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生事务管理队伍及对我国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启示

时间:2022-10-01 05:10:48

美国学生事务管理队伍及对我国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启示

[摘要]文章分析了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的特点,提出对我国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建设的启示:树立生本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凝练专业方向,强化学科支撑;坚持准入机制,确保选聘规范;完善激励政策,制定保障制度等。

[关键词]学生事务管理 学习型辅导员 队伍建设

[作者简介]周敏(1982- ),女,湖南长沙人,扬州大学学生工作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江苏 扬州 225009)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9

我国的高校辅导员制度最早始于1953年的清华大学,随着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辅导员制度在不断改革创新。但同时,高校辅导员队伍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矛盾也越来越凸显:一方面,社会转型、高校扩招、学生就业困难等一系列问题使得学生工作的压力和挑战不断增大,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学生素质的要求进一步提升,这也使得目前辅导员队伍存在的专业性不强、整体素质欠缺等矛盾更加突出。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建立学习型社会的需要,也是全面提升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的需要。如何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学习型辅导员队伍,是摆在众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美国学生事务管理队伍的主要特点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改革创新,已成为一个职能明确化、工作专业化、人员职业化、研究学术化的专业领域。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专业化和职业化的特点越来越明显。

1.职业定位清晰。美国学生人事管理者协会对于学生事务工作有着明确的定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促进学生的学习;二是帮助学生进行学术和职业的定位,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三是提供各种服务与支持以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这三项内容均从学生学习成长和生活的需求出发,通过促进学习和生活两方面的有机融合,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我国辅导员制度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同,美国的学生事务管理偏重于学生主体性训练和培养,而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格训练和公民素质的培养过程之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2.从业要求和职业分工严格。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已经成为一种职业方向,从业人员的从业规范要求非常明确。首先,从职级水平来看,可以分为初级工作者、中级管理者和高级职员三种情况:具备心理咨询、职业指导、学生事务实践、学生发展等方面的硕士学位是申请初级工作者的必备条件;中层管理者则必须拥有相关领域的博士学位;高级职员除具备上述条件外,还特别强调其丰富的学生事务管理实践经验。其次,从工作内容来看,美国高校辅导员分为心理辅导员、职业辅导员、学习辅导员、生活辅导员等多种类别,分类非常细化,这些辅导员均具有相关领域的硕士或博士学位,专业化程度非常高。此外,聘请优秀的高年级学生担任兼职辅导员,为低年级学生提供学习、住宿、生活等各种服务,也是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特色。

3.职业培训系统规范。由于美国对学生事务管理人员的职业化要求高,因此,在岗位培训和进修方面,美国高等教育为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提供了专业的职前培训和在职进修,且具有规范的格式和程序,培训内容务实,培训形式灵活,培训效果明显。比如美国学校心理咨询人员的培养是以“科学家—实践者”模式为主,注重研究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要想成为学校心理咨询人员,必须进入美国学校心理学家协会和美国心理学会认可的学校心理学专业学习,并取得博士或硕士学位,持有资格证书,同时还要选修一些相关的专业课,以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知识结构。这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对学生事务工作者的专业化、职业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除了组织上岗和日常培训外,其他培训一般由专业协会组织。美国高校相关协会组织规模各异、各有侧重,其中规模较大和颇具影响力的主要有美国学生人事管理者协会和美国大学人事协会。

4.职业激励和职业发展的制度安排科学。美国高校注重环境的激励作用,高校会积极营造一种蓬勃向上、锐意进取的工作氛围来激发团队成员的各种素质和综合能力。学生事务人员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能力,在关键时刻帮助学生发展,在工作和生活中与学生结下友谊,这些广泛的人脉资源对学生事务人员是一种有力吸引。另外,学生事务管理包含的工作内容丰富,涵盖面广,为从业人员提供了广阔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如喜欢财务管理的人员可以从事学生财政援助、资助贷款等方面的工作;热衷于学生活动的人员可以从事学生活动的组织和协调工作;有意于研究高校学生心理行为特点的人员可以从事心理咨询服务工作。不管学生事务工作者拥有什么专业背景,心理学、教育学还是社会学,在这一领域中都有用武之地,而且随着工作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会提供更多的进修和深造机会。美国高校鼓励学生事务工作者参加地区及全国性的职业协会会议、专业交流活动等,并在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另外,很多高校还为员工及家属提供了更多的教育机会,所有这些都构成了一个有效的激励环境。

二、对我国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启示

1.树立生本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在我国,“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而学生是高校的主体,因此,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然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但由于传统观念的长期影响,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的主体地位很大程度上没有得到体现,学生作为被教育、被管理的对象而存在,辅导员过多地陷于日常事务性、管理性工作,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发展性教育,弱化了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职业指导、学业引导等方面的服务职能,由此进一步深入,辅导员学习提升进步的空间就会受到限制,学习动力减弱,学习时间也得不到保证,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就会成为空谈。

