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通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8 18:15:31

工科通信论文

工科通信论文范文第1篇

《科技馆》是工科类综合性学术期刊,是中国内地最具影响力的工科类期刊之一,该杂志旨在宣传科技文化、推广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同时,也是从事科技馆和博物馆工作的人员交流工作经验、探讨技术手段、交流参展的信息、介绍科技展览、分享科普活动等的重要平台。

《科技馆》的内容主要包括科教活动、展览、文物鉴赏、考古、地理、自然科学、天文、环境科学、能源、信息与通信技术、生物科学、医学等方面的学术论文和综述、互动实验、技术评估等内容,以及科技文化、科学史和科普教育等方面的文章。

该杂志发表的论文经过专业审稿,并被国内外多个知名数据库收录。同时,《科技馆》还设立了特约通讯员和订阅者之间的通讯专栏,为地方科技馆和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科技馆》杂志是中国内地最早、最具影响力、最具知名度的工科类互动型科普学术期刊之一,被誉为“中文科技期刊的代表”,对于推进科普教育和科技文化传播有着重要的作用。

工科通信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 毕业设计 双导师制

【中国分类法】:G642.477

1引言

毕业设计是工科专业最重要的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它是对本科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系统设计的能力的综合性总结和检验。学生在该环节中要完成文献检索、方案制定、软件硬件设计以及调试等工作,最后通过论文和答辩的形式阐述所完成的工作。毕业设计既可以全面检查学生基础理论掌握的情况、技能熟练程度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双导师制”是指同时安排选派校内和校外企业两门指导教师共同指导本科生的毕业设计,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通过理论和实践型导师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等各方面进行综合指导的一种培养模式。“双导师制”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加大对在校大学生的培养力度,以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的。

2独立学院工科毕业设计实行“双导师制”的必要性

独立学院在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由于民营资本的注入,硬件设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为高等教育加入了新的元素,在校学生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与普通高校相比,独立学院着眼于技术型、实用性人才培养,因此对于学生的实践技能要求更高。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对现阶段工科大学生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实践性少,所以把“双导师制”引入到工科大学生毕业设计中,让学生把书本知识与工程实践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提高毕业设计的效果,增强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工科大学生毕业设计的传统模式存在很多弊端。传统模式的毕业设计没有以企业的实际项目为课题进行创新研究,做到“真题真做”。学生在毕业设计只是纸上谈兵,接触不到实际的工程项目,对所学的知识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没有形成应用的概念。传统的毕业设计阶段没有更好的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让学生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更无法满足企业和社会的要求。

与传统模式相比,“双导师”指导机制强调的是由校内外两名教师共同负责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全过程,两位指导教师之间既有协作,也有一定的分工。校内指导教师侧重学术指导,而校外指导教师(即资深的工程师以及工程技术人员)则强调实践工作能力。

2 “双导师制”毕业设计改革的计划和实行

为了加强毕业设计规范,保障“双导师制”毕业设计改革的顺利进行,学院及电气系分别制定了《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规范》和《电气信息系关于2012届毕业设计工作的总体安排》,在此基础上,电子教研室针对本专业学生的特点,制定了《关于实施“双导师”本科毕业设计的试行方案》。对毕业设计要求、选题原则、过程指导、毕业设计文本规范要求等做了全面的规定和要求,保证了整个过程的规范性。

2.1 毕业设计指导的总体计划

电子教研室共承担了2012届电子信息工程1、2班,通信工程1、2班毕业设计(论文)指导的教学任务。借助湖北工业大学本部的师资力量以及长期建立的校外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将以上本科4个班分成2类进行培养。

通信工程1班、电子信息工程1班采用A类,及选派校内本部具备中级以上职称优秀教师指导;通信工程2班、电子信息工程2班采用B类,一个学生由两名导师指导:聘用校外企业高工和校内青年专职教师,双方导师明确校方指导教师要做好校企间协调及学生管理工作,严格按教学要求把关;企业指导教师由公司聘用的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担当,负责对学生的设计过程、设计细节等方面进行具体的指导,使教学与研发有机地融为一体,保证毕业设计的工程应用性技术含量。

2.2 校外指导教师的选派

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电气信息系与富士康(武汉)科技工作园、精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凌特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烽火科技集团武汉虹翼信息有限公司、湖北省广播电视台、湖北广播电视发射台、四川华迪科技有限公司、南京秦泰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武汉新芯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湖北卫星地球站等十多个单位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湖北工业大学工程学院选择这些技术业务相对稳定的单位为专业教学实习基地,建立了长期的合作机制,这些企业选派业务能力强的资深工程师及工程技术人员做外校外指导教师,培养指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2.3 毕业设计的选题要求

校内外导师要熟悉学校对学生毕业设计的基本要求基础上,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和企业自身的特点的情况下,选题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注意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生的就业方向拟定毕业设计题目,并报教研室审批合格后,对学生公开,召开毕设动员双选会,确定毕业设计题目,导师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书。大四下学期开学第四周,要求导师在本小组举行开题,并进行指导。要求:(1)选题应体现本专业培养目标,达到毕业设计的基本要求;(2)选题难度和份量应适度;(3)结合工程实践;(4)一生一题,且不重复;(5)每位老师指导学生不超过8名。指导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或横向实际技术服务项目为学生提供设计或研究课题,供学生选择。学生结合教师的科研和开发课题项目进行毕业设计。这些科研和开发项目大多是该学科具有一定创新性的课题或结合实际的工程项目。

2.4 毕业设计过程管理

指导教师对论文指导每周两次以上,并进行记载。同时集中进行中期检查,中期检查时每个学生都要汇报毕业设计(论文)进展情况,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提交已查阅到的参考文献、已获得的实验数据、应完成部分的论文初稿等。校内导师要培养学生在专业方面的理解能力、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校外导师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解决理论学习的不足,增加实践认知能力,提供工程实践经验。这就要求校内外导师保持良好的沟通,从毕业设计的题目到毕业设计过程最后到毕业设计结束都要有两位指导教师的共同参与。校内外导师既要有分工又要合作。

2.5 毕业答辩管理

在答辩分组时,充分考虑了个答辩组指导教师的专业特长,以利于从不同角度对毕业设计进行全面的评判,并制定了合理的、操作性强的评分标准。答辩小组成员根据学生论文的内容、创新点与答辩情况给出答辩的量化评分。学生最后的成绩由校内外导师的综合评价给出成绩,要从学生毕业设计选题的难度、工作量大小、课题的工程实践性价值、完成的质量等多方面考虑。

3 实行“双导师”毕业设计改革的效果评价

“双导师制”毕业设计指导制度从2012届开始,实施周期2年,以下三个方面取得一定的效果。

3.1工程实践题显著增多

以2013届毕业论文选题中,其中真题选题占46.8%。工程实践题占71.6%。本毕业设计(论文)更加注重了结合社会实践、生产、科研的选题,真题真作,设计性题目比重大;公司提供给学生的设计课题涉及面广、量大,进行毕业设计调研必须了解最新技术去解决具体问题。学生到企业完成毕业设计还获得了直接参加工程实践、科研项目或新产品的设计和开发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3.2指导教师整体水平提高

参与本届毕业论文工作的指导教师中,高级职称占46.7%;中级职称占43.3%;中高级职称参与论文指导比例明显增加,另外首次采用双导师毕业设计指导,工程人员占20%。校内青年教师在参与工程人员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同时,从专业理论课堂深入到企业,了解电子通信行业最新应用技术,既促进了自己的科研动力,又能将工程实践运用到教学中,提高课堂质量。

3.3学生的就业信心和能力得到提高

承担公司课题的2013通信工程2班和电子信息工程2班学生在企业经过14周的毕业实习与设计,了解了目前电子通信行业项目设计开发流程,得到了实战的机会,使得学生的编程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学生们一致认为,这种形式的毕业设计给他们带来了非常大的收获,改善了人才培养环境,缩短了就业适应期,为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并较快适应毕业后的社会环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 小结

独立学院实行“双导师制”毕业设计后,学生在实地基础企业新制度、新规定及新的实践,通过理论实际,可以学到课本中学不到的东西,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实行“双导师制”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有利于适应现代化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吕芳.工科本科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探索[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1):156-157.

