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在校大学生参选人大代表

时间:2022-10-04 11:54:33

浅议在校大学生参选人大代表

摘要:近年来,拓展国家政治的参与性,从参与主体、程序、广泛性等都引起人们的注意,而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这个有知识、有理想、充满活力的群体,如何更有效的参与我国政治进程,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众多学者都有各自的看法和见解,本文力求在大学生参选人大代表的意义及可行性论证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人大代表;政治参与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2

我国宪法明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毫无疑问,大学生参选人大代表没有法律上的障碍,但现实生活中,各级人大,尤其是全国人大代表中,大学生的比例还是非常偏少,这与目前在校大学生的总人数2500多万相比不相适应。

一、在校大学生参选人大代表的不利因素分析

1.大学生参选人大代表的客观阻碍

根据我国选举法的规定,各级人大代表的候选人,按选区或者选举单位提名产生。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可以联合或者单独推荐代表候选人,选民或者代表十人以上联名, 也可以推荐代表候选人。具体到目前的高校选举中,大学生被推荐为候选人的情景并不多见,更多的是教职工代表,因此,高校人大代表的组成比例与实际师生比是倒挂的。在2010年,新选举法增设了限额推荐条款,给了选民联名推荐的机会,这是个亮点,值得肯定。但这只是个开始,大学生的代表之门还需要进一步拓宽。

经济因素也是现实存在的,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公民政治参与是并行的,市场经济的发展,造就了相关主体的诉求表达的意愿不同。大学生更有时间与精力去实践,但由于目前我国社会的传统习惯,大学生入学时大部分虽然已经年满18周岁,但其经济地位尚不独立,更多的是要靠家庭资助完成学业,有限的经济景况极大影响了他们的参与热情。

大学生的政治经验也阻碍着其参政议政的热情,由于素质教育普及度不足,在大学前的教育生涯中,许多学生还是以学业为主,无暇顾及政治事务,导致学生普遍存在民主意识低,政治自觉性差的情况,对于我国的政治制度、体系框架的知识比较匮乏,也在客观上阻碍其政治抱负的施展。

2.大学生的政治热情度不高

大学生应该是富有朝气的、有志向、有抱负的群体,他们有政治知识、法律素养,对时事的敏锐度高,对人性、社会发展有相对较朴素、善良的思考,所以,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大学生会是政治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在我国人大代表选举的历史进程中,曾出现过高校学子以自荐方式参选的,自荐参选人大代表的现象初始于1980年左右,当时在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大学生中有人率先竞选人大代表,并引发全社会的关注。发挥了良好的榜样带头作用,而且这一现象已经从校园蔓延到社会,激发人们对政治选举的关注和参与。

现阶段,在校大学生参与人大事务主要的表现就是行使选举权,而参加投票的动力主要又是来自学校等机构的组织、号召,而并非积极主动在了解候选人的基础上选择自己的理想人选。

但遗憾的是,近年来在人大选举过程中,竞选人大代表的在校大学生屈指可数,没有太大的影响力、辐射力,大学生参选的政治勇气已经很难寻觅,政治冷漠现象严重,缺乏政治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对社会、对政治的发展不敏感且有疏远倾向。

3.目前大学学制的制约因素

众所周知,一般高校学生的学习周期为3-5年,普遍为本科4年,专科3年,而一届人大代表的任期为5年。高校学生毕业后的流动性大,他们会在全国各地寻找就业机会,而我们的代表选举基本是选区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第49条的规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迁出或者调离本行政区域的,其代表资格终止。这从制度层面上也极大影响了大学生参选人大代表。

诚然,现在人员的流动性超出以往任何时期,这种趋势只会越来越被强化,如果以此来认定大学生不适宜出任人大代表,这就好比先给予了权利,再课以条件加以限制,这是不合常理也不合法的。

