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年中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19 12:38:24

电信年中总结

电信年中总结篇1

但受我国整体工业环境限制,行业结构失衡、创新不足等一些痼疾在所难免。从2008年开始,为应对金融危机及促进产业发展,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包括前后7次上调出口退税率、两税合一、增值税转型、出台《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及其配套政策、加快技术改造、启动3G市场、推动家电下乡等,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发展势头喜人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01年,我国电子信息行业销售产值仅为11176.2亿元,到2010年的行业销售产值已达63395亿元,是2001年的5.67倍。

2001年,我国电子信息行业的销售收入为13572亿元;2001-2007年,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8%;2010年达到78000亿元,是2001年的5.75倍。(见图1)

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2010年,全行业500万元以上项目实现固定资产投资5993亿元,比工业投资增速高21.7个百分点。全行业形成新增固定资产3345.8亿元,同比增长27.6%。

2010年,电子信息行业累计新开工项目4548个,其中,移动通信及终端设备、家用视听行业新开工项目增速均低于5%,电子元件、光纤光缆等行业新开工项目降幅超过15%。

规模增速逐渐平稳目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仍面临一些结构性问题,主要表现为低端产品供大于求,高端产品依赖进口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电子信息行业出口快速下滑,产业增速下降为12.5%,甚至出现负增长,负增长态势直至2009年中期才有所改观。但与10年前相比,我国电子信息行业仍有喜人表现。

21世纪头5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从万亿元级,扩大到数万亿元级。产业规模的快速增长积累了结构性问题,加快了结构失衡速度。“十一五”期间,产业开始进行结构性调整,牺牲了一定的增长速度,因此,在取得结构调整成果的同时,产业增速在此期间g在下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甚至出现负增长。

从2006年起,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增速开始下滑,但依然达到23.6%,2007年进一步下滑为17.9%,与我国工业总增速基本保持一致。

软件业占比不断提升软件业在整个电子信息行业中的销售占比表明一个国家电子信息行业的强弱。2010年,我国软件业实现销售收入13364亿元,同比增长31%,在电子信息产业中站比升N18%。但同期全球范围内,软件行业占比为60%以上。(见图2)

贸易摩擦日益加剧

出货值和进出口总额成倍增长2001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出货值为4356.2亿元,2002年为6091.4亿元。2010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出货值为36662亿元。

2001年,电子信息制造业进出口总额为1241.1亿美元,2002年为1771.7亿美元。2010年,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总额突破万亿美元大关,达到10128亿美元,是2001年的8.2倍,2005年的2.1倍,年均增长15.7%,占2010年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1/3强。

出口占全国外贸出口比重持续增长2010年,我国电子信息行业出口额为5912亿美元,是2001年的9.1倍,高于同期全国外贸出口增长的5.9倍。(见图3)

出口依存度持续高位我国电子信息产品的国内需求不能有效启动,2008年以前,对外出口占全行业销售收入的2/3以上,进出口贸易成为导致经济运行波动和不稳定性的因素。从总体规模来看,三资企业在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出口总额在全行业的站比均超过70%,以2005年为例,当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和出口总额中,分别有77%、77%和87%是由三资企业贡献的,三资企业对全行业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0.2%。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外资,使得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增长受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日益增大。2010年,我国电子信息行业的对外依存度仍然超过60%以上,出口依存度接近80%。

贸易摩擦增多伴随着产品出口持续增长,通信业正在遭遇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金融危机之后,发达经济体纷纷通过扩大出口促进经济复苏,这势必导致国际市场竞争加剧,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增多。除贸易救济措施外,欧、美等国还使用各种非关税壁垒对国内产业实施贸易保护。

发展机遇与挑战

今后十年将是我国电子信息行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内的“两化”融合机遇,国际的行业高速发展环境均有利于我国电子信息行业的推进与发展。

但电子信息行业亟待形成合理的行业结构,重点要提升软件与信息服务业、集成电路产业、生产业等的比重,软硬件比由目前的13:87提升到接近世界平均水平的60:40;减少高端产品和关键产品的进口依赖;启动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降低出口依存度;降低对外资企业的依赖;优化区域产业布局等。

电信年中总结篇2

中央电化教育馆王珠珠馆长、中央电化教育馆办公室陈莉主任、省教育厅战高峰副厅长、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钟绍春主任出席会议。各市(州)、长白山管委会主管电教工作的局长、电教馆(部)馆长(主任)、省电教馆班子及全体职工共70余人参会并就各地区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了交流。东北师大理想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吉林景瑞电子设备有限公司、辽宁中科信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中庆现代技术有限公司的代表出席了会议并提供了技术支持服务。

会议全面总结了2012年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交流了各地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经验;传达了2013年全国电化教育馆馆长会议精神;结合省教育厅2013年有关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要点,安排部署了2013年重点工作。

长春市和延边州作为市(州)级电教馆典型做了工作经验汇报和交流。长春市教育局崔国涛副局长汇报了“长春市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思路与方法”;延边州教育局金英虎副局长就几年来延边州的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工作和县级电教馆标准化建设工作的成果做了汇报。

中央电教馆王珠珠馆长以《我国教育信息化新阶段与新任务》为主题作了专题报告,全面分析了教育信息化的新阶段、新思路、新任务,总结了当前教育信息化工作已取得的成绩,传达了教育部对全国电教系统的总体工作要求和2013年全国电教系统的工作重点:一是完成年度教育资源征集和上线工作;二是完成年度教育资源征集和上线工作;三是抓好重点应用推动;四是开展电教系统能力建设。希望电教系统工作人员转变观念,增强工作紧迫感,全力做好2013年教育信息化工作。

钟绍春主任作了《教育云、数字校园和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思路》专题报告,介绍了东师理想在吉林省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的有关支持与服务,从定位、理念、原则、思路四个层面新的角度对教育信息化进行了认识与界定,深入分析了智慧教育的理念。从教育云、数字校园和网络学习空间内涵,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内容与方式,教育云、数字校园和网络学习空间的架构和建设内容三个方面总结了教育云、数字校园和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思路,并表示东师理想将一如既往为全省电教系统提供支持服务。

省教育厅战高峰副厅长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感谢中央馆领导对我省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与支持。分析了当前教育信息化的大好机遇,充分肯定了去年全省电教系统取得的可喜成绩,并对全省电教系统未来的工作提出了要求:一是要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的地位和作用,切实增强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紧迫感;二是要认真总结工作经验,肯定成绩,找出差距,明确任务目标;三是从教育信息化的规律和要求出发,科学谋划发展,做好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顶层设计。勉励全体电教人员再接再厉、团结一心,找好位置、提高素质,为推进新时期基础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作出新贡献。

中央电教馆王珠珠馆长为第五批县(区)级电教馆标准化建设达标单位颁发了奖牌。

会上,省电教馆陈铭馆长作了题为《凝聚合力协作创新促进2013年我省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新进展》的工作报告,她从加强各级电教系统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和指导服务水平、推进吉林省基础教育资源平台建设和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扎实推进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切实做好“国培计划”各项远程培训及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相关培训工作等方面对过去一年电教馆系统共同开展的主要工作做了简要回顾和总结。就2013年全省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一是要扎实做好吉林省“三通两平台”建设的规划和布局,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应用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二是深入探索和实践区域教育信息化推进策略;三是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四是努力构建基础教育信息化保障体系,促进全省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并提出全省电教系统要在省教育厅的领导下,在中央电教馆的指导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紧密围绕中央电化教育馆和省教育厅的中心及重点工作,凝聚合力、协作创新,为实现我省教育信息化发展新的突破而不懈努力。

电信年中总结篇3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竞争现状;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8)01-0073-04

在世界范围内,电子信息产业在经济发展中明显地显示出了其重要性。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为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战略性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的增长速度基本保持在8%~10%,平均为同期世界GDP增长率的1.5倍。中国在加入WTO以后,更进一步地融入到全球化的经济浪潮中。在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加快中国现代化建设,提升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力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加快信息技术的应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是我们优先的选择。

