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信用联社发展战略研究

时间:2022-10-02 01:36:20

我国农村信用联社发展战略研究

【摘要】伴随着农村金融机构的多样性、国有商业银行科技水平的突飞猛进等等,原处劣势的农村信用联社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如何借助信用评定和资信评级平台,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信贷营销服务体系开展,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密切信用联社与广大农户的联系,适应农村金融市场日益激烈竞争态势,推进信用联社贷款营销工作的稳定开展,促进信用联社农村和城区业务的均衡发展是本文研究的关键。

【关键词】农村信用联社 信贷管理 发展战略

一、农村信用联社发展现状

近年来,农村信用联社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村镇银行等新型机构的数量已经达到了500多家,贷款规模也突破了1000亿元,对活跃农村金融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与城市商业银行不同,由于农村经济中存在数量众多且分散的小规模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这些资金需求主体的生产规模较小,经营管理并不规范,金融机构很难低成本地获取充分的信息,这意味着农村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较城市金融远为突出。而且农民和农村金融需求一般期限短、频率高、数额小等特征,缺乏合格的抵押品,农村信用联社的经营成本会相对较高。因此,强化农村信用联社的管理是提升信用联社综合竞争力的关键。

二、强化农村信用联社管理的发展对策

(1)强化基础工作,规范信贷管理。农村信用联社应根据自身客户结构和业务量合理确定占比数,公司业务部考虑客户数量及业务量按行业配备客户经理;个人零售业务占比较高的联社,客户经理占比要高一些。基层网点至少配备3名客户经理才能开办信贷业务,新的信贷管理系统将对此规定强制实施。其次,建立客户经理准入、见习与退出机制。农村信用联社应对新进入客户经理队伍的员工必须从事柜员岗位满一年,并进行岗前考试和民主测评,省联社建立考试题库并不断更新,下发各办事处、市联社,各市负责统一上岗考试;实行客户经理见习期制度,上岗前见习至少半年,期间不参加考核,鉴定合格后成为正式客户经理;实行淘汰退出制度,对营销不力、新增不良贷款较多、严重违规等情况的客户经理实施强制退出。再次,建立信贷人员培训机制。农村信用联社应建立完善客户经理考前、准入后及常规培训机制。省联社负责对各市县业务骨干、县级联社高级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各市县每年针对县级联社信贷管理中层人员及客户经理制定培训计划,出台或推出新的信贷制度时,要及时组织培训。最后,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农村信用联社应建立准确分类的检查考核机制,加强对分类的监督检查,贷款分类的准确性将纳入对高管人员的年度履职考核内容,对弄虚作假、人为调整分类结果、分类偏离度较大的要从严处罚。其次,加强培训。省联社将对各县级联社理事长、主任和分管副主任、各市县的风险管理人员进行全面的贷款分类培训,各市县也要尽快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或方案,上半年实现对各层级贷款分类人员培训的全面覆盖。最后,加强对借新还旧贷款的研究和管理。借新还旧贷款分类不准确是导致偏离度较高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对对借新还旧贷款详细调查研究,进一步细化分类标准,加强考核管理。

(2)立足支农,防范风险,优化信贷结构。农村信用联社应在支持种养户、农产品加工、商贸流通等基础上,加大对换代升级、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项目的重点支持,促进全省发展现代化农业。加强与水利、农业等部门的信息沟通,结合当地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积极支持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市场需求适度提高农户授信额度,发展“三农”产业的“大客户”。实现涉农贷款“增幅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幅,占比高于上年”的计划目标。

(3)积极探索,创新信贷产品和管理模式。农村信用联社应加强信贷产品和管理模式创新。尝试办理大联盟下的小联保体,不断丰富联保形式;抓住省政府推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契机,积极探索林权抵押贷款,丰富担保方式;加大新农村建设支持力度,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当发展农民住房贷款。逐步推广“影像系统”、“五大中心”等管理模式,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各级信用联社要积极探索实践新营销管理模式,按照“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创新信贷产品,创新担保方式,增强服务意识和品牌意识,满足市场和客户的需要。

(4)提高风险意识,防控主要风险点。农村信用联社要按照银监会要求加强对平台贷款的管理,确保完成年内压缩计划,并做好风险防控。不得新增平台贷款,对已到期的要坚决收回,不能展期和借新还旧。也不应以县级联社为单位进行考核,年底前确保压缩20%以上的贷款。最后是积极协商,采取重新签订合同或签署补充协议等方式,约定分期还款计划,确定每年两次还本。农村信用联社应密切关注有关房地产贷款的政策变化,落实银监会要求,加强风险预警,审慎新增,防范贷款风险。在国家对二、三线城市连续出台提高首付比例、限购等措施的情况下,济南、青岛等地要特别对房地产贷款占比较高的城区联社贷款风险引起关注。严格控制房地产贷款比重,市区联社房地产贷款占比应控制在15%以内,其他联社不得超过10%,超出该比例的县级联社,年内要压缩到比例以内。通过密切关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全面掌握房地产企业的现金流状况,及时做好风险防范,做到每年两次还本。不得承接大中型商业银行腾退的这类贷款。

三、结束语

本文研究对于农村信用联社以及其他办理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正确认识市场营销环境,制定和实施科学的营销战略,提升营销竞争力和农村信用联社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最大程度帮助我国农村信用联社提高市场定位的准确性,规范信贷管理管理能力,降低风险。

参考文献

[1]傅作勇.成都市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战略探讨[J].西南财经大学,2007.

[2]湖北经济学院村镇银行调研课题组. 村镇银行金融服务营销模式探究――以湖北仙桃北农商村镇银行为例[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11) .

[3]迈大尔.希特,R.杜安.爱尔兰,罗伯物E.霍斯基森. [M]战略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4]刘宝材.农村信用社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思考[J].老区建设,2007,(12):17-18.

[5]侯静.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成为金融市场一支奇葩.中国金融网,2010-1-14.

[6]李百威,刘魁忠.风险管理――银行的核心竞争力[J].财政金融,2008(18).

作者简介:张斌(1972-),男,内蒙古正镶白旗人, 苏尼特左旗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主任,研究方向:农村金融发展。

上一篇:农村金融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下一篇:加强农村信用社管理的若干措施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