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民预算权状况与探讨

时间:2022-10-02 05:52:26

中国公民预算权状况与探讨

摘要:公民预算权是指公民在政府预算过程中享有的知情权、审查权、监督权的总称。在中国努力建设法治国家的今天,中国公民的预算权与国外相比还有较大的差异,尚需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拓宽公民参与预算的各种途径。并以此规范政府行为,提高政府法治水平,减少预算的随意性,提高预算资金使用的效率与效果。

关键词:中国公民预算权;状况

中图分类号:D92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4

在中国努力建议法治国家的今天,公民在预算中的参与程度和与之相关的各项权利的实现直接体现国家对公民权的尊重和保障。同时公民预算权的实现从宏观层面讲,有利于科学预算体系的构建,提升国家对有限资源分配的公平性,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从微观层面讲,有利于减少预算收支随意,资金使用低效浪费现象,防止预算资金的贪污挪用等违法行为的发生,从而达到保障预算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的目的。

较之美国预算中的公民权保障,中国预算中的公民权现状并不理想,那么怎样才能提高预算权保障水平,促使中国公民在公共预算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可以作以下的几点作探讨:

一、中国现行《宪法》及《预算法》对与预算相关的公民权利义务的表述及其现状

1.《宪法》中对与预算相关的公民权利义务的表述

中国宪法与此相关的权利义务主要载于如下条文:第一章(总纲)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第二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四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特别是第三章( 国家机构)第六十二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下列职权)第(九)项与(十)项中有更加明确的表述“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审查和批准国家的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从以上宪法条文,我们可以得知中国公民与预算有关的权利与义务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而不是由个别公民单独行使。

2.《预算法》中与公民权利义务相关的规定

中国《预算法》第二条:“国家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设立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五级预算”。而第十二条则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查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及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批准中央预算和中央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改变或者撤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中央和地方预算的执行;审查和批准中央预算的调整方案;审查和批准中央决算;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关于预算、决算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撤销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关于预算、决算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同时,第十三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本级总预算草案及本级总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批准本级预算和本级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改变或者撤销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议;撤销本级政府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本级总预算的执行;审查和批准本级预算的调整方案;审查和批准本级政府决算(以下简称本级决算);撤销本级政府和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命令和决议。设立预算的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本级预算和本级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监督本级预算的执行;审查和批准本级预算的调整方案;审查和批准本级决算;撤销本级政府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

以上中国预算法的相关规定表明了预算的草案的审议和执行监督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负责。中国普通公民同样没有赋予任何对预算进行监督审查的权利。所以,中国公民个人对各级政府预算进行审查和监督的相关权利义务几乎无从行使。

然而在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预算查权的过程中,由于在预算法第四章(预算编制)第三十七条之规定 “国务院财政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在每年全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举行的一个月前,将中央/各级预算草案的主要内容提交全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或人民代表大会有关的专门委员会进行初步审查。” ,在一月之内完成复杂的预算案审议,其时限过短,留给各代表、委员认真研究预算案并发表意见,进行辩论的时限并不充分,以致各项审议流于形式,预算违纪违法现象屡禁不止,使预算应有的权威性受到了极大损害。例如有的地方无视《预算法》的规定,擅自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有的违反《担保法》和财政部的有关规定,以财政部门的名义或财政资金为企业借款或发债提供担保,给预算收支平衡带来隐患和不稳定因素,甚至造成局部地区的社会动荡等等问题发生。另外,中国政府部门还较为普遍地存在预算外资金、制度外的“小金库”,中国连年来巨额财政超收收入的支出使用、政府部门尤其是地方政府的隐性举债、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高达4万亿的巨额经济刺激方案的实施等,都并未纳入预算实施应有的管理、审议和批准。凡此导致预算权威性、严肃性受损,企业和个人负担失真,国家财力分散,预算收支随意,资金使用低效、浪费,乃至贪污、挪用、公款消费等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都构成了与宪法与预算法的背道而驰现状。

二、那么,赋予了公民个人预算审查监督权,在预算编制、执行的效果及其他方面会有好处吗?

