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咨询范文

时间:2023-03-17 12:46:16

儿童心理咨询

儿童心理咨询范文第1篇

关键词:儿童;心理咨询;原则

儿童心理咨询(child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又称儿童心理辅导,是指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咨询师,应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给来访者(儿童和青少年)以帮助、启发、辅导,使其开放自己、发挥潜能,认识他自己的经验,自己去解决现实问题,接纳并欣赏自己,克服心理障碍的过程。现代心理咨询的理论一般是基于成人的咨询实践而形成,其咨询理念和方法技术并不能直接用于儿童身上,所以有必要指出儿童心理咨询的独特性。本文着重从理论层面探讨在儿童心理咨询中应当遵循的特殊原则。

1. 独特性原则

咨询的独特性原则是指要看到儿童心理咨询和成人心理咨询之间的不同之处,包含以下五个方面。①咨询动机不同。成人通常会意识到问题的存在,而儿童则没有意识到或不承认有问题。儿童不大可能主动寻求治疗,通常由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为其做出是否接受治疗的决定,因此咨询的第一步就是与儿童建立关系并激发其动机(布朗,2002)。②对咨询的认识不同。儿童有可能完全不明白什么叫心理咨询,因此咨询者需要向儿童简单地介绍心理咨询,消除儿童的疑虑。③咨询的目标不同。不同的流派对于咨询的目的认识是不同的,一般认为心理咨询的目的是健全来访者的人格。儿童心理咨询的主要目标则是减轻儿童发展过程中的心理困扰和障碍,并帮助他们获得正常发展(郭锋、郭成、李西营,2005)。④咨询的内容不同。与成人心理咨询相比,儿童心理咨询在质和量上都有不同。儿童心理问题多为发展性问题,如学习、人际交往困难,而且程度也较轻,发现后容易矫正。⑤咨询的方式不同。儿童由于其认知发展的限制,其言语功能相对较弱,这就造成了儿童有可能听不懂咨询师问题的含义,也无法把自己的想法和情绪用言语恰当的地表达出来。所以儿童心理咨询中更多的运用非言语技术,如游戏疗法、艺术治疗。

2. 重视咨访关系的原则

Winner指出,迅速地与儿童建立治疗关系对于儿童心理治疗取得成功是非常关键的,其重要性远远超过对其他年龄群体的心理治疗(布朗,2005)。成人一般会主动寻求咨询,对自己的问题和咨询的目标也有一定的了解,即使在咨询的初始阶段有一些顾虑,但是随着咨访关系的深入,会逐渐地配合咨询师。成人在咨询过程中一般会自动进入“患者”角色,并产生相应的“患者期望”,形成较为稳固的医患联盟,促进咨询或治疗的进程(郭锋、郭成、李西营,2005)。

3. 坚持系统论的原则

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系统论认为,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

在对儿童进行心理咨询时,我们依然要坚持系统论的观点。H.Thompson Prout提出了儿童心理治疗的多形态原则。治疗的多形态原则是指在对儿童心理咨询的时候,要选择多种干预方法和多个干预角度,进行组合式的干预,治疗的形态越多,治疗的目标就越可能实现。治疗的多形态是指让不同流派的咨询师同时参与治疗,让治疗渗透到不同的生活环境中,这样能同时触及儿童的知、情、意、行,治疗的效果比单一的治疗手段更有效。

4. 坚持发展的原则

坚持发展的原则是指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儿童的心理问题。由于儿童的身心发育尚未成熟,个性也不稳定,所以在正常的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行为偏差,而这种偏差在其年龄范围内或许是正常的现象。Douglas T.Brown指出除了一些极严重的精神问题或行为外,许多看似有问题的行为其实只是正常发展过程中的偏离。莱维特(Levitt,1971)指出,由于儿童处在发展变化之中,随着发展,一些症状可能会自然消失,如发脾气、遗尿、特殊恐惧和睡眠障碍等症状会随着时间流逝而自然消失。成人身上的心理或行为问题在儿童身上也许就是正常的,年龄是区分正常或不正常的重要因素。

5. 环境的重要性原则

环境的重要性原则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为了适应不良的环境,儿童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第二个方面是家庭环境对于儿童的心理咨询具有重大的意义。莱维特(Levitt,1971)指出,尽管儿童在临床研究中被确定为患者,但实际上,儿童以外的人才应该是治疗直接针对的对象。

对不同情境下的儿童进行临床观察,根据观察,发现大多数儿童的心理问题或不正常行为大多是为了适应不良的环境。儿童更多的是生活环境变化的反应者而非发起者,他们几乎没有力量采取行动来消除或预防环境压力,他们只能被动地做出反应(布朗,2005)。儿童的心理障碍可能是对环境压力较为正常的反应,因为儿童较依赖环境,所以将其生活环境纳入心理咨询十分重要。

大部分儿童的行为问题与其家庭结构、父母教养方式、父母行为习惯及情绪表达方式直接相关(傅宏,2007)。家庭是儿童最初成长的环境,儿童受其影响非常大,而且现在很多家庭本身就有很多问题,所以必须将家庭环境纳入到心理咨询的体系中来。若想要从根本上解决儿童的心理问题,必须要家庭介入治疗,否则会容易复发或转换成其他的障碍。

6. 保密的原则

保密原则是指咨询者有责任对儿童的个人情况、评估结果、咨询内容予以保密。儿童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者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是对来访者负责,以来访者利益为重,其中保密原则十分重要(陈一心,2009)。美国心理学协会的道德准则(1992)规定除非委托人许可,否则委托人的信息应予以保密。可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儿童一般是被迫来咨询的,儿童本人并不一定是委托人。咨询人员因为治疗需要,常常会和儿童的教师、家长或其他心理专家分享儿童的信息,但是这种做法仅仅得到了儿童的家长或其他监护人的许可,并没有得到儿童本人的许可。但是,按照常理,在分享这些信息的时候最应该得到的是儿童的许可。尽管保密原则的目的在于保护儿童的隐私,但是要达到这一目的很困难,最理想的情况就是,在对儿童进行心理咨询前,用其能充分理解的言语解释保密问题,治疗者有责任将儿童及其父母都当作委托人,并尽量满足双方的要求(Gelfand&Hartman,1984;Ross,1980)。

参考文献:

[1] H.Thompson,Douglas T.Brown,主编.林丹华译. 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与治疗:针对学校、家庭和心理咨询机构的理论及应用指南[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2] Sroufe LA.Psychopathology as an out come of development. Dev Psy-chopathol

1997.

[3] Kratochwill.T.R. Handbook of psychotherapy with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Boston: All &.Bacon,1993.

[4] 郭峰,郭成,李西营.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与成年人心理咨询的比较[J].中国临床康复,2005,9(32):170.

[5] 侯志谨.儿童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发展与现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126-132.