[2] 王建方,吴文健等.“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改革初探[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6,1.

[3] 孔令乾.独立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管理探索[J].山东纺织经济,2009(6):142-143.

[4] 张伟,姜平波,刘加斌等.“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在生物工程专业的实践[J].医学杂志,2007(12):111-113.

工科通信论文范文第3篇

1.学生对所学专业兴趣不高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在选择高校专业前,并没有对相关专业做太多的了解,往往是在父母、老师的劝说或者出于就业及薪酬的考虑选择了所学专业。根据一项调查,在100位在校生中,自己选择专业的学生占到67%,其中,兴趣成为选择专业的主要原因的比例仅为33%。而进入高校学习后,很多学生发现所学课程与预期差距较大,尤其认为基础课程枯燥乏味,进而对课程学习失去兴趣,未能学到应有的专业能力,更不会在步入社会后从事所学专业类工作。

2.高校课程偏理论轻应用,对学生实际应用知识帮助不大学生对学习专业技能兴趣不大的原因,课程内容占很大部分。在基础课程部分,高校教材偏重理论,公式、算法占很大比重,而对理论方法在后续课程乃至实际工作中的应用着墨很少,即使介绍了算法在后续学科中的作用,也仅仅是专有名词的堆砌,与现实脱节很大。学生不能有感性的认识,反而更加困惑,也就无从谈起在以后的工作中应用该理论了。如“随机信号分析”课程中介绍均匀分布实际应用时,提到“由于A/D转换器的字长有限,模拟信号通过A/D转换时,势必要舍弃部分信息,丢失信息后相当于使信号附加了一部分噪声,称为量化噪声。量化噪声分为结尾噪声和舍入噪声,他们都是均匀分布的”,在学习“通信原理”课程之前,学生很可能并不理解该示例的含义,对相关原理也没有直观认识。这种应用介绍并不能帮助学生真正理解随机信号分布规律,其结果往往是学生考试过后就忘,在未来工作中即使遇到相关问题也回忆不起来它的解决办法。

3.一切以考试为重,忽视学生能力素质培养工科高等教育中知识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培养学生严谨的态度、缜密的逻辑思维以及较强的动手、创新能力也尤为重要。目前工科高校的考试体制以卷面成绩为主,对学生日常动手能力、课堂反馈考虑较少。这就造成了部分动手能力、自主研究能力较强的学生不能得到公平考察。比较典型的是在研究生报送过程中,一些日常专业能力、动手能力较强,甚至参与了实际应用项目的学生,因为课堂成绩不达标而痛失保送研究生资格。此外考试内容偏向考察上课讲到的概念、计算,对应用以及课堂外的考察基本不涉及。高等教育区别于以往中学教育的一点就是“书七讲八考九”,要求学生主动学习超过课本本身的内容,考试也应涉及课程知识的延伸,而目前考试内容的局限性导致学生只关注教师考前的“划重点”以及“突击复习”,并没有主动学习课程知识的意愿和动力。

4.高等教育投入不足,课程改革进度缓慢自2010年至今,中国毕业生年均人数接近679万人,2014年更是达到空前的727万人,这其中,近一半为理工科毕业生。可以看出,教育部门迫切希望提高我国基础人群的受教育水平,但教育资源增加的速度却落后于学生数量增长速度,工科教师待遇不高、师资不足、教师水平较低等问题仍然存在,导致部分地区受教育人数增加的同时,教育水平却在降低。此外,随着现行高校工科教育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多,课程改革早已提上日程,虽然各级教育部门在课程改革上做出了很大努力,但资源配置不合理、课改体系混乱、评价体系陈旧等情况制约了改革进程。同时一线教师缺乏相应培训,教师对课改目标、授课方式了解不深,对创新教学方式信心不足,实际教学趋向保守,教授、考察方式往往以“照本宣科”为主,最终也只能保证学生的能力不低于专业学生普遍水平,应用能力更无从谈起。

二、解决办法

对于以上问题,解决方案应有一个总体目标,就是提高高校工科生实际应用能力。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高校教育的主要目的,企业用人也希望招收不需要太多培养即能投入实际工作的毕业生。针对这一目标,结合以上提出的问题,探讨解决办法。

1.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专业学习中,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学生需要有主动学习的意愿,才能将相关课程学好。因此,高校可以先期介入学生的专业选择中,通过进入高中介绍、招生宣讲等方式,向学生详细介绍专业内容、专业前景、教授方式等,让学生对候选专业形成体系化的认识。同时,高校可以与各级教育机构合作,尽可能地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提供定制化的专业选择建议。此外,对于已进入高校学习的学生,可先进行专业导论课程学习。这类专业导论课程不是单纯讲授专业知识,而是着重介绍本专业在实际生活、工作中有哪些应用,多用实际例子,甚至结合实地参观操作,激起学生对所选择专业的兴趣。如北京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通信工程专业的大四本科生每年都要去联通公司大兴培训基地实践学习,内容包括C&C08机、3G、HW3COM和SDH传输,此类学习实用性较强,与本专业关联度很高,但专业知识深度较浅,容易被学生接受。如果类似这种实践学习能在本科阶段早期进行,相信会大大提高学生对本专业兴趣。

2.提高课程与实际关联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对于如何增加工科教材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可以采用教材章节末尾详细举例本章知识如何解决实际工作中的某个问题,或者在课程开始时先提出一个问题的方式,随着课程推进逐步利用课堂知识予以解决。问题选用要贴近实际,最好是高校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同时解答也尽可能用平实的语言,适当减少专业词汇,这样能够便于理解,大大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直观印象。此外,高校课程中设置了大量的实验课程,但这类实验课程往往与课堂教学脱节,关联性不强,现实中也存在学生本学期学完理论,下学期进行相关实验课时已将知识忘光的现象。因此,建议将实验课与理论课进行揉合,随着课程的推进逐渐进行一系列实验。同时实验内容也多以动手操作为主,尽量多安排看得见、摸得着的内容,对实验的考核也要跳出实验报告纸。如果通过通信电路学习能够制作一个无线遥控器,或者学习计算机网络课程时完成一次基于底层报文交互的文字聊天,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同时也从这些成就中获得了实际应用能力,这对他们未来步入工作岗位是非常有益的。

