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

时间:2022-10-01 08:54:06

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如何使“教”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从而做到教师少教,学生多学,教师不教,学生会学,使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呢?笔者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以生为本,把质疑问难的权利还给学生

生本课堂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只有“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才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也才能最大程度发生共振共鸣;只有把学生当作学习任务的“首要责任人”,教师由教的“控制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共同体”时,“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才能实现。因此在课堂上应该为学生创设自主质疑的空间,让他们在质疑问难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感受成功的愉悦。

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表面上也重视学生自主质疑,在教学预设中也有这样的环节,如“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但这样的质疑往往流于形式,走过场而已。真正的问题还是教师提出的,然后学生的读书、交流都是围绕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学生的回答也是顺着教师的启发,往教师预先设计的一个个圈套钻。

我就曾听过一位教师上《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

教师在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后,让学生自选伙伴组成海面风光考察队,海底、海岛生物考察队。考察什么呢?教师出示以下问题:西沙群岛的海面为什么会五光十色?海底、海岛各有哪些生物?接着学生接二连三汇报考察结果。课堂气氛很热烈,效果似乎很好。课末教师似乎随便问一句:学了课文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没想到一生站起来说:教师你让我们考察的这些问题都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但我很想知道的是:为什么海水有深有浅,海面的颜色有不同?西沙群岛的海里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鱼,海岛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鸟?”那位教师一愣,显然这是他没有考虑到的,随即敷衍道:“这些问题我们课后再讨论吧。”

书中明白如话的内容让学生煞有介事地去探究,而真正来自学生的问题却被忽略了。这样的课堂无疑是在浪费时间,浪费生命。是“裸的教育假象”,虽然是严肃认真的却是徒劳的努力。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质疑打破了思维的平衡状态,出现活跃的不平衡,从而激发学生寻求一种新的平衡。学习成了学生自主的、内在的需求。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实践证明,让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要比我们告诉他们一个真理还重要,还要有价值

二、以生为本,把默读思考的时间交给学生

生本课堂教学过程要求教师尽量减少对学生学习时间的占领,把学习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生产”知识,只有学生自已“生产”出来的浸润着学生聪明才智的获得才是有生命的,才会产生刻骨铭心的记忆。这是生本课堂教学生成的重要标志。

但是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不少教师片面追求热烈的课堂气氛,把阅读简单地与朗读划上了等号,读得热闹非凡,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课堂上给足学生默读思考的时间。或者刚刚让学生默读思考,还没安静几分钟,就被教师迫不及待地打断,开始了此起彼伏的讨论和纷纷嚷嚷的朗读。刚刚启动的默读思考就这样灰飞烟灭了,变得“热闹”了,变得“生动”了。教师截断了学生的思维空间,牵着学生的鼻子直奔“标准答案”。这样的默读只贴上了一个“讨论”的标签,却抛弃了课堂默读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所在。

有效的感知性默读是需要时间的。默读一大段、一篇课文,一般要三五分钟。若要边读边查,边读边思,边读边画,真正做到自悟自得,那就要若干个三五分钟。学生默读课文,是教学的基础,离开了这个基础,课堂的讲解、问答、议论等,不过是一种走过场而已。

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需要书声琅琅,需要热烈讨论,更需要潜心的默读思考,需要教师“耐得住寂寞”,让学生积极营造静谧的默读思考空间。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静静地读,静静地想,静静地圈划批注,让学生从书面符号中获取和转换文本的信息。当然这时教师虽基本保持沉默,却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维,并做简要的观察记录,做到心中有数,为引导点拨做充分的准备。

三、以生为本,把平等对话的舞台留给学生

生本课堂首先是营造了浸润着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因此教师要转换角色,从“知识的神坛”上走下来,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组建起“学习共同体”,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探讨。这就必须打破教师的话语“霸权”,使儿童拥有话语权。但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学生不连贯的,或是答非所问的话语被教师“挥手制止”,改由教师代言或者请其他学生“帮忙”的现象并不鲜见。看似教师劳心劳力,但其实剥夺了学生的话语权,学生不能融入属于自己的课堂。为了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呼唤学生主体意识的回归,学生需要拥有课堂教学话语权。

毕竟文本解读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我们在研读文本时首先就应考虑学生的需要。考虑到学生是一个不成熟的读者,他们的经验、认识与文本意义还存在差距,因此他们的阅读感受也是处于一种“浅阅读”状态。这就要求教师能真正“蹲下来”,从成年世界、成年情感、成年逻辑转变到儿童意识、儿童情感、儿童思维,以学生为起点,做学生的知音,拥有一颗童心,以儿童的审美与体验形式走进文本。毕竟文本解读,最终是为学生服务。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少一些喋喋不休,少一些独自抒情,多一些积极地旁观,多一些用心倾听。教师只有真正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真正欣赏学生的独特见解,教学才能焕发出新的活力。让课堂成为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让阅读教学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真正实现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学习语文成为一种美的享受。

生本课堂是学生生成长的地方。在生本课堂上,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可点燃的“火把”。

上一篇:学校管理 不妨添加点情感 下一篇:如何抚平孩子的伤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