笔者认为,如果能将上述权利、义务赋予公民个人会有如下几点好处:

1.可规范政府的作为和不作为

预算的收入来源和支出方向代表了国家与地方政府的下一年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反映了政府对国家和民生的一种态度与想法,因此民众可通过预算了解政府工作的主要着力点和发展方向,预知政府与之相关的作为与不作为。如果预算做得好,它会充分反映出民意的真实诉求。而且,如果公民的预算权行使充分,监督得力,政府官员就会努力克制其权力与个人欲望的膨胀,在法律的框架内规范自身的行为。阳光是天然的防腐剂,在透明预算的环境下,各类违法乱纪行为难以遁形,也必定大为减少。如此对提升政府依法办事水平、及严格预算案的编制、审查与执行都会有所帮助。

2.可提升预算的实质效果

公民在预算审查监督权的行使过程中,可直接表达其对预算的编制、监督的意见并要求政府在执行预算的过程中对财政收支情况有所反馈,如此能激发起公民对政府预算案的热情,并对此进行辩论。且有了公民参与公共预算制定、执行、监督等活动,必然会使政府更加重视民众诉求,调整施政的方针和路线,使预算的实质效果有所提升。

3.提高合理分配公共资源的科学性

预算的实质在于如何把稀有的公共资源尽量公平地分配到不同群体中,并在有着利益冲突与竞争的多元主体间作出平衡。公民预算权的行使,使得预算中存在的不公平、不合理问题容易暴露,从而为预算编制趋于公平合理提供了动力和依据,有效防止政府在预算中对特定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利益有所罔顾;对某些即得利益群体有所偏重,努力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提高合理分配公共资源的科学性。

4.提高公民社会责任意识

公民意识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有赖于公民能够有机会在社会管理实践中,参与管理国家及社会事务,履行公民责任。有了实践,公民权利才能从纸面落到实处,公民责任才能得以践行,最终形成公民意识。公民预算权的行使,会提高公民对政府行为的关注度,使公民增强对社会问题、国家大事的责任感成为可能,也对提高公民社会责任意识大有裨益。

5.增加人民对政府的信任与衡量国家治理水平的重要指标

如果公民能有效地行使预算权,就会对政府的各项工作方针和意识形态有着更深刻和全面的了解,有利于增强其对政府的信任。且通过公民的参与使得预算过程民主化和透明化,能够有效遏制腐败,在一定程度上,公众参与预算的程度也是衡量国家治理水平的重要指标。

三、公民预算权的确立与其合法性来源

公民预算权的前提便是要在国家法律层面中确立其权利、义务的合法性依据。同时,在还要对公民在参与预算的编制、审核和执行监督方面作出明确和具体的法律执行细则,使法定权利能够得以真正践行。

目前公民参与国家预算的合法性来源有如下三点:

1.中国宪法中公民参与权的相关规定:

从中国宪法的第一章(总纲)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和第二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四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不难看出,中国公民的预算参与权是受到宪法肯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在中国让公民参与预算具有一定的法律基础。同时,公民参与权不是一项单一的权利,而是一个权利束。公众参与权的实现,有赖于一系列权利的落实,如在特定事务的参与中,知情权、表达权、决策权、监督权均是参与权的必要内容。且从《宪法》理念上讲,中国公民是国家的主人,可依照法律所赋予的权利,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以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与和谐发展。这样的定义体现了公民参与权是公民的一项民利,突出了公民参与的法定性。在赋予“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 权利的概念中参与国家预算的权利也应该是其中组成部分。

2.国际公约中的参与权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 25 条:“个人有参与政治决策过程的权利,包括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从本规定可看出,公民参与权已被视为一项基本民利。遗憾的是中国虽已加入该公约,但公约一直未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批准,处于未生效状态。不过既然完成签署,就有理应有类似于“准法律”的效力,并应当以此为据对相关国内法进行部分调整与修订。

3.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知情权

虽然中国现行的《预算法》及《预算法实施条例》中没有关于公众参与预算的条款。但在2008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10条已明确规定了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向民众公开政府信息,其中第四款是针对“财政预算、决算报告”。由于预算信息公开制度是预算公众参与的必备条件,该条例成为公众预算参与的重要法律依据。同时,我们已看到政府的信息公开制度、特定领域的听证制度等已在国内法上得到肯定,在较低层级的行政法规和规章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专门公众参与制度的法律保障。只不过关于预算中的公众参与规范性文件还处于较低的层次,辐射范围不足,不能满足公民实现预算权的要求。

四、预算法中的公民权利应该如何规范

预算的产生和执行过程一方面反映出政府对治理国家/地方的理念,同时亦是一种规范和控制政府财政收支权的有效方法。预算是一切政府行为的起点,它决定了政府活动的范围与方式,公民参与预算,就等于参与政府的管理工作。如果公民无法参与预算,政府的透明度和责任感必然低下,发生揽权、违规违法和错误的可能性亦会增加。公民在实现预算权的同时,可以较为有效的管理国家财政收支对公民负担、受益人群之间的社会关系,从而规范了各级政府间及各职能部门内部间相互存在的财政关系。所以,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应该在预算法中体现公民的权利,明确公民的预算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以便体现出预算管理的民主性,落实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的宪法精神。