一、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现状

中国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近几年中,伴随着高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电子信息产业逐渐显露出了一股强大的发展势头,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1. 从产业增加值来看,1999年以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继续保持在30%以上的增长态势。2001-2005年,中国电子信息工业企业增加值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9%,而同期GDP的平均增长速度仅为9.4%,这种速度远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2005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38 411亿元,同比增长24.8%,其中软件及系统集成收入3 900亿元,同比增长40.3%;利税1 742亿元,同比增长6.5%(如表1)。

2. 从出口额来看,2005年,电子信息产品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在全国外贸出口中继续位列第一。全年中国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额达到48 87.3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34.4%。其中,出口2 681.7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35.2%,增长速度达到29.2%;进口2 205.6亿美元,同比增长21.9%,占全国进口总额的33.4%(见图1)。

3. 从产业规模来看,中国已经是世界主要的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之一。2000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产品销售收入为9 889.3亿元,2001年为11 876.3亿元,2003年其销售收入达到18 800亿元,2004年达到26 550亿元,2005年全年实现销售收入38 411亿元。2004年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额达到2 075亿美元,比2000年接近翻两番,目前约占全球电子信息产品贸易总额的15%,其增长速度趋势见图2。

4. 从出口状况来看,2005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对外贸易额继续保持着快速的增长趋势。电子信息产业相关产品出口额为2 681.7亿美元,同期全国范围商品的总出口额为7 620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35.2%,增速达29.2%。从2000-2005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出口状况可以用表2中的数字来说明。

二、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2004年,中国电子信息产品销售收入达到26 550亿元,占全球比重的13.4%,为美国的42.6%,超过了日本,为其1.17倍。贸易竞争指数是指用来反映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这个指标是用某一种贸易产品的进出口差额与其进出口总额相比,即贸易竞争指数TCj=(Xj-Mj)/(Xj+Mj),其中TCj用来表示一个国家j产品的贸易竞争指数,Xj用来表示一个国家j产品在某一段时间内的总出口额,Mj用来表示一个国家j产品在某一段时间内的总进口额。在用贸易竞争指数来说明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时候,可以以0为界限进行划分。当TCj>0的时候,表示一个国家是该j产品的净出口国,也就是说该国生产该商品除了满足本国国内的消费需求并且无须从别国进口外,还在向世界上其他需要进口该产品的国家进行出口,即该国在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市场中拥有相当的市场占有率,有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当TCj

从表3中可以看出,近年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贸易竞争指数一直为正,并且正值一直在呈上升趋势,由此可知,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中国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在不断提升,信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作用在不断增强,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已不容忽视。但是,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尽管中国的贸易竞争指数为正,与分界点0的差距却不大,这又说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还属于“朝阳产业”,还处于起步的阶段,其潜力有待于进一步挖掘。

三、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存在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飞速发展,逐步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地区以及中西部地区四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但就整体而言仍然是一个发展并不成熟的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种种缺陷。这里,仅就迈克尔・波特的“钻石体系”中在中国表现较为突出的几部分来分析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中所存在的问题。

1. 人力资源。尽管中国的人才市场拥有相当数量的各种人才,并且人才的成本也不算很高,但是高端技术专家和复合型人才却并不多,在高新技术研究开发领域还存有很大的空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尚有相当大的差距,以集成电路设计人才为例,中国现有这方面的人才仅是美国当前的1%左右。作为一项新型的高科技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据调查,中国当前对电子信息人才的需求比例分别为:博士5%,硕士26%,本科61%,专科只有8%。与国外相比,中国电子信息人才的缺口很大,特别是在微电子、光电子、汽车电子、现代机械制造与信息服务人员(中高级软件蓝领)方面表现的更加突出。

2. 环境资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环境”进行的专项课题研究结果表明,在76项环境要素中不能令企业满意的约占40%,令企业满意或很满意的不足10%,企业评价一般约占50%。因此,就总体而言,中国电子信息企业的生存发展环境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就目前来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电子信息产品假冒伪劣现象严重滋生,这在软件等方面表现的尤为显著。有的企业为了获得比较大的利润,不惜冒着侵犯知识产权的危险,违法进行盗版商品的贩卖。这无疑给原本还未真正走上正轨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竞争体系带来一系列的干扰,使得市场秩序更加混乱,各企业之间相继展开价格大战,形成恶性竞争,使中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在国际同行业中的竞争力不断下降。

任何一个企业或者产业的发展壮大,都是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鼓励的。在中国,随着电子信息产业对GDP贡献的逐步增大和世界对电子信息产业的普遍重视,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吸引投资的优惠政策。但是,由于这一系列措施还属于初始阶段,它的实施还存在着不足之处。尽管各级政府都在强调要重视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但是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的重视扶持程度有所不同,有些小型企业由于规模较小,再加之面对国内国际企业的竞争,确实难以全部取得政府的优惠政策比如财力或物力上的支持。有的企业由于受当地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政府所能给予的优惠政策自然不同于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这也会导致在同一个大的电子信息市场环境内,却有着不同的竞争实力。当然,政府某项政策的完全实施需要一个时间的过程,随着电子信息产业从一个“朝阳产业”逐渐成熟及其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不断提升,相关政策的普及程度也会不断得到加强。

3. 产业结构。2005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继续保持快速的发展,总出口额达到2 681.7亿美元,总进口额2 205.6亿美元,工业企业增加值达到9 004亿元,比2004年增长28.2%,占GDP的4.9%。尽管数据一再表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飞跃式发展,但是,中国电子信息产品的出口结构,低端消费类电子产品比如家电产品的出口还是占据着主要地位,同时国外在华投资抢先一步着手在高科技方面,也就率先抢占了中国的一部分消费市场。换句话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企业普遍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尽管在产业规模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位于世界前列,但是能够与世界顶尖国际电子信息产品相媲美的大型企业却几乎没有,从整体上来讲,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并没有达到结构的升级。从全球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趋势来看,信息技术更新速度明显加快,呈现出新的特点,技术的发展将带来更多的新业务、新产品,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势在必行。

四、相关建议

1. 努力调整优化电子信息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从整体上提高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在全世界的竞争能力。随着产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新兴市场迅速崛起,产业的全球性竞争进一步加剧;信息技术面临着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转型;信息技术各门类间的界限日趋模糊,相互渗透不断加剧;中国要想抢占新一轮产业发展的先机就必须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正确把握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和中国的需求状况,改变中国仅仅表现在加工组装环节的竞争优势状况,着眼于高端信息产品市场,建立中国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的电子信息产业结构。

2. 政府相关立法部门要针对当前行业内一些违法行为,比如针对假冒伪劣现象要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给各个企业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以此加大对一些恶性竞争的打击力度,在一个规范的体系内促进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由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出口额的迅速增长,国外运用反倾销、技术壁垒、知识产权等新的贸易保护措施,不断对中国出口的电子信息产品设立限制或提讼。所以,研究和制定针对中国出口中所遭遇问题的法律规范也是刻不容缓。

3. 充分发挥政府以及电子信息行业相关部门的作用,积极调整国家电子信息技术相关政策,比如增值税转型改革、调整出口退税结构、创业(风险)投资基金、政府采购等,为中国信息行业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的社会环境。同时要加大针对电子信息领域重大科技研究的投资,加速产业研发领域的国际化,努力加大政府对中小型电子信息产业企业的扶持和投资,引导各个企业朝着创新的方面发展。

4. 重视电子信息产业人才的培养,壮大创新人才的队伍。政府或者企业可以拿出部分资金,用于现有人才的进一步培养和潜在人才的开发,努力保持适当的人才流动性,争取达到人才流动“溢出效应”最大化。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形成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工作环境,从而使企业能够在稳定的人力资源的条件下获得稳定的进步,不断开拓创新,提升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竞争力。

中国的“十一五”规划提出,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一定要在核心技术产品的研发和应用的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毫无疑问,在当今以信息技术为显著性标志的全球性科技革命的进程中,实现这个目标势在必行。目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度过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成功地实施信息产业强国战略,要求我们必须优化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结构,正确引导电子信息产品需求结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中国信息化的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董云庭.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进入转型期――2005年产业发展评述[J].电子产品世界,2006,(1).