儿童心理咨询范文第2篇

关键词:偷窃行为;教养方式;认识教育;行为强化、泛化;赏识赞许引言

儿童的6~12岁阶段,为儿童中期和后期,是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心理发展处于关键时期,也是最容易出现行为问题的时期,此阶段的儿童心理咨询内容多数是儿童行为问题的咨询。咨询由三个阶段组成:心理诊断阶段、心理咨询阶段、咨询效果评估。下面以儿童咨询个案说明咨询过程中的技巧和艺术性。

一、心理诊断阶段

(一)资料收集

1.个人资料:李××,女,7岁9个月,小学二年级学生。意识清醒,思维清晰;身体健康,有活力。幼儿园入读母亲工作单位,自己本身也聪明漂亮,逗人喜欢,因此,在幼儿园较受宠爱。但读小学以后,因上课喜欢插嘴、好动,经常被老师批评,学习成绩一般。

2.主诉与代诉情况:主要由其母亲代为叙述事情发展与经过:咨询前不久,有书店到其学校卖书,她向同学借钱买了书,但同时又偷偷藏了一本书在衣服里拿回了家。家长知道后,对其进行了批评,并亲自带她去书店赔了钱。但这并不是唯一的一次偷窃行为,因为平时也常发现家里有些不是自己家买的小玩具。

其母亲带其前来咨询,希望能帮助她消除偷窃行为,成为有正常行为的小学生。

3.家庭环境:三代同堂,爷爷、奶奶、母亲是幼儿园老师,父亲为公司职员。经常为教养孩子的问题发生分歧,而孩子则会利用大人之间分歧说谎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二)评估诊断

根据主诉及母亲代诉,对母女俩间关系的观察、交流,参照韦氏儿童智力量表(C-WISC)、和Rutter儿童行为问卷(父母卷)结果分析,初步评定该儿童的问题为行为问题中的A行为:违纪行为。

违纪行为的原因有几个方面:家庭教育方法不恰当,父母过多的关注,使小孩形成自己想要什么就要什么的意识,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与行动。其次,母亲通常态度严厉、教育方法简单,往往只批评错误的,而不表扬正确的,造成孩子对错误的行为不知如何改正,而正确的行为又由于得不到强化而难以保持的局面。另外,从幼儿园到读小学,对于来访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变动,从原来广受喜欢到常挨批评,心理落差很大,因此难以适应新环境,同时也就造成学习兴趣不高,成绩一般的状况。

(三)制定咨询目标

在对评估诊断结果和造成问题原因分析后与家长共同协商讨,制定出心理咨询目标和采用的“行为——认知”的咨询方案。

1.具体目标:消除偷窃行为

首先用行为疗法消除不良行为,行为疗法是利用学习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理论使人的行为发生变化,解决人的不适应问题。而具体方法则可先采用对抗性条件反射疗法和强化疗法(奖励法)同时进行。所谓对抗性条件反射疗法是利用回避学习的原理,把令人厌恶的刺激,如点击、催吐、言语责备、想象等,与求治者的不良行为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条件反射,对抗原有的不良行为,进而消除这种不良行为。本次治疗主要采用直接或间接想象,来消除或减少来访者的偷窃行为。对抗性条件反射疗法的特点是治疗期较短,效果较好。对消除不良行为有较好效果。而强化疗法即奖励法是使已有的异常反应得不到强化而消退,并通过正强化技术塑造新的社会行为模式。通过对不良行为进行负强化和对正常行为进行正强化,达到消除偷窃行为的目的。

在采用行为治疗法的同时,进行认知矫正,改变来访者对于自己偷窃行为的认识,并建立新的关于正确行为、美的行为的认识。

(1)近期目标:培养自我控制力

依然采用行为疗法帮助来访者培养自我控制能力,对自己的不良行为进行控制,除了偷窃行为外,还包括上课喜欢讲话、好动等导致她遭到老师批评的行为。通过对这些行为的控制,培养良好的习惯,进而与父母、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具体方法采用奖励法、代币法等方法。

(2)最终目标:帮助来访者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培养学习兴趣。

采用认知疗法对来访者及其父母进行认知转变,改变他们已有的教育方法和亲子关系。使来访者能在一个开明、理解、民主的环境中生活、学习,而不是一味地被宠,导致丧失正确事物认识的标准。认知理论认为:认知的改变会导致情绪、动机和行为的改变。当来访者和其家长在改变过去认知偏差的同时,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逐渐建立。

二、心理咨询阶段

第一次孩子咨询

1.通过一个故事的引入,讨论偷窃行为。告诉她故事中的主人公在偷窃行为所遭到的惩罚和被自己的朋友看不起的感受,然后,把故事与来访者的“偷书”行为巧妙联系起来,让其在下次又想拿别人的东西的时候,想象被别人发现后的情景。以通过建立对抗性条件反射,使来访者逐渐消除偷窃行为。

2.进行认知教育,建立新的认知。以“喜欢读什么书”作为切入点。根据孩子喜欢读公主的书,希望自己成为美丽公主的愿望,讨论“怎样才能成为美丽的公主?”通过举例、动作模仿引导孩子认识到:“美”不仅是长得漂亮、穿得漂亮、头发梳得漂亮,还要有礼貌、有爱心、有知识、讲卫生、言语美、行为美。

咨询过程孩子坐不住时,让孩子将舞蹈班学的舞蹈进行表演,赞美动作优美;同时告诉她,上课时乱动,行为就不美了;不美的行为就要改掉,并相信她将来一定会成为美丽的公主。

咨询结束时,布置作业i要她回去想想自己平时有哪些行为是美的,要继续i哪些行为是不美的,要改正。

建立了良好的咨访关系,“美”的种子(新的认知)播进了孩子心田,希望能开出美丽的花朵,结出美丽的果子。

第二次孩子咨询

用新的认知对偷窃行为进行评价,使之对良好行为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运用赞许强化新的行为。

询问这一周哪些方面做得美,改掉了哪些不美行为的过程中,观察到孩子坐姿端正、目光集中、言语态度有礼貌,立即给予肯定、表扬。

再次讨论“拿书”事件时,来访者用了“偷”字。立即给予否认:“你不是偷书,你想拥有这本书,当时又没有能力得到,所以用了不对的方法,行为不美。”在来访者点头并轻轻松了一口气后,再问:“美丽的公主会不会这样做?”通过启发思考喜欢的问题:用什么方法得到才是美的?得不到又怎么办?引发对自己行为的思考并给予指导。

第二次咨询对“拿书”事件再次讨论,在对偷的后果有了认识后,否定所发生事件的“偷书”,性质,解除其心理压力。并进行正面引导,淡化占有欲望。同时告诉她,妈妈带其将书钱送过去,是希望其真正地成为“美丽的公主”。

家长咨询:帮助家长建立新的认知,用正确的教养方式取代不当教养方式。

根据孩子两次咨询情况和效果对家长进行咨询,重点对以下五方面进行分析:

1.了解孩子。了解孩子各年龄阶段生理、心理特征;了解孩子的需要;和孩子交朋友。并在大人之间达成一致的教育目标,不要让孩子感到无所适从,甚至钻空子。

2.尊重孩子。对带孩子去赔书钱一事,讨论是否有更好的方法达到既教育孩子,又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让她从内心感受到“偷拿”的方式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是“丑”的,是见不得人的。经常让孩子曝光,后果将会是什么?引导家长思考。

3.不要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培养孩子的欲望延迟能力。帮助孩子适应社会要求,遵守社会规则,在即使自己非常想要的情况下,也知道不能擅自拿取。

4.家长与老师沟通,对孩子插嘴、好动等行为问题进行讨论,尝试用更积极的方法解决问题。尽量不要对孩子作过于严厉的教管和指责,而是帮助树立新的良好行为典范。否则会令孩子不知所措,自信心下降并导致说谎。建议家长和老师沟通内容不要局限于孩子的问题,而是成长中的方方面面,学会试着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

5.学习兴趣的培养。罗森塔尔效应说明,教师的期望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学习兴趣的培养有很大的影响。通过与老师的沟通,尽量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这种期望,激发其学习兴趣。同时又不要过于关注学习分数,使孩子能够不把学习目标仅仅定在高分上,而是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和孩子一起商量安排课余时间,通过制定时间表,让孩子自己约束自己,促使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家长通过咨询,深有感触,认识了过去教养方式的不当之处,表示要学习掌握心理学知识,用正确的教养方式培养孩子,和孩子一起成长。

第三次孩子咨询

引导她将新的良好行为泛化并制定作息时间表,培养注意力和控制力;鼓励争当“三好学生”。

在孩子进入咨询室前,观察到她在很专心地练习“拍球”,于是咨询时给予表扬,并相信她上课做作业也能做到这样专心。她点头。

针对即将进行期末考试,询问她对考试成绩的要求,发现其对学习要求不高,信心不足。“想不想成为三好学生?”“想。”对“三好”内容:德、智、体引伸讨论。建议她在妈妈帮助下制定一个时间表,自己督促自己学习,坚持基本按时间表学习生活。当我告诉她可以把看电视、看图书、玩的时间都安排在表上,她开心地笑了。主动说:老师,我跳一个刚学的舞给你看。随着优美的舞姿的舒展,脸上展开了自信的笑容。