当然,也有人提出来,不一定各行各业都应该有自己的代言人,这不现实,所以大学生群体也不一定非要有人大代表,这一看法看似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也反映出认识的偏差,在校大学生是个不小的群体,文中已经提到的他们政治热情在降低,其中一点就是他们以选举人身份进行投票选举的对象大都是区县一级人大代表,而这些代表绝大多数与教育、学生是没有密切关联的,学生们找不到归属感,反过来就会影响到参与情绪。同时,作为我们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如果他们都没有政治热情、没有机会更多的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何谈接班呢。

二、大学生参选人大代表的重要意义

1.对我国民主政治发展发挥推动作用

大学生参选人民代表,表明了其民主参与的主观能动性,民主参与是一个国家政治文明的标志,如果一个国家的公民对于政治的参与度极低,我们很难想象他的发展走向。公民的政治参与能够推进公共事务活动的规范化,提升对国家权力运作的监督。大学生参选人大代表,能够促使政治资源更加合理的分配,尽可能满足社会各界的诉求,这一场景中,大学生发挥的就是桥梁的作用,疏通民意,上通下达,促进我国社会的稳定。因为,对于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政治体制来说,稳定是极其重要和必需的。党的十七报告中也特别指出:坚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坚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可见,中共中央是倡导人民的政治参与,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参政议政。

我国目前的代表选举制度,基本是自上而下的候选人选拔方式,这一方式已经在我国社会民主化进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公民参与政治进程的呼声越来越高,同时,积极发出自己声音的意愿也越来越强,比如社会上已经出现的自荐候选人现象说明了,公民对被选举权合法性的实践再确认。事实上,我国公民的选举参与,符合社会政治进程的需要,而且,我国相关选举法律都没有对公民的被选举权做出过特殊的限制规定,说明了,我们国家是允许和提倡公民的政治参与。但是目前我们的人大代表大部分还是属于兼职性质,这样的制度设计,决定了许多的在职人士行使代表职权的客观制约。而在校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他们有强烈的政治参与热情,同时,在这个阶段,他们依然处在思想教育的引导进程中,有良好的知识储备及思想认识。另外,在校的大学生,尚未涉足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有着为追求国家发展,民族昌盛,人民幸福的宏伟理想目标。

2.改善代表结构,提高整体素质,培养优秀人才

人大代表的自身素养直接决定了其在政治活动中的表现水平,在符合我国选举法、代表法的基本条件之外,一名优秀的人大代表应当对政治生活充满热情,对社会民生时刻关注,对国际关系有深刻了解,对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基层民众生活充满关心。

目前在校大学生基本脱离了应试教育的束缚,他们积极寻求个体的全面发展,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积极组织社会团体找寻合作伙伴,他们对身边的社会充满热情与好奇,他们对国家的发展,民众的疾苦充满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他们没有经济利益联系,没有固定的职业岗位,所以没有所谓的既得利益,能够坚持自己的立场,客观公平的对待社会现象,履行好自己的神圣职责。

如果我们的制度能够对大学生创造便利的准入条件,良好的社会氛围,那么大学生积极参选人大代表,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就能够使得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符合中央提出的领导干部“四化”的要求,这些学生代表能够在庞大的学生群体中推选出来,无疑其自身的素养较高,能力较强,利于我们国家、政府储备优秀人才。

3.推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大学生参选人大代表,表面与经济无关,实则不然。庞大的大学生群体,其就业的主战场在社会,在企业,他们是我国经济的生力军,拥有丰富的知识、掌握社会需要的技能、理性的思维、良好的品质,是他们所表现出的特征。如果在校期间,他们能够在学生代表的参选进程中感同身受,能够激发他们的价值、公平、效益、竞争的理念,而这些素质是市场经济的必需品,如果当代的大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广泛参与到政治生活中,对国家、社会有深入的观察和思考,那么,他们毕业走向社会后,带给经济领域的正能量,将极大推进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完善,向法治经济迈进。

