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是自由的梦

时间:2022-10-02 02:37:27

童年是自由的梦

以一缕星光,一滴雨,

抑或一片雪,一丝香,一地鲜活的花草,装扮我们的田野。

我愿在田野中纵情徜徉,

我愿在田野中自由翱翔。

阵阵欢笑声,如同振翅的小鸟,从无锡新区实验小学(以下简称“实小”)轻快地飞出来。

校园里,不断有孩子向许光新发出邀请:

“许校长,请您到我们班玩夹弹子游戏吧。”

“我们班水果拼盘可好吃了,不来的话,您会后悔哦。”

……

许光新乐呵呵地,摸摸这个孩子的头,朝那个孩子点头笑笑。每年“六一”,是实小孩子真正的节日:没有精心排练的节目,没有领导讲话,孩子也不用呆坐在台下当观众。

那天,每个班的孩子们自己出主意,想办法,设计出各种各样的游戏,吸引全校学生来参加;布置教室、管理游戏、发放奖品,都由孩子们自己动手。

有个年级别出心裁,举办诗歌朗诵比赛,特别邀请许光新做评委。全是孩子们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不精致,甚至有些粗糙。月亮就是孩子们剪的一张白纸,蓑衣就是给衣服贴上一身的纸条,渔竿就是一根树枝;伴舞的孩子跳得也不专业,一不小心,把手上的“百年实小”四个字拿错了,成了“百年小实”。许光新哈哈大笑起来。

尽管实小是当地的百年名校,但孩子们表演的场地和学校其他建筑一样,并不豪华亮丽。许光新不太在意,他说:“学校的主体是学生,不是建筑,学校的色彩应该是孩子的五颜六色和丰富多彩。”

走到窗前,儿童特有的清脆的喧嚣扑面而来。许光新回过头来,认真地说:“我希望,孩子们幸福的旅程,能从这里出发……”

吴文化研究基地秘书长毛建平,收到了一张特别的邀请函:粉红的纸张,手绘着两朵小花,字迹很稚嫩。内容是邀请他参加“泰伯小故事”电视短片的会,落款:无锡新区实验小学五年级(1)班。

毛建平想起了电视短片拍摄时,孩子们找他了解泰伯故事,向他学习吴歌的情景来,不由得心里充满了期待:一群孩子能捣鼓出什么来呢?

四部小小的电视剧,成功得出乎大家伙儿的意料:虽然编剧不成熟,却闪现着新意;虽然布景很简陋,却可以看出孩子们的用心。尤其是一出泰伯穿越到现代的短片,让观众们乐不可支。

班上的小主持人落落大方,请同学们上台,讲一讲拍摄期间的故事。

“我想介绍我的同桌周杰。拍摄时,需要他摔一跤。周杰拼命地摔,可就是不像。导演一遍遍地喊重来,最后他的裤子都摔出了一个大窟窿。原来,我们都觉得他是个特别爱哭的男生,作业来不及做要哭,被老师批评了两句要哭,我们女生都有点瞧不起他。可是这一次,他表现得那么坚强和勇敢,我们都不由得打心眼儿里敬佩他。”

“最让我另眼相看的是万婷婷,平时她是个假小子,大大咧咧,总觉得她做不成什么大事情的。可是,没想到她这么能干,当导演、借服装、拉赞助,是个多面手。”

“我以前不喜欢蔡未晨,他懒懒散散,喜欢起哄。但上次拍戏那天,他生病了,发着烧,仍然坚持把戏拍完了,额头那么烫,硬是没哼一声,演得很投入。蔡未晨,我真的看错你了,对不起!”

……

台下,班主任李燕看着孩子们的表现,心里感慨万分:儿童就像花朵,它并不需要别人教它如何开放,因为那是它的本能。老师们做的,只是为他们提供土壤、空气和水分。

她还记得,一年前,她在课堂上给孩子们讲述当地历史名人泰伯的故事。突然,一个孩子站起来问她:“李老师,泰伯这么有名,为什么我没有看到泰伯的电影、电视啊?我们可不可以来拍这个电视剧?”

李燕心里咯噔一下,“如果要拍电视剧,有很多难题要挑战的,行不行?”孩子们大声说:“行的!”