第四次孩子咨询

用新的认知评价自己的进步,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语文95分,数学97分,我是三好学生。妈妈奖我三本书。”一进咨询室她就迫不及待地告诉我。我微笑地注视她片刻说:“你是一个美丽的公主。”接着从“德、智、体”三方面讨论她有哪些方面的美。“上课不插嘴了”、“做作业比以前快了”、“别人的好东西,可以控制自己不去拿,或拿自己的东西去换。”……在肯定她努力进步的同时引导其认识:她的进步有老师的教育和父母的关爱。她马上说:“老师还有你。”使其开始学会感激。

最后,我们讨论了暑假安排,当她告诉我要练钢琴、去旅游……我肯定她是个有追求、有目标的好孩子,相信她三年级同样能当上“三好学生”,永远是个“美丽的公主。”

最后一次咨询

通过获得“三好学生”事实,让孩子动动脑筋,找出自己进步的具体方法,有了积极的自我评价,对良好行为有了一个清晰、正确的认识,也就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咨询告一段落。

三、咨询效果评估

四次孩子咨询,一次家长咨询均围绕咨询目标渐次进行。咨询结束的心理测试显示其已经不再有“违纪行为”的症状。

孩子对身边事物,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力,对自己的行为开始有控制能力和调节能力,并开始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读书四个学期,第一次当上“三好学生”,说明在孩子、家长、老师共同努力下进步较大。一年后,与家长电话联系,家长告知:因搬家孩子转学了,没有再发生拿人家东西的行为,三年级又评上“三好学生”。电话追踪说明咨询有持续的成效。

四、结束语

整个咨询过程说明,行为和认知疗法对行为矫正有较好的效果。同时,针对儿童来访者,则更要根据其心理特点开展咨询。人是需要得到别人肯定的,尤其儿童更需要得到成人的欣赏。从赏识的角度,用正强化的方法去帮助儿童克服缺点和矫正不良行为,效果会更好。

儿童期心理健康是一生健康的基础。儿童不良行为的矫正、良好习惯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塑造,与家长、老师的教养、教育方式密切相关,家长和老师都需要学习和掌握心理学的知识和技巧,以利于科学正确引导孩子。

如果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儿童心理咨询,并取得老师配合,咨询效果则会更好。

参考目录

1.刘克俭《行为医学》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北京

2.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等编 心理咨询师民族出版社2001北京

3.马绍斌 心理保健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广州

4.李丹: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上海

儿童心理咨询范文第3篇

关键词:心理咨询;儿童;大数据;心理健康

大数据(Big Data)是一种趋势,已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中,心理健康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借助大数据技术对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析,实现快速统计、及时反馈和干预,在儿童心理咨询方面发挥高效、便捷的作用,利用心理管理系统的构建来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

1 大数据时代与儿童心理问题

1.1 大数据时代

大数据是现阶段主流软件工具,以“太字节”为单位,所涉及的数据规模巨大,通过对海量数据的交换、整合和分析,为决策者提供有效的资讯、创造新的价值,这是采用一般软件工具无法实现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也开始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其在社会多个领域得到应用,很多决策行为越来越依赖于数据分析,毫无疑问,我们正在进入大数据这个崭新的时代[1]。大数据时代反映出信息大爆炸所引发的一系列变革,世界充斥着越来越多的信息,处于数据信息大发展的时代,这主要得益于移动互联、社交网络、电子商务等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在社交、搜索、电商、微博、智慧地球、安全监控、金融、通信等诸多方面均应用到大数据技术,并以此促进各个领域数据的疯狂增加,而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和解读,即可创造极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可以想象,积极运用大数据技术服务心理工作,将会极大地提高心理健康工作效率。

1.2 儿童心理问题

著名心理学家丹尼斯曾说:“我们相信,每个儿童都是健康的,但我们同时更相信,每个儿童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残病,包括生理的,心理的,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没有感觉。”儿童心理问题大多来自家庭,但又很容易被忽视,主要表现为神经、情绪、性格及生活习惯方面,其中神经主要由矛盾引起,包括神经性失声、强迫行为、歇斯底里等,负性情绪与神经有关,过度焦虑引起神经式的敏感,儿童在生活中对家人和老师过度依赖,而与同龄孩子的关系较差,性格方面出现显著偏执、性情反复无常、爱发脾气等,生活习惯上出现厌食、吮吸手指、遗尿、失眠等情况,这类情况对儿童的健康成长造成很大影响,发现和解决儿童心理问题亟不可待[2]。

2 大数据技术在心理咨询中的具体应用和实例分析

2.1 具体应用

以往在心理咨询中采用的方法较为单一,主要是面对面的一对一咨询、小型团体咨询等,不仅耗费周期时间较长,而且效率低下,人力资源成本和时间成本较高,将大数据技术应用到心理咨询中,可解决上述问题。目前,儿童心理咨询所应用到的高科技设备有音乐放松系统、生物反馈系统、多参数生物反馈仪、监控系统等,手段多样化,且效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极大地推动了心理咨询的发展[3]。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心理咨询具备智能化的特点,借助相关技术采集大量的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给心理咨询师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以监控系统为例,监控系统与大数据结合,根据得到的各种数据模型和分析报告来对儿童的行为进行分析,从中便可找到解决儿童心理问题的最佳方法,即便对心理知识缺乏了解的家长,也可通过获取的分析报告,发现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此外,心理测评系统与大数据结合可应用儿童心理普查中,将心理普查信息化,再借助大数据技术手段进行分析。

2.2 实例分析

借助大数据技术建立心理管理系统,不仅不会影响到系统的使用功能,还能更为便捷、高效地从海量数据中找出个体因素之间的关联性,为心理咨询工作提供更具参考价值的结果。在接受儿童心理问题咨询中,常有家长反映孩子作业拖拉、不认真,对家长提出的要求表示认可,但无实际行为,且不会主动向家长表达自身的要求,通过在心理管理系统中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建立儿童心理档案数据,逐步深入挖掘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在第一次咨询中,先让孩子填写基本资料,在此过程中观察期表现,确立以家庭治疗为主的方案,邀请家长一同参与咨询,在筛选的信息中含有孩子出生时家庭条件较差、由奶奶带大、与父母长其分开等,孩子的学习较差,根据弗洛伊德的自我防卫机制理论,孩子在家庭中被严格要求,将会以学习失败来回击自己的父母;在接下来的咨询中,陆续获得父亲不乐意陪同、孩子不积极配合咨询、语言沟通效果不理想等信息,借助数据挖掘技术探测其心理特征,打破常规心理咨询陷入的僵局,找到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即与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成员关系紧张等有关,建议从环境入手,逐步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4]。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为心理咨询带来了二次腾飞的契机,给儿童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更多且高效的心理咨询方法,这对于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 铭,徐光兴,林榕发.沙盘疗法在儿童心理咨询中的应用研究述评[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9):113-115.

[2]吴素梅,覃春望,付志高.绘画疗法在流浪儿童心理辅导中的作用[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4):552-556.

[3]张俊杰,张华.数据挖掘在学生心理管理系统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0,36(8):566.