三、大学生参选的可行性分析

1.重新认识校园法治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高校管理也应重新思考学生的自主性与参与性,改变目前以管理为主的理念,应尊重高校大学生的自和民利,对于高校的学生组织、社团应给予充分的信任,不干涉其合法的自治行为。同时,高校应该树立以人为本、人人平等的育人理念,不应过分强调级别等差异,师生平等,在大学时期,就给学生以平等的氛围、宽松的发展空间,才能树立其自信心,树立追求平等的恒心。比如,高校的人大代表的候选人一般都是教职员工,让学生与老师进行竞选,这使得双方明显不在同一“起跑线”上,无论从阅历、意识、影响力等各方面,学生均处于相对的“劣势”地位。

我们并不想一味追求眼球效应,上演“师生大战”,但如果大学生连挑战的勇气都没有,那么他们的成长又有什么元素作保证呢。在校大学生是否能够参选成功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法律、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理念的良好贯彻,才是根本,也是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能否给予公民更大的自由、发展的空间试金石。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我们要实现依法治国的宏伟目标,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乃必由之路, 这需要相关的高级人才的支撑,我们应该相信当代的大学生,给予他们锻炼的机会,让他们成为我国政治制度良性运行的保证。

2.强化学生政治参与的培养

根据我国教育规律,在大学期间,学生的教育方式已经走向素质创新型阶段,作为前沿领域知识的领受人,他们应该走在时代的前列。大学教育也是引领青年学生适应并融入社会的重要渠道,而其政治意识的培养也多在这一阶段打下根基。国家和社会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媒体等形式,向大学生系统推介我国政治制度,因为只有熟知流程,才可能会产生参与的积极性。另外,学校的教育也不容忽视,目前在非法学、政治学专业中,普遍存在着大学生政治知识、法律知识欠缺的状况,应该积极进行宪法精神普及与高校政治教育相整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有效教育和引导。在这样的氛围之下,从我国人大制度的发展来看,给学生一个系统、直接的政治环境是顺理成章之事。

与此同时,也应该在加快推进目前人大代表在选举和履职方面的改革,例如推荐候选人的过程更加透明化,代表与选民的联络更直接更畅通,能够反映出在校大学生的诉求,使大学生选民的意见和要求在其直接选举的人大代表那里都能得到相应的回应和反馈,我想,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热情会倍增。

3.特殊的制度安排

这里要呼吁的是,希望能在各级人大选举中,给大学生以专门的配额,努力成为人大代表的愿望有多样的,而在校大学生正处于没有过多利益纷争,没有太多个人得失权衡再三的处境,有人形容他们的参政是崇尚自由、民主、平等、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希望用自己的热情和付出实现政治抱负

现实中,有的地方人大,已经开创性的为特殊群体单列代表名额,这一做法值得探讨,在代表名额不变的情况下,是否可以根据在校生规模适当专门分给高校大学生代表名额,用于大学生代表的选举,单独划分高校学生选区,并出台配套措施,引导学校组织本校学生参选。候选人的提名则可以根据法律之规定来操作,同时也可以与各种学生组织相联系,如共青团等组织,这样就可以把青年学子紧紧的吸引到国家政治生活中来。

与此同时,也应该在立法与司法领域保证大学生参选的程序正当性与合法性。在代表法规范框架下,应当对代表候选人的推选做出适当的调整,保证选区选民推荐的候选人能够有机会参与公平竞选。在司法领域范畴内,重新审视相关的选举诉讼问题,目前全国已经有地方法院受理过候选人关于选举权或被选举权受不法侵害的诉讼。我认为,在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设立保护宪法权利的审判机构的前提下,应当把法院审理选举涉诉案件提供系统的支撑,从法学理论、立法及司法解释方面,支持法院审理选举诉讼。

参考文献:

[1]雷.“被选举权”合法性的实践再确认[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3(01):56-76.

[2]左鹏.大学生选民的选举心态和选举行为[J].青年研究,2007(09):8-14.

[3]任洋.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新思考[J].宜宾学院学报,2006(05):15-17.

[4]刘裕.大学生参与人大代表选举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63-67.

作者简介:范 烨(1978-),男,河南周口人,硕士,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讲师。

上一篇:“七个一”生态家庭牧场经营模式研究 下一篇:住宅工程质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