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阅读教学初探

时间:2022-10-01 10:41:53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阅读教学初探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倡导学生学习要积级主动,勇于探索,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要求学生不仅是“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自学能力的核心之一是阅读能力。有效的数学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分析和推理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那么怎样将数学阅读融入到数学教学中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探索。

一、利用文本,激发阅读兴趣

新的数学教材不仅内容非常贴切学生生活实际,而且在编排的形式上变得活泼新颖,内容呈现的方式也多样化,因此,它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容易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我抓住这一特点,利用数学文本,引导学生自觉而有兴趣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并感受成功的喜悦。

九年级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教材上题目的背景选的非常好,学生感兴趣。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数学上册,在第74页中有这样一道题:“新华商场销售某种冰箱,每台进货价为2500元。市场调研表明:当销售价为2900元时,平均每天能售出8台;而当销售价每降低50元时,平均每天就能多售出4台。商场要想使这种冰箱的销售利润平均每天达到5000元,每台冰箱的定价应为多少元?”这题编排在“为什么是0.618”的大背景之后,学生对此很感兴趣。教学时,我首先给学生发一张题为“阅读使我成功”的卡片,需要填写的内容是:题中的关键词句有;我读懂的数量关系有;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我解决问题的办法是;通过阅读我的感受是。然后安排阅读,要求阅读三遍以上,并填写卡片,最后交流与评价。通过以上活动的展开,学生收获大,在全班交流时,一位平时害怕完成数学应用题的同学谈了这样的感受:“解决应用问题要做到静心阅读,理清数量关系,弄清要解决的问题,然后试设未知数,并用这个未知数能表达出题关系者,则选它为未知数,否则就再换设另一个未知数,如本题中直接设每台冰箱的定价应为x元,就较难用上题目中分号后的一个数量关系,若设每台冰箱应降价x元,这个数量关系就容易用上。”这位同学的发言,迎来了大家的掌声。我因势利导,告诉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养成主动阅读的良好习惯,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基础,也是从不会学走向会学的一把“钥匙”。

二、教师指导,培养阅读能力

教师应有选择性地布置阅读内容。选择阅读内容时,除了选择学生通过阅读能理解掌握的内容之外,主要是为了控制时间。因为学生还没有完全养成阅读的习惯,学生的有意注意坚持的时间不长,容易疲劳。无选择的将每一节课的内容都让学生阅读,并都安排在新课的讲解前,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死板的模式,学生会厌烦。采用读、讲、练三结合的方式。一般地,在阅读数学概念定义后,要求学生能准确的叙述。阅读公式、法则后,除了能用文字语言叙述外,还要能用符号语言表示。阅读公式、法则、例题、概念、定义后应该多练。学生在读数学课本时,首先碰到的问提就是浮在上面钻不进去,读书粗枝大叶,不求甚解,更不会深入思考,提出问题。哪怕是读了两、三遍,甚至更多遍,还是无济于事,更谈不上收获,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和指导。首先是引导他们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例如:① 抓住概念、原理的实质。② 看概念、定理、法则等能不能运用和推广。③ 看新概念、新性质与哪些已学过的概念、性质有联系。④概念、原理、性质之间有哪些依从关系。⑤概念、原理、性质有哪些用途等等,去思考、去探究,并提出新的问题,然后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自己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如在教学“函数”时,可以先由学生看书上的定义,然后离开课本来引导学生提出如下问题: ① 函数的定义域与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有无区别? ②函数是一个特殊的映射,特殊在什么地方,③决定一个函数的因素是什么,④让学生展开讨论,并指导学生总结、归纳,然后请学生与课本对照。这样的教学,一方面使学生较牢固的领会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又有利于学生养成深入钻研的习惯,他们不再仅满足于对课本的一般性理解,而是总想钻得深一些“把书读厚”。

向学生提供好的课外读物,并帮助和鼓励他们积极地阅读,可以使他们开阔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另外,在教室里以吸引人的方式经常陈列或张帖一些有趣的数学材料也不失为一个加强课外阅读激发阅读兴趣的好办法。

三、探究式阅读,突破重难点

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开展探究式阅读学习时,教师对学生较难懂、易混淆的知识,就不能放下指导的手段,要引导学生把书本读细、读深、读透。老师要根据教材内容掌握好阅读的侧重点,让学生独立阅读,并共同讨论,突破知识重难点。

首先引导学生读概念,对数学概念要求必须理解每个字的含义,会用正确的语言叙述,能举出符合含义的例子,对别人所举例子会根据概念的含义判断是否正确。其次引导学生读定理、公式,要分清定理、公式的条件和结论以及适用范围,要掌握推导的思路和方法,在参与推导的过程中要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掌握定理、公式的具体应用。然后引导学生读例题,要审清题意,自己先尝试解答,而后与课本上的解答作对照,若自己错了,就要找出错误原因;若对了,就要看自己的解答和课本上有什么不同,哪一种方法更好,对一组相关联的例题要相互比较,着力寻找,领悟解题规律,掌握规范书写格式。最后,引导学生读练习题。教科书上的练习题是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及相应所学知识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制配套而成的,具有层次性、目标性,我从不主张同学们丢掉课本上的练习题而盲目追求其他资料,打题海战术,而忽略了课本上练习题的阅读价值及运用价值。

对于一些难度不大适宜学生阅读的内容教师都要给于学生足够的机会让他们阅读,可选择其中的一段或一节内容,照顾到各教学环节对时间的要求合理安排出学生阅读的时间。对于学生的阅读,教师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可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内容编拟出阅读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的带着问题去思考,可根据学生阅读时的情绪,及时进行组织教学,调动学生阅读时的注意力。如第一册《有理数乘方(一)》,教学内容较少,教学时间很宽裕,因此在课内安排十分钟的阅读在时间上是完全允许的。在学生阅读前设计如下思考题:①什么叫乘方?什么叫幂?两者有何联系与区别?② a5 表示什么意思?指出底数,指数,幂。③ 94 有几种读法?93呢?④-22与(-2)2 相等吗?-23与(-2)3相等吗?为什么?由此可以发现什么规律?这四个问题解决了,那这一节的内容就比较清楚了。当然有时也可以先让学生阅读,反过来问学生看到了什么?如第二册中《合并同类项》一节。因为第一册中讲过一次式的同类项,合并同类项,这里只是把原来一次式的范围扩大到了整式的范围。所以,这里可以放心让他们自己阅读完成。阅读完了教师可以问,这一节讲了什么?学生答:同类项,合并同类项。学生答的比较粗糙,教师可以再问,这里的同类项与以前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后发现,现在的同类项不但所含的字母相同,而且相同字母指数也必须式相同的。教师强调点明同类项概念的两层含义,然后让学生操作,熟悉整式范围内的合并同类项。

上一篇:浅谈信息处理型的数学教学要求及考查 下一篇:浅议初中语文作业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