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时间:2022-10-01 03:10:04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关键词】主体地位 自学能力

指导方法 严格要求 积极反思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9A-

0015-02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以学生的“学”为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思想与方法,从而获得数学活动经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21世纪的文盲界定为不会学习的人,由此可见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学时,教师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与空间,通过指导学生科学的自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并在长期的坚持下,使其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从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不仅是当前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手段,而且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一、指导方法,循序渐进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是先天形成的,而要通过教师不断的指导、强化,在循序渐进中得以提升。在自学过程中,阅读是最主要的一种形式,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数学阅读不是让学生走马观花似的去看,而是要边读边思、边读边做,在阅读的同时收获知识与解题方法。教材中很多知识是相互联系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时把握住这些知识的关联点,做到触类旁通;也有一些知识是容易产生混淆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加以对比区分,避免张冠李戴。只有在阅读中进行了有效思考,才能在提高自学能力的同时提高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菱形》时,笔者给学生出示了一组问题,让学生在阅读时进行思考:

(1)菱形的性质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有什么关系?

(2)菱形的性质与矩形的性质有什么区别?

(3)你还有什么发现?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根据定义知道菱形的每一组邻边都相等,这样就可以得出作一条对角线能把菱形分为两个等腰三角形,利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质,第(1)个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即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同时,由定义可知矩形特殊在角,而菱形特殊在边,由此又引起了对角线性质的变化,于是第(2)个问题也迎刃而解,只不过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清。对于第(3)个问题,则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思考后能得到的结论。有的学生看到了两条对角线分成的四个三角形是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并由此得到了菱形的另一个面积计算公式,即菱形面积等于对角线乘积的一半。有了问题的引领和自学方法的指导,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提高。

二、严格要求,学生形成良好自学习惯的保证

要想让一种行为变成习惯,既需要长期的坚持,也需要严格的落实,久而久之才能形成良好的习惯。自学习惯也不例外。如果仅仅提出自学的要求而不去落实,或只是短期的行为,那么学生就很难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在教学时要将自学作为常规化的一项教学活动,体现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并对学生自学的效果进行积极的评价,让学生体会到自学获得的收获,从而更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

(一)成果展示,体现学生自学的实效性

自学的效果是通过成果展示得以体现的,在学生自学后,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进行展示。如介绍自学到的知识,展示自学后的解题,扮演我是本节的“小老师”等,但有一个明确的要求就是不管你展示的多与少,一定要有所展示,不能一无所有。通过展示可以带给学生成功的喜悦,也帮助学生认识了自我,建立了信心,慢慢也就养成了自学的习惯。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分式方程》时,学生在预习之后,笔者对学生说:这节课我们换一种方式,请一名同学来当本节课的小老师,大家看好不好?学生都表示同意,因为是第一次,所以就由课代表先来吧。“小老师”初次上课,一开始还有点紧张,但不一会就调整好了,讲得条理清晰,学生听得也很认真,配合很好。并且“小老师”把整个解分式方程的步骤和要注意的事项都进行了重点的讲解,并做了突出的强调。当堂练习时,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标,临近下课时,笔者对“小老师”的表现进行了表扬,并指出以后还会有更多这样的机会,大家要做好准备,这样学生的自学积极性更高了。

(二)积极评价,激发学生自学的主动性

每一位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良好的评价,积极的评价就像冬天里的一把火、夏天里的一块雪糕一样沁人心脾,让人振奋。在学生对于自学进行了展示后,我们要及时地进行相应的评价。评价以鼓励为主,但也需指出其中的不足,以便使学生能在下一步的学习中得到更好的发挥。这样既能使优秀的学生在得到了老师的肯定表扬后有更高的学习目标,也能使中下游的学生不失面子,体会到自学的重要性,从而更加努力,迎头赶上。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勾股定理》时,笔者给学生出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O(0,0)和A(2,2),在x轴上确定点B,使OAB是一个等腰三角形。试问这样的点有几个?它们的坐标分别是什么?学生进行思考,在作业本上画图、计算。一段时间后,笔者让学生展示结果。其中一个中等偏下的学生说:“我找出两个,分别是(2,0)和(4,0)。”笔者高兴极了,马上赞扬他说:“不错,这两个点确实是,但是好像还不全哟,继续努力,接着找。”这时又有一个学生接着说:“我找出三个,除了刚才的两个,还有(2,0)。”笔者说:“不错不错,大有收获,你又向结果迈了一大步。但好像还有吧?”这时又有学生说:“还有一个在负半轴,是(-2,0)。”笔者再次称赞了该生的发现,同时提醒大家注意找的方法,保证找全找准,并再次对刚才几个学生进行了表扬。通过这样的问题引领并长期坚持,学生的自学习惯自然而然就形成了。

三、积极反思,在自学中发展探究和创新能力

自学数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去看看课本、做做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于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反思,从而领会数学观点、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在提高自学能力的同时实现数学学习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教学时,我们要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感受到反思的作用,体验反思给我们带来的良好效果,从而培养其反思的习惯,使学生在愿思、会思、乐思中收获成功。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也就涉及了对知识本身的再探究,我们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来发展自身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一次函数》时,学生们都能很轻松的掌握上下平移,但是一个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左右平移会怎样呢?”对于这个问题,是笔者在课前没有预设的,因为课本上没有这样的例子,但是学生有疑问,我们就应该把它当成一种资源,指导学生进行挖掘。此时,笔者改变了原来的教学预设,给学生出示了这样的两组函数解析式:(1)y=2x+3与y=2(x+1)+3;(2)y=3x-5与y=3(x-2)-5。让学生分别画出图象并进行观察总结。很快学生就得出了(1)中是向左平移了1个单位,(2)中向右平移了两个单位,并在此基础上反思得出左右平移的规律。

由此可见,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才是学生乐于思考的问题,也是最能激发学生探究意识的问题,让学生在反思中成长,在反思中学习,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也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自学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只有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才能真正实现“我的学习我做主”。教师要大胆放手,相信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在看、说、做、论中得到发展和锻炼,从而推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责编 林 剑)

上一篇:关注小学数学课堂的几个“点” 下一篇:浅谈议论文写作素材的积累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