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青年创新教育交流

时间:2022-10-02 05:34:29

电信青年创新教育交流

青年兴则国家兴。世纪之交青年创新能力的高低,对实现党的跨世纪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进一步认识青年创新教育的内涵、意义与途径。

一、创新教育的内涵。

创新教育,也称创造教育,就是培养创造力的教育。创新是想人之未想,发人之未发,是知识的创造、转换和应用的过程,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必然结晶。创造出新观念、新思想、新思路、新作法、新技术、新产品、新管理方法。因此,创新的内容十分广泛。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青年的创新教育,主要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培养青年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关创造过程机制的研究表明,创造的关键是思维。创造性思维是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统一,发散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追求多样性的思维。聚合思维是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同时,从另一个角度看,创造思维不仅是靠逻辑推断发现的,它也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统一,时常表现为直觉思维。培养分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发展直觉思维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

(二)培养青年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在感知记忆的基础上,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组合,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借助想象对类似事物进行推断,可以帮助人认识事物,发展创造力。同时,丰富的想象,往往能激发青年的创新欲望。

(三)帮助青年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人对自己的自觉因素,即人们依据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发展而形成的有关自己的情感和态度。正确的自我意识是人们根据周围环境的发展而形成的有关自己的正确认识以及积极的情感和态度。正确的自我意识对青年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青年的自信心与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密切相关,正确的自我意识能够增强自信心。如果一个青年形成了正确的自我意识,那么他必然是充满自信的;如果一个青年对自己的看法比较消极,那么他必然是自卑的。青年拥有正确的自我意识,才能充满信心地进行创造,发挥巨大的创造潜力。

(四)培养青年健全完整的人格。人格是指人的整体精神面貌。人格完整指人格构成诸要素即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人生观等方面平衡发展。人格健全的青年,所思、所做、所言协调一致,具有积极的人生观,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人生态度,勇于实践、勤学好问、廉虚诚实的的个性品质,远大的理想和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都有助于创造潜能的开发。

(五)培养青年创新的兴趣。兴趣是人的精神对特定对象或某种事物的喜爱和趋向,是人在探索、认识某种对象的活动中产生的一种乐趣。这种乐趣能使人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促进人们注意力高度集中,达到忘我的程度。一个对科学毫无兴趣的人,必然视学习为畏途,不可能有如醉如痴,废寝忘食,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和劲头,当然不会有创新成果。

二、青年中开展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新世纪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大发展及知识创新大发展带来的挑战,决定了必须对青年开展创新教。

随着冷战的结束和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知识创新的大发展,一个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全球化市场经济正在形成。人类的未来和国家的繁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知识的创新和应用。知识创新和应用的能力与效率将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决定因素。美国经济从年3月复兴以来,已经持续八年快速发展,其主要原因,除了股市红利与和平红利(苏联和华约解体后,从年以来美国军费少开支1万亿美元)外,就是美国重视知识创新,重视更新技术。美国商务部年4月的政府报告称,美国约有1/4强的经济增长率来自于创新的信息技术,美国信息产业的增长两倍于整个经济。据统计,美国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新的科技对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高达60-80%(我国近期才达35%)。GDP的50%来自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密集型产业,高技术产品的出口额已占制造业产品出口的1/3以上。如果说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时代,人力、物力(包括国土、矿藏等资源)、财力、军事力,对一个国家综合国力起着主要的决定作用的话,那么在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经济时代,人力、资源、财力等因素的地位已逐渐下降,而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贡献率越来越成为主要的决定因素。一个国家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为在世界科学技术之林有一席之地,占有新的制高点,为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仅需要知识创新,而且需要机制创新和各项工作创新。国际竞争的严峻形势要求当代青年具有创新能力,因而也就必须接受创新教育。

(二)完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和**战略部署,决定了必须对青年创新教育。

当前,我国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发展正进入关键时期,任务与形势非常艰巨,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和**的战略部署,青年必须具有开创精神和进取意识,勇于实践,勇于创新。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告诉我们:无论是从执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发展乡镇企业,创办经济特区,实行全面改革。还是提出和实践“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无一不是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结果。在振兴祖国,实现党的根本战略目标过程中,青年发挥着生力军的作用。青年时期,体力、智力、成就处于人生的高峰期,提高青年的创新能力,将极大地促进智力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因此,对当代青年进行创新教育尤为迫切。

(三)是落实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关于创新指示的重大举措。

1996年4月,会见“八六三计划”10周年工作会议代表时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经验己反复证明的客观真理”。1998年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时讲话指出:我们的大学应该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在教育和科研战线上努力开创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的生机勃勃的新局面。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这样的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监,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同年,接见两院院士时他又提出:"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我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动力。今天我还要说,科技创新已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也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希望两院院士和各条战线上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进一步弘扬我们民族的伟大创新精神,加快建立当代中国的科技创新体系,全面增强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这对于实现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至关重要的”。总书记的这些精辟论断,不仅对当代科技教育工作者和当代大学生都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指导意义,而且也蕴含着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对当代青年创新教育的殷切希望。