3.丰富课程考查形式,重视学生素质培养考试是考察学生学习成果的主要方式,也是检验学生的最公平方式,但考试的内容和方式应多样化,加大平时考察与书本外考察比重。书本专业知识考试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可以以调查报告、专业论文、动手制作等方式,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同时通过学生自身的思考、调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考试卷面本身应设置一些开放性试题,鼓励学生利用课程知识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也许给出的答案并不正确,但如果逻辑缜密或富有创新性,也应给予相应的分数。对于某些学科,可以将学生参加相关竞赛、校外活动内容纳入考察范围,对于课堂外获得的成绩予以鼓励,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4.加大高等教育资源投入,完善课程改革内容对于高等教育投入问题,近年来各类研究报告层出不穷,其中大部分都得出一个结论:我国对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仍然不足。随着近年高校持续扩招,我国高校规模大,高校现有经费支出已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但经费不足不是制约高校工科教育的唯一因素。国家除了加大资金投入,各方面政策、社会资源也要向其倾斜,如增加工程类师资培养力度,制定完善国家或地区级工科生培养计划等。同时帮助高校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利用如“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等政策,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将学生放入企业,学习解决实际问题,共同培养企业需要的工程人才。对于课程改革,各级教育部门可谓百花齐放,各类实验性质的教学计划层出不穷,但重要的一点是要制定科学完善的课改质量评价体系。改革是有一定的实验性质,不能套用普遍的教学目标评价体系。例如在新教学方法实施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大大提高,但课堂成绩反映不明显,并不能说这种教学改革是失败的。最终检验教学成果的不是学校,而是社会,判断学生是否具备合格的专业能力,不是在校的成绩单、数量或毕业论文题目,而是步入社会后能否较快达到所从事行业的要求。这需要长时间的观察和坚持,也需要课程改革者站在更高层面考虑这个问题,不能因噎废食,否则教育方式永远得不到改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不是短时间能够看到效果的,作为国家建设基础的工程类人才培养更是如此。国家的高速发展对工科专业人才提出了大量需求,工科相关专业近年来也一直是热门专业,在未来很长时间,工科生仍然是毕业生大军的主力。但是基于中国教育体系的工科教育确实存在着许多问题,只有发现问题,正视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才能使教育机制健康运转,为国家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优秀工科专业人才。

工科通信论文范文第4篇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季刊)创刊于1982年,由安徽省教育厅主管,安庆师范大学主办,CN刊号为:34-1328/N,自创刊以来,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面向高校理工科师生、自然科学工作者,主要刊登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与电子信息技术、机械与自动控制、化学与材料科学、计算机与通信技术、资源与环境科学、生命科学及相关基础学科领域的理论研究、实验研究、技术研发等最新研究成果,择优发表新兴学科领域的专题综述及高等教育教学研究论文。

工科通信论文范文第5篇

课程体系是专业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是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按照学校整体的人才培养特色,结合学院目前的学科发展状况,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有特色”的培养原则,在课程设置方面认真考虑了以下几点:(1)由于网络工程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兴专业,因此,在计算机科学技术、数字通信技术、信息处理等方向上,设置了对应的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以提高学生的适应性。(2)课程设置强调了公共基础和学科基础的重要性,对重要的基础课程给予了充足的学时。(3)将方向的选修课程分为网络规划设计及管理、网络信息处理两部分,以适应社会对网络工程专门人才的需求。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如表1。作为工科专业,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与其它工科专业类似,开设大学英语、数理、政治理论基础和计算机基础等课程。学科基础课程除了电类基础和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基础外,增加了网络工程导论、计算机网络和数字通信原理等课程,以补充学生在数字通信领域上的基础知识,为进一步学习网络工程的后继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针对网络规划设计方向,在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中设置了现代通信技术、网络操作系统、网络规划设计、现代网络技术、网络系统集成、网络设备等课程,以培养学生在网络组网和网络规划设计方面的能力;针对网络信息处理方向则设置了网络编程、网络协议、网络互联技术、Linux系统管理、Linux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等课程,以培养学生在网络应用程序设计与开发方面的能力。

课程内实验所有的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都设置了一定比例的实验,课程内实验以加深、巩固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实验以实验项目的形式来组织,每个实验项目占2学时或4学时,实验项目分为基础性实验项目、设计性实验项目或综合性实验项目,一般设计性或综合性实验项目的学时数占课程内实验学时的30%~40%。基础性实验项目主要是对课程所涉及到的基本原理与过程、基本方法进行实验验证,以消除学生对课程基本原理理解上的抽象性和神秘感。综合性实验项目以基础性实验项目的掌握为基础,综合运用课程涉及到的知识,以增强学生对课程基本原理的掌握并融会贯通,适用于数字通信原理、网络操作系统、网络规划设计、现代网络技术、网络系统集成、网络设备等课程学习过程中进行,为后继的综合课程设计打下基础。设计性实验项目也是以基础性实验项目的掌握为基础,提出实验任务与要求,由学生自主设计完成实验任务的方案、实验步骤和方法,适用于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网络编程、网络协议、数据库系统原理等课程学习过程中。通过设计类实验项目的锻炼,学生可以初步了解网络应用系统开发的思路,掌握网络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综合课程设计综合性的课程设计是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其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从第四学期开始至第七学期,开设了基础软件综合设计、基础硬件综合设计、网络工程综合设计、网络通信综合设计、网络应用综合设计等综合课程设计。每个综合课程设计集中安排在学期末,占2周时间,为了更好满足学生的兴趣,采用教师给出多个设计题目供学生选择这种双向选择的方式。同时要求课程设计指导教师的最多指导学生的人数不能超过30人,以保证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效果。为培养学生的论文书写能力,要求学生书写完整的综合设计报告,包括课题背景、设计简介及设计方案论述、详细设计、设计结果及分析、总结等内容;为保证综合设计的质量,安排了综合设计答辩环节,答辩中由学生先对设计的内容进行阐述和演示,然后答辩教师针对设计内容随机提问,以考察设计完成情况。综合设计成绩评判由平时表现、完成情况、报告质量和答辩情况等内容按照一定比例组成,能比较客观地评价学生完成综合设计质量。

实习与毕业设计为让学生接触社会,体验未来就业单位的工作环境和实际项目开发过程,从三年级上学期开始分别组织3次实习,即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认识实习安排在第五学期初,占2周时间,参观IT企业或事业单位的科研环境或办公网络环境,见识不同厂家或品牌的网络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服务器等)及网络应用系统的应用情况或研发过程,以增强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增加感性认识。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和第八学期初,各占3周时间,为了保证实习的效果,与IT企业或思科认证培训机构合作,建立了多个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参与到组网工程、网络管理与维护和网络软硬件系统开发等项目中。特别是在与思科认证培训机构的合作过程中,充分利用他们的师资与设备资源,很好地克服了我校网络组网设备不足的缺陷,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毕业设计为网络工程专业学生在毕业前提供了一次综合性专业技术实践锻炼,毕业设计课题围绕网络规划设计与网络信息处理两个方向展开,毕业设计周期为14周左右,包括选题、开题、课题任务的完成、书写毕业设计论文和论文答辩等环节。我们将校企合作方式也引入到毕业设计环节中,对部分学生实行校内和校外指导教师共同指导的方式,真题真做,以达到在完成毕业设计任务的同时,解决企业某方面实际问题的目的。

工科通信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通信工程;双语教学;民族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2-0019-02

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外交流合作日益频繁。而通信技术和通信产业又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新技术的更新非常快。要提高国际竞争力就要提高创新水平,必须跟踪、掌握国外先进技术,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开发更多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如何全方位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能力,这对民族院校通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围绕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通信类人才的目标,通信工程类专业加大了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对国际化的内涵有所忽视。要适应通信类企业国际化的需要,以培养通信类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通信工程专业必须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明确国际化人才的内涵,放眼全球,积极开阔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新视野[1-2]。本文根据民族院校的实际情况,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历,以通信工程专业为例,总结和分析了民族院校通信工程专业双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有效改进教学的几点方法,以及切实提高学生英语能力的意见和建议。

一、通信工程专业双语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作为一所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比例大于60%,有不少学生来自新疆、等偏远地区。这部分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基础差、底子薄,基本上都是“哑巴英语”,英语水平较低。而来自经济文化都比较发达地区的学生,英语基础好,听说读写的能力都比较高。这样就造成了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相差甚远。如何能两者兼顾,这是我们双语教学要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

