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名无愧时代的记者

时间:2022-10-01 10:53:59

做一名无愧时代的记者

历史波澜壮阔,时代风云变幻,作为历史和时代忠实的记录者,记者肩挑社会公义,笔挟时代风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在信息爆炸、媒体纷争的当今时代,一名无愧时代的记者一定是永不停步的行者、与时俱进的学者、恪守良知的仁者和机警敏锐的智者。

永不停步的行者

记者是时代的忠实记录者,记者的位置永远在现场。我国现代新闻工作的先驱黄远生曾总结:当好记者的首要条件便是“腿勤”。初入新闻工作之门,前辈和老师推荐的必读名篇《震撼世界的十天》、《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西行漫记》等,无一不是扛鼎之作。从事新闻工作这么多年来,我对“新闻是用脚写出来的”这句话更是深有感触。

“腿勤”能跑出独家新闻。同志曾经讲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新闻报道要用事实说话,这是必须遵循的规律和原则。“懒人是当不了记者的。”记者深入到事发现场,通过对现场情况的所见所闻和调查研究,有助于原创信息、细小信息的发现,形成自己独特的视角,写出独家新闻。中央电视台著名记者水均益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后,坚持在炮火连天和沙尘暴肆虐中,从巴格达新闻中心的平台上发回现场报道。在长达两个月的报道中,他每天深入现场制作节目,发表了大量的独家报道,为央视全程报道和全国人民详细了解伊拉克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腿勤”能跑出时效。新闻是“易碎品”,稍有延误,新闻就成了旧闻。“今天的消息是金子,昨天的消息是银子,前天的消息就成了垃圾”,这是对新闻时效性十分生动的比喻。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对新闻时效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现场见闻是最能体现、发挥新闻时效性优势的报道样式之一。1998年,长江出现百年不遇的洪水,作为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前方报道组的成员,我和同事们在长江大堤上坚守了40多个日日夜夜。一个风骤雨急的深夜,荆江大堤监利段发生漫堤和管涌险情,危险显而易见,抢险部队派来接记者的是一辆大客车,但面对危险,很多记者犹豫了,最终上车的只有我和当地电视台的两名记者。当我们和部队的先遣队一起乘冲锋舟来到现场时,大堤上一片,抗洪部队的建制已经打乱,团一级的领导都亲自扛着麻袋冲锋。我和两位同行像所有抗洪官兵一样,把救生衣系成死扣,趟着漫上大堤的没膝江水投入采访,发回了一篇篇声情并茂、感人肺腑的报道。这些报道因现场感强、时效性强受到了广泛好评。有人曾问我写作体会,我想了半天,说:“没什么体会,这些报道只要跑到了地方就成了。”

“腿勤”能深入实际、能开阔视野;深入生活,可置身于新闻“富矿”;深入群众,有利于抢占新闻的“制高点”。与群众交朋友,能“交”出新闻热点;听群众“倒苦水”,能“倒”出新闻焦点;请群众“出题目”,能“出”出新闻亮点。可以说,只要真正做到了“腿勤”,也就基本达到了现在我们天天提倡的“三贴近”要求。

与时俱进的学者

新闻工作者与社会方方面面打交道,其工作性质决定了我们要有渊博的知识,既要牢固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具备丰富的新闻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一名合格的记者必须成为永不疲倦的学者。

有人说记者之间的竞争,头几年看技巧,再往后就要看理论水平、看思想深度。这句话很有道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追求目标及国内外的经济、社会环境不断发生着深刻变化,广大受众对瞬息万变的社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再满足于浅层的直观反映及各类信息的简单传递,也不满足于一般化、表面化、程式化、概念化的宣传报道,他们要求对新事物、新问题、新现象做深层次的观察思考和分析研究,提出的观点有指导、启发意义。从实际工作看,采编人员在编采过程中,能否较好地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否抓住事物的特点和本质,从根本上说取决于采编人员的理论水平和思维能力。新华社原总编辑南振中同志曾经在新华社山东分社当了20多年的农村记者,在外出采访的过程中,他总是随身带着一大包书,其中就有一部《资本论》。一般人可能会觉得《资本论》和农村的距离有十万八千里,可南振中不这样认为,他非常注重对理论的学习,并且把理论学习当作提高自己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系统学习《资本论》,他通晓了经济学上的一些理论,然后运用这些理论知识来研究和分析当时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问题,写出了一系列有高度、有深度、有思想的重头稿件,在社会上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新闻业由于行业的特点,往往最先用先进的传播手段装备自己;新闻工作者由于职业的需要,也往往领风气之先,最先使用新的传播工具,从稿纸到电脑、从笔记本到数字化录音机、从单反相机到数码相机……无不如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闻事业的迅猛发展,传播科技的飞速发展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以互联网为例,它打破了封闭的区域传播,进入完全开放的全球传播,它不仅仅向国内新闻工作者提供了一种快捷便利的工具,而且使新闻工作者的信息结构发生了变化,并进而促使新闻工作者的新闻观念发生变化。他们必然要考虑如何应对网络传播的挑战,使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客观性、全面性、平衡性、多样性等得到全面提升,满足受众的需求。同样,互联网对传统新闻媒体的影响也绝不限于设立网站这样的举动,设立网站仅仅是传统新闻媒体计算机化、网络化、数字化进程中的一环,未来的变化将更为深刻,因为媒体自身的系统和机制必然要适应新的传播格局和环境。