(四)开展创新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意味着以往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两大弊端:一是由于对教育的本质缺乏全面的理解,导致了片面重视智育,过分重视知识灌输与考试分数,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是由于对“人的全面发展”缺乏本质的理解,造成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诸方面教育各据一条线,发展不均衡。这些弊端的最直接、最严重的后果,就是把学生引导并束缚到被动学习、被动思考的轨道上,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损害,创新的潜能被压抑。当今实施的素质教育,应彻底摒弃过去教育中的弊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是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通过创新教育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青年的创新能力,是通过学校教育的系统的促进作用在其自身中生长出来的素质。良好的素质一经形成,就会进入不断建构的轨道,并且会成为推动自身健康成长的内在力量。没有经过创新教育,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不可想象的。青年的思维、想象、人格、兴趣、自我意识等心理特征趋向成熟,但也还存在不完善的方面。通过创新教育,进一步塑造好青年的心理品质,可以充分发掘其创造潜能。因而,创新教育也是学校对青年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

三、创新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大力营造有益于青年创新能力培养的氛围和环境。同志明确要求:“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全社会,也要为青年创新能力的培养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进一步提高对创新教育的认识,从根本上保证创新教育的实施。首先,国家对青年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应高度重视,宪法、法律和治国方略上应给予有效保障,适时制定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我国青年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挥,创造有效的社会政治条件。其次,为青年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现代意义上的科技创新,不可能单兵作战,也不可能在简陋的条件下来实现。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工作越来越庞杂,创新活动的中间环节越来越复杂,创新活动的成本越来越高,越来越需要全社会的鼎力支持和大量的物质资金投入。因而,青年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社会的支持和投入。其次,建构新的文化交往环境。人的活动是社会互动的表现形式,人的一切活动都不能单纯地解释为个体的活动。单个人的活动,也反映着社会的影响,具有社会活动的意义,受到内在和外在的社会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约束,激励和推动,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其他社会成员的影响。青年所置身其中的社会整体的科学文化素质特别是创新素质的生长发育的现实状态,以及生活的具体社会文化和交往情境,就成为青年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社会条件。

(二)转变教育观念。现代教育既有延续文化、普及文化,又有更新发展文化的功能。在培养人方面,要求青年具备对己有文化批判性思考能力和创造新文化的能力。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我们应把学习能力、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不仅传授学习现成的知识,更要引导青年探索未知领域;不只是让青年接受、理解现成答案,更要鼓励青年寻找新的多种答案,让青年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造,培养出大量的创造性人才。

(三)更新学校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当今世界的知识尤其是科技知识的发展有三大特点;一是知识爆炸。信息膨胀;二是更新快;三是知识相互分化和综合。因此教学中必须能反映最新科技成果。特别是高等学校课程设置综合化,学科设置也应综合化。高等教育应注重文理渗透,对文科学生开设部分自然科学课程,对理科学生加强人文学科课程的教育,科学相互渗透。改变专业划分过细,学生知识狭窄的现状,实行大学科大专业教育,课程互相渗透,打破课程界限,开设跨学科专业的课程,使学生知识结构既博而且专,能够触类旁通,在未来的工作中具备创新的能力。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大范围课程和核心课程、必修课和选修课合理配置,改革以单一的学科课程为主的课程体系。

(四)在学校教学中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各级各类学校应有选择地开设《创造活动》、《创造发明技法》、《科学创造史话》、《创造发明原理》、《思维训练》等课程,激发青年学生的创造兴趣,掌握创造发明的基本技能、方法,逐步养成创造发明、创造性思维的习惯。

2、改革教学方法、改变以单一“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模式,提倡启发式教学及问题法、发现法教学,让教师掌握并动用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思维创新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因此,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要改革教学方法,将创新能力的培养寓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在学习、掌握前人优秀文化成果的过程中,能够掌握最基本的方法和技能,学会学习,以致培养青年学生崇尚真理、追求进步的品质,以及探索、创新的能力。

3、激发青年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生“凡事问一个为什么”的习惯,具备明确而强烈的创造意识。好奇心是想象力的起点,创造性活动的特点在于探索与创新,没有好奇心,就没有创造性想象。创造性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教师应创造谆谆善诱的民主气氛,具备“闻问则喜”的品质,鼓励青年学生大胆设疑问难。

4、培养青年学生一问多思的习惯,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鼓励标新立异。要求学生有较广地思维广度,不满足于对问题已有的一个答案,对问题要从正向、逆向、侧向、横向、纵向多方面去思考,要从平面、立体、宏观、微观、主观、客观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要求学生摆脱权威的束缚,不拘泥于传统的和常规的答案、方法,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和见解,能标新立异,别出心裁,使思维具有独立性、首创性。对学生任何一点新颖独特的思维火花都要热情赞扬,细心爱护。在各科教学中,进行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训练,要求学生摆脱思维定势,教给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原型启发、缺点反思、特性迁移、反向思维、功能变化等。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对问题勇于大胆猜测和设想。

(五)在实践中引导青年学生运用知识与创造发明。青年学生的创造态度、创造思维、创造技能主要靠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因此,对青年学生的创造活动应加以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对青年学生创造成果应给以鼓励,并纳入成绩考核范围,使青年学生主动积极、活跃持久地进行创造性思维。学校可以开展小考察、小制作、小实验、小革新、小发明设想等一系列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科技活动,经常性开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创新活动竞赛,培养青年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意识、能力和习惯。

(六)注重培养青年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是创造力的基础,非智力因素是创造的动力。有创造才能的人都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调充分发展的人。为此我们应注重培养青年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使青年对事物和现象的探究有浓厚的兴趣,不盲目崇拜权威,对创造有浓厚的热情,坚强的意志和恒心,乐观进取的性格。

上一篇:实践锻炼实施意见一 下一篇:电信团员学会学习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