(二)学生不重视英语学习

通信工程专业是工科专业,学生们更多的是重视专业技术知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而对于英语这种语言工具,学习兴趣不大;认为英语在以后的工作中没有用的也大有人在。殊不知,大量的优秀仿真软件、前沿科技论文、芯片数据手册和优秀教材等都是用英文撰写的,如果没有通信专业词汇,很难读懂这些文献,也就无法进行科学研究和学习了。而且,很多跨国公司的工作语言都是英语,如果想进入跨国公司,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是作为一项最基本的技能来考量的。因此,如何能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也是我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三)双语教师匮乏

一个优秀的双语教师队伍是开展双语教学的前提和保障,目前,很多高校的通信工程专业的教师只精通专业课,并不具备英语授课的能力。而其他问题,如双语课程的选择问题、英语教材的选择问题以及课堂上师生的互动问题等,也都是需要我们考虑的。

二、改进通信工程专业双语教学的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结合民族院校自身的特点,进行了以下教学改革探索。

(一)增加专业英语课时,丰富课程内容

为了能够加强学生的英语学习,在大三上、下两个学期开设专业英语课程,每学期32个学时,增加了教学时间,加大了教学力度。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民族院校来说,我们把教学重点放在工作中常用的英文技术标准、手册及芯片资料等内容的阅读能力培养上[3]。从每种类型的英文资料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献,为学生认真讲解,达到学生能够自主阅读相应文献的目的。还补充了关于英文摘要、论文、求职信、简历等实用文体的写作技巧相关内容,满足了学生了解先进的通信技术又不乏实用性的需求[4-5]。为了方便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查找文献,我们还介绍了如何使用网上外文数据库检索文献和阅读英文文献的技巧等。

在“专业英语”的课堂上,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的状况。教师作为引导者,主要讲解一些翻译、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学生作为主体,要参与进去,真正应用这些方法和技巧去完成相应的任务。首先,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和捕捉新技术发展潮流的能力,我们开展了English oral presentation(英语口头报告)的活动。每一名学生自己确定一个与通信相关的题目,自己查阅文献,用英语制作PPT并作口头报告,每个口头报告的时间是5分钟左右。其次,为了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翻译能力,我们开展了小组翻译的活动。教师从期刊、会议等数据库下载比较前沿和热门的科技论文,每组翻译一篇。学生抽签决定分组,5―6人一组,自己选出组长,由组长分配翻译任务并统稿,最后提交翻译好的论文,从小组中选出一名学生作一个英语汇报,向所有同学介绍这篇论文的内容。同组的同学会获得相同的分数。采用了这些方法之后,学生们对专业英语课程重视了,感兴趣了,学习的积极性高了,学习效果自然就好了。

(二)采用语码转换式双语教学

鉴于学生的英语水平差距过大,有的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都很强,而有的学生连单词量都很小,我们采用了双语课程教学和语码转换式双语教学相结合的方式[6-7]。对于英语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我们开设了电路原理、微型计算机原理等双语课程。这些课程都是选用英文教材,课上完全是英语授课。英语水平较好的学生可以自由选修,其他学生可以选择相应的中文课程。为了提高学生的单词量,我们在所有的专业课上都采用语码转换式双语教学的方法,每堂课给出3―5个跟本节课内容相关的英语单词,讲解这些单词的含义。这样,在有语境的情况下,学生单词背得更快、记得更牢。而且,在专业课程中穿插英语知识,学生更容易感兴趣,教学效果很好。这种语码转换式双语教学方法适用于英语基础薄弱的少数民族学生,而且对任课教师的英语水平要求也不高,易于执行。另外,我们还编写了语码转换式双语教学的教材(已由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里面包含了所有专业课程所需要的英语词汇,中英文对照,既可以作为课堂双语教学的教材,也可以作为工具书使用。在这本书里面,我们还精心编写了如何撰写英语实验报告、英文论文摘要、英语论文等内容,并附有例文,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三)在实践教学中开展双语教学

对于民族院校的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的目标。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我们设置了很多实验、课程设计、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设立了工作室,还组织了不少院级、校级的创新竞赛。在这些实践教学环节中,我们也积极开展双语教学活动。在实验课上,我们鼓励有能力的学生用英语撰写实验报告,可以只写一篇或几篇英语实验报告,其余的用中文来写;也可以所有的实验报告都用英文来写。写英语实验报告的学生可以获得额外的加分,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课程设计和实习过程中,学生通常会设计完成一件产品,实现一定的功能。我们鼓励学生用英语来撰写产品说明书或实结报告。同样,用英语撰写的学生可以获得额外的加分。在工作室里,每一名指导教师可以指导5―6名学生,这些学生完成不同的任务。我们在每一个工作室里定期开展seminar,如每一个月开展一次交流活动,由学生用英语做PPT并作口头报告,向老师和同学们介绍自己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进展。这项活动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有外国专家学者参观工作室的时候,我们的学生能够用比较流利的英语介绍工作室的现状和自己的工作,并与外国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上的交流。

(四)积极开展英语竞赛

我们在各种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践教学环节中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英语小论文、英语实验报告的写作和科技文献的翻译,学生除了在该门课能获得加分之外,还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竞赛评比。每一年学校都分别举办英语小论文、英语实验报告和科技文献翻译等英语竞赛,并评比出一、二、三等奖,颁发证书。对于比赛获奖的英语小论文和科技文献翻译,将它们整理之后在校内出版。在学生报考研究生和找工作的过程中,这些出版的论文集可以证明学生的英语水平,对学生的面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通过在大连民族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采取双语教学改革实验,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所提高,知识面得到了一定的扩展,外语水平有所提高,大部分学生认为在考取研究生的面试和找工作的面试中,双语教学的成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玲,成运,刘建闽.关于在通信工程专业进行双语教学课程改革的探讨[J].计算机教学与教育信息化,2009,(5).

[2]胡昊然,钱萌.通信工程专业的双语教学探讨[J].科教文汇,2012,(4).

[3]罗婵,马宗方.通信工程专业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0,(24).

[4]吴志敏,代玲莉.通信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研究与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30).

[5]央金卓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工科院校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几点思考――以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为例[J].英

语广场:学术研究,2012,(11).

[6]李晓梅,刘玉彬,刘振天.试析语码转换式双语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以大连民族学院为例[J].黑龙江

高教研究,2013,(8).

