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症的中医临床治疗体会

时间:2022-02-26 12:26:19

消渴症的中医临床治疗体会

【摘要】目的:现代医学理论中的糖尿病即中医里的消渴病,所谓消渴症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状如膏脂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发病机制为阴津亏损,燥热内生。糖尿病治疗,中医在《内经》的基础上,对本病的治疗和研究有更大的突破和进展,本文以中医的观点论述消渴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药,采用辩证分型的基础上,利用中医药对消渴症进行治疗。治疗结果的总体有效率为90.5%,说明根据辩证分型,利用中医治疗消渴症,效果显著,可以为糖尿病的中医治疗提供依据与参考。

【关键词】消渴症;糖尿病;中医;临床治疗

【中图分类号】R25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597-01

糖尿病是终身疾病,发病率高,其并发症十分严重,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西医认为糖尿病是血中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导致血糖过高,出现糖尿,进而引起糖和蛋白质代谢紊乱。中医称糖尿病为消渴症,也称消瘅病。在古今医学史上都有详细的论述,消渴病之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将消渴症分为三种类型:渴而多饮者为上消,消谷善饥者为中消,小便如膏者为下消。其病因为素体阴虚,五脏虚弱,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而导致肾阴亏虚,肺胃燥热而形成。笔者采用中医治疗糖尿病患者27例,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讨论治疗体会,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内科住院患者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31~58岁,平均年龄42.7岁。病程0.5~10年,平均病史4.2年。病情轻度11例,中度7例,重度3例。消渴症分为上消、中消、下消,在不同的临床阶段要根据病情辨证施治。

1.2 分型治疗

阴虚燥热、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瘀血内阻,根据不同病因施以清热养阴法、益气养阴法、阴阳双补法、活血祛瘀法的疗法。

1.2.1 上消主症:烦渴多饮,尿频量多见小便有甜味,舌红苔黄脉洪数,多因心肺火炽,治法宜润肺清胃,生津止渴。方选消渴方、二冬汤、白虎汤、止消润燥汤等。也可因命火上浮,也为肺肾阳虚,肢寒畏冷、喜热饮、四肢乏力、大便溏稀、舌大苔白脉沉迟,治宜引火归元,水火既济,气上熏蒸,则肺受湿润之气而渴症消也。八味肾气丸、双补丸加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消渴论》:“上消者上焦受病,又谓之鬲消病也。多饮水而少食,大便如常或小便清利,知其燥在上焦也”。

1.2.2 中消又称中、消脾。胃热炽盛、肝胃阴虚:多食易饥、心烦口渴、素体瘦弱、尿频、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脉滑实,足阳明胃经出现问题,大肠移热于胃,或胃移热于胆,胃热则津液缺失不能濡养肌肉,造成多食善饥为主要临床表现。治法宜用清胃泻火,养阴增液,方选玉女煎合调胃承气汤加减、白虎汤加人参汤、玉泉丸等。肝胃阳虚: 饿不欲食、喜热饮、腹部胀满、疼痛、头晕目眩、夜尿频多、舌淡苔白脉沉弦。阳虚则阴液过剩,胃寒则小腹冷痛,喜热饮。治宜补阳以养肝胃、温煦肾阳以生津液,方选滋脾饮宜加肉桂附子、鹿角胶。《圣济总录》中讲: “病消中者,不渴而多瘦,一名内消”。《太平圣惠方》: “吃食多而饮水少,小便少而赤黄者,中也”。

1.2.3 下消又称消肾。肝肾阴虚:多饮多尿、腰膝酸软、头昏耳鸣、肢寒畏冷、尿如膏脂、皮肤燥痒、舌红少苔脉细数。肝肾同源,肾阴虚则火盛以致下焦虚衰,摄纳不固,故多尿。治宜滋阴补肾,生津止渴。方选六味地黄丸加减、滋水清肝饮、左归丸等。肝肾阳虚:尿多、状如脂膏、面黑耳焦、舌淡苔白脉沉细。主要原因是阴虚及阳,火衰不化气,气虚不化液。治宜温煦肾阳,方选桂附地黄丸、右归丸等。《太平圣惠方》中:“饮水随饮便下,小便味甘而白浊,腰腿消瘦者肾也”。

1.3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消渴症(糖尿病)的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治疗后症状基本消失,空腹血糖

1.4 统计分析

临床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经过4周的治疗,本组21例患者,显效8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总体有效率为90.5%,说明在辩证分型的基础上,采用中医药对消渴症进行治疗的整体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3 讨论

糖尿病,俗称消渴症,是临床内分泌疾病之一,属于终身性难治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此类患者临床特点为“三多一少”,即多食、多饮、多尿、体重减少,且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若未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将显著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威胁其生命安全。随着近年来我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糖尿病发病率呈现出显著上升趋势,已越来越引起临床医务工作者的重视。临床研究表明,应用中医理论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可使患者得到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

消渴以三消为病,下消多见;并发症最快也是最严重,多以下消为主,以肾阴虚多见,治疗应养阴生津、清热泻火,肺胃兼治; 佐以养阴益气、温经活血,兼顾脾胃。《备急千金要方・消渴篇》:“治之愈否,若能如方节慎者有三,一饮酒,二房室,三咸食及面”,有很多疗效确切的中药,如:二冬、淮山、知母、生地等等,在饮食方面也有很多辅助降糖的食物如:苦瓜、茭白、芹菜、胡萝卜等,降糖类水果如杨桃、柚子、石榴等。

综上所述,对糖尿病患者给予中医联合治疗,且适当控制患者饮食,能够有效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保障其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Rubin RR, Peyrot M, Gaussoin SA, et al.Four-year analysi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factors, depression symptoms, and antidepressant medicine use in the Look AHEAD (Action for Health in Diabetes) clinical trial of weight loss in diabetes[J].Diabetes Care, 2013, 36(5):1088-1094.

[2]刘明明. 浅谈中医治疗糖尿病的优势[J]. 中医杂志, 2010(S1): 23-30.

[3]丁波, 周书. 2型糖尿病的中医治疗及研究进展[J]. 临床误诊误治, 2009,22(1): 553-554.

[4]李清波. 糖尿病中医治疗探讨[J]. 陕西中医, 2012, 24(10): 128-131.

[5]李莉, 于秀坤. 中医治疗糖尿病81例临床疗效观察[J]. 中外医疗, 2010,29(33): 241-242.

[6]唐・王冰. 黄帝内经[M].田代华, 译.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上一篇:白介素17家族的信号转导和功能 下一篇:动脉粥样斑块新生血管的影像学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