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更有效

时间:2022-10-01 03:37:42

让数学课堂更有效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是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需,无处不用数学。”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更是强调让学生在自然真实的活动中去学,去探索发现。那么如何使学生感兴趣,不再觉得数学的枯燥无味呢?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与做法。

一、开发智力——想像数学

有效的数学学习来自于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教师应该为每个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多样化的活动方式。关于猜想,正如波利亚有一段精彩的论述:“我想谈一个小小的建议,可否让学生在做题之前猜想该题的结果或部分结果。学生一旦表示出某种猜想,他就把自己与该题连在一起,就会急切地想知道他的猜想是否正确。于是,他便主动关心这道题,关心课堂的进展,他就不会打盹或搞小动作。”从中我们可感受到:对小学生而言,并非要出现像科学家那样的猜想,凡是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猜想意识的,具有一定合理性的猜测,都可看作猜想,都非常有意义的。可见,猜想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策略。为此,我们在教学数学活动中,教学的内容应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同时把“经历、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列为课程目标中“数学思考”的一项重要内容。

例如,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时,教师出示一个遮住图形的纸,让学生猜测,里面有9格,6格,15格的M个方框,哪个最大?让学生去猜想。这时,学生们跃跃欲试,有的说9格大,有的说15格大……学生经历实验,猜想等数学活动,明自了方格的大小要统一,从而引出了统一的面积单位。这些猜想即激发了学生探索兴趣与求知欲望,又训练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二、兴趣盎然——描绘数学

将数学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起来,从其他学科中挖掘可利用的教学,请保留此标记源来创设数学情景,是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有效策略。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应打破“学科中心”的定势,用“大课程观”的理念将数学教学与其他学科有机地融合起来,“跳出数学教数学”。让学生通过亲自经历,将数学问题迁移到其它学

科上来,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把许多数学知识与美术学科结合,建立数、美模型,充分利用图的形式把数学知识表达出来,使复杂、枯燥的知识变得直观明了,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兴趣及解题能力之目的。

例如,我校教师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半径和直径的区分是一个难点之一,如何分散这一难点呢?教师就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来理解,给学生一条直径的长度让学生画,有的学生画出的圆大,有的学生画出来小。原来,有的学生把直径看成半径来画了。在有趣的画图过程中,就让学生深刻地记住了直径和半径的区别。

学生通过这些直观的画图过程,把抽象的知识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起来,从中理解了数的意义。让学生在“画”中感觉到学习数学有趣味,从而增强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一举多得。

三、乐在其中——体验数学

儿童的天性是好动的,要让他们在活动中运用自己的经验去认识世界,进行探索,丰富认知结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持动态的教育观,并创设活动情境,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主动发展。

例如教学“小数乘法的练习课”时,就可创设一个超市购物的活动情况:教室就是一个“大超市”,四面摆着四个柜台,分别是文具类、图书类、食品类、玩具类,这些商品明码标价,学生分四个大组,每个学生轮流扮演售货员、顾客和监督员,教师巡回指导……几乎每个孩子都能热情、流利地根据自己的购买愿望提出问题,学生不仅没有感到困难,而且还争先恐后地抢着说,我想,这就是生活情境的引入给我们的数学课堂所带来的变化,数学学习不再是枯燥的学习内容的重复再现;最后,营业员还尽职尽责地解答顾客提出的问题。整个过程,学生充满了学习的兴趣,明确了学习的责任,真正的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也正是教师深感欣慰的地方。回过头来想想,如果我没有创设一个花店的情境,没有营业员和顾客的角色的扮演,而只是硬邦邦地把书上的那幅图提供给学生让他们来提问和解决问题,他们的学习表现会怎样呢?也许他们也一样会想出很多问题,写出很多算式,达到练习的目的。但是,他们会学得这么轻松,学得这么快乐,学得这么热情吗?肯定不会。他们只会把学习当成老师布置的一种任务,自己必须去完成的任务。我庆幸自己没有让孩子这么痛苦地学习,我庆幸自己不仅让学生学了数学,还他他们体验了生活。就是教师热情洋溢的几句话,就是几张漂亮的图,就是二个角色的扮演,就把学生带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美好的学习境界。我想信,教师的热情、语言和智慧是一定可以打动学生的。

生动的购物活动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数学知识可以帮助自己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促进数学意识的发展,并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课堂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递延,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融入现实生活中,使我们的教学越加变得春光灿烂。通过对数学问题的文化加工,消除了问题和学生之间的隔阂,使学生与问题融为一体,让学生感受到问题并非是教师要我解决的问题,而真真切切是“我”自己的问题,只有这样的教学,学生才会真正的喜欢上数学。

上一篇:小班化数学作业面批有效策略的尝试 下一篇:山区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