师的构思意图、设计目标的表现性绘画。随着手绘表现技法的不断变革,计算机辅助设计基本取代手绘,用于制作精细的视觉效果,手绘表达以说明性画法为主,辅助线、爆炸图、结构分析、场景辅助说明等都出现在手绘图中。设计师记录突发性创意思维,形象地传达工程图样、加工工艺流程等。在手绘作品中,设计师的设计意图一目了然,更有助于系统设计思维的建立。因此,“摹”通常是针对现有优秀产品的,这样不但可以拓展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表现手段,而且比单纯的技术训练具有更强的针对性。这里的“摹”除了对优秀手绘作品的临摹,也包括对现有产品的实际写生。

1.“摹”在手绘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第一,有利于学生在临摹的过程中学习优秀的表现技巧和优秀作品的风格及语汇。特别对于绘画基础薄弱的工科类学生来说,这是一种迅速见效的方法。产品内部结构的分析是学生的学习难点,临摹作品中已提取出准确的内结构线,可直观地指导学生学习理解复杂曲面的转折及表现方法。如图1中,产品表面分析出的内结构线直观地表达了产品的形体走向,并且丰富了画面效果。手绘产品初学者还可以借助一些工具,如用硫酸纸拷贝优秀手绘作品,最直观地学习其构图、外轮廓线、内结构线和色彩及整体绘画感觉。第二,有利于学生理解三维空间中深度空间转化为二维空间的方法。工科类学生因缺乏对素描课程长时间的深入训练,对深度空间的理解受到观念印象的限制。教学中教师提供优秀临摹作品时可有针对性地强调这方面的练习。如,教师提供30度角观察产品的范例,强化训练学生理解深度空间中物体实际长度在转化到二维平面中时产生了缩短效果。如图2立方体手绘表现中,立方体ab点间的距离随着角度的不同,发生缩短变化。第三,有利于培养练习者的观察能力和手绘转化能力。学生面对优秀的产品写生,就创意而言仍停留在“摹”的层面上。学生通过写生学习优秀产品的设计创意,在平面临摹的基础上自主提高观察能力,练习三维空间的转化、实际产品结构转换、手绘线条表达及材质色彩的转换,如图3为优秀学生作业。

2.“摹”的不足

第一,平面作品的临摹过程是由平面到平面再到关系,缺少了三维空间转化分析的练习。第二,实际的产品写生可以加强三维空间的转化训练,但仍是以“摹”为目的的练习,缺失了创意设计的训练,导致工科类学生存在创意阶段手绘能力相对较弱的现象。

三、“摹”与“创”的结合教学

“创”是手绘训练的最终目的,临摹学习为熟练地表达创意服务。手绘教学中以“摹”为基础结合创意训练不失为两全之策。第一,简化造型。一切复杂的曲面造型都可以简化为最基础的几何形态。几乎每件产品都可以被分解重构,研究物体各部分是如何连接的,它的相关细节是什么,从而可以概括出构成它的最基本的造型。理工类学生具有逻辑思维较强的特点,更易于理解、掌握产品的功能结构。另外,如何拆分和简化物体,也是基本的手绘法则之一。教师应在学生临摹和欣赏优秀作品时引导其分解产品结构,达到同时学习技法和训练设计创意的目的。第二,由基本形进行加减法发展为扩展形。手绘作为一种思维传达的载体,更多的是在于思维的再现及扩张。在基本形上进行简单的元素不同位置的加减,是人脑进行积极思维、探索设计外在表征,连续性的思维可促成方案的多样性,直接影响着学生创新思维的扩展。对一件优秀作品的原型展开再设计训练,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点评等方式,可检验并提高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第三,教学中提品实物及手绘表达的示范作品,推动学生理解实际物象向结构线条、色彩、质感表达的转化。信息化时代,大量优秀手绘书籍和网络资源随处可寻,但仍需要教学工作者进行归纳整理,或自行编绘,为学生提品实物和手绘表达双重参考资料,以增强学生对结构的把握,以促进学生学习实践课题项目的设计流程和设计方法。对产品实物的全方位观察,有助于学生主观分析现实中不存在的产品内结构线,以此检查产品形态表现正确与否。另外,在优秀产品中必然有产品细节,每个细节必然有它存在的意义及功能,这样产品的诠释才是完整的。在单纯临摹草图时,学生往往忽视细节。对现实产品进行观察时,应更为突出细节,这样产品手绘效果便得以全面展示。第四,加强三视图转换立体效果的训练。一方面,教师在课程中设立专题训练,提供现有产品的三视图,引导学生以基本几何体为起点,结合加减法的扩展,逐步由三视图转化为立体形态,促进学生建立虚拟空间思维,独立完成概念呈现与形象化的过程。另一方面,教师提供立体透视效果图逆向训练、立体形态转平面三视图训练,通过此类专题训练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空间虚拟思维能力。第五,结合练习各种不同类型的产品。形式上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小到大;形态结构上由规则抽象形产品(无机形态)到自由抽象形产品(有机形态),再到具象形产品,逐步增加练习难度。学生在练习中直观地看到自己手绘能力的提高,建立手绘表达的自信心。

