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探析

时间:2022-10-01 09:57:25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探析

【摘要】诗歌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语言能力以及文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在新课改背景下,怎样开展语文诗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成为了初中语文教学重要研究的内容。为了更好的开展诗歌教学,教师必须要认真研究诗歌特点,并结合初中生身心特点来进行教学,在激发其参与兴趣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对初中语文诗歌教学实施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诗歌;教学质量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诗歌的地位在越来越重要,但是其教学质量却并不乐观。诗歌无论是在其体裁还是表现形式上都更具特色,而且部分内容学起来更艰涩难懂,这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初中生具有喜好分明的特点,只有激发其对诗歌的兴趣,才能更好的使其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去,逐渐提高其文学素养。

一、初中语文诗歌教学原则

1.目标原则

在初中诗歌教学时,必须要遵循目标原则,即明确教学目标,并为之不断努力。新课标指出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目标可以分为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统一目标[1]。首先是知识与能力目标,即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诗歌具有的特征以及表现手法,加强对不同诗歌的记忆,并培养良好的语感,不断提高语言能力。其次,过程与方法目标,该目标的制定的重点在与培养学生个性化鉴赏能力,鼓励其对诗歌进行创意性大胆的假设猜想,并通过工具书的使用来清除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最后,情感与价值观目标,主要是采取各种手段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促使其主动去学习研究,不断丰富其情感世界,更深入的了解到诗歌所存在的历史局限以及积极意义。

2.结合原则

结合原则即是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的结合,实现教学方式与教学目的结合,进而可以不断提升学生语言能力、文学素养以及语文综合能力[2]。首先,应该认识到诗歌所具有的工具性以及人文性,结合诗歌内容来逐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使其在品味、揣摩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其次,初中所接触的诗歌已经有流派之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结合诗歌特性来确定教学方式,进而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深入了解诗歌所具有的魅力。最后,诗歌与普通文体相比其表现形式以及文化题材等都具有明显的特异性,在短短的字里行间承载了作者浓厚的感情,同时更是记录了社会历史进程。因此,在教学时必须要结合诗歌内容所要传达的情感来确定教学方式,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感染学生,不断提高其人文修养。

二、初中语文诗歌教学实施策略分析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主推动力,尤其是对于初中生来说,其具有非常明显的喜好特点,如果不喜欢一样东西,就会放弃的很彻底。而诗歌与白话文体相比,无论是在确定其写作形式,还是出揣摩作者思想感情上都具有更大的难度,使得很多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比较低。因此,在进行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时,首先必须要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转变传统的读、抄、译、背的教学思路,将诗歌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与学生联系在一起,进而可以有效激发其参与兴趣[3]。例如在学习《沁园春 雪》,在教学开始阶段,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一些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图片,然后让学生进行自学,让其将图片与诗歌词句联系在一起。然后播放背景音乐,教师有感情的来诵读诗歌,并让学生结合诗歌内容发表一下自我的感想。最后教师向学生说明作者此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在结合一下图片,想象一下自己站在作者的角度看到祖国大好河山,会产生怎样的感情。在整个教学阶段,基本上都是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将自己代入到作者的角色中,使其在对诗歌感兴趣的过程中已经完成了教学目的,进而可以提升教学质量。

2.创新教学方法

初中诗歌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讲学生听,整个过程学生完全处于一个被动的地位,久而久之就会消磨学生学习的热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大胆尝试各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进而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新课标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由此教师可以采取学生讲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例如在学习《天净沙秋思》这首诗歌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组别,使其对诗歌内容和表达方式等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来随机确定哪位学生来进行诗歌的讲解。在这个过程中最主要的是最后应该由教师来随机确定讲课的学生,避免有的学生“和稀泥”。在整个讨论的过程中,每位同学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听取别人的看法,将不同人的看法整合在一起基本上就可以完成对诗歌的学习,并且培养了学生合作能力以及自我学习能力。教学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应该在新课改背景下,结合诗歌内容来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整合教学内容

很多学生抱怨诗歌内容晦涩难懂,或者是简单枯燥,针对这一问题,想要提升教学质量,就需要教师做好对教学内容的整合,在教材原有的诗歌内容框架上,不断对其进行内容上的丰富,使学生更全面的了解诗歌背景以及作者所想表达的感情。例如在学习《花木兰》时,此篇诗歌内容学生都比较熟悉,在学习时与其他诗歌相比就具有更高的兴趣。在教学时教师必须要注意培养学生全面评价诗歌的意识,避免片面的鉴赏。因此,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应尽量的多搜集资料,也可以发动学生一起动手来搜集背景资料、作者资料甚至是主人公资料等,让诗歌内容更加丰满,学生的理解与认识更为全面。另外,教师也可以将教材内相互有联系的诗歌放在一起教学,这样学生在理解上具有共同点,可以帮助其巩固对诗歌鉴赏的能力。

结束语:

新课改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尤其是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想要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就需要教师不断加强对诗歌内容以及学生特点的研究,将两者进行有效的结合,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使其在主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提升对诗歌鉴赏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黄秀英.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意象分析法——以徐志摩诗歌为例[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07):16-17

[2] 潘家明.回归诗性的阅读——兼论中学语文诗歌教学[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03):23-24

[3] 闫永兵.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新模式探讨[J].文理导航(下旬).2011,(05):18-19

上一篇:口译工作者必须攻克的中介语石化难关研究 下一篇:关系建立技术在辅导员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