孩子们分成四个小组,各自收集资料、创作剧本。然而,一个个问题接踵而至:经费、服装哪里来?场地哪里找?泰伯时期的歌是什么样子的?谁还会唱呢?

每当孩子们寻求李燕的帮助时,她总是和孩子们一起商量,却不会亲自出马。因为她深知,自由自在的成长,才是教育能给予孩子最美的礼物。被成人想法禁锢的童年,会失去色彩,失去独立成长的快乐。

后来,泰伯电视短片的拍摄,成了实小“班本课程”最为成功的案例之一。

“在实小,我们鼓励每个班的师生一道,根据自身特色,构建自己的班本课程。”许光新说,班本课程最核心的,就是让学生参与课程的建设,让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人。学什么、怎么学,孩子都有自己的发言权。

在孩子们的参与下,“班本课程”在实小百花齐放,熠熠生辉。有的班孩子共同研读《论语》,最后出了一本自己的《论语心得》;还有的班孩子喜欢演讲,于是开设“名人堂”,每个孩子都能走到台上一展口才……

谈到开设“班本课程”的初衷,许光新说,是为了实现“个性化地学”和“个性化地教”,是为了实现“为每一个儿童设计课程”的目标。实小人把儿童的位置,放得很高、很高。

去年,实小开设了项目式的科技课程。教什么?学什么?实小首先想到的是征求孩子意见。

他们先后进行了三轮问卷调查,最终确定了机器人工作室、比特实验室、小动物研究所、植物百科园、航模会所、金点子作坊、人体奥秘馆等7个项目。

“适合儿童的才是最好的。如果由我们来设计,脱离不了成人的思维框架,怎么能想出这些具有生命质感的项目?”一年来,科技教师邹君亲眼目睹了孩子们对这些科技项目的兴趣。

在人体奥秘馆,孩子们提出疑问“为什么胃可以消化食物,却不会把自己给消化了”;在小动物研究所,孩子们兴致勃勃地研究着“用什么方法可以改变蚕吐丝的颜色”;在比特实验室,孩子动手做着“倒走的时钟”……

每个孩子都迸发着一腔子热情。在许光新看来,“这就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前奏曲”。

“老话说,不疯魔不成活。没有热情,何来个性?”

不久前,实小的翻转课堂,在无锡市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听课的老师啧啧称赞:“让学生主动掌握学习的节奏和层次,不是容易的事情。”

翻转课堂是什么样的?

学习“三角形的认识”,第一课时,老师章晓红请学生在电脑上观看自己提前录制好的微视频。孩子们好奇地点开视频,短短的几个片段,每个片段便是课本上的一个知识点。由于时间短,孩子们能很好地集中精神学习。更让他们高兴的是,在每一个片段后面,有各种的闯关小游戏,考一考他们是否明白了前面的知识。

课堂上,孩子们很安静,很投入。不懂的地方,可以一遍又一遍地倒过来学习;学得快的同学,已经开始在网上向老师提问。

章晓红一边巡视着,进行指点,一边看着自己的电脑上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对个别化的问题,她立即通过聊天与孩子进行沟通。对那些共性的问题,章晓红一一记录下来。

办公室里,章晓红拿出孩子们提出的各种问题,笑着说:“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多种多样,可它们有真问题,也有假问题。假问题只涉及陈述性知识,没有思考的价值;而真问题却是关乎孩子的思维深度和方法掌握的。”

“我们认为,真问题有三类,一是学生通过知识迁移形成的问题,二是与今后要学到的知识有关的问题,三是教材上没有,学生通过现有知识不能解决,只有通过探究才能解决的问题。”

她分析了孩子们在第一课时提出的问题后,只留下了两个问题:1.三角形在生活中有什么用?2.既然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那么两边之差与第三边是什么关系?

许光新看到了,对章晓红说了这样一句话:“虽然现在学习以学生为主体,但老师的引导作用一点不能少。翻转课堂,不要上成变了味的复习课。”

一语点醒了章晓红。其实,她一直也在思考:第一课时,孩子已经通过视频,掌握了基本知识。那第二节课该上些什么?仅仅是通过小组合作、班级交流等方式,让孩子们再复习一遍?如果这样,翻转课堂与现在流行的先学后教模式又有什么差别?