工科通信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人文课堂拓展;网络教学论坛;几种模式比较;博客;QQ

随着工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人文课堂教学效果显得愈发重要。人文课程的改革依赖教学内容的更新,师生间信息的流畅互动,而工科人文教学效果长期以来却不尽如人意。本文试图探讨人文课堂向互联网延伸的必然性和可行性,以期转变传统人文课堂的信息获取和传递方式,并通过几种论坛教学模式的比较,探究网络时代教学论坛的最优化模式。

一、高校人文课堂向互联网拓展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高校人文课程长期以来存在教学效果无法保证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原因:其一,人文类课程是通过大量信息材料论证观点。因此,必须追踪最新案例,跟上学生获取知识的速度,获取前沿信息。使课堂由教师单向掌握知识、输出知识的传统模式,向网络时代群体共享教师引导的信息模式转变。其二,学生对人文类课程兴趣不高,是由人文课程本身的普遍性和易识性造成。如今人文教师已无法仅凭自身研究领域获得的理论成果,获得具有网络背景的大学生的认同了。但这并不代表传统教学方式行将消失,相反,教师作为的真实价值和本质意义由此彰显。教师既是知识而且是学科思维系统和方式的传递者,又是人文精神和通识教育的传播者。但是,受互联网的影响,学生获取知识渠道的多元化,人文课程的教学资源和手段亟需改进。于是本文意在探讨网络化人文课堂教学拓展的崭新模式:即建立以课程为中心的网络平台,借助新媒体,将教师的教学意图延展为全网络教学模式。所以,人文课程的延伸是必然的趋势,也是可行的渠道。

二、高校人文课堂拓展的几种网络教学模式比较

网络论坛:高校人文课堂网络化延伸的师生互动模式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则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它是对课堂内容信息资源的扩充、增添、置换和更新,对大学生的学习模式更具颠覆性意义。笔者参与了陕西省大学语文研究会2012年年会。会上南开大学大学语文课程负责人介绍了该课程近年来的课堂延伸式网络论坛教学模式。他们的主要思路和措施如下。[1]1.网络论坛提供了与课文相关的各类图片、视频、文献等资料,以及练习题,使学生有了课外自学的空间和自我训练的依据。2.为打破课堂考试的空泛无效性,网络论坛建立大学生语文水平指标体系与题库建设,以及一套课外自学系统和随机测评体系。编制了两千多道测试题。3.推进网络化交互式教学模式改革。从2004年起,南开大学陆续建立了大学语文精品课程“4A网络教学平台”、大学语文教学论坛。他们依托网络环境进行课堂教学任务的分化,确立了以课堂讲授为主,以网络课堂为重要辅导手段的教学模式。其中教学论坛的使用,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交流和写作训练的场域及教育实践基地。南开大学网络教学论坛主要设立板块有:(1)网络自修:网络教学平台提供30分值的选择题,全面覆盖教材,促进学生自学;(2)网络写作:教学论坛设立10分值的学生原创写作板块,通过经验值的控制,激励学生撰写各类文体的帖子;(3)网络互动:建立教学讨论板块,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评点和资源共建,将指出教学失误或补充有效材料的帖子列为精品,并折算到考试成绩中;(4)网络杂志:教师在此发表自己的论文和创作,定期制作电子杂志供同学评议。同时展示学生的精品帖子;(5)名家课堂:邀请校内外各学科专家录制授课视频供学生观看。网络论坛有内部公开性和规范性,在教学管理上更具有严谨性和规范性。工科高校人文课程亟需建立完备的网络教学论坛,囿于工科院校教学论坛推进缓慢,加之建论坛需要人力、经费,所以私人网页中的博客、QQ就成为一种便捷式适合推广,成本低、效果尚佳的论坛替代模式。博客和QQ教学论坛———网络教学论坛的便捷化延伸为了尽快实现人文课堂的延伸,许多工科院校的教师曾经尝试过用博客和QQ取代论坛的先行做法。博客[2],通常是一种由个人管理、不定期张贴新的文章的网站。内容是以文字为主结合了图像、网站的链接及读者互动式留言或评论。笔者在西北工业大学大学语文课上,曾开辟了博客教学论坛:“李老师大学语文论坛”[3]。教师将该博客的用户名和密码告知参与课程的学生,师生共同发表文章。将新媒体的全民性、个人性和即效性运用到课堂延伸环节。在博客分类处还标明课程班级的名称:如“2012年某学期大学语文选修课班”“十三院汉语课小班”等。学生进入博客发文需标明班号和姓名。教师在文下写评论或点赞。对点赞或评论的同学予加分奖励。另外,教师可以在博客通知,将教学资源上传给学生。这种小型的网络论坛,有其师生分享性,情感贴近性和文字品评性等优点,通过发表机制刺激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品评。尽管这个新媒体平台鼓励学生博客写作,链接师生博客互动,但因版面限制还未扩及到全体学生的共同操作的水平。另外,笔者于2015年还建立了人文课程公共QQ群。QQ群[4]是一种基于即时通信(IM)软件。由腾讯QQ支持在线聊天、视频通话、共享文件等多种功能。是一种为青年喜闻乐见的密切交流空间。教师的课堂教学延伸到与QQ群衔接,是传统教学和时尚互动空间的联盟。这个交流平台比起博客更具随意交流和对话性特点,师生关于教学的讨论灵活高效,但由于QQ空间是年轻人的生活交流模式,课堂组织易流于松散,距离感的打破,教师身份的传统意义逐渐瓦解,加之网络的随意性和学生环境的宽松性,使交流欠缺严谨的组织管理。但随着课程的完结,该QQ号便失去作用。网络教学论坛则长期存在。新媒体中微信的功能特点及作为教学平台的有效性分析新媒体的迅速创新迎来了由腾讯开发的手机微信时代。微信[5]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初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它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需消耗少量网络流量)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截止到2015年第一季度,微信已经覆盖中国90%以上的智能手机,用户覆盖200多个国家、超过20种语言。微信可加好友、聊天和在朋友圈文字、语音、图片等精彩内容内容。微信也是现代教学的补充形式,它对上面所谈网络教学平台空间形成有力的覆盖及冲击。现在微信所拥有的使用人数、使用时空渐居所有新媒体之首。而手机已成为当代人流的主要媒介。微信摆脱了以电脑为必备条件的其他网络平台的限制,将手机的交际性和互联网生活的虚拟性结合,体现网络时代远程生活模式的方向。特别是微信低廉的网资消费,显现出相对短信、电话和电脑网络收费的优越性。这样价廉高效的新媒体首先占据了广大校园学生群体,课堂上手机越来越作为强势媒介与传统教学媒介争夺着话语权。随着获取信息的公开化和互通性,人文课程的教师必须利用微信平台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但微信平台既涵盖其它教学空间的优点,相较其它论坛空间又有明显的不足,体现在如下几方面。其一,微信平台通过手机进行沟通交流的,手机中包含有教师个人的权益和隐私,50人以上的班级容易干扰教师的个人生活,人数过多也不便加老师为微信好友。其二,微信平台尽管可以利用聊天群作为人文课堂的延伸,将网上的信息输送给学生。而它所提供的文件往往属于社会性时事和一般案例,对那些具有一定深度的图书资料,它的下载空间十分有限,无法下载专业书籍或案例。其三,尽管微信通过朋友圈阅读名家文章比较便捷,但大多数文章尚未经过严格筛选和确认,不适合作为教学的入选文章。其四,微信中的视频聊天和语音聊天,以及自媒体(如荔枝FM等)、公众号的加入,都可以促进师生交流,但是,由于微信的载体较小,只可以作为教学中的辅助措施,不能当作主要的教学平台使用。其五,微信主要以传递信息方便迅速价廉为特点,但除了载体的便携性外,其功能与QQ、论坛、博客差别不大。微信全方位覆盖生活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但是利用它作为一种教学平台还有限制和不足。另外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的存在,使得QQ和微信的交流方式存在限制,教师的权威性不容忽视。

三、高校人文课堂拓展的网络论坛教学模式选择的初步结论

综观高校人文课堂拓展的几种网络论坛教学模式,可以初步得出以下选择性结论:网络论坛教学模式更具有严谨性和规范性,它有博客的文章和点评,没有QQ交流的频繁干扰,又适合论文和试题库建设进行答题操作。教学论坛还可以以BBS论坛形式,发帖、上传论文以延伸阅读,进行话题讨论或教学辅导。当然,微信和QQ的单聊空间便于教师同学生的思想交流和心理辅导,便于教师更好地教书育人,这在笔者实践中已经做过成功尝试。通过以上各类网络论坛和新媒体的分析,我们得出,BBS或其他课堂拓展式教学论坛是比较适当的人文课程网络教学延伸模式,也是现阶段可以基本满足课堂拓展需要的完备性手段及模式。它可以和其它新媒体和网络空间论坛一起,弥补人文课堂在互联网时代的教学资源和形式上的不足,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对于人文课堂教学的紧迫要求,使得课堂教学向实用性、研究性、互动性发展,满足人文课程人性化、信息化的学科要求,将工科高等院校的人文课程所应有的通识性、感染性、分享性特点尽可能地发挥到极致。