未来的记者无疑是复合型记者或“多媒体”记者,要掌握和运用多种数字化工具,如数码相机、数码录音机、数码摄录机、WAP手机等,结合高性能笔记本电脑等,完成多媒体信息的获取、加工、传输全过程,过去单一的文字记者将不复存在,跟上时代的记者一定是与时俱进的学者。

恪守良知的仁者

要作文,先做人。穆青同志说:“我觉得记者的责任感是最根本的。对党的事业的责任感,对人民群众的感情,这是记者最主要的两条,采访写作的技巧倒是其次的。有了这两条,就能不顾自己的得失,忠于职守。”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23岁的女记者曹爱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这句名言。在一次采访落水少女的报道现场,曹爱文不是先去采访,而是挺身而出,为女孩做人工呼吸。经过多次努力,女孩最终没能醒来。看着女孩的尸体,曹爱文哭了,泪水顺着脸颊滑落。这张照片一经上网,立刻引来众多网友跟帖,很多网友称之为当今中国最美丽的女记者。

“曹爱文是应该先采访还是先救人”的争论曾成为各大网站的热点,而类似的事件近年来并不少见。从普利策新闻奖“饥饿的小女孩”到摄影记者“守坑冒雨抓拍市民陷入水坑摔倒全过程”,从某电视台有奖竞猜俄罗斯人质死亡数字到摄影爱好者拍下“目击打工仔游长江溺水全过程”,社会的关注已经超出事件本身的意义,也折射出记者的良知以及新闻价值取向。对于这些争论,曹爱文用自己的行动给出了答案:记者是仁者。

关于“曹爱文是应该先采访还是先救人”的争论现在早已少有人提起,很多人认为,发生这场争论本身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耻辱,记者是人,应该具有人性,这一点需要争论吗?芽但现在的新闻界,确实有很多不应该出现的争论出现了、不应该发生的事情发生了。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新闻队伍中的极少数人热衷于“傍大款”、跑庆典、拿“红包”、拉赞助、吃回扣。山西省繁峙县2002年“6・22”金矿特大爆炸事故发生后,有11名记者陷入了收受“黑金”丑闻。前一阵轰动一时的“纸馅包子”事件,更是新闻界的耻辱。

记者被称作“社会的良心”,用我国已故的新闻工作者任白涛在《应用新闻学》中所讲的:“笔可焚而良心不可夺,身可死而事实不可改。”新闻媒体反映社会舆论,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新闻记者担负着报道事实和进行舆论监督的神圣职责,从事的是一种特殊而光荣的社会公职。记者通过笔、录音机和摄像机,向社会传达的每一条信息,都有可能成为对某些人和事具有很大关联或影响的公共产品。这决定了新闻记者必须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应该有不同于一般行业的更高的人格操守。新闻史上的优秀作品无不凝聚和渗透着新闻记者高尚的品格和情操。优秀的新闻记者不论在何时何地,都需要保持一种高尚的品德,心中有“浩然正气”,唯有这样,才能实现人格层次的自我超越,才能成就高品位、高格调的作品。

一个真正的记者首先是仁者,他以自己的心灵真实地记录历史,并以自己脚踏实地的职业实践推动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不仅如此,在日常生活中,他保持高度的勤俭自律,做一个心术端正、品行高尚的人,自觉地以良好的形象维护新闻职业的声誉。

一个有良知的记者一定是仁者,因为总有一种眼神,让我们无法冷漠――那是下岗工人在离开工厂时最后的回望;那是失去土地的农民在推土机前绝望的眼泪;那是民办教师领到几年前的工资时,那种苦涩的感激。面对他们,我们不需要唱什么高调,我们只需要时刻清醒地意识到,记者是仁者。

机警敏锐的智者

普利策有一句名言:“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作为新闻记者,就要不负时代的使命,就要时刻保持清醒和睿智的头脑,在风云变幻的世界中,洞察真相,探求新闻事件的本质,把握正确的导向,歌颂真善美,抨击假恶丑,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环境,为前进中各种不合理的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建言献策,使我们的社会逐步走向和谐、走向繁荣。

做一个智者,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如果说用新闻的眼光发现问题是新闻工作者必备的前提,那么发现问题后能否做深入的分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将得到的原材料通过加工使其增值,就要看有没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否则,即使你发现了问题,也往往流于表面,甚至被假象所迷惑。有过一定新闻实践的记者,也许都会有同感:有时发现问题并不难,而发现和分析问题的原因,特别是分析最本质、最切中要害的原因却不易。尤其是在当前的整个社会转型期,面对许多似是而非、纷繁多变的社会现象,尤其需要理论的解剖刀和逻辑思辨的显微镜。做一个智者,思想的积累极为艰难而且永无止境。因为思想的积累既无形又缓慢,而且要求连贯。思想的积累不能割断历史,更不能凭空想象,它建立在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对具体事物具体分析以及对事物发展认识的全过程上,要经过实践不断地检验完善,才能证实其思想是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证实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讲,记者永远是负重前行的“苦行僧”。

做一个智者应该时刻站在时展的最前沿,快速发展的社会给传媒业带来了极大的发展契机,在全球化的趋势下,每一个记者都应该胸怀更加宽广,眼界更加开放。眼中不仅要有中国,还要有世界,因为信息化浪潮让世界上任何角落发生的事情都和我们以及我们服务的受众息息相关。我们必须永不满足,不断超越自己。

时代是慷慨的,它给予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动题材,给予我们充分施展才干的无限空间,做一名无愧于时代的记者是幸福的,愿我们都做幸福的记者。

(作者单位:河南人民广播电台)

编校:张红玲

上一篇:科学家的挚友 下一篇:简论记者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