儿童心理咨询范文第4篇

一、一般资料

小峰,男,八岁,小学三年级学生,身体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史。父母均为普通工人,家族无精神疾病史。

小峰出生在浙江温州的某个小镇。由于家庭问题(父亲下岗),两岁时母亲将其送回重庆老家,让他跟着外公外婆一起生活,直到现在。小峰聪明异常,在数学方面天赋极高,三岁时能口算二十以内的加减法,并且能举一反三,有较强的推理与思考能力。据其外公说,有一次,在考了他几道数学加法后,问他三乘三为多少,小峰思索片刻后即给出准确答案。问他怎么得出这个结果,他说:三乘以三可以看作是三个三相加,即三加三再加三,这样,答案就为九,当时他才上幼儿园。还有一次,他和另外几个小朋友一起玩,外公又问二十七加十九等于几?经过大概不到五秒,他准确地回答:四十六。而此时,旁边几个大他两三岁的伙伴都还在计算。旁边有人问他如何迅速得出答案?他说:我从数字二十七里借一个给十九,十九变成了二十,然后二十加二十六,所以得到四十六。五岁半时,外公将其送入小学读一年级。进小学后,老师反映孩子喜欢看着窗外,也喜欢看头顶上转动的电扇,还经常掉笔、书以及其他东西。第一学期成绩较好,在班上名列前茅。但以后,成绩渐渐不乐观。外公反映,小峰回家后总是忘记老师布置的作业,做作业时也很难坚持,每次只能静坐几分钟。

二、主诉

注意力集中困难,喜欢与朋友一起玩;学习的主动性较差,做作业时需要外公在旁边监督,讲条件;做事的坚持性较差;经常丢东西。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外公反映:不能倾听他人说话,经常忘记必须完成的家庭作业,丢失书本或工具,对细节缺乏注意。

咨询师:模样乖巧,穿着得体,语言贫乏,不回避与咨询师的目光接触,但眼神经常游离于周围的环境,不固定于一点;显著的躯体性不安。

四、评估与诊断

通过观察,通过与其外公的摄入性会谈所收集的资料显示,小峰智力正常偏上,性格偏外向。根据观察、交谈结果和躯体疾病历史、精神病家族历史以及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的表现,排除了精神障碍与孤独症。对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作出如下诊断:分裂行为障碍中注意缺陷障碍。主要问题表现在:注意力维持困难;经常忘记必须完成的家庭作业,丢失书本或工具;不能安静地坐上一小段时间,做事的坚持性差。

五、咨询目标与方法

1.咨询目标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其外公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学会学习,主动学习;增强自信,完善人格。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解决其注意力集中困难问题;帮助小峰养成良好的习惯;增强其自控力。

2.咨询原理与方法

游戏治疗法。游戏治疗即以游戏为主要沟通媒介的心理治疗。咨询与治疗的目的是改变当事人的不良行为与习惯,但改变的发生必须通过信息的交换。“沟通是改变发生的前提。”游戏是孩子的语言,在游戏中,孩子可以“玩”出问题。咨询师通过对其游戏的解读,可以发现孩子内心的真实自我,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然后对症下药,寓“药”于游戏中,使问题得以解决。

行为疗法。行为主义认为,个体是环境的产物,个体的行为是通过过去的经验习得的。基于此,人的行为是可以改变的。小峰的主要问题是诸如注意力集中困难、学习的主动性缺乏、自控力差等。治疗时,可重新确立一些新的行为目标,并对该类行为进行强化,达到对不良行为习惯的消除,从而增强信心,对自己进行重新认识。

六、咨询过程

第一次咨询

目的:了解基本情况;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确定主要问题;确定咨询的具体方案。

方法:观察法;会谈法

过程:

1.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外公关于小峰的基本情况;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

2.与小峰谈话与游戏,让之作画,可画人、房子与家庭等,画中的一切都是当事人自己的投射,通过该种方式了解当事人的所思所想;游戏中给予其极大自由,这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基础。心理咨询专家张日N曾对各年龄阶段的求助者的特点进行归纳,他认为儿童期的孩子缺乏主动求医的愿望,因此,“需要提高并维持儿童前来咨询的自发愿望,这就要求咨询人员给前来咨询的孩子留下比较好的印象。”

3.观察其游戏,对在游戏中暴露的问题进行归纳与评估。

第二次咨询

目的:加深咨询关系;针对其问题,进行初步的治疗。

方法:计时游戏;拼板游戏

过程:

1.给其外公介绍“好行为记录本”的使用方法,对“好行为”进行操作定义,使之具体化。让小峰知道,其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值得肯定的行为将被外公记录下来;教“计时游戏”。

2.观察小峰的自由游戏,给其以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3.与小峰进行“计时游戏”与“拼板游戏”。前者训练小峰不间断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目标上,时间为3分钟,重复进行;后者帮助小峰学会选择恰当的策略和步骤,学习“停下来――思考”的方法,训练其自控力。对其成绩进行强化,给以一定的物质奖励。

4.布置作业,让其在家玩“计时游戏”。

第三次咨询

目的:针对其问题继续治疗;学会自我控制;延长其注意集中时间。

方法:垃圾袋技术;计时游戏

过程:

1.分析反馈“好行为记录本”,对其内容进行分析,教会外公以积极陈述记录为主的方法;教会外公以非指导性的方式与小峰进行游戏。

2.将“好行为记录本”里的内容读给小峰听,对之进行鼓励;玩“垃圾袋技术”的游戏,让小峰学会将自己的坏习惯即垃圾清除;玩“计时游戏”,延长时间到5分钟。

3.玩“挑弹子游戏”,让其学会自控。

4.布置作业:玩“计时游戏”、“挑弹子游戏”与非指导性游戏,继续记录“好行为”。

第四次咨询

目的:去掉不良习惯,习得被认可的行为方式;学会服从。

方法:计时游戏;谈话法

过程:

1.总结家里进行的非指导性游戏,帮助外公建立与小峰积极交往的方式,学习发出有效但容易的命令对小峰进行约束。

2.继续将“好行为记录本”的内容念给小峰听,用物质奖励进行强化;与小峰订协约,将其坏习惯逐渐清除,如粗心大意等。

3.继续“计时游戏”,时间延长到十分钟。

4.布置作业:当家人提出要求时如何积极反应。

第五次咨询

目的:保持更长时间的积极行为;提高注意的广度与自控力;巩固咨询效果。

方法:代币制;计时方法

过程:

1.讨论让小峰保持积极行为的方式方法,如拥抱、赞扬与触摸等;介绍代币制。

2.“计时游戏”,时间延长到十五分钟,对其长久地集中注意给以奖励,让他体验成功。

3.向小峰介绍代币制的含义,要求其一周内必须赢得一定数目如一百张或更多的扑克牌。

4.布置作业:回家与外公实行代币制。

第六次咨询

目的:对整个过程进行回顾性总结,巩固咨询效果;结束治疗。

方法:游戏法;“优秀的我图示法”

过程:

1.对外公提出注意事项,强调对小峰进行以奖励为主而非惩罚为主的教育方式。

2.计算当事人所获得的扑克牌,让小峰讲述自己的每一项积极行为,对其行为进行肯定。

3.与小峰游戏,指导其完成“优秀的我图示法”。如,乐于助人的我,学习认真的我等。

4.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自我监督与控制。

七、效果评估

1.外公的评价:经过治疗,小峰的行为得到显著改善。能够较长时间坚持干一件事,良好行为增多,做事的计划性增强,学习成绩也显著提高。

2.咨询师的评价:当事人年龄较小,语言表达能力不强,所以在考虑方法时采取的是游戏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又充分运用行为疗法,对其形成的良好习惯与行为进行强化,取得显著效果,目标基本实现;最初的不良症状基本消除;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与生活。(稿件编号:100305008)

参考文献:

[1]梁培勇.游戏治疗的理论与实务[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

[2]王建平主编.变态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张日N著,林崇德主编.咨询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儿童心理咨询范文第5篇

人们在画画时,会很自然地浮现出一些联想、记忆或某些片断,并把这些情绪、感受用线条和色彩表达在图画中,这时图画就具有某种象征意义。图画的象征性使其成为距离潜意识更近的一种工具。把图画心理学应用到心理咨询中就形成了绘画心理疗法。

二、绘画疗法的研究、应用现状

现有不少研究表明, 由于人脑左半球的语言 或言语功用有限, 因此对于情绪冲突、感情创伤等心理问题就需要用右半球的艺术方式来处置。这是因为情绪和艺术( 绘画、 音乐等) 都同时由右半球所控制。近十年西方不少研究证明, 绘画心理治疗在处理情绪障碍等方面的突出作用。

