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指导厚积薄发

时间:2022-10-01 03:02:08

有效指导厚积薄发

摘要:阅读对于孩子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厚积薄发”这是众报周知的道理。而许多家长却惊奇地发现: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的孩子读了不少书,可是为何作文依然不见显著的提高呢?怎样才能把积累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储备,怎么信手拈来地用呢?如果老师关注学生的语言储备,尝试在阅读、积累与运用之间架设桥梁,引导学生将文本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情况又会如何呢?

关键词:语言储备;言语实践;读写结合

面对旅游中见到的美丽景致,我们的大部分学生诗兴盎然却语塞,皆因平时的积累无法弹出。语言干巴是我们的“难言之痛”,我们不奢求像古代文人墨客般信手拈来地吟诗作对,即使面对一片大好景致,我们是欲说还休,却患无辞啊。我们知道,自由表达是语言文字的内化――输出的过程。那么,积累的语言无法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储备,怎么信手拈来地用呢?学生天天在积累,但真正的实效性不够,语言无法真正“内化”。有消化的积累才具生命力,如何做才可“厚积而薄发”呢?

一、创设良好班级氛围,用语习惯在“体验”中养成

浓厚的班级氛围对课堂教学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良好用语习惯的养成更为课堂提供了大量的语言储备。

(一)建立“语言仓库”

1.推荐书目

调动学生养成良好用语习惯的欲望首先就落在指导学生建立“语言仓库”上。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课外阅读的选择上往往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这样收获当然不佳。教师推荐书目则是搞好课外阅读的前提,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学校图书馆藏书和所订报纸杂志;结合教材分期推荐学生阅读的书刊,如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读读《安徒生童话》,学完革命题材课文可读读《红岩》等,这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语言帮助甚大。

2.强调方法

要求学生在阅读完文章以后,自觉地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和其他有用的资料,养成做读书笔记和收集资料的好习惯。在倡导组织学生阅读的同时,要求每一位同学准备一个较好的摘抄本,在精读的基础上将作品中的名言、谚语、短诗;精彩的描写、动人抒情、精辟的议论及精彩的开头、过渡、结尾等分门别类地摘录下来,鼓励他们收集自己最喜欢的,求精不求多,易于记忆,也不人云亦云,以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

(二)盘活“语言仓库”

一定量的积累只有在实际运用中才能成为学生有价值的语言,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才能得到提高,进而帮助学生将阅读中吸收的语言材料进行内化,最终才能把语言文字包含的文化修养转化为自己的文化修养。

1.积累交流

在学生基本掌握阅读的方法以后,要求学生增加阅读量,自己去寻找喜爱的书籍看,并写下《我向大家推荐一本好书》的文章,在周末的好书推荐会上进行交流,开展“好书接力读”的活动,不同性格的学生会选择不同的书籍阅读,交流之后学生就知道了更多的书。有组织地开展讨论会、朗诵会、故事会和着眼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各种活动,有助于扩大学生知识视野,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为自由表达做好铺垫。

2.灵活运用

所谓“学以致用”,就是在学生建立“仓库”的同时,需要创设很多条件让他们相互交流这些语言。如,每天的语文课始开辟“三分钟交流”,遇到雨天、晴天等,有意识地让他们说景色、心情等,亦可交流所闻、所感之事,用上自己积累并加工的语言。学生掌握的语言多了,其交流自然富含“灵性”之语。

二、有效指导课内阅读,让语言在“训练”中充盈

新课标注重课内阅读、读中感悟、读中积累。坚持“一篇带多篇,课内得法,课外受益,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教学思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内化语言,最终获得运用语言的能力。引导学生将书本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让学生了解表达的规律,掌握表达的方法,才会逐渐达到“召之即来,呼之即出”的境界。

(一)“举一反三”地读背结合

鲁迅先生曾经讲过:“必须和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阅读是学生获得作文范例的途径。“胸中万卷风雷动,无端直奔笔下来”,它形象地描述了语言由“积累”到“运用”这样一种最高的境界。

(二)“接二连三”地读写结合

叶圣陶先生指出:“读写是两种能力、两种活动,相辅相成。”教学中要学习借鉴课文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方法,以读促写,以写促悟,达到读写有机整合。

l.读中仿写

多数规范语言的积累源于语文教材。譬如读到文中的排比句时,我引导学生多读,感受它加强语气的作用,再仿写,积累句式。如六年级语文《藏戏》一文,开头的三个排比反问句就是极佳的训练点,可引导学生反复读,使他们感受这种先声夺人的表达特点。当读到比喻、拟人等句式时,通常将它们与一般句子对比、诵读,引导学生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模仿语言进行创作。丰富语言的同时,学生懂得如何用最佳方式表达语言。

2.读中改写

教材中多数课文的遣词造句都很值得学习积累,教师要善于从语言入手,引导学生去品味文中炼字炼意的技巧。如读了《少年闰土》中“雪地捕鸟”片段后,学生结合动作分解和生活再现,体会到了连贯动作“扫、支、撒……”运用的妙处,用词精炼却表达清楚生动。于是,及时让学生用这种表达方法迁移改写打篮球的画面,学生的“抢、跃、瞄、抛、投”“拍、穿、挡、绕”等系列动词组合仿佛使激烈的篮球运动呈现于前,实现了语言表达方法的活学活用。类似的训练多了,学生对写话的畏难情绪也逐步释放,言语不再那么粗糙了。

综上所述,大量积累的实践活动早已熏陶和感染了孩子们的潜意识,不仅打下了规范语言的深刻烙印,而且通过内化成为自己的语言储备。学生的语言越发流畅、生动、感人,对习作也不再那么恐惧了。学生的积淀丰富了,底蕴夯实了,语文素养始能提高。教师一定要有计划地开展、指导言语实践,使厚积而薄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2]窦桂梅.《为生命而奠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7月

[3]张悦红.《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9月

上一篇:苏轼花卉词蕴涵的传统意蕴 下一篇:小学数学体验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