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工学结合视野下的高职公共英语课程设置

时间:2022-10-01 11:48:20

论工学结合视野下的高职公共英语课程设置

[摘要]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新型模式。高职公共英语课程的改革是高职英语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本文分析了工学结合模式的含义和高职公共英语课程的现状,并且从高职学生实际英语水平、高职学生专业需求、高职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和高职学生就业市场需求四个方面提出了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工学结合 高职公共英语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2-0229-02

一、工学结合模式的含义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强调工作和学习并重,采取校企合作育人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导向,实现理论学习和实践经历和谐统一的人才培养机制。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就是采用学生的课堂学习和实际工作过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未来职业岗位活动为导向,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本、以能力为本,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在职业岗位活动的完成中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是高职公共英语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内容,是实现高职公共英语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主要手段。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建设是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建设的承载体和落脚点,是高职公共英语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核心和突破口。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是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有力保证。因此,作为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公共英语课程设置在工学结合背景下的英语教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公共英语课程的现状

(一)课程内容与高职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脱节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逐年扩大和全国参加高考考生人数的逐年减少,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主要包括四类:普通高中毕业生、三校(中专、技校、职业高中)毕业生、“对口生”和“单招生”。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英语应用能力差,阅读理解能力弱,词汇量少,对词的理解准确度低,自主学习能力差,心理素质低。因此,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内容应与高职学生实际英语水平相符。但目前的课程内容却偏离了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学内容中所包含的词汇、语句、语法和语篇偏难。这就使得本来英语基础就差的高职学生更加缺乏英语学习动机,甚至完全丧失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课程与高职学生的专业需求脱节

目前高职公共英语课程都是传统的学科课程,一方面十分强调英语基础知识,即教学内容侧重于普通英语,然而普通英语突出了语言共核特色,却忽略了在特定情境下同一语言形式的不同语用价值,严重掩盖了不同学生的专业领域对语言运用的特殊性要求,严重违背了高职基础英语课为学生专业课服务的理念;另一方面过于强调英语学科的自身体系,注重理论体系和学术权威,学科本身与学生专业学科的界限分明,毫无相关性,严重脱离了学生专业对英语学科的实际需求。

(三)课程与高职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脱节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英语教学不但要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英语语言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用英语完成未来职业岗位业务的能力,满足社会用人单位对学生英语职业能力的具体需求。因此,高职英语课程需体现实践性和职业性。然而,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依然以理论课为中心,严重忽视了实践课,这就使得课程设置存在着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轻能力的严重弊端,忽略了高职英语教学的实践性和职业性,忽视了高职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四)课程与高职学生的就业市场需求脱节

一直以来,高职公共英语课程体系都是参照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成为本科英语教育的压缩形式。传统的课程体系建设者根本没有对高职学生的就业市场进行认真、仔细、及时的调查与研究,从而无法全面、深入地了解高职学生未来就业岗位对英语技能的需求。具体而言,由于严重缺乏充分的就业市场需求调研,课程设置者无法准确把握学生未来的职业和职业岗位(群)对英语知识与技能的实际需求,更无法确切知道英语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在学生未来工作中的重要程度、使用程度和难易程度。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公共英语课程设置

(一)课程内容应与高职学生实际英语水平相吻合

高职公共英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目前的语言能力、学习能力和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根据著名语言学家克拉申的i+1理论来选择语言材料与高职学生真实英语水平相符合的课程教学内容。在i+1理论模型中,i是指学习者目前的学习水平,1是指稍微高于学习者目前学习水平的语言知识,i+1是指学习者学习新的语言知识后应达到的学习水平。教师在选择课程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应把握好内容的难易程度,既不能过于简单容易也不能过于复杂困难,否则都不能有效地使学生在语言学习中获得有意义的成就感,进而不能更好地促使学生树立强烈的自信心和更有效地培养和强化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具体而言,课程教学内容所涉及的词汇、句法和语篇应体现“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和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避免连贯性差和跳跃度大的问题,从而有效地激发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培养高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课程应与高职学生专业需求和谐统一

高职英语的课程定位是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服务,提升职业能力。高职英语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侧重职场环境下语言的交际能力。那么,高职英语的课程教学内容就不能脱离学生未来职业岗位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现代社会细化的社会分工和高度的专业化对高职学生英语职业能力的需求呈现出两个方向的多样性,即横向的职业类别差异性和纵向的职业岗位多层次性。不同的专业、职业和职业岗位都会对高职学生英语职业能力的数量和层次提出不同的需求。同时社会科技和经济的日新月异以及新旧职业的日益更替增强了社会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英语职业能力需求的复杂性。因此,传统的高职公共英语课程体系已经不能适应不同专业、职业和职业岗位对英语知识与能力的需求。因此,在高职公共英语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课程设置者应依据学生所学专业对英语知识与技能的实际需求来规划课程设置,包括具有专业针对性的课程时限与种类、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模式、课程评价模式。这样的课程体系既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英语基础知识,又可以满足学生所学专业对英语的实际要求,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职业能力。

(三)课程应与高职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相结合

根据《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文件》(征求意见稿),我们可以获知:“高职英语课程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是为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目标服务的。高职英语课程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为目标,侧重职场环境下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逐步提高用英语进行交流与沟通的能力。”可见,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应突出英语的实用性、职业性和实践性。因此,为了更有效地培养和提高高职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高职公共英语课程设置者应切实削减理论类课程的课时,增加实践类课程的课时。首先,通过形式各异的第二课堂活动,不断开拓和充实英语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英语实践应用能力。其次,通过开设各种各样的实践性选修课,向学生提供充分和必要的实际运用英语的机会,使学生不断运用和巩固在理论性课堂上所学的英语词汇、语句、语法和文化知识等一系列英语知识,做到理实结合地学习英语。再次,通过各种各样的专业实训基地开展英语实践教学,不断创设具有学生所学专业特色和符合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群)要求的场景和任务,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在相应的专业实训基地进行仿真英语实践。最后,通过丰富多彩的企业顶岗实习教学,真正实现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的英语实践教学。

(四)课程应与高职学生的就业市场需求相结合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因此,高职公共英语课程设置者应该抛弃传统的基于学科内容或教学内容构建公共英语课程的课程观,树立“以职业发展为主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公共英语课程观。在实际的课程设置过程中,课程设置者应开展广泛而严谨的就业市场需求调研,以便获得有关学生职业发展和工作过程的最新信息,从而可以:全面、科学和深入地分析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未来不同的职业和职业岗位(群)中的不同的英语工作任务以及各类专业的学生在未来不同的职业和职业岗位(群)中所需的英语知识与英语职业能力,通过不断调查、研究和论证,最终构建可以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岗位对学生英语知识与英语职业能力要求的课程体系。准确、及时地把握和分析就业市场需求动向,以便对课程设置进行动态规划,及时、适时地调整英语课程。

四、结语

日新月异的当代社会使得就业市场需要和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都会对高职公共英语课程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因此,高职公共英语课程设置者应该以“工学结合、能力为本”的职业教育理念为指导,从高职学生实际英语水平、高职学生专业需求、高职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和高职学生就业市场需求出发,与时俱进地实施动态式课程设置,不断完善课程,从而有效实现工学结合背景下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戴晨丽.浅谈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2(10).

[2]李淑苹.从工学结合观测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建设[J].辽宁高职学报,2010(06).

[3]孙云霞,李迎雪.工学结合理念下的高职英语课程开发[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4).

[4]唐本赛.工学结合背景下建设实践性公共英语课程体系的探讨[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

上一篇:大学生励志感恩教育的当代价值 下一篇:基于“慕课”的大学生自主学习方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