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院护士针刺伤现状调查分析

时间:2022-08-18 11:23:31

基层医院护士针刺伤现状调查分析

摘 要 目的:了解基层医院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刺伤原因、有关防护知识及安全操作行为等问题,为基层医院护士预防针刺伤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本区5家一、二级医院在岗护理人员411人进行问卷调查。将二级医院护士339名设为A组,一级医院护士72名设为B组。并比较两组对针刺伤的认知程度及自我防护意识情况。结果:被调查护士中有287人发生过针刺伤,发生率为698%。在调查者中发现年人均刺伤A组为20次,B组为29次,有672%都是被污染针头所刺伤。操作后整理用物时刺伤率A组为251%,B组为514%;加药时刺伤率A组为514%,B组为575%;回套针帽率A组为889%以上,B组高达500%;B组护士在操作中不戴手套刺伤率高达514%;在刺伤后登记及向上级汇报的均很低,A组占44%,B组仅占27%。对针刺伤的认知及自我防护意识A组比B组高。在拆卸针头、双手回套针帽、徒手收集整理废物方面A组与B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

关键词 [JP3]护士 针刺伤 职业防护 调查[JP]

在临床护理中,各种注射、输液是最常见的护理技术操作。然而由针刺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而引发血源感染的潜在危险正日趋严重,其中最常见、威胁最大的是乙肝、丙肝、艾滋病等。护士是发生针刺伤、感染以及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为了加强基层医院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我们对本区5家基层医院411名临床护士在2008年1月~2009年1月发生针刺伤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随机抽取本区5家医院在岗护理人员411名(二级医院2家共339名设为A组,一级医院3家共72名设为B组)作为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70份,回收445份,因缺漏项的无效问卷34份,有效回收率为923%。调查人群中年龄17~55岁,平均312岁,工龄05~37年。职称分布:主管护师65名,护师134名,护士148名,助理护士64名。学历情况:本科3名,大专142名,中专216名。她们分布在临床内、外、妇、产、儿、门急诊、手术室、供应室等工作。

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护士针刺伤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6部分:①护士个人资料,如年龄、职称、学历、工作年限、所在科室等;②针刺伤发生频率、年损伤次数、是否被污染针头刺伤;③针刺伤的原因;④在输液和注射等操作中回套针头帽的手法;⑤对工作中戴手套的认知;⑥针刺伤后的处理及登记上报情况。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组间比较用t检验。

结 果

总体情况:被调查的411名护士中,有287人曾发生过针刺伤,发生率为698%。A组发生率为737%(250/339),B组发生率为514%(37/72)。共发生针刺伤975次,其中A组668次,年人均被刺伤20次(668/339);B组207次,年人均被刺伤29次(207/72)。287人中有193人被污染针头刺伤,刺伤率为672%。

针刺伤发生的原因:B组在拆卸针头、回套针帽、收集整理废物时发生针刺伤分别明显高于A组(均P

回套针头帽的手法:B组双手回套针帽明显高于A组(P

护士441人在操作中戴手套的情况:A组在操作中戴手套率明显高于B组(P

护士发生刺伤后的处理及登记上报情况:护士发生针刺伤后,60%以上的人处理伤口不正确;93%以上的人没有进行抗感染、抗病毒处理;97%以上的人没登记报告。见表4。

讨 论

针刺伤是职业暴露的重大危害因素:护士是发生针刺伤的高危人群,我国有8成以上的护士被针刺伤过。本组调查显示,被调查的411人中有287人发生过针刺伤,刺伤率达698%,尤其A组刺伤率达737%。在被针刺的287人中,1年中发生针刺伤有975次,年人均被刺伤20次;尤其B组年人均被刺伤29次。287人中被污染针头刺伤193人,占672%,可见职业感染的潜在危险极高。A组与B组护士在加药时受伤分别占575%和514%;在拆卸针头时受伤分别占159%和485%;回套针帽时受伤分别占103%和500%;收集整理废物时受伤分别占251%和514%。由此可见,护理人员的健康受到职业不安全因素的威胁,尤其是B组(一级医院)的护理人员的健康安全更是令人担忧。