这些问题在她脑子里沸腾着,让她夜不能寐,常常梦中被问题惊醒,坐起来又接着想。几天后,她看到校长许光新,苦笑道:“我快瘫掉了。”

但当她把第三个问题给许光新看时,许光新眼前一亮:“一根长14厘米的线,分成三段,只许剪两刀。① 要使它们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可以怎么剪?② 假定把其中一条边固定,请你再用其他两条边与它围成三角形,可以围成多少个呢?如果把这条边对应的顶点顺次排列,看看其中隐藏着什么奇妙的数学现象呢?”

“这样的问题,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也是进一步打开学生思维的问题啊!”

第二课时,章晓红有些忐忑地走进教室。她预想着,这三个问题就是三个研究课题,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进行当堂研究,效果究竟会怎么样呢?她心里没有底。

结果出乎了她的意料。

由于三个问题层次分明,有3个小组选择了第一个问题,2个小组选择了第二个问题,1个小组选择了第三个问题。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三种层次的学习。

各个小组同时开始自己的“探究之旅”。有的小组拿起章晓红准备好的木条和螺丝,做成了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拉一拉,比一比谁最结实;还有的小组通过画一画、量一量、算一算的方式,思考着三角形的三边到底是什么关系。

孩子们小声交流着,时而低头在纸上写上几笔,有的还跑到其他小组那里,互相交换看法。

展示研究结果的时间到了,孩子们的手一个比一个举得高。一个平常不太喜欢发言的孩子,急得都快哭了:“章老师,我研究出来了,一定要叫我!”

“这样的学习状态,是我在传统课堂上很少看到的。”课后,章晓红与同事们一起反思。她说,翻转课堂上,孩子们的差异性表现得非常明显,每个孩子的学习节奏不同,研究内容不同,最后学习的结果也不尽相同。

“但在我看来,每个孩子都获得了属于自己的成功。研究出第三个问题的孩子,和只能研究出第一个问题的孩子,都得到了个性化的发展。他们的研究结果,没有价值的高下之分,都是宝贵的智慧成果。”

原来的课堂,节奏被老师掌握在手里,全班几十个孩子都跟着教师的思维走,哪里有差异?哪里有个性?即使是当前流行的许多教学模式,提倡让孩子们去研究、去交流,落实到内容和结果上,却仍然是全班“齐步走”。

翻转课堂,打破了这一瓶颈。

有专家听课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翻转课堂尊重了学生的秉赋和基础,是更深层次的自主学习。”

许光新深知,要让孩子自由自主地成长,学校需要解除的束缚有很多。

他神情凝重,用手比画着:“过去我们习惯用模具来塑造孩子,方形模具里做出方的东西来,圆形容器做出圆的来。”

“为什么不拿走模具?给孩子各式各样的空间和平台?”他问老师,也问自己。

有一次,一位老师发现,有的学生边走边吃水果,吃完了,随手就扔掉水果皮。为什么学校再三宣传却效果不好呢?老师心里很沉重,写了一篇文章,题为《由一块桔子皮所引发的思考》,发表在校报上。

五年级(10)班的班主任钱小玲,晨会课时特意读给学生听。没想到,引起了孩子们很大反响。一个孩子站起来,激动地对钱小玲说:“老师,我真希望走进校园就像走进我们班一样,干净整洁,就像一个家。我们能不能去管一管这件事儿?”

于是,实小最知名的“啄木鸟小队”诞生了。每周,班里选举出10名“文明礼仪小标兵”,组成“啄木鸟小队”,对学校的文明卫生等方面进行管理。

“啄木鸟小队”出发的第一天,钱小玲把鲜红的“文明礼仪小标兵”的飘带给孩子们佩戴上。孩子的小脸高兴得红彤彤的,他们拿着照相机,琢磨着拍摄一些表现良好的同学,用正能量去改变学校的现状。

傍晚,是孩子们汇报一天活动收获的时候。早上的意气风发没有了,每个队员都垂头丧气,愁眉苦脸。原来,他们走在校园里,观察了好久,没有捕捉到文明现象。相反,一些不文明的现象却时有发生。