作者:李亦文 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参见百度搜索“南开大学本科精品课程———大学语文课程”(南开大学文学院Copyright@2005-2007),zypt.wh-pu.edu.cn/2007-2008/%CE%C4%D1%A7/nankai/0103.html,2015年6月5日查阅。

[2]参见百度百科“博客”,baike.baidu.com/link?url=duy2eX5KKpuO84VLZb-2ou5uPLEc6GhHsegiwWyes9X4TrZU6QpHL2ZCPtuQEeGRJYqhqamEt5S8yvdAcJSXQFLIK798PZAPHrNvJ4mxft3,2015年6月5日查阅。

[3]参见网易博客“西工大李老师大学语文论坛”,dxywxdwx.blog.163.com/,2015年6月5日查阅。

[4]参见百度百科“QQ”,dxywxdwx.blog.163.com/,2015年6月5日查阅。

工科通信论文范文第8篇

专业外语课程是在学生完成了基础英语的学习之后,为进一步巩固和提高英语水平,特别是提高阅读科技英语及本专业英语资料的能力而开设的。通信工程专业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电子、通信技术领域的新生力量,在学习和工作中需要不断通过国际交流掌握国内外新知识和新技术,因此,专业外语的学习非常重要。笔者根据四年来从事通信工程专业外语教学的经验,谈谈专业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自己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经验及建议。

一、当前专业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工科专业普遍对专业外语教学的重视不够,师资队伍不强。笔者通过调查发现,专业外语教师一般由专业课教师担任,且多为年轻教师,经验不足,虽然熟悉专业知识,但是外语水平有限,几乎没有专门的英语教学培训,对外语教学的规律和方法知之甚少。

(2)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通信专业是一个发展很快的专业,新知识、新技术日新月异,“90后”的大学生对于前沿的、实用的知识更有兴趣,而教材的更新速度不可能和专业的研究进展保持同步,导致学生对教学内容没有兴趣。此外,笔者调查发现,高校教师对于专业外语课程授课的主要方法为翻译课文,学生边听边记,或者让学生阅读和翻译课文,教师从旁指正。久而久之,专业外语课变成了精读课、翻译课。

(3)工科专业的学生普遍对外语学习不重视、不感兴趣。多数工科专业学生都认为专业外语属于可学可不学的课程,再加上英语四、六级的应试教育,使得一些学生对外语学习产生厌烦情绪。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态度不端正,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一些专业外语课程采用开卷考试或者写英文论文的方式进行,很多学生认为专业外语不用学,考试翻书、查字典即可,导致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不理想。

二、提高专业外语教学质量的经验及建议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专业外语的教学要紧扣专业课的学习,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内蒙古师范大学通信工程专业学生使用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的《通信工程专业英语》作为教材,该教材与专业课联系紧密,分为数据通信、通信协议、光纤通信、无线通信、数据通信网络五大部分。外语教师可根据学生专业课学习的先后顺序,选择相应的课文进行讲解。这些课文中不仅有学生在专业课上学过的知识,还有学生没有接触过的比较前沿的新技术,所以课文讲解起来既能让学生有对已经熟悉的知识的认同感,也有对更深入、更前沿的技术的新鲜感。

对于一些在教材上没有而时下又很流行的内容,外语教师需要编写补充教材补充进教学中,对现有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笔者在本专业外语教学过程中在基本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了英文应用文写作、外文资料检索、专业期刊论文讲读、本学科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等内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掌握了专业词汇,也掌握了专业英语写作的技巧,提高了文献检索的能力,同时对本学科的研究背景及发展趋势,甚至对本学科的杰出学者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启发了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改进以往以教师课堂翻译课文为主的教法。例如,笔者在近两年的专业外语课堂教学中,采用了专业英语阅读课与技能培养课相结合的方法。专业英语的阅读课采用精读和泛读配合的授课方法。教师选择每个单元中最有技术代表性的文章作为精读课文,在精读课上由教师为学生解释专业词汇,指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句型,对文献做出专业、精准的翻译,带领学生处理课后习题。教师在处理课文的同时注意专业特点,加入对相关的专业技术问题的解释,加深学生对英文内容的理解。泛读课与精读课配合进行,每次精读课后,教师选择与精读课内容相关的文献作为泛读内容,限定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阅读,然后由教师用英语提出与课文相关的5-7个问题,学生用英语回答。这种课程的安排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之前在精读课上所学的专业词汇和专业知识,并且可以锻炼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和英语听、说能力。专业英语技能培养课为学生们设计了关于专业英语的词汇特点、句型和文章结构特点、翻译标准及学习方法等的介绍内容,关于长句、被动句、否定句等特殊句式翻译方法的讲解内容,以及关于英文科技文章、广告、说明书、信函、通知、合同与协议等应用文体的阅读和写作内容。技能培养课以教师讲授为主,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如在讲述英文应用文写作时,可以让学生随堂写一则简单的通知或一封短信,并互相传阅,指出写作中的不足。这样的方法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教学手段上,课堂教学可以与网络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在专业外语课程中使用多媒体教学,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无疑是提高专业外语教育水平非常有效的方法。在多媒体环境下学生的心理相对放松,而且由于没有上课时间的限制,传授给学生的知识量也远多于课堂教学。除了必修的内容之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部分内容进行学习。在网络课堂上有课堂教学资源以及一些英文短片和学习视频,可吸引学生在课外时间学习专业外语。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一般专业外语课学分不多,且采取考查方式,学生不重视。学生认为考查课老师要求低,容易通过,所以学习没有动力,积极性差。因此在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同时,还需改革考核方式,保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笔者采用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结合的考核方法,注重平时考核。平时考核内容包括学生的出勤情况、作业完成情况以及课堂表现情况,其中的出勤情况和作业情况有具体的量化考核方式,而课堂表现的成绩是根据学生在阅读课上回答问题情况或进行小组学习时的参与情况及学习效果给出的。将课堂表现作为最终成绩的一部分,能够调动学生在课堂上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同时也能更综合、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期末考试采用闭卷方式进行,主要考查学生的专业词汇、专业文献的翻译以及简短的应用文体的写作。笔者通过实践发现,采用这样的考核方式不仅可以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四)专业教师的培养

专业外语教学师资的整体力量不足与教师队伍流动性大、专业外语水平不高及语言类课程的教学经验不足有关。经验和水平是在实践中锻炼和积累的,办学单位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稳定教师队伍,为教师提供必要条件和环境,以加强对专业外语教师的培训和培养,如组织专业外语教师参加专门的教学研讨、会议交流,为优秀教师提供国外学习的机会等。此外,应鼓励或选派海外归国人员承担专业外语教学任务,他们外语水平高,听说读写流利,可以协助其他教师提高专业外语教学水平。

三、结语

笔者根据自己在通信工程专业外语课程中的教学实践,分析了专业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从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考核方式、加强师资水平等四个方面进行专业外语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建议。目前,专业外语作为特殊用途外语的一部分,其受重视程度已有所加强,笔者相信经过办学单位、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专业外语的教学状况一定能够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Wang Jing, Liu Fuhai, Liu Zengjin. Study on Enhancing Learning Efficiency in Professional Foreign Language for Un?鄄

dergraduate[J]. Journal of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Cons?鄄

ervancy and Hydroelectric Power(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1(6),153-155.