[2]查谨.大力发展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访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规划研究所副所长安筱鹏[J].经济师,2005,(11).

[3]严衍,李向东,赵明.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工作 全国电子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座谈会纪实[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05,(5).

[4]刘爱丽.浅谈黑龙江信息产业发展现状[J].信息技术,2005,(6).

[5]乔晓华.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结构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2005,(15).

[6]王芬,陈益文.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比较分析[J].中国信息导报,2005,(10).

[7]安筱鹏.加快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思考[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5,(6).

[8]童有好.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步入新的转折期[J].中国信息导报,2005,(8).

电信年中总结篇4

论文摘要:以自由化、市场化与国际化为特征的世界电信产业改革浪潮席卷全球,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纷纷通过放松管制、打破垄断与鼓励创新,寻求实现与维持本国电信产业有效竞争的途径,并通过完善电信立法推动和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同时,世界主要电信公司也通过兼并重组提高综合竞争力,加快业务间的交叉融合,谋求新的竞争优势。它们的许多成熟经验与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这将有助于推动我国电信产业管制体制改革的深入,完善电信产业的结构,以实现有效竞争和提高电信产业的绩效。

一、世界电信产业的自由化改革趋势

随着世界各国电信服务的不断 发展 ,特别是发达国家开始由传统的电信服务向综合性、智能化的信息服务方向演变,各国的电信政策发生显著的变化,管制的重点从保持电信服务的政府性、国家性转向规范电信服务的市场竞争,重点以电信管制法制化为手段,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培育有效竞争力量。

目前,电信产业管制改革的国际浪潮实质是自由化、市场化、国际化,其目的是实现有效竞争。如日本在1985年4月,将原国有的日本电报电话公司实行了民营化,改名为“日本电信电话株式 会计 ”(ntt),将电信市场向民间和国际开放,取消政府垄断的管制。美国司法部则在1984年指控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垄断了美国电信设备市场、长途电话市场和区域性电话市场,将该公司分割为7个地区性经营公司,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只经营长途电话业务。1996年,克林顿批准了新的电信法,完全放开美国电信市场。而英国于1981年通过电信法实现邮、电分家,英国电信公司(bt)成立。澳大利亚在1989年成立了澳大利亚电信公司(austel),电信法规管理与 企业 经营彻底分家。1989年,德国通过电信法,电信与邮电分家,解除 网络 电话服务以外的一切市场限制。1990年,法国电信政企分开,开放增殖业务和用户设备市场。实践证明,由于 科学 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如以交换机的数字化、新传输技术、 计算 机化和小型化为特征的技术演进,极大地增强了电信网络的能力与容量,使得电信基础设施建设成本下降很快,许多企业具有了建设和运营电信网络的能力。)以及作为基础产业的电信服务承担着普遍服务和 经济 增长催化器的任务,使得电信产业越来越趋向于一个依赖新技术、新服务和竞争性的行业。竞争对于电信产业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如图1与图2所示,企业用户电信业务一揽子价格在有竞争的市场比无竞争的市场下降快得多。在有竞争市场上,住宅用户电信业务价格已经下降,在无竞争市场其价格反而上涨。

 

以美国为例。美国电信产业由于坚持以市场为中心,因而得以在世界上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例如,竞争使美国电信网数字化的进程大大加快。早在1987年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已经预见到其电信网到2010年将成为全数字网,由于竞争压力,这个数字化扩展进程大大加快了,现在美国电报电话公司的长途网实际上早已是全数字网了。

另外,在自由化浪潮和竞争加剧的同时,伴随而来的是世界电信企业在竞争中走向新的集中,掀起了史无前例的兼并浪潮(具体见下文)。并且由于处于信息时代,这个从竞争到集中,进而形成新的垄断的过程大大加快了。笔者认为,这种“垄断—竞争—新垄断”的过程是在市场背景下资源重新优化配置的过程,也是技术进步与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新垄断有助于推动技术进步,有助于电信技术标准的统一和局部性的跨国网络互联。面对自由化下的新垄断趋势,政府应主要通过强化 法律 管制(如反垄断法等),在防止垄断者滥用垄断地位的同时,允许具有对称实力的竞争性公司存在以防止单寡头垄断。因此 中国 在电信立法方面亟待完善,应积极借鉴国际国内经验教训,在电信管制体制改革中注意兼顾,逐步对外开放、动态有效竞争、保护民族电信产业等多重目标,维持垄断与竞争的最优替代效率。

二、世界电信产业管制改革模式比较及其借鉴

发达国家对电信产业的管理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来调节其运行,而政府的主管部门主要通过制定各种行业政策、行业立法和经济杠杆来参于调节电信产业发展。但基于电信服务具有全程全网和在全社会范围内的普遍服务性特征,基于电信产业还涉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信息、保密等问题,各国也大都对电信产业采取比较集中的行业管理,主要的管制模式有:

设立专门的独立管制机构,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在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是对电信产业实施监督和管制的独立行政委员会,在英国,电信署即电信管制局是电信事业的监督机构。承担了许可证管理,维护竞争活动,对设备的认可,以及对电信政策提出建议等职责,在电信领域内起交易委员会的作用。

邮电部和管制机构共同行使行业管理职能,如德国、中国等。联邦德国自1995年1月1日开始在联邦政府下设联邦邮电部(管制委员会与其共存),邮电部下设联邦邮电管理局,其下分别设有德国邮政股份公司、德国电信股份公司、德国邮政银行股份公司,实行邮电部与管制机构双重监督管理下的公司制经营管理体制。而中国在1998年3月撤消了邮电部,成立信息产业部,随后在信息产业部下设电信管理局,以新颁布的《电信管制条例》为依据,审核电信经营者的资格,根据电信产业的需求规模,发放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对电信服务价格和质量进行管制,协调和仲裁电信企业间的矛盾,监督和制裁电信企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等。没有设立专门的管制机构,而由邮电部行使管制职能的国家有日本和韩国等,这些国家比较注重电信行业的立法工作,一般都正式出台了《电信法》,以法的力量去约束电信管制部门及电信企业的行为,规范电信市场。

以上三种管制模式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政企分开和电信管制的法制化。电信管制部门只作为政府的行政职能部门,在行业立法先行的基础上,考虑到电信待业的特殊性,对全国的电信企业实行管制下的竞争,并随着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技术条件的日趋成熟,朝着自由化竞争的方向前进。

比较中外电信管制模式可以看出,中国的电信管制仍不完善。虽然中国设立了独立的电信管理局,并将国有的中国电信按业务纵切为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邮政和中国卫星通讯等公司,但仍缺乏更加权威规范的统一的《电信法》来协调政府和企业的行为,而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公司由于其资产的国有性质以及与电信管理局同属信息产业部管理,实际上还是难以解决政企不分的问题。同时于1993年成立的中国联合通信公司力量太弱小,尚不能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状态。笔者认为,中国电信管制应参照英美模式,结合本国国情,完善电信立法,强调基础网与电信运营业务的分离,加速电信企业股份制改造的进程,加大引入外资和民间资本的力量,培育有效竞争力量。如参照美国所电信产业的一体化主导企业——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分割为7个地区性经营公司的做法,加大省级电信公司的独立性和经营自主权。而最适合中国国情的做法是,参照英国“双寡头垄断政策”,在对电信产业的市场结构进行适度改革的同时,扶植和保护“幼小”的中国联合通信公司的发展,强调寡头竞争地位的对称性,而防止把中国电信拆分过细。

三、世界电信产业自由化对中国电信产业的影响与借鉴

开放与竞争是当前世界电信产业发展的最显著特征。这种开放是一种大区域,甚至是世界范围的开放。如在1997年2月,wto在日内瓦达成一项有56国参加,代表全球90%(约6 000亿美元)电信市场的协议,以确保新兴电信公司能与已有的大型电信公司开展直接竞争。1998年1月1日,欧盟开放了封闭已久的电信市场,使之进入全面竞争状态,自由竞争规则不仅适用于本地电信业务和无线通信业务,也适用于长途电信业务和有线通信业务。