尽管国外对绘画疗法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但是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太少。把绘画疗法与听障儿童的心理咨询联系起来的研究更是没有。所以,这方面的使用技术还不成熟,我想我们可以把这个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

研究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

1、绘画是一定文化下的产物,绘画疗法是在西方和北美发展起来的,缺乏本土的研究数据。研究者要注意东西方文化的差别,在治疗分析过程中,要结合东方文化的背景。

2、绘画心理分析对咨询师要求过高,不仅要具备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还需要对绘画艺术有一定的认识,并且必须是经过专业的绘画心理分析训练。否则不能开展绘画心理治疗。

3、咨询师进行绘画心理分析时会受到自己知识背景、生活经验等的影响,使得诊断结果缺少一定的客观性。咨询师在进行治疗时,要谨慎细心,必要时要采用其他心理治疗的方法辅助进行。尤其团体培训时,我们只能从积极正向地角度去引导。绝对不能给于定量、定性判断。初学者只能组织探讨、趋势分析。

4、力求系统化,综合化。在时间、内容上力求系统安排,还要力求配合其他手段形成综合治疗能力。

5、增加绘画欣赏的运用。已有的关于绘画治疗的研究大多是通过绘画达到诊断和治疗的效果。广义的绘画治疗还应该包括赏画。心理研究也表明,观画是欣赏艺术,也是审美活动,赏画悦心,它必然要引起患者的想象,而想象则能调节交感神经系统,直接促进一些有益健康的激素、酶和乙酰胆碱等物质,起到调节血液流量,增强免疫机能的作用,进而促进病体痊愈。要重视赏画的作用,把赏画纳入到绘画治疗的研究中去,以真正有效地使心理治疗平民化、自助化。

三、绘画疗法对听障儿童的适用性

1.表达的便利性补偿语言的缺憾

由于听障儿童生长发育的特殊性,他们不像普通人那样具有完整的语言表达和思考能力,仅仅通过手语、文字,是很难达到一个理想的沟通交流状态。这时,孩子们情感的困扰就可以通过另一种方式表达出来,将其赋予可见的形式。绘画对于儿童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一笔一画,任一种颜色的选择都是有意义的。把内心深处无法言语的焦虑、喜悦、愤怒、愿望等投射在绘画作品中,把隐藏或被压抑的心理内容自然的释放出来。

2.可丰富听障儿童的感知觉

研究还发现绘画心理治疗能够促进认知和语言的发展。因为绘画活动是一个复杂的活动, 它包括大脑若干区域协同工作的过程。神经学家F irt h 和艺术家 L aw 合作, 利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发现绘画激活了与物体识别( 与语言 有关) 和物置有关( 与空间方位有关) 的大脑区域, 即使是最简单的画图活动也依赖左右大脑多个系统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而完成。

绘画疗法是一种集认知、情绪表达、感觉统合、心理动力等于一体的心理临床方法。画画其实是儿童通过回忆、想象,然后运用手中的笔把所见的、所想的、所感受到的事物表现出来的过程,这也是一个进行认知重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充分地运用了他们的感知觉能力。

3.有利于提高儿童的空间鉴别能力,促进综合思维的发展

大脑偏侧化理论认为,大脑左右两半球存在优势分工。左半球同抽象思维、象征性关系以及对细节的逻辑分析有关; 右半球则是图像性的, 与知觉和空间定位有关, 具有音乐的、绘画的、综合的集合――空间鉴别能力,表明音乐、绘画、情绪等心理机能同属右半球掌控。所以说画画可以带动右脑的发展。其次,画画本身也是一个空间结构的安排整合过程,从而提高儿童的空间协调能力,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

4.绘画疗法自由、开放的形式有助于学生的表达

首先,艺术提供了特有表达的可能,可以在一幅作品或系列作品上表现发生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的事件,可以把不可调和的情感合成在一起。其次,绘画治疗是灵活的、多面性的,它适合不同年龄、不同类型的学生,它不受学生语言、年龄、认知能力及绘画技巧的限制,可以在不同地点实施。再次,绘画疗法可以使心理咨询常态化,即可以在人们的所有日常生活情境中开展。

艺术本身是符号的和价值中立的,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愿望和问题,这种表达具有隐蔽性,没有社会道德标准等方面的顾忌,学生不会感觉被攻击,阻抗较小,容易接受,有利于真实信息得收集。

5.帮助听障儿童宣泄情绪,激活其自身的心理治愈力

画画本身是轻松愉快的,给听障儿童提供了一个具体可感的、表达内心世界的形式,为他们提供了一套自我表现的象征语言。在这种气氛中,可以缓解听障儿童的焦虑、恐惧、不满,宣泄内心的不良情绪,听障儿童也可以较自由地借助象征方式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尝试问题解决的不同方法。

绘画心理治疗师Robin对绘画疗法的作用机制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他认为,那些不被接受的思想、情感和冲动,如果能被个体所觉察和接受的话,个体才可能把毁灭性能量变成建设性能量;绘画心理治疗过程包括心理治疗与创造两个平行的过程。除了心理治疗之外,创造过程也为患者提供一种看待自己所面临问题的新方式。绘画等艺术方法可以安全地释放毁灭性力量,使心灵得到升华。绘画催化儿童的自发性,并帮助受阻的青少年远离个人发展上的关卡。绘画亦可以帮助成人辨认在其行为当中反复发生的主题,并专注在最凸显的问题上”。实践表明,绘画是人们最适宜的心灵表达方式。

儿童心理咨询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儿保门诊;心理卫生问题;儿童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2007年8月~2009年12月到本院儿保科心理门诊首次就诊的儿童208人,其中包括部分幼儿园体检时心理问题的咨询等。

1.2方法自制表格对所有首次就诊的儿童均给予详细登记,如就诊日期、父母职业、文化程度、住址、儿童姓名、性别、年龄、就诊原因、儿童生长发育情况等。分析总结登记表中的项目,参照CCM仆2一R标准进行疾病学诊断,就诊原因根据临床情况及医生的诊断归类。配合疾病诊断及就诊原因分类的有儿童行为量表、丹佛发育筛查试验(DenverDevelopmentalSereeningTest,DDST)、Peabody图片词汇测验(PeabodyPie-tureVoeabularyTest,PPVT)、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eehslerIntelligeneescaleforehildren,WISC)、韦氏学龄前儿童智力量表(WeehslerPresehoolandPrimarySCaleofIntelligenee,WPPSI)等。

1.3统计学方法采用丫检验。

2结果

2.1就诊儿童一般情况分布首诊儿童共208人,其中男童112人、女童96人,男女比例为2.11:l。6岁以下就诊儿童64人,6~12岁就诊儿童112人,13岁以上就诊儿童22人;13岁组就诊儿童分别占全部就诊儿童的3076%、58.65%、10.58%。就诊儿童年龄集中在6~12岁。就诊儿童中家住城镇的151人,占72.6%;父母一方大专以上文化的117人,占56.3%。

2.2不同年龄组的就诊原因分布6岁前儿童就诊人数占所有就诊人数的30.76%,就诊原因主要为行为问题、抽动症、言语问题、健康体检和咨询。儿童睡眠障碍和排泄障碍(尤其是遗尿症)等在心理门诊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6岁以上儿童则以多动、学习困难为主。所有就诊儿童中,健康咨询占33,3%,其所占心理门诊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由

3讨论

3.1据WHO估计,大约有20%的儿童在成年之前会出现情绪或行为问题,如不及时千预,可能发展成为心理障碍或疾病 。本市心理门诊儿童就诊率相对较低,这可能与乡镇儿童保健机构尚未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以及本院对此项工作的开展刚刚起步、宣教力度不够,家长对儿童心理问题的认识不足有关。

3.2扩大健康教育覆盖面是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基础心理门诊儿童各个年龄段中,咨询均占绝大多数,但随着年龄的增高逐渐下降.这可能与儿童保健工作者的服务对象不同有关。因6岁以下儿童属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的对象,必须经常到医院进行阶段性体检,与医务人员交流较多,经常接受这方面的知识宣教。这提示儿童心理问题早

期发现、早期就诊,首先必须解决儿童家长的认识问题。儿童保健工作者必须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加强健康宣教工作,扩大健康教育的服务面,把宣教阵地延伸到小学、初中。利用书刊、电视、广播、橱窗、讲座及儿科临床、保键门诊向家长宜传儿童心理卫生知识,提高家长、老师、社会对儿童心理健康的了解与关注,以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旭,静进,史明丽,等.开展儿童心理卫生保健,促进儿童心理健康[J].中国妇幼保健,2002,17(12):719-720.