2.凝练专业方向,强化学科支撑。科学不是经验的积累,而是对规律的把握。高校辅导员工作要成为一门科学,必须有相应的学科专业作为依托。凝练专业方向,加快学科建设势在必行,这是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基础。随着知识经济和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当前的学生工作迫切需要向人性化、服务型、专业化、职业化的模式转变,必须有一支相对稳定、素质全面的学者型、专家型队伍去终生从事这一职业,才能够满足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培养这样一支队伍,必须从学科和专业建设的层面入手,使学生事务管理成为一门专业,并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学科体系和从业人员晋职晋级规范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所在。我国高校辅导员工作在过去近六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得不到人们的充分理解和重视,社会普遍认为辅导员工作就是处理一些事务性、琐碎的事情,对学生进行日常教育管理也没有什么专业性可言,辅导员对于学生成长成才无足轻重。造成这种认识的主要原因还是没有相对独立和完善的专业学科支撑,辅导员队伍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辅导员的选拔聘任、培训进修、职业发展、职称评聘、社会认可等问题很难纳入规范渠道。这个问题不解决,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就很难实现。

3.坚持准入机制,确保选聘规范。严把入口关,确保辅导员的选聘制度规范化是建设学习型辅导员队伍首先要考虑的问题。第一,严格把握选聘标准。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因此德才兼备是首要原则,对辅导员的学历、专业、能力素质、道德品质等都严格要求,以保证辅导员工作队伍的高质量水平。第二,严格执行选聘程序。要成立专门的选聘辅导员工作领导小组,面向社会公布招聘信息,对应聘者资料进行严格审查,公开初试、笔试和面试等。应该着重考察应聘者的专业知识技能、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管理协调能力等能力特征,以及性格、态度等方面的个性特征,最大限度地实现人职匹配。

4.完善激励政策,制定保障制度。如何极大的调动广大辅导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将学习内化为自身的要求,这是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制定合理有效的激励政策和保障制度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高校可以从职务晋升和工资待遇两方面入手:在职务晋升上实行行政和专业道路的双轨制,对于有较强学术科研能力的辅导员,学校要支持他们往教学研究方向转型,而对于综合素质全面、能力强且意愿从事管理工作的辅导员,则转向党政管理干部。在待遇上可以根据其工作经常要加班、强度大、电话多等方面的特殊性额外予以特殊补助。这种激励和保障机制一方面可以极大地调动辅导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根据工作需要自觉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在辅导员对自身的职业发展前景有清晰认识的基础上,有利于整个辅导员队伍的健康良性循环发展。

5.强化学习培训,提升专业技能。学习型辅导员队伍不仅要政治素质过硬、工作热情高,还应系统掌握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及学生事务、职业生涯辅导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使学生工作队伍从“事务型”向“专家辅导型”转变,从结构上优化管理队伍。一般而言,想要成为某领域的专业人员,都要经过较长时间的专业性培训和系统训练。因此,健全和完善高校学生工作人员的培训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要确保每位工作人员在任职前和任职过程中都能接受足够的专业培训和进修,不断提高其专业化水平,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发展需要,提升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方面,上级主管部门要为辅导员提供充分的培训和进修机会。一要完善规章制度建设。辅导员作为高校师资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将其培养纳入学校整体师资培养计划,对辅导员的培训经费、培训课时、培训内容、培训形式等都要有明确的意见。二要注重各个环节的培训进修工作,包括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脱产培训,鼓励辅导员积极报考思想政治教育等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以此提高其专业化水平程度。另一方面,学生工作从业者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思考问题,拓宽思路,钻研业务,自觉地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6.构建研究机制,搭建学术平台。要积极制定政策,鼓励辅导员紧密结合学生工作的实际需求以及新时期学生工作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有效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为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搭建平台。一要加强理论研究。借鉴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研究经验,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实际,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形成中国特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和理论体系,指导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积极发展。二要加强专业协会的建设。通过专业协会的活动团结凝聚全国学生事务人员,使得他们的专业归属感不断得到强化,并定期举办学术会议、研讨会、学术沙龙,出版发行论文、专著及评比交流,着眼不同时期的学生管理工作重心,指导相关人员开展学术研究。美国鼓励所有学生事务人员都参加专业协会,专业协会在制定行业标准、学习培训、开展科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三要加强调研与科研,使学生工作把握规律性,提高针对性,富于实效性。以往对于学生事务管理领域的研究是零散的、不系统的,研究成果对实践的指导性不强,因此,应鼓励引导调查研究,大力提倡科学研究,拓宽思想教育、心理咨询、职业生涯辅导、党团组织建设等的研究领域和方向,提高学生工作人员的学术水平和专业化技能,使学生工作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

[参考文献]

[1]秦贝.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研究[DB/OL]. http:///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MFD&dbName=CMFD2009&FileName=2008086510.nh&v=MDM3ODjNr5EbPIR%2BD30%2Bux9nmEx7THbjqxE0FrCURLmfb%2BdsFynnUb/OV127FrOwGNQ=&uid=,2009-01-08.

[2]卢忠菊.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战略构想[DB/OL]. http:///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MFD&dbName=CMFD2012&FileName=1012270350.nh&v=MzIyMDm5n2/nbBcp51a9zVRduhyxvx7Sya%2BRGzyEfg99PrsfZ5hMe0x246sRNBawlEQ=&uid=,2012-03-29.

上一篇:我国职业教育课程价值取向研究的现状与思考 下一篇:基于NYP模式的我国高职基础课教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