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备课

时间:2022-10-01 07:45:16

谈谈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备课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新一轮的语文教学改革,正悄然而起。广大语文教师努力学习新课标,同时又进行了有力的探索。怎样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何让学生喜欢语文,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把新教改精神体现在教学中,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备课中,我曾成功做过以下几点尝试:

一、围绕备课重点,重视过程与方法

一年级的识字教学的改革,由原来的一学期的350个字扩大到了500个字,而一堂课要认识的字也有十五六个字,要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全都认识,且会写其中的七八个字,真是困难重重。既然一年级重视的是识字教学,我把备课的重点也放在了掌握识字方法,提高识字能力上。首先是查阅资料,找找都有哪些识字方法,如图像法、记笔顺法、以旧字代新字法、换偏旁法、形近字比较法等等,另外,还了解提高识字兴趣的方法,做到心中有数后,就把这些教学方法贯穿于备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注意所用的语言是启发性的,而学生对于教师所出示的问题可能怎样想,会有几种说法,或者是可能出现的情况等等这些放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去。同时,在把识字的方法放手给学生时,学生只要说的有道理,只要适合学生的记忆就可以给予肯定,把这些放在备课中备注栏目,把当时设计这一教学思路的想法、意图也及时写在备注栏目,让我在教学前参考时,不仅对当时的设计意图一目了然,提示了自己最初的想法。同时,也可以结合新的情况及时加以灵活运用,丰富了我的课堂教学。

例如在备《家》一课时,针对开学才两个星期,学生认字不多,且本课又有很多词组,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教师的教学过程:找出你认识的生字朋友,读给你的四人小组同学听。而学生学习的过程则是:学生四人小组互相学习字音;把不认识的生字朋友画下来;集体交流已认识的朋友;提出不认识的朋友请全班帮忙解决;而备注则是注意指导小组学生互相学习;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寻找适合学生自己的识字方法加以肯定;针对学生可能读错的音如zu和zhu及时加以区别。

二、精心设计教师的“导”,强调学生的“学”

一节语文课,串讲串问,已不能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已经远远落后于现代教学的步伐和时展的要求。而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则是遵循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需求,主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因此在备课过程中精心设计教师的“导”,加强学生的“学”的过程犹为重要。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鼓励了其想象、质疑、发现和创新,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

三、学会“开放性、创造性”的备课

随着科技的发展,备课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需要。所以我每位教师要学会“开放性、创造性”的备课。

首先,教材善用,多些调适。要依据课改精神和《课程标准》,灵活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要善于依据学生的情况,时时对教材作选择性调整,多增加一些有用的内容。只要能把自己想教给学生的方法、思想、价值观等巧妙融于其中的教材,就是好的教材。

其次,设计灵活,多点空白。课堂上的情形是千变万化的,如果我们只准备单一方案,是不够的。我们要尽量多设计几套教学方案,为课堂上的灵活运用作好准备,这样才能发挥出备课的巨大作用。当然,这些方案是不一定写在备课本上的,可在自己脑中“预演”一下,以应对“不测”。同时要注意,我们的教学方案是需要一贯性的,不要让学生难以适应,进而影响了教学效果。要在稳中求变,如诗歌一般,要有空白美,空白的地方就是我们联想和想象的地方,也就是我们灵活处理的地方。

再次,形式多样,别具一格。除了写在备课本上这种通常做法外,还可备在课本上,备在优盘上,电脑中,甚至是纸片上,哪种形式便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就采用哪种形式。备课形式除了老师独自一人外,还可以采用集体备课和学生参与备课等形式,增强交互性,真正让我们的备课实用和有价值。并在实践总结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备课特色。

四、善于“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备课

在以个人电脑、网络技术和多媒体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技术革命的出现,为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物质基础。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互联网、学校远程IP教育网的开通以及越来越完备的电子备课系统的出现,为我们的备课提供了不少的便利。我们可以利用这声、光、色把我们难以实现的实验,在一堂课内得以很好实现。各种各样的素材纷纷呈现,实现了许多“不能言传,只能意会”的梦。网络上同行们的优秀课件,优秀教案,是我们无声的老师。我们可以共享这无穷尽的备课资源,来提升自己的备课水平,缩短自己的备课时间,为自己,更为学生提供了不少“方便”。

五、及时小结,不断提高

课后小结也是备课中比较重要的环节之一。一堂课下来,肯定有可取之处,针对当时备课的初衷,或者在教学的环节中有什么新的情况和问题,课堂中又是怎样灵活机动的,都可以作为课后小结写出来,这对于今后再教这一类型的课文都无疑是一个有利的帮助。

在备课中,有时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如备课的内容与授课时的学生表现不能一致,所设计的教案往往在课堂中难以发挥其实效性,因此这不仅需要有及时的总结、反思,更多的还有教师的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是课堂的参与者,也是课堂的调控者,更是一堂课的灵魂。

上一篇:记忆中的“黑白配” 下一篇:谨防课堂阅读的“边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