[2]匡桂芳,辛晓显,沈宜元,等.儿童心理咨询2064例临床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1,9(3):153-155.

[3]关念红,张晋磅,唐济相,等.综合医院心理咨询门诊儿童咨客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3,11(2):102-204.

[4]程玉兰,崔伊薇,昊汉荣.学习困难儿童心理特征的研究月.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4):215-217.

儿童心理咨询范文第7篇

珊珊(化名)是品学兼优的女孩,因为一次单元考成绩不理想,被她那望女成凤心切的父母轻轻说了几句,便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从5楼的家里纵身一跃,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12岁的少年亮亮(化名)向父母要求和自己的小伙伴一起出游,母亲因为他年龄小担心安全问题不同意,懊恼之中的亮亮竟冲进厨房,拿起菜刀剁下了自己的4根指头……

正在读初一的兰兰(化名)平时学习很认真,由于一次考试成绩下降后还在玩电脑游戏,父亲严厉地批评她不该浪费时间,但万万没有想到她竟赌气喝下了半瓶农药,选择用死亡来回击父亲。

是什么原因使这些孩子的行为不能自控,而表现得这么疯狂?中国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委员、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儿童心理研究中心主任朱晓华认为,十一二岁的孩子是一群弱势群体,生理、心理的发展不健全,非常需要得到家庭的关爱、师长的重视、同学的友谊。“孩子学习成绩下降了,他们心里也很难过,他们需要的是家长更多的理解和关心,而不是‘考这么差,你叫我怎么出去见人?我的脸都被你丢尽了’等等刺耳的话。”

已影响人才的素质

朱晓华说,他们正处于身心的断乳期,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有人生观,可以独立面对社会,做自己的主人。如果家长没有注意到这样的变化,对待孩子仍采用包办、干涉、指责的方式,并且认为这是关心、帮助他(她),那么由此带来的往往是孩子的腻烦和反抗。他们会认为这是对他(她)人格和自由的打击,并随之出现焦虑、急躁的心态,产生“情感危机”,从而导致行为的不能自控。

长期从事儿童心理研究的浙江大学副教授徐琴美告诉记者,现在的儿童一个共同的弱点是心灵脆弱,缺乏相应的心理承受能力,因为生活太顺利,一点小小的打击都可能使他们变得沮丧和绝望。她建议:在教育方式上,不能一味从口头上强调应当如何,关键要让孩子多体会一些“受挫折”的内容,让孩子承担家务和鼓励提供他们学习之余通过劳动挣自己的零花钱和学费等等。“只有人格健康,才能走遍天下都不怕,孩子才能长得大。”

近些年来,接连不断地发生了多起青少年儿童因心理素质问题而轻生、犯罪、自残等严重事件。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不健康状况突出,已影响到了中国人才的素质。一项对22个省市的调查显示,中国儿童青少年存在行为问题的有12.97%,在人际关系、情绪稳定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

更多心理问题被忽视

位于老河山脚下的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走进第七医院的儿童心理研究中心,就仿佛来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儿童乐园,地上铺满了柔软的绿色地毯,墙壁上则画着花花绿绿的各种卡通图案。朱晓华说这样做能让孩子一进门就感到十分亲切,从到内心真正喜欢待在这里。

“儿童的心理世界是最重要却是经常被忽视的。”朱晓华说,目前社会上对心理咨询的重视程度呈现出一种倒金字塔结构,即对成年人的心理问题比较重视,然后是大学生、中学生,最末端是婴幼儿。“很多家长并不了解,儿童时期的心理教育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怎样的影响。”“很多父母都抱着‘树小歪不怕,树大自然直,等孩子长大了,懂事了就好’的心态,其实这种想法是非常危险的,事实上很多心理疾病的隐患就是这样造成的,日后一旦以具体形式爆发出来,破坏力谁也无法估计。到时候父母后悔也来不及。”

徐琴美教授与同事合作,对近年来9134例儿童心理咨询案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显示,在18个心理咨询类型当中,排第一的是精神发育迟滞,占所有案例的25.7%,学习技能发育障碍(即狭义的学习困难)紧随其后占19.6%。“因为这两项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是学习成绩下降,因此最能引起家长的担心。实际上还有其他很多心理问题不容易被发现,就是因为发病率不高,所以经常被忽视,这就造成了很大的隐患。”

心理严重成人化

“现在的小孩子,说话是一个比一个精怪,语言成人化,没有一点童趣。”徐琴美表示,目前独生子女的心理严重成人化,儿童生活受到成人价值影响较为突出。徐美琴曾为一些儿童做过咨询,孩子的父母都是事业有成的企业家,孩子得到的礼物都是挥金如土的父母所赐,久而久之,这个孩子形成了特别严重的“拜金”心理,认为任何事情都可以用金钱解决。

前段时间,全国少工委等单位委托零点调查公司完成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城市少儿中独生子女的心理严重成人化,儿童生活受到成人价值观影响较为突出。例如:学生座谈会、演讲比赛等场合充满了成人的套话、空话;面对媒体,回应记者的提问,孩子也像教好了一样,答得有板有眼等等。

“儿童自己的审美眼光被成人的眼光无情地替代,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朱晓华说,她认为儿童心理成人化是由客观原因和社会原因造成的,儿童本来是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的,但现在因为他们每天交流的都是成年人,没有办法用儿童的语言去交流,潜移默化间,他们就变得成人化了。用大人的思维去要求孩子,就会使他们的思维也变得成人化了。

徐琴美认为,要防止儿童心理成人化,首先,家庭和学校要紧密结合,对孩子的成长千万不要拔苗助长,更不要把成人世界的一些价值观强加给孩子,应该让孩子的成长顺其自然。其次,电视、网络等媒体要特别注意自己受众的年龄,为儿童负责,保护儿童的“不知情权”,让孩子充分享受童年的滋味。

心理咨询仍处低水平

“很多人跟我说,我从事的是一个朝阳产业。”朱晓华对记者说。可现实是,儿童心理咨询还处于艰难时期中。“就杭州来说,虽然近几年由市政府牵头,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这项产业(还不能称之为产业)并未做大或者说仍然处于低端的水平。”

儿童心理咨询范文第8篇

中国儿童中心曾一份题为《中国儿童的生存与发展:数据与分析》的报告。报告里显示:

中国17岁以下的少年儿童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5.2%的儿童存在明显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77.9%的中小学生心理存在轻度不良反应。

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曾针对全国9015名中小学生(主要年龄为10-14岁)进行了一次调查,发现17.4%的孩子“认真想过自杀”,8.2%的孩子甚至“做过自杀计划”。

这些数字触目惊心。每一个家长都知道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可是,到底要怎么做呢?