汇报快结束时,队员们提出:“我们打算把这些不好的现象做成手抄报,引起全校同学的注意,希望能得到大家的帮助。”钱小玲一愣,嗬,孩子们还挺有主见的,平时自己给他们这样的机会太少了。

全班的孩子都参与进来,画画好的负责美术,写字好的负责抄写。不久后,一张图文并茂的手抄报张贴在了学校大通道的橱窗里,内容丰富多彩:有队员的活动体验日记,有写给家长和低年级小朋友的一封信,还有校园中捕捉到的各种镜头。

当天,这张手抄报就引起了全校师生和家长的关注。一个孩子指着手抄报上那个帮低年级同学搬水的小男孩照片,对周围同学说:“这个是我,这个是我!”那股自豪劲儿就别提了。

一个学生领着另一个学生来到手抄报前,指着照片上那个丢弃在教室外的烟头,对他说:“别忘了,今天放学后叫你爷爷来看看哦!下次别这样了。”

手抄报一期一期地张贴出来,说也奇怪,钱小玲再也没在走廊上看到过烟头,校园里乱扔果皮纸张的现象也越来越少。

钱小玲和同事们说起这事儿,十分感慨:“儿童的事情应该由儿童自己去解决,这是教育的儿童立场。”孩子们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做着校园的主人,用自己柔软而坚强的力量,改变着校园,改变着每一个人。

许光新常常用“啄木鸟小队”的故事,鼓励老师给孩子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实小成为一个“没有围墙”的学校。他说:“没有围墙,并不是指物理空间,而是指精神空间。唯有精神和思想,才能到达很远的地方,才可以冲破各种樊篱。”

实小的一些孩子想学越剧,敲锣打鼓地成立了梅韵曲社。学校赶紧为他们找好场地,配好老师。每年一场的汇报演出,20多个孩子,唱、念、做、打一台戏,许光新在台下把手掌都拍红了。

孩子们嚷嚷说:许校长,来表演一个啊!许光新走上台去,一曲锡剧《珍珠塔·跌雪》,悠扬婉转,让孩子们颇为震撼,校长也会这个的!这一下,他们学戏的劲头更足了。

有的孩子想创办班级图书角。好啊,只要提出申请,老师和校长都大力支持。孩子动力十足,制作了班级借书制度的PPT,利用中午阅读时间向同学们展示。

为了让同学愿意把书拿到图书角,孩子买来“便利贴”贴在书脊上,像图书馆那样,编上书号。没想到,这个举措吸引了许多同学拿出书来与大家分享。老师看了,佩服得不得了:“这比我们规定学生必须这样做、不要那样做,效果要好得多!”

“孩子们的自主是多了不起的一件事情!”许光新用手轻轻地敲着桌面,眼里不吝于赞赏的目光。“学校能做的,就是去呵护他们的需求、保护他们的火花。小学最主要的教育功能,正在于此。”

在许光新的笔记本里,记着北大原校长蒋梦麟的一句话:“个人之天性愈发展,则其价值愈高。”

教育,必须顺应天性,让儿童有儿童的样子。

可现在的教育,培养了太多老态龙钟、过于世故的儿童。

去年,离圣诞节还有10天的时候,班主任沈苹问班里的孩子:“大家相不相信有圣诞老人?”孩子们一下哄笑起来。

沈苹不动声色,一本正经地接着说:“昨天晚上,圣诞老人和我联系了,说他从万万人中选中了我们这个可爱的班级,要在圣诞节这天给我们班这些可爱的孩子们送礼物。”

话音刚落,一个孩子站起来,也一本正经地对沈苹说:“怎么可能有圣诞老人呢?那都是骗小孩儿的!您也别破费了,您那点儿工资要给我们每个人都买礼物,负担很重的……”

沈苹感到很挫败:是什么让这些孩子这么小就不相信童话,没有童真了呢?

这些孩子,就像早熟的果实,既不丰满,也不甜美。

从那以后,沈苹每天都会和孩子们聊聊圣诞老人的故事;她还和家长们沟通好,如果孩子问起来是不是有圣诞老人,就说有的。甚至,沈苹还特意把自己的头发染成了圣诞老人头发的金色。

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向沈苹打听圣诞老人会送什么礼物。曾经在课堂上公开反对沈苹的孩子,也跑到她办公室,说:“老师,我昨天晚上梦到圣诞老人了。您能帮我和他说说,我也要礼物,行吗?”

