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

时间:2022-10-01 10:56:28

浅谈小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言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创造活动。朗读是必须运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做到不读错字,不添字,不丢字,不重复读,不顿读,不唱读。但是,低年级的学生由于知识和经验贫乏,朗读时经常丢字、加字、顿读、唱读等。要克服这些困难,就必须从低年级开始注意激发和培养朗读的兴趣,并且精心指导朗读,注重教会朗读的方法,使学生的朗读能力逐步提高。下面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在工作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激发朗读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教学得良好效果的一个条件。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内在的动力。这一点,对于低年级学生显得尤为重要。怎样激发学生兴趣呢?首先,充分利用教材优势,激发学生兴趣。低年级有许多课文故事性较强,内容生动有趣,语言活泼,在配有连环画式的插图,这就使学生对课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如教《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我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听录音,学生们被优美的意境所感染,好像自己就是小壁虎,在爬呀爬。其次,为孩子们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进行课堂表演,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文中聪明的乌鸦,可爱的小猴,勤学的小白兔,都是他们乐于与表演的对象。这些形象促使学生对课文产生表演的欲望,从而激发他们朗读的兴趣。如教《要下雨了》一文时,为了让学生融入到故事的情境中,我让小燕子、小白兔、小鱼、小蚂蚁戴上各自的头饰,边朗读边体会说话时的语气、动作、表情,再把他们表演出来这样学生越读越有动力,越表演越有劲头。再者,我班每周还进行“朗读”、“背诵”等比赛活动,有学生代表组成评委,给学生的朗读、背诵打分,发现好的及时表扬,在班内形成组与组,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机制。还为学生朗读进行录音,让他们自己听自己的朗读声,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二、精心指导朗读

朗读,对学生来讲,是语文课上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对教师来讲,是一种重要

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朗读。首先,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不仅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有巨大的作用,而且对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有直接的影响。“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教师动之以情的范读定会拨动学生的心弦,产生“老师为什么能读的这么好?”的念头。这是老师不失时机的告诉学生,想想自己的生活经验,把自己换成文中的一个角色,试着入情入境,就能感悟出读书的语气、表情来。如:读《胖乎乎的小手》一文,妈妈下班回来,看见画,笑着说:“这胖乎乎的小手给我洗过手绢啊?”读这句话时,想一想,你自己帮妈妈干完了活,妈妈是怎样表扬你的?是不是眼睛笑眯眯的,嘴巴合不拢。听了妈妈表扬你的话,心里是不是美滋滋的?想好以后,再来读这句话时,就会笑容满面的读出夸奖、喜爱的语气来。

三、注重教会朗读方法

掌握朗读技巧是实现朗读目的的重要手段。我在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收效很大。

(1).吐字要清晰,发音要准确。这是朗读的起码要求。

(2).确定朗读的重音。朗读时为实现朗读目的和表情达意的需要,强调突出某些词语。如《秋天》片段:“天那么高,那么蓝”,重音落在“高”和“蓝”上;“高高的蓝天上飘着几朵白云”,重音落在“蓝“和”“白”上。“稻子熟了,黄澄澄的,像铺了一地金子”,“一片片黄叶从树上落下来”,重音落在“黄”上。蓝、白、黄是秋天的色彩,又是秋天的特征,朗读时适当予以强调,好像用声音的画笔画出了一幅秋天写意图,会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

(3).适当的节奏。言语表达上的轻重缓急、快慢等形成就是节奏。如《乌鸦喝水》一文中“瓶子里有水”,朗读此句时要显示惊喜和欢跃,正是这五个字包含的内容,才有可能使乌鸦摆脱口渴之苦。读时节奏要快些,说明乌鸦看见瓶子及发现瓶中有水的视觉的连贯性,以及乌鸦当时的急切心情,“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的放进瓶子里。”此时乌鸦满怀着对成功的憧憬,故此举要用充满希望的口气放慢语速去朗读。只有这样读者才能被乌鸦急切的心与关注的神所感染。

(4).语调的处理。语调就是声音的抑阳顿挫,它以文章的思想和情感为依据,和文章的内容密切相关,有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就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调。语调主要有四种:平直调(陈述句一般都读此调)、上扬调(疑问句和部分感叹句一般读此调)、曲折调(表示嘲讽、反语、暗示、双关等)、降抑调(表示肯定、坚决自信话语结束等)。恰当的处理语调,会有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如《乌鸦喝水》一文中,乌鸦发现了水后,情绪正处于兴奋之中,却又被新的烦恼所困扰,一个转折词“可是”显示出乌鸦的心绪有了180度的大转弯。乌鸦的失望和焦虑正包含在“可是”之中,故朗读此句时,需要降调处理。而下文的“水不多”、“瓶口又小”“喝不着水”使得乌鸦的失望和焦虑的情绪逐步加深。所以朗读时,语调应渐显上扬之势。“怎么办呢?”乌鸦自问,朗读时可用曲折掉。这样就将一只急于解渴而又不知所措的乌鸦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5).朗读中的形象感受。由于作品中的词语,概念会引起对客观事物的感知、体会和思考,“感知于外,受之于心。”这种感受来源于作品的形象性。朗读中要使作品中的情、景、物、人、事在朗读者心中活起来,就像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一般。如《精彩的马戏》一文中描写猴子爬竿时这样写到:“猴子穿着衣服,打扮得像个小孩。他爬到高竿顶上,在上面倒竖蜻蜓,一双圆溜溜的眼睛,好奇地瞅着观众。”朗读时我们不能仅仅为了读课文而读课文,而应该是在观看一场精彩的马戏,真切地看到猴子爬竿时那顽皮的姿势和滑稽追人的表情。

总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艺术化的评价方法,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让无声的文字变成动听的语言和绚丽多彩的画卷,不断进入读书带来的奇妙境界。

上一篇:情感教育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下一篇:浅议如何教好历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