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人更愿意在这方面消费,很多创业者都知道这是未被开掘的市场,可是就目前而言,大部分的心理咨询都还是一盘散沙,没有杀入市场。

“至今,中国业内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上还是一片空白。十年前大家不敢提我做过心理咨询,现在是以此为荣,我做成长保是顺势而为的。”成长保的创始人路小得说。

孩子的心理健康市场一直在被资本挑战,投资人都在问:你怎么知道家长有这个需求?市场到底有没有需求?太多投资人觉得心理咨询是非常好的项目,可是投入得却非常谨慎。因为大部分人投的项目没有消费,无法转化订单,没有立足之地。

成长保却打破了投资者的疑虑,活生生开辟出一条路来。“我们要做的不是锦上添花,是雪中送炭。”

给用户一杯解渴的水

面对如此大的市场蛋糕,成长保有备而来。

在成长保之前,路小得已经在心理咨询教育这个行业里摸爬滚打多年,在上海她有一家专门培训心理咨询师的机构,有将近两千个心理咨询师,其中最受欢迎的就是儿童心理咨询。

“我现在很渴,想喝一杯水,你给我一杯水就好了。如果你现在给我一堆工具,从水的形成说起,让我自己从中提炼出水来再喝。我肯定是受不了的。”

路小得反复提到解决问题这四个字,不管是产品开发、商业模式,她始终认为立刻、马上为用户解决问题才是立足的根本。用户要水,我就给他一杯水。

成长保中的轻咨询这一栏目,就是直接给了用户一杯水。

只要打开成长保APP,输入问题,它就会为你自动匹配心理咨询师。不需要等待,你随时可以得到你想要的答案。可以直接和心理咨询师语音或者观看十几分钟的微课堂。你不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解答弄明白一堆心理学知识,咨询师会直接告诉你该怎么做。

给用户的除了可以真正解渴的水之外,成长保还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随时、及时。父母随时可能在孩子身上发现问题,正如人们随时可能口渴。在这个时候,一个随时、及时的咨询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成长保提供24小时心理咨询的服务,相当于有了一个随身的儿童心理专家。

目前,成长保已经有了近50万的用户,其中20万都已经成功转化为付费用户,转化率非常高。每天,成长保的活跃用户都在不断增加,每个月的增长都有200%以上。

信任是核心竞争力

心理咨询行业最核心的竞争力是信任,尤其是儿童心理咨询行业更是如此。

路小得说:“今天的衣食住行,比如美甲、打车等,其实你不需要特别信任他,他是A、B、C无所谓。但是当你找一个老师的时候,那不一样了,家长会反复考察寻找最值得信任的人来做。”

成长保建立信任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让KOL的用户体验推荐,一种是专业的话语权。

用完美的客户体验抓住KOL。吸引住用户只是第一步,完美的用户体验才是最终抓住用户的绳子。为了有完美的用户体验,成长保做产品非常用心。为了做到24小时随时、及时的服务。成长保聚集了大约二十多名的专职心理咨询师在线服务,还有一千多经过认证的、兼职的心理咨询师。保证了只要有客户询问,立刻就能响应。

用专业的知识抢占话语权。成长保去年一月才正式上线,但在那之前,成长保已经沉淀了丰厚的专业知识资源。2012年,成长保的公司育宁文化就已经成立,主要进行心理学培训,后来又与上海人才培训市场达成合作进行紧缺人才证书培训,打造了网校学习系统,成就了线上的心理服务平台。成长保在儿童心理咨询师的储备和培养方面是非常充足的,也有心理咨询师的把关能力。成长保的专业性毋庸置疑,只要是专业的、可靠的用户自然会信任。

儿童心理咨询范文第9篇

>> 单亲儿童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探讨 探讨单亲儿童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调查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与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浅析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探讨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初探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其防治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探究 单亲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浅探 儿童心理问题及干预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探析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其受教育状况的影响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教育应高度关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教育 > 农村单亲儿童心理问题透析 农村单亲儿童心理问题透析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王旋旋")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近年来我国农村单亲儿童数量不断增加,由于长期受支离破碎的家庭环境影响和缺乏父母一方的关爱和教育,加之学校、社会对其关注较低等,致使农村单亲儿童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立足于促进农村单亲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这一目的,有必要对其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深入研究以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单亲儿童 心理问题 原因分析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B8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1-0091-02

单亲家庭是指因离婚、丧偶、未婚先育等因素而形成的仅有一方家长存在的家庭,也叫离散家庭或缺损家庭。单亲儿童就是在单亲家庭中成长的儿童。调查表明,学校中的“双差生”即品德行为和学业成绩均处于劣势的学生中,单亲儿童占有很高的比例,而农村单亲儿童,出于更复杂的原因,其心理问题比之城市单亲儿童心理问题更为严重,且社会对其关注度相对较低。

一 农村单亲家庭儿童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行为抑郁

“行为抑郁性主要是人在陌生的环境下,面对陌生人和陌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胆怯、退缩、恐惧、紧张、不敢主动接近陌生人和陌生物体的气质特征,这种气质特征就是我们俗称的‘胆小’。”①在农村中,父母离异或是丧亲的单亲儿童,缺少父母一方的关爱,经常产生被遗弃感、孤独感,加之缺少父母一方的保护,在“儿童圈”中地位不高。因此,在同伴交往中往往表现得比较被动,在与陌生同伴交往时也很少表现出积极情绪,更多是胆小、拘谨、紧张,行为抑郁性。

2.自我认可度低

农村单亲家庭儿童表现出独立、懂事的情感倾向,因而被认为很优秀,但他们的内心实则很脆弱,自我认可度低。在很多事情中的优秀表现,是内在的焦虑和自卑升华为过分的要强,这种要强,恰恰会让他们行为偏激。从其心理规律来说,农村单亲儿童更容易与普通家庭的儿童做比较,容易滋生出自卑、焦虑的心理,做事胆怯,缺乏自信,缺乏进取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3.攻击性强

“攻击,又称侵犯行为,指个体采取的使他人受损失或不舒服的行为,包括殴打、侮辱、抢夺和损害他人财物等霸道行为。”②单亲儿童往往不允许别人碰触他们的伤心地带,再加上他们的感情无处宣泄,郁闷的心情也无人问津,于是他们通常表现为遇事易冲动,出现打架、骂人、斗殴等行为,这些现象在农村单亲儿童的行为和心理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农村单亲儿童的性格更为脆弱,难以经受挫折,稍有波动,就更容易心灰意冷,受到老师批评后,往往抵触情绪较大,容易为一点小事跟同学发生矛盾,且忌恨、攻击心理严重。

4.冷漠、叛逆

农村单亲儿童总是过分关注自己,对身外的人和事不感兴趣,甚至冷漠。同时,有些家长觉得由于自己的离异而亏欠儿童,因此对儿童比较溺爱,久而久之,这种单亲家庭儿童容易形成叛逆心理,唯我独尊,而这种情况在农村单亲儿童中表现更为突出。现在农村单亲儿童也常常是留守儿童,平日都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在爷爷奶奶补偿式溺爱教育下,他们变得任性,由着自己的性子来,想怎么干就怎么干,长此以往他们听不进爷爷奶奶的话,听不进父母的话,连老师的话也置若罔闻,不让他们做的事,他们偏要做。

二 农村单亲家庭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家庭教养方式不合理

农村单亲儿童出现心理问题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是家庭教养方式出现了问题。农村单亲家庭中出现的家庭气氛不和谐、教育方式不科学以及农村环境下的社会评价压力等,导致了孩子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加之一些农村单亲家庭的家长,受经济条件限制,每天忙于生计,与孩子沟通、交流较少,对儿童心理出现的微妙变化几乎没有察觉。在这种缺乏关爱的环境下,农村单亲儿童产生感情饥渴和不安全感,不愿向他人敞开自己的心扉,自我封闭,不愿外出活动,不愿与人打交道,各种各样心理问题慢慢突显出来。

2.社区生活环境单一

农村单亲儿童生活的社区,受当地经济水平的限制,基础设施不健全,几乎没有可以供玩耍的娱乐设施。因此,面对家庭变故造成的生活方式变化,无法依靠外部诱因改变关注点,释放自己的情绪和压力。只能在家看看电视,生活环境单一,生活内容单调,长此以往与外界接触较少,容易出现性格孤僻、内向、乐群性低等心理问题。

