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医理论指导消渴病人的饮食及情志护理

时间:2022-10-02 03:48:48

用中医理论指导消渴病人的饮食及情志护理

中图分类号:R25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814-8824(2008)-9-0048-01

关键词 消渴 饮食 情志 护理

运用中医的基础理论指导饮食情志护理是中医临床辨证施治、辩证施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药疗、食疗、情志的有机结合,是中医临床中一大特色。如果临床辨证准确,能做到食药相须、寒温相宜、五味相投,就可以提高疗效,加速病人康复。我们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中医基本理论去指导消渴病人的饮食和情志护理,取得了良好效果。

1 消渴病人的饮食情志护理的重要性

“饮食”古人称为“水谷”,是维持人体生命的营养物质,是营养的来源。人进食水谷后由胃受纳,再经脾的运化转为精微,输送到全身百脉,以便各个脏腑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维持健康的身体。健康是人类的需求,而饮食是促成最佳健康状况的基础,情志是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人一旦患病,由于病位性质和病机不同,对于食物就应该有一定选择,要适合脏腑的生理功能,以及对疾病起到治疗或辅助作用,饮食护理得当对疾病预后有很大关系,尤其消渴病人的饮食护理更是治疗疾病的基本疗法,每一患者必须首先应用。其原理主要在于适当减少每日总糖量,而又合符生理需要。接近正常饮食以减轻胰岛β细胞的负担,有利于恢复其功能和控制病情。如果长期精神刺激,紧张、抑郁、恐惧,导致气机郁结进而化火, 消烁肺胃阴津而发为消渴。

2 消渴病人的发病及治疗效果与饮食及情志密切相关

消渴病是以口渴、多饮、多食、多尿以及身体消瘦无力和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证。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尿崩、甲亢、神经性多尿均归属本病范围,但以糖尿病为主。笔者在临床护理中观察到消渴患者多是由于饮食不节造成,这充分说明消渴病人必须注意饮食。祖国医学在2000多年前的《素问・奇病论》就有叙述:“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丹溪心法・消渴》中提到:“酒面无节,酷嗜炙…… , 于是炎火上熏,脏腑生热,燥热积盛,津液干焦,渴饮水浆而不能自禁。”就阐述了饮食不节,积热伤津,长期过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食物,损伤脾胃,脾失健运,酿成内热,消谷耗液,津液不足,脏腑经脉皆失濡养诱发消渴病。《临证指南医案・三消》说:“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说明情志过激,郁热伤津是发生消渴的重要因素。悲哀,恼怒五志过极化火,可直接损伤脏腑诱发消渴病,郁怒伤肝,肝失疏泄,气郁化火,上灼肺津,下耗肾液,或思虑伤脾,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或惊恐伤肾均可诱发消渴病。

3 让消渴病人牢记饮食“宜”“忌”

对疾病起治疗和辅助作用这就是“宜”,反之不适合脏腑的生理需要,甚至有害的食物就应该“忌”,无论是正常饮食或治疗饮食,人的生理需求、心理需求、偏好、文化背景、社会经济地位及生理状况等因素均会影响个人对营养的需求量,当营养的摄取量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机体生理功能时,即会造成营养失调及疾病加重的现象,此时就要针对营养失调的状态及疾病的情况而调整适当的饮食需求量,以达到治疗的目的。消渴病是一个古老的慢性疾病,而现又正以日益嚣张的声势侵袭着全人类的健康,让人不得不正视它的严重性。消渴病人选择的饮食原则是限量、少油、低盐,多选择膳食纤维。流行病学显示,膳食纤维摄取量少的人易患消渴病。经临床研究证实膳食纤维有降低血糖胰岛素使用剂量及血脂肪的功效,使膳食纤维在消渴病上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临床发现,每日摄取70~100g高量的膳食纤维对于血糖和血脂肪的代谢控制效果最好,但由于许多患者在摄取65~70g(甚至更低)后出现腹胀、嗳气、腹泻等胃肠不适的症状,且会影响矿物质的吸收利用率,因此长期采用大量的高纤维饮食并不完全符合个体化。虽然高纤维饮食有其缺点存在,但因其可降低饭后血糖值,增加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并能刺激葡萄糖的利用,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且可降低血中甘油三脂含量,减少胆固醇。所以整体而言,多食粗纤维对消渴病证患者仍然是利多于弊。不能吃的食物要严格禁忌,如各种糖食、蜂蜜、藕粉以及辛辣肥甘厚味刺激品。

4 消渴病人的饮食原则

在病房中认真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使病人及家属了解调节好饮食对消渴病人的重要性,以取得合作,按医嘱服用改变热量的饮食,以适应人体代谢某种营养素的功能,增加或减少病人的体重。当吃完规定的食物后,还感饥饿者,可食新鲜蔬菜,切忌暴饮暴食,以维持良好的健康状态和获得较好的疗效。

5 重视情志调节和心理康复

中医认为,情志因素与消渴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调节情志可以消除内郁之火,解除消渴病诱发因素,是怡养消渴病的重要内容之一。临床实践表明,许多患者每当表现紧张、焦虑、悲观失望时,使用降糖药物效果降低或根本无效。实验研究也证明,当情绪波动时因应激状态可致胰高血糖素、肾上素分泌增加,从而拮抗胰岛素的作用,导致血糖升高。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消渴病患者应避免太过和不及的情志变化,保持平和的心态,使精神内守。切忌恼怒、郁闷、忧思,避免惊恐。研究表明,消渴病常因精神心理因素激发或加重;反之,情绪稳定,精神愉快,消渴症状就会减轻,血糖也相对稳定。因此,在临床上应根据患者年龄、性别、职业、性格特点及文化修养、疾病性质,分别采用不同的心理疗法,从而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之心情愉快、情绪乐观、稳定,才有利于病情的长期稳定,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提高生活质量,使消渴患者享受与健康人同样的生活乐趣。

上一篇:实习护生的临床带教体会 下一篇:手术室护理缺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