国际化竞争的必然结果是全球电信公司通过兼并走向集中。近年来,电信产业的兼并浪潮席卷全球,如表1和表2所示,世界电信企业以兼并为契机,进行跨地区跨部门的战略性产业重组,组建集团军,实现资本扩张。值得研究的是,这股兼并潮并未阻碍世界电信产业的竞争趋势,反而使电信产业的国际化竞争愈演愈烈。其特点是:(1)强强联合,实现优势互补;(2)购并方式多样化;(3)购并的目的是为了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和占领市场;(4)计算机和通信产业相互购并,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网络二者合一的趋势明显;(5)政府的积极支持为企业并购推波助澜。

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电信管制部门为消弱市场垄断力量,增强中国电信产业的竞争活力,对中国电信实施分割政策是十分必要的。但为了对付来自外国公司的竞争,分割又不宜过细,而应以实现有效竞争为目标,重组电信产业市场结构。主要理由是中国电信企业与世界大型电信企业相比规模还是太小,如中国电信在1997年的营业大约为185.12亿美元(按1美元=.4元人民币换算),仅仅是当年日本电信电话公司的29.08%,即使是当年排名第10位德国曼内斯曼公司的营业额也比中国电信多34.18亿美元,面对国际电信市场上出现的兼并潮,中国电信企业的规模急需扩大,否则在国际电信市场竞争中难以取得优势。此外,还应加强计算机网、电视网和通讯网的融合,实现优势互补,不断扩大企业经营规模和服务领域,增强自身竞争力。

 

因此,对 中国 电信 企业 采取分割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到国际竞争压力,以实现有效竞争为目标,重组电信产业的市场结构。一是对电信产业内现有企业经营业务的管制,使之趋于有效竞争;二是完善对市场进入的管制,从动态上保证电信产业处于有效竞争状态。其中,重点是对中国电信的经营业务的管制,首先按 自然 垄断性对中国电信的所有业务进行分类,然后将自然垄断性业务和非自然垄断性业务相分离,在移动通信和增值电信服务等领域竞争,保护固定 网络 业务(即市话和长话)的完整性。

为了从动态上保证中国电信产业的市场结构处于有效竞争状态,中国电信产业主管部门和电信企业应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在政府管制、开放竞争、适度规模、产业融合等方面的成熟运作经验,使电信产业的管制与竞争更符合 科学 性。如在固定电话领域,政府应在通过政策倾斜扶持中国联通加快 发展 的同时,进一步引入新的竞争力量,以打破中国电信在固定电话业务领域的高度垄断,因为中国联通在该领域的市场竞争力上处于绝对劣势。而在移动通讯领域,则应主要通过新业务的优先许可、新技术的优先应用等措施扶持中国联通迅速发展,扩大市场份额,以取得对中国移动竞争的力量适度平衡。根据中国信息产业部公布的2000年电信业务统计公报,2000年中国电信产业的电信业务总量为4 494亿元,其中国固定电话业务的垄断经营者中国电信的业务量为1 743亿元(长话737亿元,本地电话928亿元,两者合计1 665亿元,占其业务总量的95.5%),移动电话业务的垄断者中国移动业务总量为2 096.7亿元,两者合计占全国电信业务总量的85.44%,而在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领域的主要竞争者中国联通,其业务总量为641亿元,仅占全国电信业务总量的14.26%。因此,从市场结构看,中国联通与中国电信与中国移动分别处于不对称的双寡头垄断竞争。这里分别对固定电话业务和移动电话业务的竞争强度,选用herpindall index(h)计量模型测算:

公式为:h=∑(xi/t)2,(i=1~n) (1)

其中h—herpindall index,t—市场总规模,xi—各个企业的市场份额;n—该行业企业总数。在完全竞争市场中,h指数等于0,而在完全垄断市场上,h指数为1,即市场竞争的不完全性与h指数成正比。我们选取用户市场份额作为市场总规模的衡量指标加以 计算 ,可得出如下结果:

固定电话市场竞争强度:

h1=(14 480/1 451.2)2+(32.2/1 451.2)2≈0.9956 1/h1≈1.0044

移动电话市场竞争强度:

h2=(6 652/8 526)2+(1 874/8 526)2≈0.9068 1/h2≈1.1027

即中国联通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分别在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领域的市场支配力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力量不对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固定电话市场实际上由1.0044个电信企业所瓜分,中国联通的市场影响力仅为0.44%,中国电信实际上是处于单寡头垄断地位。而中国移动电话市场则相当于被1.1个电信企业瓜分,市场竞争者的影响力只为10.27%,处于明显的劣势。

如果考虑电信企业包括运用业务交叉手段在内的综合优势,则应选取电信业务收入作为衡量指标加以计算,可得出如下结果:电信业务综合竞争强度:

h3=(1 743/4 494)2+(2 096.7/4 494)2+(641/4494)2+(13.3/4 494)2≈0.39 1/h3≈2.56

由此可见,中国联通的竞争优势主要来自包括增值电信服务在内的一体化综合优势与范围 经济 性。而就中国固定电话与移动电话的单独业务市场而言,均是高度垄断的,可以认为市场仍然是失效与低效的,并没有形成有效竞争状态。

因此,中国电信管制部门除了采取优惠政策鼓励联通公司继续开拓固定电话与移动电话业务外,还应允许广播电视部门利用已建立的广播电视网提供市话、甚至长话服务,并要求有线通信网络经营企业与广电网互联互通,共享通信网络资源,实现“一网两用”,进而逐步建立由电信网、计算机网和电视网“三网合一”的通信网,在提高网络利用效率与经济效益的同时,积极培育国内竞争力量。此外,在电信产业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注意通过资本联合与技术联合相结合的方式,优先培育国内产业竞争者的竞争力量,达到提高电信产业市场绩效、服务质量与增强民族电信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目的。

参考 文献 :

〔1〕 王俊豪.市场结构与有效竞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王俊豪.英国政府管制体制改革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1998.

〔3〕 齐 羽.入世与中国电信服务业发展对策〔j〕. 电子 展望与决策,2000,(3).

〔4〕 齐 羽.accending to wto and china’s policy fortelecommunication industry〔j〕. china’s foreigntrade, 2000,(7-8).

〔5〕 齐 羽.民族电信业面临的若干问题与思考〔j〕.通信市场,1999,(12).

〔6〕 杨圣明.服务贸易—中国与世界〔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9.

〔7〕 张昕竹.中国规制与竞争:理论与政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电信年中总结篇5

我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环境、资源压力的增大,对节能减排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据统计,我国有近30%的能源消耗在建筑物上。做好建筑,尤其是大型建筑的节能管理工作,不仅直接关系到“十二五”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节能战略目标的实现,而且对整个节能减排工作有着强有力的示范作用。目前建筑节能大多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建筑设计,另一方面是建筑智能化系统。建筑设计与节能相关的内容涉及建筑物的整体结构、建筑物的围护结构以及室内环境的舒适性。建筑智能化系统与节能相关的子系统包括建筑能耗监测系统、BA控制系统、空调节能控制系统、电能量管理系统、环境控制系统。这些建筑智能化子系统都是针对建筑能耗中的单一环节进行评估的,并没有把整个建筑物的能耗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分析和优化的系统方案和技术实现。智能建筑能源管理系统利用最新的数据处理与通信技术,对建筑内的智能化子系统进行集成与整合,形成高品质的全景数据库,并以此为依据建立客观能源消耗评价体系,及时了解真实的能耗情况和提出节能降耗的技术、管理措施,协助管理者制订新的用能模式和考核办法,实现建筑节能降耗的目的;同时在数据不断积累的过程中,为用户发现更多的节能机会,为后期的调整与改扩建提供更优化的能源供应与管理方案。