[2]刘永光,朱靖. 专业外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2):176-177.

[3]Zhang Dongmei. Curriculum Discourse and Foreign Lan?鄄guage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J]. Overseas En?鄄glish, 2012(13):288-289.

[4]陈莉娜,贾国欣.工科专业外语教学探讨[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75-77.

[5]赵春光.大学专业外语教学与人本主义教育观[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3):69-70.

[6]严明.大学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

工科通信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企业实训;地方高校;工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5?0062?03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随着经济发展的要求,世界各国的工科教育都在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我国大学的工科教育规模,已经达到世界第一,但人才质量却因为工科毕业生缺乏企业工作背景、动手能力弱,被认为是大学工科教育的首要弊病。

在大学生就业逐步市场化的今天,工科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创业能力和发展能力。地方高校由于受地理位置、师资、资金不足等原因制约,工科学生的动手能力弱、就业能力差更为突出。本校各工科系毕业生就业统计分析发现,有将近二分之一的学生就业质量不高,甚至最后没能从事本专业的工作。

地方高校如何积极面向社会、面向企业,努力开拓实训之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我们认为,应明确工科培养目标,强化实训模式,稳步推进“卓越工程师计划”,以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一、“企业实训”模式的必要性

(一)经济发展需要“实训”

“实训”就是按照人才培养规律与目标,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缩小课堂知识及教学模式与企业实践应用之间的差距。

大学扩招前,许多地方性教学型高校也承担了部分研究型大学的“精英教育”任务,而随着扩招,这些地方性教学型高校则承担了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任务。然而,一些高校不能准确定位自身职能,盲目攀比,一味求“高、大、全”,把人才培养目标一致定为——培养高层次、高质量的高级专门人才和精英。结果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千人一面,与国家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脱节,成为造成“就业难”的一个主要因素。

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市场不断开放,因而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企业对人才提出更高、更多样化的要求,这就要求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模式、方法上作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提供更多的实践技能教育,培养出高素质的劳动者。从教育培养目标上看,高校工科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获得工程师基本素质训练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人才培养方法的理论依据是“做中学”的学习顺序,而不是传统的“学中做”的认识顺序。

传统的高等教育系统中,工科的专业开发、课程设计、教学模式、评价考核等都是在学校内部完成,已经不能适应“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

养目标的要求。即使与企业有所接触,也仅仅局限于实习考核回馈,企业和学校互相沟通得少,没有很好的实现教学相长。学校要想及时了解市场所需,合理的安排教学,需要找到一条新的合作方式。“企业实训”是理论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人才培养模式,它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与资源,把课堂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践经验的项目工作机会有机结合,是遵循工科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教学方式,反映了工科教育的本质特征。

(二)地方高校的现实情况需要企业实训模式

实训包括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校内实训是建设在高校内部,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为主要功能的实践性训练场所;校外实训主要是依托与高校有合作关系的校外企业和社会资源进行建设,主要承担学生生产性实习和岗位见习的任务。

地方高校受经费、师资等许多问题的困扰,教学内容与生产一线所应用的最新知识、最新技术、工艺相比,有一定的距离,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方式滞后于企业需求或与企业需求脱节;专业课师资虽尽量朝“双师型”努力,但与生产、服务一线技术专家、操作能手相比还有距离;硬件设施虽然有很大改善,但还比较紧张和落后,大量的实训需要放在校外进行。而企业是以经济利益为动力的经济单位,实训如不能带来利润是难以纳入生产经营体系之中的。因此“产学研结合”实训模式中,企业缺乏合作的内在动力,常表现为学校“一头热”,突破与企业合作的瓶颈是校外实训的关键。

应运而生的“实训企业”,这种企业具有法人资格,但并不是生产性企业,一方面他们招收学生进行企业需要的专业技能强化培训;另一方面,他们与大量的企业有合作关系,为企业输送人才。我们文中讲的“企业实训”,指的就是这类“实训企业”的实训。地方高校在自身条件不足的情况下,通过这样的“企业实训”,利用实训企业的设备、师资和企业资源,帮助学生习得必要的专业技术,把书本知识应用于实践,强化他们日后所从事的劳动方向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并促进地方高校教学结构的调整,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地方高校工科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其就业竞争能力,使其毕业后能顺利找到工作。

二、“企业实训”模式实施的可行性

(一)宏观政策层面

教育部在2010年6月23日宣布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根据这项计划的设计方案,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与高校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计划要求学生在企业学习一年,“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这对高等院校工科教育来说,是教学结构、教育运作程序上的改革转型机遇。

(二)理论研究层面

今年来,不少人也关注到大学的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高校工科教育特别是地方高校工科教育的办学定位应该有所改变,并有不少进行了理论探讨。如王彬的《基于实训的高校本科通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是关于本科理工科学生的实训的论文,它从教育与社会需求匹配的角度出发,阐述了通信专业可以从哪些专业方向进行人才培养[1]。另外还有诸如董明华《浅论实训就业一体化》和柴全喜等的《改革实训就业模式,提高学生就业质量》等许多从职高的角度论述了实训模式[2]。对适合我国地方高等学校实际情况的工科教育做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三)现实操作层面

“企业实训”模式有一定的经验可借鉴。在国外不少发达国家,加强实践教学、增强工科学生动手能力是工科教育很关注的问题。

加拿大实行的合作教育是一种高校、学生、企业三方合作,将学生的专业学习同实际工作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他们要求学生实习的时间一般为专业学习时间的四分之一;在德国,工科大学生必须修满一定的实践环节学分才能毕业;在俄罗斯,工科大学生有一年时间进行实践性教学。

美国的工科教育一贯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将教学和工业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创新与创业,并与产业界建立了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早在1865年MIT(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成立伊始,第一任院长就提出MIT应成为“科学与实践并重的学校”,并付诸实施,开创了美国高等工程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先河。如今MIT开展的“UROP”(大学生研究计划)和“UPOP”(大学生实践计划)就吸引了近80%的工科学生参与其中。

在英国,工科院校对学生实行工读交替的“三明治”教育模式,并组建了全国性的教学公司(teaching company),由其出面组织高校和企业共同参加科技协作项目,教学公司选择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做项目经理,通过项目实践提高其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些大学生在实践中由于想法和意见受到重视,也大大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3]。

目前,我国的地方高校也开始开展企业实训,2006年4月启动的“IT实训推广工程”就是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联合安博教育集团设立的一项以就业为导向,面向高等院校和其他各类职业教育机构、旨在推动人才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工程。开展6年来,在企业实训合作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创新实践。

国内、外实践从理念、机制、师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到评估体系等方面给“企业实训”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对于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三、“企业实训”模式的探索

(一)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培养和造就什么样的人才最根本的问题。目前,我国已经从精英教育进入到大众教育阶段,地方一般本科院校以培养具有实际工程能力的专业应用技术人才为目标。所以,必须要改革传统教育单一的“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模式,地方高校教学内容要充分体现培养目标,适当增加实验和实训的比例,由“3.5+0.5”模式转为“3+1”模式,即由3.5年校内学习加0.5年的实习改成3年校内学习加一年的校外实训。造就“产学合作、工学交替”的真实育人环境,形成科学的常态化育人机制,培育有较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和奉献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以产学研战略联盟为平台,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办学模式,成为培养具有“勤奋、求是、创新、奉献”精神的优秀工程师的摇篮[4]。