1.预算参与权

在各级政府编制预算案的初稿时,应该留出应留有足够的时间空间给各阶层的民众和群体来反映他们的不同诉求。以美国为例,美国在年度财政预算的开始日前的18个月便由美国管理与预算局开始负责审核各部门提出的预算案,并且要求总统在年度财政预算的开始日的9个月前提交到国会审批。这就是说,各部门开始做预算案的时间应该在年度财政预算的开始日的18个月之前,也可能在24个月之前就开始了预算工作。这样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公众充分地反映他们的诉求。除了一些国家认为必须保持秘密的支出外,如国防、军事、外交等,其他的收支都应该有公民的参与。公民可以在法律的规定的时间内向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和国务院提出他们对新的预算案的诉求。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和国务院亦必须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在经过讨论和审核后对各方公众的诉求作一一的答复。发生分歧时,全国人民代表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可以作出协调和判断。虽然国家与地方政府的资源有限,不可能把所有公众的诉求一一接受、处理,但经过公众的参与与讨论,至少可以让国务院与地方政府从千万的诉求中以优先次序作出比较公平与科学的支出安排。从而减少预算分配的不公平和滥用现象,促进国家与地方的发展。

在执行监督方面,可参照中国宪法的第二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四十一条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的理念来确立公众参与政府预算执行监督的具体机制,来保障公民不会因为监督或检举而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甚至打击报复,同时使政府的行为更加规范、透明,提高依法办事能力,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2.预算知情权

目前的现状是政府存在大量的保密行为,公民的预算知情权没法行使和得不到保障。公民对公共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与监督等的情况缺乏了解导致部分特定群体可利用本来应该是公开的信息进行谋利和权力寻租。所以,我们对预算知情权的内容范围、预算知情权使用的技术性问题及其他相关问题需要作以下进一步讨论。

2.1预算知情权的内容范围

除法律规定不能公开的预算资料如国防、军事、外交外,预算中所涉及的内容都应向公民公开,包括预算编制、预算审批、预算执行、预算监督等等内容。

从编制预算的角度来说,它应该包括的内容有:

·国务院/各级地方政府对编制预算的依据,包括明确其所包含的公众诉求;

·国务院/各级地方政府编制每项预算的过程和其编制结果;

·对重要的预算和有争议的预算所举行的各级听证会内容与结果;

·国务院/各级地方政府提交给全国人大代表大会/各级人大代表大会的预算草案。

根据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预算审查监督权的机关,其应在对预算草案进行审议及批准后,将与之相关的文件资料,审议过程及批准情况,特别是各级人大代表在预算审议过程中提出的相关意见及其辩论情况,向社会公布。以便充分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同时也便于民众对各级人大代表履职情况进行监督

在预算执行中,公众应该有权知道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的相关情况,如预算资金的使用情况、使用效果、执行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案。

在执行监督方面,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应该在预算执行前公布其监督机制和实施方案,方便公众进行监督和促进预算执行部门依法办事水平,规避错误,提升执行效率。

最后,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应该把以上的预算执行情况及执行监督制度与实施情况向同级人大及公众报告。

2.2预算知情权行使中的技术性问题

财政预算是一个专业性较强的领域,普通公民在行使预算监督权的过程中会遇上技术上的障碍。要让有意愿参与预算的公民具备参与预算的知识和水平,政府应当加强对公民预算参与的辅导来提升公民参与预算的能力。公众在关注预算的计算问题同时也能学习到到分配正义与民主责任等基本理论问题。且政府付出教育的成本来提升公民参与预算的能力,是法治国家的应有之义。

同时,为了减少预算的技术问题和易于公众理解,预算报告可以以不同方式或类型向不同阶层和水平的公众展示。以功能预算报告和经济预算报告为例,功能预算报告是反映政府职能活动的最佳缩写,而经济预算报告则主要反映政府支出的经济性质和具体用途,方便公众对政府支出活动有更为明细的认识。目前中国人大审议的预算报告都是以功能预算报告方式为主,经济预算报告的审议极为稀有。这不代表编制经济预算报告有任何困难,只是中国人大对预算知情权和监督权行使不充实的一个例子。如果预算报告同时采用功能预算和经济预算的两种方式,会促进公众对政府的工作与财政资金的安排有更具体的认知,而这种认知会使公众在对预算表达意见时更为规范也更能切中要害。