护理技术操作中错误的行为习惯应引起重视:从表1结果来看,A组与B组静脉穿刺受伤分别占339%和319%;静脉注射、抽血受伤分别占201%和202%;加药受伤分别占575%和514%;收集整理废物时受伤分别占251%、514%;将注射器传递他人时受伤分别占156%和125%。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主要与工作粗心、技术不熟练、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以及自我防护意识淡薄等有关。从表2可见,分离针头导致了B组护士486%针刺伤的发生。A组与B组护士有回套针帽习惯分别为902%和889%。美国CDC早在1987年在全面性防护措施中就提出了禁止用双手回套针帽。我国近几年也已把单手套针帽法列入护理技术操作规范要求,然而一级医院在临床护理操作中双手回套针帽这一现象仍普遍存在。B组护士双手回套针帽的占778%,导致引发的针刺伤占500%。由此可见,护士在操作后习惯回套上针帽,也是造成刺伤的主要原因。

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薄弱:由表4显示,A组护理人员接触病人排泄物时戴手套率为900%,而B组仅为458%。在抽血、注射和输血时,护士戴手套率A组为540%,B组仅167%,操作时不戴手套率高达514%。从表3结果看,在岗的411名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后登记及向上级汇报率很低,这一现象既暴露了缺乏对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的管理,更暴露了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淡薄。

对针刺伤的认知程度和自我防护意识情况:对针刺伤的认知A组比B组高。本调查显示,在拆卸针头、收集整理废物、双手回套针帽发生针刺伤B组分别明显高于A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

防护措施:①加强培训,提高护士防护意识能力:据资料报道,有96%的护士未受到过护士职业防护的系统教育。所以,医院要建立培训制度,加强护士职业安全的培训。一是加强防护意识的培训。将标准预防的概念与措施,锐器伤的危害与防护的内容、要求、正确的防护行为及方法等内容纳入岗前培训,使医护人员都遵守防护规则,坚持防护标准,执行防护流程。二是加强防护能力的培训。重点是加强安全操作技能的训练,规范操作行为。②加强护理人员自觉遵守防护规范:遵守各项制度、树立全面性防护的管理理念、规范操作行为,是保证职业安全的重要环节。如在做有害操作时,要按操作规程穿隔离衣、戴手套;加药时要使瓶内形成负压,不要用力过猛;手持针头或锐器时,锐利面不要对着他人,操作时注意力要高度集中;针头使用后立即丢弃到专门的耐刺容器中;在为不合作的病人做治疗时,要有他人协肋;不徒手处理针头、注射器、输液管及玻璃碎片;要按规定洗手、戴口罩。一旦遇到刺伤,马上按程序处理,并逐级上报,跟踪观察。③加强针器废弃物处理及丢弃过程的管理:有研究报道建议使用防刺破、防渗透的构胶收集容器,此方法可降低50%的针刺伤发生率,因些,医院管理者应确保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有效实施。如使用锐器收集盒,能将其携带到病人床旁或使用针器的地方,以便操作者在使用后及时将针头处理,减少污染针头的时间,避免引发针刺伤。应取消针头、输液器浸泡消毒预处理的方法,减少针刺伤发生。对收集后的针器废弃物要由专人负责送去焚烧。

总之,要加强针刺伤防护管理,制定行之有效的职业暴露监管制度、防护标准、职业防护保障制度以及医院医务人员针刺伤后的上报制度。

参考文献

1 毛秀英,吴欣娟,于荔梅.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22-425.

2 Gerner HM,Ivey FD,Lane TW.Follow-wp and education of employees exposed to a patientwithHIVantibodiesandmassivebleeding.Am.InfectControl,1989,17:349-352.

3 袁丽,蒋红.高职护生职业防护现状调查及对策.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0):795.

4 李红梅,李文涛.减少护理工作中的意外针刺伤.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8(1):7.

上一篇:科学的护理管理是提高护理质量的根本 下一篇:八钢区域人群血压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