(二)企业实训合作方案

1. 实训教学内容及目标

实训内容根据大学专业课程需求和实际情况,由实训任课老师制定实践任务书,通过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审核,对学生提出要求,采用直接实地实战训练和课后自由练习等形式,使理论知识与实践体验相接、连贯,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教学效果的目的。具体培养学生如下能力:第一,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第二,实践中的操作能力(包括必要的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的训练以及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等)的培养;第三,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以及较好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的培养[5]。

2. 实训收费模式

工科实训需要大量设备及拥有新技术能力的师资,实训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以实训养实训”,而且费用相对较高。这对地方高校大多条件不宽裕学生来说是个很困难的问题。因而可以采取 “先交费”与“先学习、实习后分期还款”2种方式,后者比前者经费稍高,但却解决了贫困学生的实际困难。然而这给实训企业带来一定的风险,所以需要依赖学生的诚信,更需要学校给予一定制度保证。

3. 实训管理方法

实训期间采取双重管理制度。实行学校、企业双重管理。日常管理以实训公司为主;成绩评定双方管理,其中成绩的60%由实训公司给出,40%由系部给出;毕业论文由双方共同管理,实训公司负责指导选题、项目开展,学校负责格式、答辩。注重考评方式的多样化和考评指标的规范化,确保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教师指导效果检验的客观公正性。在评定成绩时,主要考核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过程考核占40%;作品演示、答辩情况、及申请专利的成果占60%。

基于企业实训的地方高校工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地方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为学校和企业搭建了平台,使学生既得到专业知识与技能实操的训练 ,同时又学习了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准职业人岗位素质要求、技能质量标准,提高了就业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企业招人难”和“学生就业难”并存的问题。当然,还有很长的路需要业内和社会各界共同探索,本文在此仅做抛砖引玉之用。

参考文献:

[1] 王彬.基于实训的高校本科通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科技信息,2009(25):156.

[2] 柴全喜,刘虎成,郭伟海.改革实训就业模式提高学生就业质量[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2008(6):30-31.

[3] 姚震祥.英国教学公司在促进产学结合中的作用[J].比较教育研究,1996(1):31-32.

[4] 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7):52-54.

工科通信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思维型课堂 高校 工科 现场总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3(b)-0198-02

该文以《现场总线技术》课程为例,探索高校工科思维型课堂。众所周知,“仪表”在生活和生产中随处在用。在仪表产生初期,人类需在它跟前观测或者控制,但有时仪表不容易接近(如在飞机内部)或现场比较危险。基于此,形成学生的“认知冲突”,然后顺理成章引入现场总线(PROFIBUS总线),强调使用“在现场的控制总线”即“现场总线”来实现仪表器件的监控,而把人从现场解放出来,如此完成学生的“社会建构”。最后通过“应用迁移”,将总线应用到各行各业,于是形成用在楼宇自控系统(电梯)上的LONWORKS总线,用在道路交通(汽车)上的CAN总线和用在低压开关设备上的DEVICENET总线等。

1 思维型课堂理论

林崇德等人研究了思维型课堂的基本教学原理[1],并指出它包括引发认知冲突,完成社会建构和应用迁移等部分,如图1。该文结合现场总线课程,介绍思维型课堂的三个构成要素。

1.1 认知冲突

工科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新的理论技术向学生提出的新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或应用能力之间的矛盾,是学生习得新知的内部矛盾,这里称之为认知冲突。认知冲突可以是一个新的原理,一个新的结构甚至是原有知识在新场景下的一种变形。皮亚杰认为顺应或调节是解决认知冲突的一种有效方法,即个体遇到新的情境条件下,原有认知结构不能适应现实环境要求时,他只能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以符合现实环境的要求。通过顺应或调节,在解决矛盾中求发展,达到认识水平和应用能力的提高。

1.2 社会建构

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从工科教学的角度来讲,教师必须恰当地列举生产生活中的典型结构或应用,唤起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运用演示或实验来加强学生对新事物的结构、原理和使用方法的认识,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教学。

另外,社会文化环境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学习效果,课堂教学作为学生最基本的社会文化环境,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笔者在现场总线技术的教学当中,着力通过课堂互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一方面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简称CAI),通过制作Flas和采用“蓝箱”录制教学视频和学生进行互动,引发学生学习欲望。另一方面设计基于PROFIBUS总线的火灾报警装置,在课堂上现场演示。在传感器端用吹风机吹(温感)或点烟熏(烟感)使控制端报警,让学生从感官上构建起对现场总线的结构,原理和工作过程的认识。

1.3 应用迁移

应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是教学的最终目的,但真实生产环境可能与课堂教学有较大差异,这就需要学生具备应用迁移的能力,具备发散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胆量气魄,能自信、灵活地将所学方法应用渗透到相关工业生产中。笔者在现场总线的教学中,从头到尾详细介绍一种总线(PROFIBUS总线),当学生对PROFIBUS总线节点设计,系统搭建,编程过程非常清楚后,再要求他们用类比思维、迁移思维、发散思维进行应用迁移,学生能较容易地掌握CAN总线、DEVICENET总线和LONWORKS总线等。如果再加强同辈教育,构建学习小组,应用迁移的范围和深度会更加广泛和深刻。

2 构建思维型课堂:以《现场总线技术》课程为例

《现场总线技术》作为自动化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对其教学改革有很多研究。黑龙江大学的于浩洋等人提出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因总线涉及种类较多,为避免面面俱到,走马观花,选取PROFIBUS总线进行专门介绍 。为了更有效率地学习,该论文以目前广泛应用的PROFIBUS现场总线为例,由西门子工业控制网络作为切入点,探讨思维型课堂在《现场总线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该课程的学习目标是介绍现场总线通信的基础知识,通过西门子工业控制系统使学生掌握PROFIBUS通信系统和上位监控系统的建构方法,并通过类比,使学生明确其他诸如CAN总线、DEVICENET总线和LONWORKS总线等系统的建构思路。思维型课堂的实现主要有三大步骤。

3.1 认知冲突:学习现场总线概念

在学生的固有思维中,仪表的监控需要人在它跟前观测或控制,但事实上仪表常不容易接近(如在飞机内部)或现场比较危险,怎么办?这就是与学生固有观点相悖的“认知冲突”,由此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然后顺理成章引入现场总线(PROFIBUS总线),告知学生将总线留在现场,人在远端“观测室”进行监控。

3.2 社会建构:搭建PROFIBUS现场总线系统

这是思维型课堂的核心。首先教师讲解PROFIBUS通信原理和总线体系结构。将学生进行分组,带领他们动手搭建一个模拟工业企业环境的PROFIBUS通信系统并调试完成,初步完成学生对新技能的社会建构。

其次,结合已调试好的PROFIBUS通信系统,在构建好的现场总线系统基础上添加上位机,对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实时监控。至此,充分完成学生的社会建构。

3.3 应用迁移:拓展到其他类型总线

在前面的基础上进行应用迁移,将已有的PROFIBUS现场总线的搭建方法应用到CAN总线、DEVICENET总线和LONWORKS总线等系统的建构和应用中,并在实践中总结它们的特点和优劣。

通过以上四个步骤,完成了《现场总线技术》思维性课堂设计,最后由任课教师对学生在现场总线系统搭建和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进行总结,进一步巩固学生习得的技能。

4 结语

《现场总线技术》是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当前自动控制领域离不开现场总线的参与。该文以《现场总线技术》课程为例,在自动化专业中构建以“应用型”为目的的“思维型课堂”,经教学实践检验,提高了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和实际动手能力,收效良好。该研究为高等院校工科类课程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上一篇:工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社会哲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