3.学校关注度低

我国农村学校对于单亲儿童的关注度比较低,主要表现在:第一,学校缺乏必要的心理咨询服务,咨询服务就是通过咨询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思想政治和心理道德教育方面的教育,心理咨询服务的缺乏致使儿童面临心理危机时不能尽快得到心理疏导,心理问题不断恶化。第二,教师对于单亲家庭孩子的关注度比较低,对于孩子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不够重视,不能很好地给予关爱、鼓励,有效地进行疏导,帮助孩子度过心理危机。第三,学校与家长互动较少,对于儿童在学校表现出的心理问题不能及时告知家长,导致家长一直处于不知情的状态,不能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良好统一。第四,具备较强专业基础的教师比较缺乏,不能很好地满足儿童的求知欲,更容易导致单亲儿童逆反心理。第五,教育教学方式比较老套,教师缺乏创新精神,课堂上难以调动单亲儿童的积极性、主动性。第六,学校基础设施并不齐全。如可供孩子们进行体育锻炼的设施不齐全,孩子心理压抑时无法得到很好的发泄。

三 解决农村单亲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

1.改变农村单亲家长的教养行为

农村单亲家长对于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要多些引导和关爱,少些控制和要求。第一,单亲家长应呵护儿童已经受伤的心灵,多些时间与孩子相处、沟通与交流。第二,单亲家长应帮助儿童寻找自己的兴趣爱好,引导儿童培养健康向上的心态,让儿童在活动中寻找自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尽快地走出心理阴影。第三,单亲家长不应过多干涉和强迫孩子,相反,应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格,使其具备一定的抗压能力。第四,单亲家长应保持“适中”原则,实事求是的确定期望值,不要一味地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2.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完善学校基础设施

解决农村单亲儿童的心理问题需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作用。第一,学校应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一方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用知识的满足感来分散单亲儿童注意力。另一方面提高教师的品德修养,在生活、学习、心理上给予单亲儿童更多的关爱。第二,学校应该增设心理咨询课程,定期对于单亲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对于心理上出现问题的学生及时采取解决措施。第三,学校应该完善校园基础设施,丰富校内娱乐生活,减少心理压力。

3.提高社会关注度,发挥媒体作用

提高社会对农村单亲儿童的关注度,必须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媒体应该真正走入农村单亲家庭,做相关方面的报道;经常开展关于农村单亲儿童心理问题的公益节目;建立公益网站,充分利用网络的时效性,使农村单亲儿童的心理问题引起社会的注意,提高社会的关注度,以此呼吁社会给予经济上的支持,获得心灵上的慰藉,促使农村单亲儿童健康发展。

4.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政府应提高对农村单亲儿童家庭的补助标准,不仅可以解决单亲儿童家庭基本的生活需要,而且政府的补贴可以让单亲家长不至于忙于生计而忽视对于孩子的关爱、安慰;加大农村医疗基础设施的建设,解决单亲儿童家庭看病难的难题;在农村建立咨询服务站,定期举行心理教育的相关活动,使关爱单亲儿童落到实处,为农村单亲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硬件设施。

注 释 ①侯静.胆大与胆小――家庭和学校环境中的儿童行为抑制性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121 ②刘云艳.幼儿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219

儿童心理咨询范文第10篇

2002年7月份-8月份、10月份-11月份,深圳市罗湖区妇幼保健院儿童心理保健科的龚建华副主任医师两次向幼儿家长和幼儿园老师以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对罗湖区范围内的3-6岁学龄前儿童进行心理行为调查,总共收回有效问卷近9000份。9000例的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筛查样本,可以比较真实地反映深圳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方面的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按照儿童心理问题发生率的高低排序,位于前五位的分别是:行为问题占25.8%,情绪障碍占21.3%,语言发育不良占17.2%,进食障碍占16%,睡眠障碍占6.7%。其中15%的幼儿需要就医矫治。

为3―10岁孩子做心理咨询,比为成人咨询难度更大,因为孩子都是被带来的,而且往往充满了紧张、焦虑,甚至恐惧――僵硬的身躯,垂着头,少有的安静,惶惑的神情,“我没病,干嘛要看医生?”

心理咨询强调主动性,没有自愿哪来主动?所以,对于孩子的咨询,首先是让孩子想咨询,让孩子不怕咨询!因此有必要在咨询前做一些必要的准备活动,这些活动类似于体育运动中的“热身”,可以在咨询中省去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从而让心理咨询顺利进行,并取得满意的效果。

让孩子知道心理咨询是怎么回事

有的父母为了不给孩子压力,于是“骗”孩子出来玩。结果孩子走进来看到心理咨询的牌子,竟然大哭大闹起来,可父母仍然不承认,说是路过问问也好。孩子并不了解心理咨询,父母如此谨小慎微,反而给咨询蒙上了一层神秘而且有点可怕的面纱。所以在带孩子来咨询前,请务必用孩子能懂得的语言告诉孩子去干什么,除非他们确实不可能懂(比如孩子还是婴幼儿或其智力发育迟滞等)。

“儿子,最近你的功课好像很多,有没有办法做得快一点,使学习、娱乐两不误?”

“你想不想知道自己的注意力到底怎样?有没有办法提高上课兴趣,使你学得更好一点呢?”

“我相信我的孩子肯定是聪明的,但怎样让聪明的脑子转起来呢?”

……象这几种启发性的表述方式是可取的。

提前预约

第一次咨询时,要填写一些必要的咨询表格,做相应的心理测试,了解孩子的成长经历,因而需要更多的时间性。因此家长最好事先选好咨询机构,进行电话预约。如果有特殊要求,比如希望咨询师具有某些特点(包括性别、年龄、语言、性格方面的要求),希望家长与咨询师先单独交谈等,都可以在预约中讲清楚。比如,对于一个缺乏母爱,而父亲又暴躁、冷漠的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讲,权威性的男咨询师很容易使孩子因恐惧而使咨询没有任何结果,但是温和型的女咨询师则很容易走进孩子的心灵。

家长勿下断语

在没有专业人员诊断前,请先不要妄下结论:“我带孩子来看‘多动症’”、“医生,你看我的孩子有‘自闭症’吗”……不要让孩子带着“帽子”或不必要的包袱来咨询。咨询过程中,对孩子的情况描述一定要恰当,不要用贬损的语言,如:这孩子太胆小,没出息;这孩子尿床,不知道丢人;这孩子爱惹事,将来准得进“号子”等等,更不要当着咨询师训斥孩子,揭孩子的短,让孩子在咨询师面前自卑退缩,这些都对咨询效果有负面影响。约好咨询时间,一定要按时到达,一是对咨询师的尊重,二是因为有时咨询的家长很多,迟到了就会等待许久甚至排不上队,白跑一趟,如果遇上特殊情况,我们立即给咨询师打个电话予以说明,改变一下咨询时间。还有要注意对外保密,避免有些口无遮拦的人随意乱说,使孩子受到伤害。

带好必要的东西

心理咨询强调咨询师要在充分了解来访者的基础上,作出合理分析,并给予其必要帮助。但毕竟每次时间有限,所以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使咨询师更完整地了解孩子,更有效地完成咨询,你可以根据孩子需要咨询的问题,带些必要的辅助材料。如果是学习问题,你可以带上孩子的学生手册,以及试卷、作业等。这些材料可以比较完整、具体地反映孩子的历程,帮助咨询师判断孩子是从什么时侯开始掉队的、可能是什么样的学习能力问题及老师对孩子的综合评价如何等。

另外,如果你曾有过咨询经历,那么带上已有的测试、诊断资料(诸如涉及智力、体格、营养状况等的资料),将是非常明智的。当然,如果你不知道究竟应该带什么,你也可以在预约电话时询问,看是否需要什么辅材料。

每次咨询治疗后,咨询师会交代一些注意事项或布置一些家庭作业,这些对于巩固咨询效果,改变孩子的状况是非常有必要的,家长应该按照咨询师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去做,平时,你也要时刻注意观察孩子的变化,鼓励孩子每一点微小的进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并能详细地将孩子的变化告诉咨询师,使咨询师能够准确掌握情况,及时调整咨询治疗方案。

上一篇:心理年龄范文 下一篇:人本主义心理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