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问题及干预

时间:2022-10-01 07:49:12

儿童心理问题及干预

儿童心理问题及干预

学龄前儿童心理问题:有人对1309名学龄前儿童进行了调查,发现36.97%的儿童存在心理行为问题。究其原因,是由于独生子女生活空间小,缺少玩耍同伴,家长凡事包办代替、过分溺爱孩子,而抑制了儿童语言、行为的自然发展,儿童得不到身心锻炼的机会。加之家长缺乏相关的儿童心理卫生知识,对儿童心理卫生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和正确认识,且不能给予正确的指导与纠正,久之就造成心理行为问题和一些不良习惯的形成。干预的措施是提高父母素质,创造家庭健康环境氛围和儿童正确行为习惯的培养。

厌学心理:有人认为家庭生活维度(主要评价亲子关系的好坏)、同伴交往维度(主要评价同伴关系的好坏)、学校生活维度(主要评价儿童在学校中的感受以及是否喜欢上学等问题)的好坏与厌学情绪的出现与否有密切的关系,在这三个方面明显不如正常儿童的孩子更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从儿童心理的角度来讲,要让儿童建立自我同一性,即对自我形象、自己社会角色的定位,主动与他们探讨相关话题,如“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别人是怎样看待我的”等。帮助他们尽快建立健康的自我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如果厌学是由于抑郁、焦虑或者其他心理障碍,就要对症处理。

儿童抑郁症:要注意儿童抑郁症的早期识别,当孩子表现为不愉快、游戏的兴趣减少或缺乏、不与小朋友在一起而喜欢独处、哭泣多、睡眠过多或过少、进食量减少、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自觉记忆力下降、自我评价低、对生活和学习没有兴趣,严重者出现厌食和轻生的念头和行为,甚至头痛、腹痛、腹部不适、头晕、胸闷、无力、无欲望症状时,就要注意抑郁症的发生。儿童抑郁症可有药物治疗,当然也要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在儿童抑郁症中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常用的有支持性心理治疗、行为矫正治疗、认知治疗和家庭治疗。儿保工作者如果不是专业的心理医生,也可以在配合治疗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要对患儿所表现的困惑、疑虑、恐惧不安、发脾气、冲动和痛苦给予充分的尊重、理解、同情,在此基础上劝导、鼓励患儿配合医生的治疗。

儿童焦虑症:从婴幼儿至青少年均可发生焦虑症。儿童焦虑症的发生除有遗传因素作用外,与患儿所处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环境的效应主要通过家庭、学校、社交活动发生作用。在所有这些环境因素中,家庭因素无疑为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尤其是有遗传易感因素的儿童在有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下更易发病,在做好孩子心理治疗的同时,要教育家长帮助儿童克服焦虑情绪,鼓励孩子多参加体育活动。选择足球、篮球、排球以及接力跑、拔河等群体项目,可以帮助孤独、怪僻、不大合群、不习惯与他人交往的孩子摆脱焦虑,并可使其逐渐对集体产生兴趣;参加游泳、溜冰、滑雪等运动,有利于孩子克服腼腆、胆怯、自闭等弱点;参加下棋、钓鱼等活动,有利于孩子克服遇事易急躁、感情易冲动和缺乏自制力等弱点。

儿童孤独症:儿童孤独症又称自闭症,儿童孤独症的临床特征以语言发育障碍、社会交往障碍和行为刻板为典型的临床表现,部分患儿则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发育障碍。我国按一般低患病率估算,孤独症儿童约10万,儿童孤独症是慢性病程,预后好坏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幼年语言的发育状况、智商的高低、训练教育及疾病干预时间的迟早有一定的关系。儿童保健工作者在工作中要以专业知识及时发现患儿,使其早日进行正规的训练和治疗。

讨 论

儿童心理问题要引起家长、学校、社会和学术界的重视,儿童保健工作者越来越多的遇到儿童心理问题,所以,必须不断学习、更新儿保知识,利用各种形式向家长宜传儿童心理卫生知识,提高家长、老师、社会对儿童心理健康的了解与关注,以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使儿童保健工作更全面、更完善。对于儿童心理障碍性疾病,患儿家长往往不能意识到孩子已经有了心理障碍或者早期表现,儿童保健工作者就要凭借专业知识及时发现患儿,使其早日进行正规的心理辅导或治疗。更为重要的是,要重视儿童心理行为保健,不要等到孩子出现心理问题了才去求助心理医生。对稍大一点的孩子,尤其是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咨询服务,普及心理卫生知识,进行心理治疗。同时还要重视儿童情商的教育,幼儿到四五岁时,脑量会长至成人的2/3,其精密的演化是一生中最快的阶段,最重要的学习能力,尤其是情感学习能力,也在这个时期得到最大的发展。6岁以前的情感经验对人的一生具有恒久的影响,一个儿童如果此时无法集中注意力,性格急燥、猜疑、易怒、悲观、具破坏性、孤独、焦虑、有各种恐惧的幻想、对自己不满意等,以后,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将很难把握机会,发挥潜力。

儿童期是心理和生理发育的重要阶段,心理卫生工作应在儿童保健工作中贯穿始终,并伴随整个儿童生长发育的过程当中。在儿童保健工作中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儿童心理卫生工作,不仅要重视体格发育,还要注意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 唐光政,陈红卫,潘顺英.儿童心理问题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7,28(4):337.

2 王继跃,朱红,周君富,等.儿童焦虑症与不同家庭特征的对照研究.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31(5):37

3 张建娜.儿童孤独症的诊断与治疗现状.中国医刊,2005,40(4):5-7.

上一篇:本社区高血压病发病率增高原因分析 下一篇:农一师阿拉尔市片区已婚妇女生殖道感染情况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