2.3预算知情权缺失的有关问题

中国公民在预算知情权方面还没有得到国家的认可。这与公众对预算知情权的要求及国家对公共预算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差距甚远。有关预算知情权缺失的存在问题大致可以有以下的归类:

2.3.1预算法颁布的初衷和其他法律的问题

中国现行的预算法是1994 年通过的,其当时的目的是 “为了强化预算的分配和监督职能,健全国家对预算的管理,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作为一部专门规范国家预算活动的法律,在制定之初并没有把公民预算知情权包括在内面, 甚至可以说完全没有考虑到有公民预算知情权。或许,由于制定预算法的目的在于强化预算的分配和监督职能,健全国家对预算的管理,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亦或许那时的人们囿于认识的局限,可以理解及接受预算法的种种缺限。所以,它只是一部预算编制法,仅规定了预算编制和审批的程序,导致今天公民预算知情权是无法可依。

其次,中国的档案法和保密法对政府信息公开有着严格的管制,阻碍公民知情权的正当行使。另外,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自身立法不足,缺乏可执行细则使得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虽然贯彻了政府信息公开的立法理念,但对公民预算知情权的法律规范规定过于笼统,缺乏对现实执行问题的细节规范,影响公民预算知情权的实现。

2.3.2缺乏对预算执行部门的问责机制

普遍来说,政府官员的官本位意识浓厚,个人权力与个人利益的膨胀问题比较严重,再加上国家相关法律缺乏对政府公开预算信息的硬性与明确规定,亦无对不作为的政府机关和相关人员的奖惩措施,必然导致政府在公开预算信息上缺乏动力,从而影响公民预算知情权的实现。同时缺乏法律问责机制和奖励机制是无法实现预算知情权的另一个因素。同时,在对公民预算知情权的培养方面即无计划也鲜有经费,对实现公民预算知情权的历程也有着严重制约。

2.3.3预算知情权缺乏保障机制

中国目前的预算公开还处于人大审批预算时向代表汇报和公开预算说明,以及对预算法案的有限度向民众公布,在预算编制、预算审批、预算执行及预算监督等环节没有任何对公众公开的机制考虑及设想。整个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及监督等环节都是由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和完成,整个过程缺乏公众的参与。虽然,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可依法享有预算的批准、审查和监督权,但实际上鉴于预算草案的粗糙性、人大缺少专业的预算审查与监督人员、预算审查时间过短等种种原因,预算审查与通过往往流于形式。同时,由于预算草案事先没向社会公开导致预算执行的灵活性偏大,以致预算执行和预算案的差距巨大,再加上预算执行和监督的过程从不向社会公开,没法由公众对预算的执行作出任何的监督,中国的预算执行力度与效果有待改善。

3.预算监督权

预算监督权是公民参与预算编制、审批、执行与监督等过程的重要权利之一。缺乏监督权,对预算的整体是否规范难以作出判断,对政府功能与经济效益没法评估,对国家的经济繁荣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历程构成不必要的障碍。因此,保障公众的预算监督权就是加强政府对预算的管理。何况,公众拥有预算的监督权是公民作为纳税人的基本权利。和预算参与权和知情权一样,预算监督权也应该体现在预算形成和实施的各环节中,包括预算编制、审批和预算执行的全过程中。所以,公民的预算监督权主要应包括对有关机关的预算编制、审批、执行与监督情况;对监督机关的监督制度与工作流程;对监督机关在对违反预算行为时所采取的查处情况等问题。

目前,虽然法律明确规定由政府提出预算草案,由人大审议批准并监督其执行,但如何进行预算监督,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并没有明确的规范和具体的规章制度。从近年来国家审计署审计报告披露的情况来看,预算违纪违法现象屡禁不止,致使预算应有的权威性受到了极大损害。各类擅自发债,违规担保陈出不穷,此外,巨额的预算外资金使用根本没有任何监督管理,完全沦为各地方政府任意开支的小金库。

五、参考一下美国的预算公民权

赖捷在公益时报刊登的”美国公民如何查政府预算”报告中详细描绘了美国预算的公开情况。在美国从联邦政府到州政府、再到下一级的地方政府,其预算报告都可以在网站上进行下载。即使对预算知识不什了解和使用电子设备水平不高的民众也能很便捷地查询到政府预算情况。比如,一个德克萨斯州的公民,可以通过以下的三个不同的渠道,查到政府打算怎么花他的钱,钱又是最终怎么给花出去。

