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教多学”带给我的思考

时间:2022-07-17 02:29:17

“少教多学”带给我的思考

今年暑假我学习了《新加坡教育制度概况》、《迈向投入型学习―少教多学新概念》等文章,让我对新加坡的教育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他们的“少教多学”教育理念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借鉴的。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曾在国庆群众大会上演讲时强调:我们要少教一点,让孩子学多一点。成绩不是生命的唯一大事。学生可以在学校学习到很多别的生活上的事物。新加坡前教育部长尚达曼也曾说:少教多学是呼吁教育工作者让学生投入学习之中,为他们的将来做好准备,并非为了测验与考试,质量是少教多学的核心精神。新加坡教育以“重思考的学校,好思考的国民”为愿景,着力把课堂从以教师为主体的“多教”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学”,鼓励教师与学生产生更多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新加坡教育部在2005年删减了10%到20%的课程,以便学校根据学生需要,配合学习能力,制定校本课程。

一、教师如何才能“少教”

夸美纽斯在谈到自己的教学理想时说:“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那么作为教师应如何去做呢?

1.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首先要备教材,上课前不仅要全面的阅读教材,还要深刻地研究教材,对教材内容了如指掌,并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合理增删,使所教内容符合学生的现实需要与发展水平;同时还要备学生,充分的了解每个学生,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设计教学,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教学的难易程度,使自己的教学真正适合自己班级的教学,也能使班级里的学生得到真正的发展。

2.课堂中教师要积极投入

少教多学需要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老师真正的心中装着学生,从学生出发,使学生真正乐学,从而乐于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从而喜欢独立思考,喜欢自主探究,喜欢与人合作,真正在师生互动中实现最优发展。特别是当学生出现不合节奏或其它情况时,教师一定要用饱满的情感来激励他们,让他们敢于面对困难面对挑战,战胜自己克服困难,最终收获成功,哪怕只是一点点的成功,但对于学生来说,却是最大的幸福,最大的快乐。我们教师要做到积极的情感投入,不让每一位学生惧学、怕学。

对于有些课知识点比较多,老师更要用饱满的热情积极投入,以感染学生的情绪,带动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大胆去尝试去探索,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愿望,培养学生爱提问、爱思索的习惯,如果加强质疑追问,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究愿望会更加强烈。所以让我们用激情唤起学生的动力,使每次的课堂都充满生命的活力。

课堂中只要我们老师积极地投入,学生的知识就能得到巩固,情感就能得到丰润,能力就能得到落实,所以让我们在有限的课堂中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作用。

3.给学生更大的空间

观察我们的课堂,似乎对学生永远是有那么多个“不放心”,总是担心学生是否明白,是否清楚。似乎什么内容都要讲,唯恐哪里少讲了、漏讲了,课堂往往会演绎成教师的个人讲演。实际上,学生所知道的比我们预想的要多的多,我们仔细观察学生,分析学生,考虑一下他们的真实水平,你会觉得也许稍稍放手会更好,会有很多精彩的画面呈现。因此,在少教多学理念指导下的课堂需要我们认真分析,进行内容筛选,精简掉不必要的提醒,精简掉不必要的指导,精简掉不必要的介入,精简掉不必要的干扰,给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与选择权,给学生创造更大的空间,让学生投入静思默想的空间,在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也将会获得更多的收获。

二、如何实现“多学”

教的少怎么还能让学生学得多呢?这种教育理念有一个框架,他们就像五个花瓣,而花蕊就是投入型的学习,有个教学法的合理运用、给学生提供了有意义的学习体验、创造了一个有利于激励学生学习的环境氛围、学习有价值且和学生相关的学习内容,通过有效的评价体系,促进了学生的投入型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引路人,给学生提供一个探究学习的平台,通过学生的情感投入、认知投入、行为投入,使学生真正的学进去,并且学的有效。

要让学生多学,教师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来设计、调整教学的程序,以使教学更切合学生的需要,适合学生的发展。具体地来说,“少教多学”即对学生的学习少干预,让孩子们有选择的自由。落实到教学中,就是“小立课程,大做功夫”,即在教学中讲授的内容要尽可能地精简,而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进行大量的活动和自主学习,力求使教程简短,学程扩展。在教学中要追求“精”而不是“广”,不做无用功,要特别注重基本学习方法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通过教师的肯定和帮助,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让每个学生都是乐观的、自信的,乐于学习、敢于接受挑战。

因此可以看出,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对待学生要充满激情和爱意,给他们充分展现自我的空间,不能扼杀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更不能因为教育而抹杀学生的个性,这就是教育的一种境界。那么,我们离这种境界又有多远呢?

上一篇:积累――孩子成长的翅膀 下一篇:情感教育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