2现状分析

(1)中央空调系统冷冻制冷系统的能耗大约有15%~20%是消耗于冷冻水的循环输配中,这主要是因为冷源水回路与负荷水分配回路的水量在部分负荷回路中存在供需矛盾,包括二次回路负荷之和大于机组制冷负荷,以及冷源侧供水量变化阶梯性与负荷侧需求量动态变化不协调性的矛盾。

(2)电梯、通风系统设备、照明设备等给建筑的电网带来大量的谐波,导致出现电网电压波动、闪变等不安全因素。

(3)智能建筑用电设备多,负荷(包括消防与平时兼用负荷)比一般民用建筑大得多;没有进行分项计量,各种设备的用电量混合在一起,不能分别显示照明用电、空调用电、动力用电和特殊用电等的全年能耗。

(4)目前智能建筑大多拥有较完整的变/配电系统、智能环境监控系统、暖通系统、安防系统、BA系统等,但是仍存在许多问题:各个系统运行/操作方式复杂、设备种类繁多、效率不高,且相互独立,没有统一的数据平台——值班人员无法知晓各个子系统的具体运行情况,容易造成不必要的能源浪费;对突发的紧急状况,不能快速处理与解决,容易造成设备损坏,影响正常供电;管理方的很多好的管理想法无法落实,复杂的比较分析功能无法实现,经验数据无法积累,无法做到能源的精细化管理;网络与信息系统面对各种威胁不具有足够的抗攻击能力,系统数据安全性低;系统专业化,没有适合大厦的相关管理功能;系统人机界面不够友好、操作不够人性化,难以提高操作效率。

3能源管理系统架构

能源管理系统由间隔层、通信层、站控层三部分组成。间隔层即指现场监控层,实现现场数据采集和就地显示功能等。采集设备分为电量采集设备和非电量采集设备两大类。电量采集主要通过网络电力仪表进行,非电量采集主要通过智能水表、智能燃气表进行。采集设备通过通信接口上传数据到通信层。通信层是系统信息交换的桥梁,使系统能适应不同的通信网络拓扑结构,主要由数据采集器、以太网交换机、通信介质等组成。通信层实现与间隔层各种智能设备的通信,收集各智能设备的信息;同时实现与站控层设备通信、向上级能源管理等系统上传各设备的信息等功能。站控层负责完成对整个能源管理系统数据的采集、处理、显示和监视功能,协助建筑管理人员对大楼能源的供应与使用,进行全面的监控与管理,对各项能耗实行精细化分析,搭建能源使用节约化模型并进行效果预测等。

4能源管理系统架构设计能源管理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

(1)间隔层设备主要包括安装于0.4kV低压配电柜的网络电力仪表、水表适配器、燃气表、空调节能及计费终端、智能照明控制模块等。建筑内各区域的电源直接由各区域变电所内的0.4kV低压配电柜提供。为了保证各精密仪器的高品质用电,提高建筑运行管理水平,可考虑配置多功能网络电力仪表完成对低压系统动力、照明、插座、空调等部分的实时监控功能。网络电力仪表需具有丰富的电量测量功能,如电压、电流、功率、电度测量等,能进行需量统计、越限告警等多种数据统计和告警,还具备定时自动抄表以及上次清零后累计电能功能,方便实现大楼的电能统计管理,为未来实现节能减排提供完整的实时数据。此外,各网络电力仪表还可选配断路器位置采集开入功能以及断路器遥控输出功能,使工作人员能在后台监控电脑上轻松完成对现场0.4kV系统运行方式的全面监视与控制。水表及燃气表需带RS485通信接口,方便各分站监控屏的数据采集及上传。空调控制模块通过与能源管理系统通信,实现与其的控制指令和采样数据交互。基于KNX/EIB的环境控制终端和传感设备完成环境参数的采样以及通断、调光等控制。

(2)通信层对于分类分项数据采用数据采集器进行采集与传输,对普通数据采用通信管理机进行采集与传输。智能控制模块各总线元件通过KNX总线组网;中央控制系统通过以太网连接到总线上的IP网关,与KNX总线系统进行通信,并通过Falcon(RS232、USB、EIBnet/IP)将信息汇总到能源管理平台。

(3)能源管理系统对建筑内使用的能源(水、电、气、暖等)的数据进行综合管理、分析并提供具体的节能措施,实现“数字化”的能源输配及平衡,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浪费,使能源的计划投入和实际使用相平衡,做到少投入多产出;同时,根据现场运行情况,对运行状态进行跟踪,分析运行能耗数据,寻找最佳工况点,深度挖掘节能空间,提供最合理、最节能的运行策略。

5能源管理系统功能实现

能源管理系统根据BA系统、中央空调管理系统以及智能照明等系统提供的运行策略,对能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依托能源管理平台,建立数据模型;在这些系统运行过程中寻找其最佳运行效率,并对其长时间的运行策略进行分析预测,以期实现最佳运行效果,进一步实现节能。能源管理系统应用层的主要功能包括完善的能耗监测、中央空调节能控制、设备台账管理、设备性能评价、能源成本分析、数据共享与集成。

(1)完善的能耗监测建筑能耗包括电、水以及空调热/冷量,其中水和空调热/冷量通常按区域进行能量计量,而电则划分为不同的分项、子项,如照明插座用电、空调用电、动力用电和特殊区域用电进行计量。①照明插座用电照明插座用电是建筑物主要功能区域的照明、插座等室内设备用电的总称。照明插座用电包括照明和插座用电、走廊和应急照明用电两个子项。前者指建筑物主要功能区域的照明灯具和使用插座的室内设备,如计算机等办公设备的用电;后者指建筑物公共区域的灯具,如走廊、卫生间等的公共照明设备的用电。②空调用电空调用电是为建筑物提供空调、采暖服务的设备用电的统称,包括冷热站用电、空调末端用电两个子项。冷热站主要包括冷水机组、冷冻泵(一次冷冻泵、二次冷冻泵、冷冻水加压泵等)、冷却泵、冷却塔风机等和冬季采暖循环泵(即采暖系统中输配热量的水泵。对于采用外部热源、通过板换供热的建筑,仅包括板换二次泵;对于采用自备锅炉的建筑,包括一、二次泵)。空调末端主要包括全空气机组、新风机组、空调区域的排风机组、风机盘管和分体式空调器等。③动力用电动力用电是集中提供各种动力服务(包括电梯、非空调区域通风、生活热水、自来水加压、排污等)的设备(不包括空调采暖系统设备)用电的统称。动力用电包括电梯用电、水泵用电、通风机用电三个子项。④特殊区域用电特殊区域用电是指不属于建筑物常规功能的用电设备的耗电量,包括信息中心、洗衣房、厨房、餐厅、食堂和其他特殊用电,特点是能耗密度高、所涉用电区域及设备的电耗在总电耗中占的比重大。特殊区域用电的计量需采用专用数据采集器,通过计算机网络,将能耗数据送往能源管理系统。

(2)中央空调节能控制中央空调水系统由冷冻水泵、冷却水泵、制冷主机、冷却塔等环节构成,能耗较大。常见、传统的节能方式是通过对水泵进行简单的变频实现水泵的节能。但是,在整个系统中,水泵的能耗通常只占到总能耗的1/4~1/3,因此仅实现水泵的变频节能,其节能量有限;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组成中央空调水系统的各部分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如果单独考虑水泵的变频,会产生由于流量的变化造成主机侧温度场发生变化,可能进而引起主机运行工作点漂移,导致主机能耗增加的结果,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水泵节能,主机耗能”的情况。因此仅进行水泵侧的节能,其节能是局部的、有限的,且会对系统的总体节能带来不利影响。能源管理系统以整个中央空调水系统作为整体控制对象,在充分利用变频技术节能的同时,全面考虑主机的效率,使冷冻水和冷却水循环流量向着主机效率提高的方向改变,最终实现末端单位负荷的输出系统能耗(包括主机的耗电量、各种水泵风机的耗电量)最小。

