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职业指导创新模式探讨

时间:2022-08-30 01:57:43

高校职业指导创新模式探讨

摘要:伴随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政策性就业指导模式逐渐为全程化、个性化职业生涯指导模式所取代。本文通过探讨高校职业指导的创新模式,旨在发现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新路径。

关键词:高校;职业指导模式;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2-0044-01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07年全国大学生毕业生总数为495万,2008年为559万,2009年610万。在社会职业岗位没有显著增加的情况下,毕业生人数的激增造成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同时也给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本文旨在通过职业指导模式的创新研究,探索出一条能帮助大学生有效管理自己的职业生涯,获得终身教育能力的职业指导新路径。

一、高校职业指导的内涵及意义

1、职业指导的内涵

“职业指导”这个概念起源于1908年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帕森斯撰写的《选择职业》一书,他的人职匹配理论是最早出现的职业指导理论。职业选择的三大要素:(1)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态度、能力、兴趣、不足和其它生理、心理特征:(2)了解职业成功所需的知识、技能、发展机会和前途:(3)将上述两个条件均衡地匹配。帕森斯的理论精髓是在了解自我、了解职业的基础上的人职匹配。人职匹配理论至今还影响着职业管理学和职业指导理论的发展和实践。

2、职业指导的意义

大学生职业意识薄弱、就业能力不足,求职技巧欠缺、择业期望值过高或过低,对就业前景存在渺茫或恐惧心理等,成为当前大学生就业中比较普遍的现象。因此,高校开展全程化、个性化的职业指导工作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但有利于促进学生很好地实现人职匹配,也有助于用人单位选择理想的人才,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高校职业指导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在国内,我国高校职业指导正处于由传统的就业安置为导向的就业指导模式逐渐向全程化、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辅导模式变革的转型期。传统就业指导模式只是实现了人与职位的简单“结合”,很多大学生抱着“先就业再择业”的想法而匆忙就业,没有很好地实现人与职业的完美匹配。面对现实情况,各高校逐渐认识到,职业指导应充分重视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和心理发展,高校的职业指导应将以就业安置为导向的就业指导模式转向全程化、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辅导模式,以指导大学生应对在大学期间乃至整个职业生涯发展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

三、高校职业生涯指导模式的创新

高校职业生涯指导包涵两个层面:一是以满足个体需求差异为导向,根据学生个体的个性特点,帮助学生自我认知、职业认知,并通过职业生涯设计,形成恰当的职业定位。二是以满足群体职业需求差异为导向,根据学生不同学历、不同阶段、不同专业、不同发展目标及其他特殊差异群体,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择业策略、求职技巧、职业信息预测、就业政策等个性化指导。

四、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创新举措

1、完善职业指导组织机构

该组织机构除完成现在的工作职责外,还要随时开展一对一的职业心理测试,帮助大学生全面了解自己,鼓励学生发展职业能力与特长;系统了解行业、职业信息和社会环境,依据个人特点和就业政策进行自我定位、职业决策,并做好角色转换与社会适应。

2、建立专业化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等校缺乏专业化的专、兼职职业指导教师队伍。笔者认为,建立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职业指导队伍,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对现有的职业指导人员进行专业化、职业化的教育培训,组织开展工作交流和理论探讨,尽快提高目前职业指导人员的业务素质,鼓励他们走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发展道路。

3、将职业生涯规划作为职业指导的核心内容贯穿大学生活的全过程

全程化、个性化的职业指导就是要把职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四年教育的全过程之中。对大一新生,在入学之初就要开展成才教育,主要指导他们如何适应大学生活,系统介绍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以及职业对人的要求等,帮助他们了解所学专业的知识结构、发展前景、就业形势,培养职业意识。对大二、大三学生,引导他们建立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学会自主学习,广泛摄取知识,加强社会实践,不断提高综合能力。对大四毕业生,引导他们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及时修正生涯规划,确立合理的职业目标,并进行求职、择业训练和职业角色的顺利转换,优化就业心理坐标,顺利实现自己的求职理想和目标。

因此,高校职业指导机构一方面在加强与用人单位、各级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和公共职业咨询机构的联系的同时,还需要通过多渠道广泛收集和掌握市场的人才需求信息,对其进行理性分析,并将预测信息提供给学生,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沟通搭建多层次的实用信息平台,作为学生择业的有益参考。另一方面,高校职业指导机构还应加强对本校毕业生的跟踪服务,获取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评价,进而为适当调整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提供参考,从而更好地实现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

参考文献

【1】 张毅芳. 高校职业指导的现状、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J). 思想教育研究,2009(6).

【2】 魏俊玲等.加强高校指导工作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

【3】 陈纯. 浅析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与创新(J).科技创新导报,2009(32).

【4】 程灵.从职业指导到生涯辅导:欧美高校的就业指导及启示(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8(1).

【5】 唐文红.对高等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探讨(J).高教论坛,2006(5).

【6】 王军.高校职业指导课程体系的设置与优化(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5卷)4.

上一篇:读国学经典 育道德人才 下一篇:浅谈体育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