四、结语

手绘的系统教学需要多方面的合理配置,文章仅以手绘教学方法为例进行探讨。增强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学生手绘创意能力的教学方法改革只是一个方面,建立各个层面强化创新思维的教学体系才是必不可少的。如,注重手绘类课程的安排时间和手绘能力表现程度的衔接,培养学生的自觉性,使其养成良好的手绘习惯,避免盲目追求表现效果,合理布置作业量,校企结合教学,等等,都需要与专业后续课程相结合,以此强化学生的应用型技能培养。

工科论文范文第9篇

工业设计是一门科学与美学、技术与艺术统一的综合学科,出于这一特点,工科类院校在对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学生进行综合性教育时,要注重科学思维的培养和艺术的陶冶。工业设计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设计师必须要了解产品的功能、材质、制造技术等,才能与工程师进行相关的探讨,进而使造型设计符合制造工艺,提高产品的质量。基于此,一些艺术类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在招生方面作出了改革,文理科兼收,有的则按理工类招生,由此提升了生源在文化素质、理性分析能力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改善。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增强绘画技能的训练,增设有关工程技术类课程,有效调整了新生的知识结构。同时,学生的英语水平、计算机的能力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计算机等级考试合格率和辅助设计能力明显提高。一些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为了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设高数学课程。虽然高数理论在工业设计中的作用不会直接体现出来,但数学中的分析原理却在学生将来的设计过程中,内化为观察力、举一反三的能力等。总之,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科学化改革,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全面、科学、实用,使科学与美学、技术与艺术得到了完美统一,为工科类院校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2.活化思维,提升创造力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工业设计思维不断碰撞与融合,新的设计工艺、设计材料层出不穷,工业设计人才必须具备灵活的思维和极强的创造力,才能把握住工业设计的发展节奏,创作出紧跟时展潮流的工业设计作品。而我国工科类院校对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教育模式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过于程式化,往往以理论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传授为主,导致学生基本功扎实,却失去了灵活的思维和大胆的艺术个性。随着工业设计技术的不断完善,各种信息化设计工具层出不穷,在工业设计变得越来越便利的今天,拥有创造力和发散性思维,才是成为合格的工业设计师的关键所在。因此,工科类院校工业设计专业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进一步优化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其自发地观察、思考和探索,引导其求新、求变、求异。避免墨守陈规,避免通过各种条条框框限制学生的思维,不应以个人喜好抹杀学生的个性。而是应通过情境教学、任务型教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起灵活的思维和活跃的创造力,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与书本不同,与教师观点不同的新见解,新设计,促进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使其创作才能得到充分施展,以更好地充分挖掘他们的创造潜能。

3.强化人文教育,提升人文素养

强化人文知识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艺术品位与精神格调,进而促使其设计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纵观古今,优秀的设计师无不学贯中西,博览群书,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因而其设计的作品往往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工业设计虽在一定程度上面向市场、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但也必须体现出鲜明的艺术个性,设计师的艺术风格的形成又往往与其人文素养有着密切的联系,丰富的人文知识有助于工业设计师正确把握设计的真谛,并在设计中体现丰富的精神内涵。因此,工科类院校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素质培养过程中,应将人文素质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开设人文知识选修课、讲座,或在校园文化营造人文氛围,并为学生创造认识、参观文化遗产的机会,帮助其不断积累人文知识,并引导其将人文精神渗透到设计过程中,促使其人文素养的不断提升。

4.总结

综上所述,工科类院校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素质培养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结合实际情况,本文就如何完善该专业学生知识结构、提升其创造力和培养其人文素质三个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而实际教学工作中,每所高等院校所拥有的办学条件、资源优势和办学特色各不相同,因而在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方面,一方面要面向未来、面向岗位,全面认识学生素质培养工作,另一方面也需充分结合实际,发扬优势,弥补不足,以不断提升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