(3)设备台账管理设备台账管理不仅包括耗能设备基本信息的管理,还包括检测区域内所有建筑及耗能区域信息的管理。①设备台账管理涉及的信息数据包括:建筑基本信息,应包括建筑名称、建设年代、建筑高度和层数、建筑功能、建筑总面积、空调面积、采暖面积、建筑空调系统形式、建筑采暖形式、建筑体型系数、建筑结构形式、建筑外墙形式、建筑外墙保温形式、建筑外墙类型、建筑玻璃类型、窗框材料类型、经济指标(电价、水价、气价、热价)、节能改造时间等信息(根据江苏省《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技术规程》的要求);耗能区域信息,包括区域名称、区域功能、区域包含范围(建筑、楼层、房间或位置)等信息;设备信息(即设备台账),包括设备编号、设备铭牌信息、投运时间、使用寿命、历次检修记录、更换记录、检修期内的平均能耗和总能耗、安装位置(建筑、楼层、房间或位置)等信息。②设备台账管理的主要功能包括:实现设备信息的录入、检索和对比;自动记录设备的平均能耗和总能耗;提供设备检修情况记录;自动进行设备检修时间和设备寿命的提醒;提供灵活的耗能区域的定义。

(4)设备性能评价设备性能评价主要是针对暖通系统设备进行能效指标的分析,其主要功能是:计算耗能设备的能效比;计算中央空调的全年平均能效比;计算中央空调的配置裕量系数;计算耗能设备的寿命周期成本率;对耗能设备进行评分或评级;提供同类耗能设备能效比的对比分析;提供同一耗能设备不同时间能效比的对比分析;输入新设备的额定功耗、投资成本、使用寿命等数据,计算该设备的寿命周期成本率。设备的寿命周期成本率按如下方式计算:寿命周期成本率=(投资成本+寿命年限总运行费用)/总寿命年限式中,投资成本包括设备成本、安装费用、机房所占的建设费用,单位为元;寿命年限总运行费用包括寿命周期内的运行电费、维护人工费、维护材料费和机房场地费。

(5)能源成本分析能源成本分析有五项主要功能。①支持对一段时间(日、月、年)内各建筑的能耗进行占比分析和排名分析,具体包括:将建筑中的各种能耗换算成标准煤当量,进行占比计算和排名分析;在分析结果中显示建筑能耗总量、单位建筑面积能耗量、各种能耗的总量、各种能耗费用和总费用;可按能耗总量分析和成本分析两种方式显示分析结果。②支持对一段时间(日、月、年)内各功能区域的能耗进行占比分析和排名分析,具体包括:将功能区域涉及的各种能耗换算成标准煤当量,进行占比计算和排名分析;在分析结果中显示区域能耗总量、单位建筑面积能耗量、各种能耗的总量、各种能耗单价、各种能耗费用和总费用;可按能耗总量分析和成本分析两种方式显示分析结果。③支持同一建筑在两个不同时间段(日、月、年)内能耗的对比,在对比结果中显示对比时间段、建筑功能、总建筑面积、建筑能耗总量、单位建筑面积能耗量、各种能耗的总量、各种能耗费用和总费用。④支持同一功能区域在两个不同时间段(日、月、年)内能耗的对比,在对比结果中显示对比时间段、区域功能、总建筑面积、区域能耗总量、单位建筑面积能耗量、各种能耗的总量、各种能耗单价、各种能耗费用和总费用。1《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分项能耗数据采集技术导则》2《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分项能耗数据传输技术导则》3《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楼宇分项计量设计安装技术导则》4《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数据中心建设与维护技术导则》5《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建设、验收与运行管理规范》6《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软件开发指导说明书》⑤根据各种能源输送网络的拓扑结构,一小时分析一次水、电、气损失情况,在其超出用户设定的限值时给出报警提示。(6)数据共享与集成能源管理系统为用户提供各子系统一致的操作界面,并按照标准化接口规范与各个子系统建立连接,采用统一的数据格式进行数据交换,能够迅速适应设备的变化,轻松实现各个子系统的信息共享,并支持远程访问和远程管理,使各个独立子系统结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不仅实现了信息共享,也使各种跨系统联动的实现水到渠成。

6结束语

电信年中总结篇6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 产业升级 产业链 产业链整合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11)06-0073-04

[作者简介]汪淼(1981―),湖南益阳人,深圳市福田区审计局,会计师,研究方向:工商管理;周其明(1974―),江西泰和人,福田区政府投资项目审计中心主任,博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工程管理。

深圳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逐步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产业、物流产业以及文化产业四大支柱产业为主的产业体系。电子信息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成分,2010年的产值占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88%。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的转型升级对带动深圳市整个经济结构的升级有着极其显著的意义。

一、深圳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一)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速度持续增长

深圳作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最发达地区之一,产业实力较为雄厚。2008年深圳市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达1607.1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4个百分点,占深圳市工业增加值的45.6%;2009年,虽然其增长率较2008年低5.8个百分点,但仍然保持了12.6%的增长率;到2010年深圳市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达2151.75亿元,从2008年到2010年其增加值占深圳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逐年上升。

(二)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

1. 软件产业和信息服务业发展迅速。进入新世纪后,深圳市软件产业和信息服务业发展提速,产业增加值逐年增加,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逐渐攀升。据统计,2010年深圳软件产业企业数达到2862家,软件产品12316件。从2003年起,深圳市软件总产值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到2010年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大关,年增长率达到42%,占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的30%以上。深圳市信息服务业服务范围广,涉及内容多,2008年信息服务业主营业收入达563.66亿元。除软件产业和信息服务业之外,深圳市IC设计产业规模也持续扩长。

2. 产品结构向高端化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不仅体现在内部行业的协调发展,还主要体现在产品结构的高品质化、高端化、高附加值化。深圳市电子信息产业自1979年发展至今,随世界市场需求的不同,各个时期主要的电子信息产品也不相同。进入21世纪,投资类电子产品和电子元件的需求逐年攀升,逐渐占据市场主导地位。而消费类电子产品需求相对缓慢,但消费类电子产品中的高端产品的需求保持了高速增长。

3. 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近年来,深圳科技活动经费投入逐年增加,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投入275.1亿元科技活动经费,204.9亿元用于企业的研究与试验,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投入178.82亿元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总投入的65%。在科研经费增加的同时,电子信息专利申请量也逐年攀升,2009年中兴通讯国际公开专利达502件,其增长幅度居全球企业第一;中兴通讯的手机专利在国内通信领域排名第一;华为国际公开专利申请量则排名全球第二。

4. 产业园区化建设程度较高。深圳市拥有国家高技术产业重要基地――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区内有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深圳产业化基地、深圳软件园等等专业化生产基地。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带共有14个工业园区,到2015年,园区内将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同时园区内除了包括主要的工业园区之外,还包括有留仙洞、大学城、深圳湾等人才、技术、知识密集的园区,产学研结合能在园区内很好的实现。电子信息产业以园区式集聚发展能有效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产业向价值链的高端发展。

二、深圳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电子信息产业链有待升级优化

产业链既反映一个产业的发展状况和发展特征,同时也对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深圳市电子信息产业链仍然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

1. 电子信息产业链环节发展不协调。第一,电子信息产业企业个数庞大,但以中小企业居多,同质性高,易造成过度竞争。截至2011年3月,深圳市电子信息企业中,仅2家产值超1000亿元,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总计77家,与欧美等国相比缺少规模大、实力强的大型、超大型企业。此外,大多数中小企业仍以来料加工为主,从事简单的组装加工,产品附加值低,缺乏技术含量。第二,深圳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主要依赖于几个大企业。2009年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高达1492.5亿元,占深圳市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的19.79%,高居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榜首。

2. 产业价值链处于电子信息产业全球价值链的低端。深圳市是我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品加工制造基地,数据显示深圳进出口的贸易方式以加工贸易方式为主,2010年占进出口总额的63.55%,达1449.9亿美元;进口的产品结构中,以电子信息产品的零部件为主,进口的主要具体品种为电子信息产品的元器件、零部件及加工器具,此类产品主要服务于整机的加工与组装,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产品的附加值低、同质性高,缺少国际知名品牌和高附加值产品。此外,属于电子信息产业核心产业的软件产业与具备高附加值的信息服务业,二者尽管发展迅速,但与电子信息制造业相比,它们在深圳市电子信息产业内部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很小,产业内部结构发展不平衡。