1.议会的官方网站

联邦政府和州政府预算局的官方网站上每年都会公布预算报告。预算报告一般都是PDF格式,体积非常小巧,最多也就1、2M,内容却非常丰富和专业。表图并用,让人感觉更为直观。而在各种表格中,往往都有上几个财年的数据作对比。

预算报告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本次预算的基本说明;本财年的总预算,以及在教育、公众服务等大项的支出比例; 本年度和上一个年度各个项目上与上一年度开支的比较;政府一般性收入在预算中的支出比例;专项收入资金的预算情况,此表格和上一表格相同。

在州政府预算局的官方网站上全部资料会存储在由叫 “预算资源”(BS)的系统里。这个系统专门负责向公众提供预算查询的服务。 通常,TBS 提供两种分类的查询路径:一是按政府职能部门进行划分。二是根据预算报告条款进行查询。预算一般会被分作十部分,如公共安全和刑事司法、商务及经济发展等。

2.民间监督网站

民间亦有其他监督网站的设立,旨在提醒大家,政府时刻在花公民的钱。

同时,还可以搜索到所有的州政府公务员的姓名、部门、薪水(包括奖金)。

3.政府之窗

亦可以用来查询到政府所有公务员的工资。预算公开不应只是一些简单的宏观数字罗列。预算过程的公开透明只是一方面,政府是否按照预算来花钱,也需要监督。在这里,可以查询到政府所购买的任何物件的信息,包括买铅笔、计算机、打印机在内的一些办公耗材等,非常精确。我们还可以对此直接反馈我们的意见意见。

此外,在政府之窗这个网站上,里面还有全美其它各州的财政预算报告,而且基本上链接一点就可以查到三五年内的信息。从这些信息当中,不同地方的公民便可以将本州的预算和别州进行比较,作出本州政府对满意或不满意的判断。

这些渠道提供的预算报告都很专业、丰富、细致,方便搜查、快捷、界面友好。地方政府和民间机构的作为使民众对预算的了解和监督在技术上来说完全可以轻松实现。

六、中国在预算公民权改革上的一些探索

2013年5月6日,新任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9项重点工作,其中第二项就提出,“要下力气推动建立公开、透明、规范、完整的预算体制,形成深化预算制度改革的总体方案。”这是新的领导集体执政之后对预算制度提出的新要求。这标志着中国预算改革将有大动作,预算公民权也会随之得以提升。

不仅如此,1999年我国预算改革大幕启动以来,至今我国建立起了现代公共预算制度的基本框架,部门预算改革、国库集中收付体制改革、政府采购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预算权力结构得到改善,新的预算程序以及相关的程序性规则开始建立起来,并开始对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构成资金约束,政府及其各个部门活动的改革目标初见成效。此次高层提出深化预算制度改革正是改变这种现象的最好契机,提出的公开、透明、规范、完整四项基本要求,更是为深化预算改革指明了方向。此外,2010年以来,中央各部门已经连续4年公开部门预算。今年和过去相比,预算信息公开又有进步。中央部门预算公开的时间提前,“三公预算”的时间更是大幅度提前,体现了预算公开的及时性,也表明了对公民预算知情权的尊重。

综合以上的探讨,赋予公民有预算公民权的好处很多。但中国在考虑引进预算公民权的时候亦必须考虑到公民参与预算的具体操作可行性,否则,每年预算安排时效难以保障。加上,现在中国的教育水平参差不平,某些利益群体可能籍民众参与,借机向政府施压,作出对预算的不当干扰或试图扰乱视听,以获取利益或导致社会承担不必要的损失。

国外的预算公民权大部分体现在知情权和意见反映权方面,归根结底在于其民主选举力量与现行的中国选举特色不一样。但,中国的中央政府可以用民众的意见作为地方官员的一种重要考核指标,以法律来保障公民预算权的逐步展开,作为其中一种改善与提升中国预算质量的策略及实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

[3]国务院关于2008年度中央预算 - 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2009年6月24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 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

[4]公民权利、民主预算与预算信息公开 - 卢洪友教授、单新萍副教授,2012.

[5]宪法财产权视野下的公民参与公共预算——陶庆副教授,2009.

[6]论公民的预算参与权及其实现(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江必新,肖国平,2012.

[7]美国公民如何查政府预算(公益时报)——赖捷,2009.

[8]体制没有修改,预算法难突破——姚建国,2012.

[9]United States Federal Budget Law.

[10]Australia Government Budget – Overview.

上一篇:URDG758与UCP600相似条款之对比分析 下一篇:优化工程施工企业资金管理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