工科论文范文第10篇

1.1制定具有前瞻性、系统性的培养方案

进行市场预测研究,超前确定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复合型教学实习的比例,如文理交汇、学科专业相融;重视用人单位信息反馈,来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1.2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培养并协调发展

除培养学生基本实践技能、专业技能外,还应将以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为主体,思想教育和勤业、精业、敬业职业道德教育贯穿其中。

2整合校内外工科实践教学资源

2.1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

对于高校实验室,尤其是工科实验室来说,“实验学时多,而教学设备台套数少”的现象普遍存在着。通过开放实验室,一方面可以解决这一矛盾,另一方面可以优化实验教学资源,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设备的使用率。利用开放式的实验室,通过编制实验室介绍、指导教师介绍等开放指南,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明确开放内容。通过建立远程教育开放式实验教学与之相配套的管理办法,使得远程教学的学员可根据自身的时间来安排实验,解决学员不能按统一的时间来进行课程实验或综合实验的问题。

2.2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市场上必将出现一些新的岗位,为了满足这些岗位的需要,进而需要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对岗位特征较强的工科实践环节来说,学生在毕业实习阶段,通常情况下,需要将毕业实习与岗位实习、岗位资格证书教育进行结合,进一步帮助学生培养适应工作的能力。通过与企业进行联合,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走产、学、研相互联合的道路,使网络实践教学与实训实验教学进行结合,进而提高实验效果,一方面能够保证实施远程高等教育的顺利实施,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远程教育的培养目标。

2.3利用仿真实验软件进行实验仿真

对于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工科学生来说,加强专业应变能力的训练实习是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点,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可靠手段。受市场经济体制、学生就业去向多元化的影响和制约,企业丧失了接收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即使接收学生实习,通常情况下不允许学生动手操作,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减少学生锻炼实习的机会,进而不能培养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实习中的难点,借助计算机仿真系统进行解决。对于计算机仿真系统来说,实际上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实际的生产过程进行模拟,在模拟的工业控制键盘上,学生可以仿真的生产过程进行操作。在学生学完化工原理等基础课之后,我们会组织安排一次仿真单元实习,对离心泵、换热器、液位控制系统、精馏塔等单元过程利用两周的时间进行仿真操作训练。由于仿真室是开放的,对于远程教育的学员来说,可以随时到中心进行训练,通过反复强化练习,可以进一步提高学员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其应变能力。

2.4制作多种形式的实验媒体

实验媒体是远程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媒介,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远程教育的成败。实践教学由于其实用性和针对性较强,实验媒体的制作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投入。

3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普通高校中的工科院校,培养的是工程设计型人才,他们以某个工程领域的设计院工作为已任,要根据现有学科体系和理论系统设计出符合当前社会需要量的工程项目,开发出新的设计规范和模式,从这一出发点可以看出,培养工科型人才要从培养知识能力、技能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三个方面出发。

3.1对实践课程教学创新

实践课程可以多重目标,我们突出其中的能力目标;课程要用项目任务训练学生的能力,课程要以学生为主体。或者简单地说:①能力目标;②任务训练;③学生主体。根据三个中心来将我们的实践教学进行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设计。可根据课程性质的不同将实践教学模式设计为:①验证性实践模式;②应用型实践模式;③教学与实践一体化模式;④技能培训模式;⑤实践基地模式等,针对不同性质的实践教学采用不同模式化的教学。

3.2课内和课外相结合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求知探索的校园文化氛围,特别是高水平的化工操作工技能大赛、检修钳工技能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积极鼓励广大远程教育学生参加课外科技竞赛活动。

3.3实践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针对生产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尽早参与科研,学生可结合学校教师的科研项目,也可根据工作的企业单位的项目。制定远程教育研究训练计划,采取申请立项-全程质量跟踪-结题工作流程,项目结题后学生可获得一定的实践课程学分。

4现代远程工科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

在传统的工科实验室中进行以学科为主的实践教学,难以适应远程教育的教学方式。如何营造出良好的工科实践教学氛围,合理建设实验条件与环境,规范化和实用化的工科实践教学,也是关系到工科远程教育成败的关键。同时在企业和社会强调需求应用型、实用型人才,如何制定适合远程教育工科实践教学计划?我们要在教学安排上紧扣实践程序和环节,一部分实践环节可以由演示实验、仿真实验、虚拟实验完成。在相关硬件设施和软件要舍得投资,用以建设全新概念的工科实践教学的实体。建成的实体可以用于学制教育、职业教育、终身教育、继续教育。将远程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载体并与世界教育接轨。

上一篇:工科毕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工科本科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