(二)产业的对外依存度较大

深圳市电子信息产业对外依存度主要体现在外商投资在进出口中的比例、技术、国际市场等。第一,深圳市电子信息产业进出口总额中,外企进出口额占绝对主导地位。深圳口岸201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总额达2281.5亿美元,其中外资企业进出口额为1669.8亿美元,占总额的73.2%,处于绝对主导地位。第二,深圳市电子信息产品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较大。华为作为深圳市电子信息产业中最大的本土龙头企业,其2010年的销售收入达1852亿元,其中约65%的销售收入来自于海外市场。第三,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和重要部件仍依赖国外进口。自主研发能力不足,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集中于少数几个企业,其研发能力相对国际超大型跨国公司仍然较弱,且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专利,关键设备、零部件与核心技术仍主要依赖于进口。

(三)电子信息产业高级人才缺乏

随着深圳市电子信息产业的逐步升级发展,产业对高技术人员、技术研发人员、高水平技工人才和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据统计数据显示,深圳市对电子、半导体、集成电路的高技术人才需求旺盛,其次为互联网、电子商务以及计算机软件人才。深圳市电子信息产业的人才结构大体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特征,高端人才缺乏,中端人才数量庞大,行业高端人才需求缺口较大。

三、促进深圳市电子信息产业

优化升级的建议

(一)整合产业链,促进结构的优化升级

1. 整合同类型中小型企业。推动同质性零散中小型企业的整合,集中优势力量,促进产业在某几个环节上取得突破性发展。深圳市电子信息制造业的企业数量多,且大部分企业属于加工贸易型,多数处于产业价值链的最低端,产品附加值低。一个环节由如此多的企业进行生产,一定程度上使得分工过细、竞争过度、产能分散。通过培育重点企业,合并同类型的零散中小企业,建立企业集团,有利于集中产能,整合各类资源,减少资源的浪费,降低市场的无序竞争。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整合后的实力,集中优势力量,专注于部分生产环节,重点突破,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一席之地。

2. 加快低端生产环节的转移。首先,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附加值低的生产环节,为深圳市电子信息产业的转型升级腾出空间。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低端加工贸易产业,是近年来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和趋势,转移深圳市电子信息产业中附加值低的生产环节符合了这一要求和趋势。日本作为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基地,受2011年大地震的影响,东北部零部件主要生产基地受到重创,许多企业面临生产基地转移。深圳市作为我国主要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应当把握住这次机会,为承接电子信息产业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创造良好的条件,这在某种意义上对加快转移低附加值生产环节,为转型升级腾出空间有着现实要求。

其次,加快大型企业的去初级化。所谓去初级化就是将企业中的低端制造环节迁出,引入更为高端的研发设计环节。深圳市大型企业中像TCL、康佳等知名企业,约有半数的生产性人员,且企业涵盖了生产、制造、营销等所有环节,这就必然使得企业无法有效的提升其自主研发能力。应加快将生产、制造等低端环节迁出,将经营重心转移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品牌经营、营销服务等环节,促进企业生产链条的升级。

3. 加快发展生产业,推动电子信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与良性互动。深圳市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健全配套服务体系,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体系、信息服务业体系以及生产要素服务体系;同时应加强本地服务网络与港、澳、台以及内地之间的联系,瞄准国际市场,使本地服务体系与国际服务网络接轨,从而与港、澳、台、内地以及国际市场之间形成一个庞大的销售、流通、服务网络,为深圳市电子信息产业升级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以园区带动电子信息产业的转型升级

1.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创建便捷的服务体系。深圳市高新区内已建成较为完备的道路、供电、供水、供气体系,但其整体水平不高。园区内商业、娱乐等第三产业不发达,商场、医院、活动广场缺少,生活性配套设施滞后;此外,区内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发展落后。这些问题使得园区的投资环境不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园区的健康快速发展。政府应加大对高新区内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区内交通、水电、燃气等供给系统,新建医院、市场、活动中心、住房等民生设施,帮助区内职工解决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高标准的物流服务体系、仓库存储体系、行业市场分析平台、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等等有利于提升园区综合实力的服务体系。此外,依托园区内已建立的虚拟大学城以及深圳湾、留仙洞、大学城等园区,设立科技教育、人才培训等机构,建立电子信息产业孵化园,加大对电子信息产业高技术人才的培训,以及核心技术的研发,在园区内实现产、学、研相结合。

2. 提高企业入园准则,增强园区创新能力。深圳市高新区中,电子信息产业的低端环节比重大,创新基础能力不强,严重影响园区质量。借鉴台湾新竹科技园的成功经验,深圳市高新区在引入电子信息产业企业时,应选择技术水平高、附加值高,市场潜力大,环境污染小,产业关联性大,且具备一定的投资强度的企业;同时,积极将园区内的低附加值企业向外迁移,改变区内低端环节比重大的现状。此外,引导企业增加研发费用的投入,同时政府也加大对研发领域的投资,提高研发投入的使用效率。还可引导国内知名企业与园区内中小企业加强交流与合作,促进区内大中小企业之间信息资源的交流、产品和技术的联动创新,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提高园区内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

(三)加快发展软件产业和信息服务业,优化产业内部结构

深圳市软件产业和信息服务业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相对于电子产品制造业仍然有较大的差距。所以,深圳市应扩大对软件产业、信息服务业的投入,壮大二者的规模和实力,缩小二者与制造业之间的差距。此外,在电子信息制造业中,深圳市应根据自身产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重点发展半导体、集成电路、数字视听、通信、新型平板显示器、第三代移动通信、计算机及外设等产业,提高电子信息制造业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扩大电子信息制造业在高附加值环节的规模。

(四)加强电子信息产业人才资源的培养

推动深圳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升级首要的就是培养、吸引及留住电子信息产业高端人才。首先,加大对本土信息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依托区内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培养高技术信息人才。其次,优化国内科研环境,制定有关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此外,开展与世界发达科技园区的人才合作计划,利用国际资源培养国内所需的高层次人才。企业层面:加大企业人力资本的投入,注重企业员工的培训与发展,提高企业R&D人员的比重;第二,注重企业员工的多样化、国际化,充分利用国际人才市场;第三,重视对高技术人才的吸引与保留,建立基于公司整体利润贡献率的员工绩效奖励机制,为员工创造一个自由、轻松的工作环境。

(五)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在保有国际市场份额的基础上,扩大内需

深圳市电子信息产业整体对外依存度较大,在国际市场上所占份额较大,但国内市场没有得到充分开发。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电子信息产品的需求也逐渐增大,电子信息产品的潜在市场也在逐步扩大,深圳市电子信息产业应把握这一优势,壮大自身的发展,减小世界市场变动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深圳市电子信息产业在扩大国际市场份额的同时,应该重视国内市场的开发。

[参考文献]

[1]周子学.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电子信息产业[J].电子财会,2009(6):1- 8.

[2]深圳市科技和信息局.深圳市软件产业发展白皮书[M].2005.

[3]刘金玉.深圳IC设计正赶超国际水平[N].深圳商报,2011-3-28.

[4]李江涛,吴春鹏.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经济学研究,2009(3):89,96.

[5]费钟琳,朱玲,赵顺龙.区域产业链治理内涵及治理措施――以连云港新材料产业链为例[J].经济地理,2010,30(10):1688 -1692.

[6]张艳辉.全球价值链下长三角产业升级的实证分析――以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为例[J].上海经济研究,2010(3):51- 59, 67.

[7]马骏.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0,30(2).

[8]栗娜,曾晓萱.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特色及启示[N].科技导报,1998(3):38- 40.

[9]陈柳钦.产业价值链:集群效应和链式效应[J].理论探究,2007(2):78- 81.