沈苹心里一阵激动,有效果了!圣诞节当天,沈苹和孩子玩起了“猜礼物”的活动,一个大大的盒子,猜猜里面的礼物是什么,如果得到这份礼物,和谁分享?孩子们玩得开开心心,盒子里的一大袋糖果和开心果,成了班上每个孩子的最幸福的礼物。

后来,在周记里,孩子们写道:“有没有真的圣诞老人呢?是有的,圣诞老人就是身边爱我们的每一个人。”

为什么开展这个活动?沈苹说,是为了让孩子学会爱、表达爱。“童话虽然不是真实的,但童话里的爱是真实的。”孩子们相信童话,就是相信一种美好的存在。

“成人世界很多无奈,我们不要把这些带给孩子,不要剥夺了孩子憧憬和想象的权利。”

没有了憧憬和想象,孩子们就不会那么勇敢,就不会那么爱生活、爱尝试。

在语文老师曹英的班上,她带领着孩子们写“微日记”,没有谋篇布局的要求,没有字数的规定,更没有遣词造句的禁锢,只要求孩子们记录下生活里的点点滴滴。

于是,一个机灵古怪的小女孩,在微日记里写自己怎么给小弟弟画上两撇胡子、怎么把家里的那条狗剃个大光头,写自己各式各样的恶作剧。

还有一个孩子,给自己的小表弟和他的新鞋子拍张照片,然后写道:“我有个表弟叫粽子,妈妈给他买了一双鞋。可我看着怪怪的,不知是粽子太大呢?还是鞋子太小?”

看到这样灵动的微日记,曹英总禁不住拍案叫好。“这才是有生命意义的作文啊!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写的也是自己独一无二的东西。”

微日记让孩子们学会了观察生活、观察自然、观察他人。他们不再是“水泥儿童”,不再是“塑料儿童”,不再是围困在钢筋水泥和各种人工玩具中的儿童。他们的眼打开了,看到了绚丽的色彩;他们的耳打开了,听到了各色的音符;他们的鼻子打开了,嗅到了生活的芬芳。

天性之美,莫过于此。

天性之丰富,也莫过于此。

为此,实小提出了“梦想高于知识和技能,经历高于分数,活动高于做题”的理念。许光新说,童年应该是孩子们自由的梦。只有在自由自在的梦想和憧憬中,儿童的天性才能得以保存,得到发展。

四年级有一篇例文《护蛋》,盛晓敏老师策划了一个“护蛋行动”:每个孩子当3天的妈妈,将鸡蛋作为自己的宝宝,悉心照料,时刻不离。

那3天里,孩子们每天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自己的“小宝宝”:为它们心屋、做摇篮,还铺上厚厚的餐巾纸当被褥;有的孩子把“小宝宝”揣在胸前的兜中,一刻不离,做起了“袋鼠妈妈”……

一个孩子的鸡蛋不小心掉在地上,磕破了皮。同学劝她扔掉算了,她不愿意,说:“要是你受伤了,你的妈妈会把你扔掉吗?”有个孩子给自己的“小宝宝”精心打扮,他说做妈妈,就要把最好的东西给它。一个孩子的鸡蛋坏了,他大哭起来,为“自己没有尽好责任”。

在实小的校园里,孩子们就这样过着一种纯粹的、远离功利的生活,体味着童年的温情与美好。

毕业多年,许多孩子仍然记得实小,仍然保留着实小给他们童年打下的底色,干净、明亮。“在实小的六年,我变得开朗自信,充满正能量,这帮助我在初中、高中都获得了良好的发展。”

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彭钢曾这样评价实小的办学特色:“他们的努力,让人感觉到教育的价值和本义,让人感觉到教育的正义和良心的旗帜。”

这一旗帜,便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理想之旗。

实小人高举着这面旗帜,走得很坚决,也走得很精彩。

上一篇:柴静:就算很穷,还是很热 下一篇:土地管理改革现存问题及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