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的途径

时间:2022-10-02 05:17:41

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的途径

【摘要】汉语言文学是国家高等院校专业方向设置中必不可少的一项,作为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在目前的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就现实情况来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不强,本文就通过对汉语言文学的特点及目前的教学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提高其教学质量的方法,希望专业学生能够突破限制,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教学质量 提高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076-01

汉语言文学专业重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不像其他行业一样有明确清晰的职业定位。随着当前大学毕业生面临的严峻的就业形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因本专业的就业局限性使得对职业的选择范围更加狭小。因此,在发展这门体现我国传统精神和人文内涵的专业基础上,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应用型、综合型人才是值得教育部门深思的问题。

1.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特点及教学质量现状分析

1.1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特点

汉语言文学主要研究赏析对象是中国语言的词语、句法,古今诗歌、散文、小说等各类文学作品,对专业学生来说能够拥有宽广的知识面和优秀的人文素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要学科包括中国语言文学、新闻学、传播学、文秘教育等,涉及的课程多为语言学、文化概论、文学史、心理学等。总的来说,汉语言文学的概念较为笼统,是传统的人文学科,教学的主要任务是继承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其专业的综合性比较强,对于职业的选择与方向没有清晰的定位,对于社会经济效益的作用较小,主要体现在社会效益方面的创造。

1.2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对于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门传统的人文学科,在持续发展的社会教育中不容乐观。从各种数据调查分析可以看出,近些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面临就业的严峻挑战与考验,有很大一方面的原因在于高校教学主要侧重与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的赏析分析运用能力或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与水平,而忽视了社会实践的要求。当前大多数高校还是继续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内容比较呆板,和实际情况的关联性不强,实用性也比较低,导致了学生对其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教学质量的高低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工作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面对汉语言文学当前的困境,如何更好地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值得重视与思考。

2.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的途径

2.1优化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内容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涉及面比较广泛,语言的更新换代速度也比较迅速,在教学上应当结合实际形式,适时改变更新教学的内容,提高本专业的社会适应性。教师也应当在紧抓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结合专业学科体系,做好汉语言文学的相关课程的适应教学,避免出现重复。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精简书本内容,扩展到社会实践中去,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适用性方向,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在提高教学实用性方面,要增加重视技能培训的教学内容,不仅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运用习惯,提高自身人文素养,还要增强学生对语言运用能力的环境适应性。

2.2改进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法

在素质教育改革的社会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的改进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体现其在课堂中主体地位的重要途径。首先,教师应当以教材知识为基础,根据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经验、知识水平等角度,通过借鉴优秀教学方式并结合实际情况加以改善,提高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兴趣以及课堂参与度,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改变为主动地学习知识;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新型技术,例如多媒体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带动学生的探索心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2.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2.3.1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汉语言文学作为对中国传统文化语言的继承和发扬的一门学科体系,不仅要求学生真正体会到这些知识中的精髓,还要求学生从专业学习中发现社会需要的精神动力。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在固有的观点上提出新的见解,从而提升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

2.3.2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内容较为广泛,综合性比较强,除了几个固定的就业方向外没有明确清晰的专业对口岗位,因此,高校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式上应当采用多种措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社会上的政府机关部门、金融企业或者新闻部门都有对人文素养高、语言运用能力强的人才的需求,针对这一点,教师要在提高学生专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打破汉语言文学传统的就业设定模式,通过对相关就业岗位的了解,充分运用自身理论知识结合到实际工作中。

2.4加强汉语言文学教学实用性

从传统的就业视角来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比较固定,一般多为教师、文秘、文案策划工作者或者编辑等,但随着社会认识的深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由于在校接受的知识较为系统全面,人文素养与语言运用能力都比较高,毕业后参与的工作延伸到政府机关、教育科研部门,甚至有的会到金融类、房地产类企业从事工作。由此可见,高校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教学质量的高低影响到其今后的工作择业规划,所以,从加强汉语言文学教学实用性的角度来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十分重要。高校应当精心设置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课程,将社会适应性要求加入到课堂学习中,在各方面的教学中向学生们渗透汉语言文学的实用性。

3.结语

总之,面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面狭小,范围局限的劣势,高校应不断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以此来适应当今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在发展本专业传统教学内容的同时将专业知识与实际需求结合起来,优化教学模式和结构,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社会适用性,让学生在残酷的社会就业环境中能够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1]杨荣荣.新课程背景下汉语言文学教学观念转变分析[J].网络导报在线教育.2012-08-06.

[2]马晓华.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应向创造性教学转变[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11-12.

[3]唐贤清.综合性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法[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07-05.

上一篇:浅析现代教育中教师的几点转变 下一篇:关于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创新问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