On Optimal Upgrading of Shenzhen’s IT industries

Wang Miao Zhou Qiming

(Audit Bureau of Futian District in Shenzhen 518048)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changes in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n Shenzhen, 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opic to accelerate th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industry in Shenzhen. Based on knowledge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and employ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this paper evaluat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in aspects of industry chain, human resources and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industry in the recent stage,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such as focus on integrating industry chain, developing high-tech parks, strengthening the training of human resources and so on.

电信年中总结篇7

【关键词】 电力企业 通信设备 全寿命周期管理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用电量需求的急剧增加,同时电力企业对设备可靠性等要求也不断提高。以前落后的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电网的发展要求,因此全寿命周期管理模式在电网内得到推广应用,本文主要针对在电力通信设备方面应用做了详细阐述。

一、全寿命周期管理概述

全寿命周期管理是指从设备、系统或长期经济效益出发,全面考虑其在整个寿命周期或预期的有效寿命周期内的全部费用,即系统或设备从购买使用维修直至报废所需的直接、间接等方面的管理模式。

二、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风险评价模型

总风险值定义:总风险值=风险值*处于该状态设备所占总数的百分比。总风险值大于0.2定为高等程度风险,总风险值大于0.1小于0.2定为中等程度风险,总风险值小于0.1定为低等程度风险。良好、正常、注意、严重状态风险值分别定为0、0.1、0.4、0.8。按交叉容量划分,传输设备风险评估0-20%为严重状态,20%-30%为注意状态,30%-50%为正常状态,50%以上为良好状态。

三、青海电力通信设备实例应用

1、青海通信设备概况。截止2014年底,在运通信传输设备707台,按设备容量划分如下:10G容量设备50台,2.5G容量设备207台,155/622M容量设备450台。

2、投运时间分布。传输设备技术、资产规模的投运时间分布:0-5年共455台,5-8年共239台,8年以上共13台。

3、状态评价等级分布。截止2014年底,共评价155/622M及以上传输设备共707台,其中10G传输设备50台,良好17台,正常28台,注意3台,严重2台;2.5G传输设备207台,良好37台,正常152台,注意18台,无严重状态;155/622M传输设备450台,良好25台,正常390台,注意30台,严重15台。(1)风险评估情况如下:良好状态共79套,占总数11%,总风险值为11%*0=0。正常状态共570套,占总数80%,总风险值为80%*0.1=0.08。注意状态共51套,占总数7%,总风险值为7%*0.4=0.028。严重状态共17套,占总数2%,总风险值为2%*0.8=0.016。(2)风险值分布情况:大于0.2,0套;0.1小于0.2,0套;小于0.1,707套。(3)风险评估结果:通信传输设备全部处于低等程度风险。

4、影响因素分析。(1)2014年,设备质量类共计5次,占50%;外力破坏引起光路故障共计5次,占50%。统计表明故障主要原因为设备质量、外力破坏造成业务中断。(2)近5年平均使用寿命分析:传输设备共退役3台,平均寿命8年,其中技术淘汰2台,升级改造1台。

5、绩效水平及预期目标。(1)2014年传输设备绩效水平:国网公司要求值:通信业务通道可用率≥99.999%,平均使用寿命10年。青海公司实际值:通信业务通道可用率≥99.999%,平均使用寿命5年。(2)未来5年传输设备绩效指标预期目标:2015年,通信业务通道可用率≥99.999%,平均使用寿命6年;2016年,通信业务通道可用率≥99.999%,平均使用寿命7年;2017年,通信业务通道可用率≥99.999%,平均使用寿命8年;2018年,通信业务通道可用率≥99.999%,平均使用寿命9年;2019年,通信业务通道可用率≥99.999%,平均使用寿命10年。

四、资产管理提升保障策略

1、工程设计策略。(1)选用SDH或MSTP设备,传输距离超过200Km,速率达到2.5G应使光传输设备的发送和接收功率和配置满足传输要求。(2)330kV及以上变电站光传输设备速率为2.5G及以上,110kV变电站光传输设备速率为622M或2.5G。

2、设备采购策略。(1)科学、合理编制技术规范书,适当提升设备装备水平和标准。(2)优先选择主流厂家设备,减少及杜绝非主流设备入网。

3、运维检修策略。(1)合理安排定巡检工作,优化网络结构,适时组建光缆环网。(2)在方式发生变化、网架薄弱、恶劣天气等情况下,应增加巡视频次,及时消除设备缺陷。

4、技改退役策略。(1)无修复或难以消除故障的传输设备,整体替换或更换框、模块等。(2)退役设备完全报废,纳入备品备件库调配使用,重新投入使用。

五、结论

电信年中总结篇8

2007年1月11日,北京鹏润大厦。在新国美集团信息中心总监于奋飞的办公室里,坐着来自上海的集团信息中心副总监高敏。在2006年11月22日国美和永乐完成整合后,这是两人第一次正式讨论两套信息系统整合的操作细节。

尽管在新集团财务和人员方面的整合已经完成,但新国美集团内部的信息系统整合才刚刚开始。2006年7月25日国美与永乐的合并宣布后,于奋飞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但随之而来的“国庆节”让他们“只好按兵不动”。对家电连锁企业而言,“黄金周”和春节的意义非同寻常―“2006年的‘十一’黄金周我们的销售额达到50亿元。”于奋飞把整合计划完成时间推迟到2007年7月初。“从元旦正式算起,中间除去春节和‘五一’,我们只有三四个月的时间。”

实际上,在于奋飞之前,大中电器的信息管理部经理丁磊已经和上海永乐的信息中心执行副总监高敏有过“非常正面的接触”。2006年4月19日,在永乐与大中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后,两人开始就这两家公司的信息系统整合进行讨论。由于大中的ERP系统是自己开发的,双方在整合的问题上迟迟没有达成一致。“永乐在北方的店后来被改造成使用大中的系统。”丁磊告诉记者,当时这个暂时的“妥协”措施保证了今天两家公司的正常运转,“否则现在真是难以想象。”

现在,这个让丁磊感到有些“后怕”的情形却发生在了合并后的国美和永乐身上。“我们信息管理部2006年的计划全部被打乱了。”支撑大中电器目前97家门店运转的是丁磊在1999年开发的一套进销存MIS系统,“2003年和2005年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升级。”不过,这个系统在使用8年后,大中电器选择了和专业厂商合作。“我一直把自己开发的系统看成是一个过渡。”2006年12月,大中和武汉金力签署合作协议,引进其合同管理模块。

“实际上2003年中旬金力就给大中电器高管做过软件演示。”当时金力与国美的合作刚刚开始。丁磊认为,在如今完成国美等企业的ERP实施后,金力“已经加深了行业积累”。不过,针对2005年7月苏宁放弃使用金力的ERP系统,丁磊表示并非没有顾虑,“我认为这个举措首先是苏宁内部求变的一个结果。另外,家电连锁方面的信息系统供应商可选择的余地很小。”

对苏宁改与SAP合作一事,苏宁信息中心副总监何丹涛表示,“小作坊式的企业很难具备大项目的管理能力,并且在一些方面漏洞百出。”苏宁从2005年5月就终止了与金力的合作,6月份结束时已经决定选择SAP。放弃与金力合作的另一个重要理由是,“金力后来把在苏宁实施的项目模式几乎原封不动地搬到了国美。”

B2B电子商务平台是苏宁颇为重视的一个项目。“一是通过网站完成购销信息传递;二是与供应商的系统“直连”。直连的意义在于,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与供应商实现ERP系统的对接,从订单生成到结算清单都可以借助这一平台实现数据交换。而由金力开发的具备类似功能的B2B系统,2007年1月在国美也即将上线。

除苏宁外,在南京的另一家家电连锁企业五星电器,目前正忙于和美国百思买之间的信息系统整合。“这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对接进展非常顺利。”五星电器企划总监景星说。但对于具体进展情况,他和五星电器信息中心总监蒋道坤都保持了异常的低调。

上一篇:领导年中总结范文 下一篇:电厂年中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