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中恢复和重塑生态景观探讨

时间:2022-10-01 12:28:33

水土保持中恢复和重塑生态景观探讨

摘 要:建设在满足功能和效益要求同时,也逐步向“工程与人和谱相处”方向发展,建设生态友好型和生态景观型的工程已成为今后工程设计的重要方向。因此,水土保持必须坚持“生态优先、景观协调”原则。

关键词:生态环境; 生态景观

【文章编号】1627-6868(2017)03-0072-03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物质、精神和文化需求日益提高,生产建设项目的工程设计、建设在满足预期功能或效益要求的同时,也逐步向“工程与人和谐相处”方向发展,建设生态友好型和生态景观型的工程已成为今后我国工程设计坚持的重要发展方向。因此,水土保持必须坚持“生态优先、景观协调”的原则,措施配置应与周边的景观相协调,在不影响主体工程安全和运行管理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采取植物措施,必要时还可对主体工程规划布局及设计提出水土保持建议或要求。水土保持既要达到控制和治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目的,同时,要充分用植物措施这一水土流失防治的重要手段,营造具有良好生态景观的工程,起到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的目的。

1.充分利用植被措施重建生态景观

植物措施设计是生态景观建设的灵魂,没有植物生存就难有动物的存在,没生命的景观是死寂的景观。如何将使各类地复绿,并与主体工程设计及周边生态景观相协调,使工程景观与植物景观协调,是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计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设计必须坚持以下的理念。

(1) 植物措施设计应坚持生态效应与景观效应相结合。植物生长本身需要一个过程,生产建设项目应最大程度地发挥植物的长期景观效应和水土操持作用,同时根据项目建设进度的需要,植物措施既要尽快达到绿化效果,又要满足全过程防治水土流失的需要。因此,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工程与生态和谐理念,充分利用植物的生态景观效应,统筹考虑主体建(构)筑物的造型、色调、景观(包括周边河湖水体、植物、土壤)等,使植物景观与主体建筑景观相协调。应充分考虑植物的外部形态、色彩、季相、意境等合理选择和配置植物种类及其结构,辅以布置园林小品,形成富有内涵的生态景观,并着重突出不同项目和环境条件下的景观特色(见图1-1、图1-2)。

(2) 工程和植物整体设计,提升景观效果。工程措施一般是圬工结构或混凝土结构物,其视觉效果较差,但可通材质、造型和色彩及表层质感优先处理加以改善,也可预留实施植物措施的接口,通过植物措施进行间接改良,实施的渐缩式(阶梯式)空心砖护面墙绿化技术、上挡墙L形种植槽绿化技术和路基外侧悬墙式植槽绿化技术。较常见的还有干砌石挡墙和铅丝网石笼挡墙(在保证安全需求的情况下采用),干砌石挡墙可以在块石间缝隙内墙土绿化,铅丝网石笼挡墙视觉效果好于浆砌石挡墙,也可培土绿化,虽覆盖率较低但也有一定的景观效果(见图1-3、图1-4)。

(3)综合应用景观设计方法,提升水土保持措施景观效果。除微观尺度上提升水土保持措施自身的美观度和中观尺度上加强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和融合;还可综合应用“清”、“露”、“封”、“诱”、“秀”等多种景观手法,从宏观上综合优化提升整体景观效果。

“清”就是清理危体及种类废弃物;通信电缆、输电线及电杆等辅助设施尽量“隐形”布设,使项目区尽量整洁。

“露”就是在景色优美的地段,应注意植物措施的高度,避免遮挡大众视线,或将有碍的建筑物拆除(应综合考虑其景观和经济代价),将美景尽量显露,以便于欣赏。

“封”就是通过植物的高密度种植,或通过构造物造景等对不良景观进行视线封挡,屏蔽不良景观的视觉影响(见图1-5)。

“诱”就是在不良景观无法改造,也“封”不住的情况下,通过人工绿化、造景等手段转移受众视线焦点,降低不良景观的视觉冲击(见图1-6)。

“秀”就是展示水土保持措施的自身美化效果,或通过设置观景台及标志物等展示项目周边的优良景观,提高景观愉悦程度(见图1-7)。

(4)乔灌草合理配置,多种植物相结合,注重乡土植被,降低养护成本。乔灌植物搭配,多种植物相结合,营造生物多样且结构稳定的群落,不仅能够充分发挥不同植物的水土保持作用,最大程度的防治水土流失,同时也能够丰富生态景观,还可降低养护成本。

乡土植物种适应能力强,成活率高且管护容易,应优先选择,当观赏性或者景观要求方面不符合要求时,应根据当地需要适度引进外来种,同时,也要防止侵入性植物给当地带来的不利影响。

乔木树种虽然在树型、根系固土、寿命、经济效益等方面有较大优势,但生产建设形成的扰动坡面,特别是在劣质坡面成林难度大,且乔木林下水土流失难以控制,需要草本植物覆盖地面方能奏效,如南方强风化花岗岩取土场按树林下水土流失严重。因此,采用乔灌树种混播效果更好,如多数公路采用印度木豆、山毛豆、猪屎豆等十多种乔灌树种混播后,群落稳定、水土流失防治效果好,养护成本低。

灌木树种具有更强的抗逆能力,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结构稳定的群落,在弃渣场、取料场、边坡的防护方面有独特优势。市场上商业化草种多为杂交品种,仅生长而不结籽,不能实现自我繁殖更换,4~5年死亡后被当地草种侵占。因此,灌草结合,草种应尽可能选择当地草种,以实现自我繁殖更新,降低养护成本。

(5) 根据工程运行管理要求,优化植物措施配置。不同类型的工程运行管理对植物种有不同的要求,应十分注重树种生物学特性,优化植物配置,满足安全环保的要求。如供水明渠两侧最好种植常绿树种,落叶应不对水质产生较大影响;精密仪器设备厂区不能采用有飞絮的植物;公路两侧有弯道的地方不能种植高大乔木防止遮挡视线;冶炼化工厂应选择种植抗污性强的植物;埋设输油输气管的上方不能选择根系发达的乔灌木等(见图1-8)。

2.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近自然生态景观恢复

通过景观规划及植物措施合理配置设计使生态景观施暴以重建。近年来,又进一步向近自然恢复发展,更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传统的工程追求整齐、光滑、美观、壮观,突出人造奇迹。如河道整治、引水渠等工程边坡修得三面光,呈直线型,既不利于地表和地下水分交换和动植物繁衍,陡滑的坡面也不利于乔木、灌木生长和人、水、草相近相亲。在稳定的前提下,开挖面凸凹不平,便于土壤和水分的保持,有利于植物生长,恢复后的景观自然和谐。排水沟模拟自然植物群落结构的植被恢复方式、生态水沟代替浆砌石水沟及坡顶(脚)折线的弧化处理等,更贴近自然(见图1-9、图1-10)。

从今后发展趋势看,应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工程与生态和谐理念,充分利用植物的生态景观效应,统筹考虑主体工程各景观要素,使植物景^、主体建筑景观与周边环境景观相协调并有机融合,实现近自然恢复生态景观恢复。该理念应在工程总体规划与设计中充分考虑,要利用原植物景观,植物种配置和景观设计应与周边自然生态景观相协调,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京平、田光明.生态设计与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

[2]曾大林.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理念之探讨[J]中国水土保持,2004(2)

【作者简介】李学伟,工学硕士,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环境工程、高级工程,现任四会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副院长。

上一篇:老年全身麻醉患者应用七氟醚不同诱导方式的对... 下一篇:翻转课堂模式下非英语专业口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