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安全形势回顾与展望

时间:2022-10-01 01:53:49

国际安全形势回顾与展望

为了深入探讨当今国际安全形势对中国国家安全政策的影响,2016年12月17日,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举办了“第16届国家安全论坛暨2016国际安全形势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与会的40余位专家学者就大国战略与全球安全、地区安全的动荡与缓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与应对、中国国家安全挑战与维护等专题进行研讨。会议观点简要综述如下。

大国战略与全球安全

北京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正毅用哲学思辨性的问句“理性主义时代结束了吗”开篇,从世界秩序变革的角度切入,谈到战后国际秩序是我们理性设计的且有四大支柱:核不扩散、制度方面的贸易自由化带来的全球化、资本流动和地区一体化,而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危机与挑战也来自这四大支柱。王正毅教授阐述了理性主义的时代并没有完全终结的观点,但是其受到了意识形态回归、民族主义回潮和国家生存空间竞争的冲击。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副主任唐永胜教授认为,2016年国际军事形势方面军事竞争总体上趋于加强,主要大国高度重视发展军事创新,新型领域成为大国关注的新制高点,军事冲突向政治经济领域的扩散和渗透的效应更明显。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冯仲平副院长以欧洲为着力点分析当今安全态势,通过预判欧洲一体化走势分析全球战略环境,并指出现今最大的安全威胁是恐怖主义和欧洲安全的溢出效应。中国社会科学院倪峰研究员用“雷”字概括了2016年国际局势的震撼,从英国脱欧等热点事件分析出国际政治基本单元内部的变化以最直接、最冲击国际性的方式导致了国际形势的变化。清华大学周琪院长指出,随着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出现了一些对中美关系不利的信号,但是并不意味着其对华政策已经成型。中国需要耐心观察,不要轻易表态和采取行动,以免中美关系滑向不利的方向。国际关系学院林利民教授针对性的探讨了特朗普上台对亚太地区的冲击,认为鉴于特朗普政策的不确定性和世界局势的不确定性,应该“慢慢走、慢慢看”。

在全球安全方面,外交学院王帆教授提出当今中国面临三个重要的战略选择,即群体性崛起、制度性崛起和合作性崛起。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陈向阳研究员从广度、深度、高度、时效度四个方面出发,提出博弈的新概念,认为2017年的整个战略环境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都在上升。

地区安全的动荡与缓和

中共中央党校张琏瑰研究员通过对美朝关系的预测阐述中国继续坚持无核化和不战不乱同时进行的弊端。中国社会科学院杨伯江研究员以日本的国家战略转型为基点,特朗普上台为背景,谈论日本的地区影响力及其将对地区安全带来的影响。中共中央党校高祖贵教授认为2016年中东地区有四个大的趋势――“伊斯兰国”威胁和极端主义威胁、伊朗问题、派别较量和俄罗斯影响力。2017年对于中东地区和伊斯兰世界最大的变数是特朗普的政策。国防大学李大光教授指出在大国博弈之下,叙利亚问题的解决充满艰辛,叙利亚局势对国际安全的走向有重大的影响,同时指出俄罗斯战略与话语权问题,引发对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所掌握话语权的思考。国际关系学院罗英杰教授认为乌克兰危机前景不容乐观,具有长期性且有可能在2017年再次爆发。国际关系学院孙志明副校长从危机研究视角分析朝鲜半岛局势,从形、势两个角度来看“萨德”和大选,朝鲜半岛的局势发展有出现巨大危机的可能性。国际关系学院赵晓春教授认为对于中国如何探索出与东亚合作道路的问题来说面临着现有理论亟待更新和实践上的问题。

非传统安全威胁与应对

对外经贸大学戴长征教授认为,民族主义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思潮或者说至少是给西方世界带来了极大冲击的思想,还将成为西方世界一些政治行动者的纲领和意识形态支撑,这要求我们把现象带入到理论层面的分析过程中。清华大学拉美研究中心陈涛涛主任分析了中国的海外投资前景,谈到发展会是全球化重构的过程,会是使各国政府发挥更大作用的过程,但与之伴随的不确定性也会很高,需要各界共同关注以减少风险。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刘军红研究员从结构性问题、世界贸易增速等方面分析了新兴市场的风险与发展安全。复旦大学黄河教授提出如何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保障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利益安全:其一,可在周边地区提供一些安全类的公共产品,以及打造区域的安全共同体;其二,建立一种风险评估和预警的方案,用一个统一的平台为企业提供服务,同时保护海外资源,建立完善的境外投资保险制度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王亦楠研究员提出需高度重视我国核电监管已暴露出的重大安全隐患,分清核电和核战。他指出要认识到问题,科学决策,不放松安全监管。国家信息中心吕欣研究员将智慧城市建设和网络安全联系在一起,指明了网络安全隐患和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构建智慧城市的网络安全保障评价指标体系是正在进行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国际关系学院周琳娜教授主要从网络安全的角度着手讨论互联网安全、工控网安全和物联网安全,研究的方法主要是案例法。她指出在大数据背景下的信息时代,地缘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气候安全的保障在未来都不可能独立于网络安全存在。国际关系学院王标教授从全球主流媒体数据分析的视角探讨国际关系分析和国际安全战略的制定,她尤其指出构建知识库这一方面应获得重视以使其能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国家安全挑战与维护

复旦大学冯玉军教授分析了国际战略形势的新变化,认为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全球化进程进入了调整的阶段;二是整个国际秩序正在发生重要的转型;三是我们在国际秩序的重构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四是社会分化严重。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王文峰研究员谈到中国未来考验的重点在国内,更多的是一种制度的判断。中国怎么从一个新兴的大国逐渐转型为成熟的大国,这是对中国战略智慧的大考。杭州师范大学施旭教授提出五点建议:第一,中美之间尤其是高层将领必须对国家军事战略进行仔细分析;第二,学界要分析国防军事战略里面的矛盾性、差异性、复杂性;第三,透明度;第四,澄清美国的国家安全利益中包括普世价值;第五,中国的安全观需要学界大量地向世界传播。国际关系学院李文良教授提出中国官方对国家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向好的表述,表现出来的特点是有隐性式研判向显性式研判转变。国际关系学院毕雁英教授分析与评价了中国国家安全法制发展状况,总结为基本上形成了基本法与单行法并立,未来社会应更多地对法律发展给予关注。国际关系学院羌建新教授谈到两个问题:一是对2016年我国经济安全总体形势的谈判;二是指出目前我国在维护经济安全中面临的挑战和安全,并认为总体态势平稳良好,但面临经济风险和金融风险,外部的不确定性也会对中国的经济安全带来非常重要的影响。国际关系学院孟晓旭副教授将2016年中国周边外交归纳为五方面的内容和特点:其一,继续深化大国关系,和大国增进在周边安全一体化上的互信与合作;其二,就周边安全议题,中国在周边和国际场合积极阐释中国的政策和主张;其三,中国坚决反对炒作安全议题;其四,继续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第五,继续倡导亚洲新安全观。国际关系学院张国帅重点谈到中国的战略应对问题,认为亚太联盟体系有继续强化的趋势,中国必须给予重视。

(作者楣际关系学院国际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副教授,感谢尚青青、林航韬资料收集)

上一篇:开放铸就帝国? 下一篇:即便脱欧,也不会根本改变世界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