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综合架构中的特色为本理念

时间:2022-10-01 06:47:59

高职教育综合架构中的特色为本理念

摘 要:高职教育经过数载发展求变已然进入“特色为本”的综合架构维稳阶段。综合架构的相对稳定和精雕细琢的特色建设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有特色就有生存的根本,没有特色就会在职业教育体系中遭受教育经济学的制裁,最终走向办学失败。文章以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在发展中不断开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建设为案例,分析了高职教育综合架构设计中的特色建设思路、实践及所取得的成果。

关键词:高职教育 特色 综合架构 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4-161-02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着重围绕珠三角地区现代服务业人才需求,改革和创新高职类现代服务业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从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人才培养的运行体系以及人才培养的保障体系等诸方面进行改革,逐步形成了“三维一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并以此指导和推进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不断探索专业建设和发展成为当前国内高职教育综合架构的必然趋势,而要保证综合架构的协同增效则依靠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与时俱进。

一、与时俱进的“特色为本”育人理念

(一)“三维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011年,学院申报的以“三维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的“高职类现代服务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被批准为广东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三维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从“三层对接”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建设、“三环相通”的育人平台建设以及“三级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等三个维度出发,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院立足女性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从人才培养主体定位、人才培养平台打造和人才培养手段创新等三个方面全方位构建的女性人才培养体系;是学院在多年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的基础上,经总结、提炼、充实和延伸而逐步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

1.建立校企合作育人的“三层对接”人才培养机制。学院全力构建“三层对接”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以校企合作育人为途径,通过学院对接产业、专业对接企业、师生对接职业岗位,推进基于校企共同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增加办学活力。以社会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完善双证书制度,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校企合作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将学院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学院和企业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2.打造课堂、校园与社会“三环相通”的育人平台。学院全力打通课堂、校园与社会“三环相通”的育人平台。以职业素质教育和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课堂教学与校园育人相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形成了全面培养、全程培养和全员培养的育人体系,打造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新格局。

3.强化仿真实训、生产性实训与顶岗实习“三级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高职现代服务业专业的岗位指向性、职业智能性和实践社会性的特点,学院全力强化仿真实训、生产性实训与顶岗实习“三级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三个阶段的实践教学,实现从职业基本能力、职业综合能力到创业创新能力培养的三级递进能力培养,使学生不仅能胜任第一个工作岗位,而且能够具有岗位迁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各专业形成了有专业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在顶层设计上,提出了“三维一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和内涵,各专业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相关行业企业的特点,形成了有专业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1.服装设计专业“校企合作、项目导向的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服装设计专业在原有“0.5+2+0.5”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以“服装研发中心”为平台,将企业的真实项目引入教学“工作室”,积极进行技术研究与推广,形成“基础项目与基础能力培养紧密配合、创意项目与创新能力培养紧密配合、综合项目与创业综合能力培养紧密配合”的“三级递进”式教学,系统构建起“校企合作、项目导向的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

2.商务英语专业“BEC”人才培养模式。商务英语专业根据国际贸易和国际商务管理岗位群人才素质与能力要求,构建了“商务技能(Business Capacity)+英语才能(English Capability)+就业能力(Career Competency)”的“教、学、做”一体化的“BEC”人才培养模式,以工学交替、项目导向和任务驱动为主要教学模式,培养“会英语、懂商务、能操作、会办事”的高素质技能型女性商务英语专门人才。

3.旅游管理专业“工学交替、双训结合、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旅游管理专业适应广东社会结构调整和旅游业转型升级需要,依托广东省旅游局以及广东旅游协会,携手广州长隆集团等企业,创新“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办学机制,确立了“工学交替、双训结合、五位一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即以教学要素围绕区域旅游旺季进度配置,使教学时间吻合旅游企业生产服务周期,为工学交替创造条件;以“岗位技能训练+职业素质训练”双训融合为基础;以专业课程体系、校园文化环境、校企共育的教学进程、专业技能竞赛和顶岗实习为一体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除以上三个专业之外,学院其他专业也在学院“三维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形成独特的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如动漫专业将广州百逸公司动画研发部整体引进学院,形成了有代表性的“校中厂”人才培养模式;电子商务专业将虚拟的电子商务平台和校园网络超市、阿里巴巴平台相结合,形成了“虚实结合,三级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将职业岗位真实工作中的典型案例、实务技能、工作流程、热点问题引入课程,以案例、实务、流程、问题为中心进行人才培养,形成了“案例+实务+流程”人才培养模式;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方向)等专业,与广州市西格玛、海印集团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开展“定向”或“订单”式人才培养,组建企业冠名班,企业为学生提供三个学年的学费、住宿费,并设立奖学金,形成“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等等。

二、专业建设始终保持综合架构中的发展求变

学院以培养人才为中心,以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为先导,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为引领,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专业建设再上新台阶

近年来,学院立足现代服务业发展,调整了专业结构和布局,形成5个面向珠三角地区现代服务业的重点建设专业群——以文秘专业和商务英语专业为龙头的应用语言类专业群、以青少年工作与管理专业为龙头的公共事业类专业群、以电子商务专业为龙头的经贸类专业群、以旅游管理专业为龙头的旅游类专业群、以服装设计专业为龙头的服装与艺术设计类专业群。2010年,学院文秘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被评为广东省示范专业,2011年,文秘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又被确立为中央财政支持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重点专业,同时,电子商务专业标准研究教改项目课题获广东省教育厅立项,逐步形成了以重点专业建设为龙头,带动全院专业建设与教学质量提升、提高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与办学水平的新局面。

(二)教学模式与课程改革成效显著

学院教学改革把工学结合作为切入点,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岗位(岗位群)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深化课程改革,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课程内容较好地体现了工学结合“深度融合”;加强生产性实训课程建设,采用模块化且与职业资格等级鉴定结合的形式,以学生为本位、以能力为核心,突出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技能训练;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网络教学、虚拟教学和仿真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大力推行现场教学,加大课程实训、实习比重,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能力培养;推进公共基础课程改革,根据不同专业发展需求,精心设计公共基础课,不断推进基础课的创新。

近年来,学院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标准45门,建成了3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省优质课程、20门院级精品课程、30门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以及45门网络课程;形成了4个重点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库;开发了150多本基于工作过程或基于工作项目的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其中有20多本被列为国家级规划教材,130多本为公开出版的校本教材。

(三)学生综合素质高、就业率高、社会综合评价高

学院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坚持“双证书”制度,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考试通过率、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通过率、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身体素质达标率,在全省高职院校中名列前茅;学生在国家、省的多种竞赛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获奖成果多。近几年,学院有31个专业100%实行“双证书”制度,学生双证书获取率达到95%以上,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达90%以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平均超过99%,经过毕业生跟踪调查,毕业生综合评价的称职率达到90%以上,用人单位对学院毕业生的思想道德表现、职业素养、社会适应能力、人文素质、协作精神、敬业精神等方面的评价满意率较高。

(四)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就业基地规模初现

近年来,学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配备了一批先进的实训设备,建设实训基地,目前已建有校内实训基地11个,实训室80个,校内实验实训场所建筑面积近3万平方米。实训基地实行院系两级管理体制,由学院教务处实训科统筹、各系为主体进行管理,规章制度健全,进行独立成本核算,讲求效益,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步入规范化。学院设立实训基地建设专项资金,年均投入500万元左右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为实训基地建设和运作提供资金保障。目前已建成了具有真实职业氛围、校企合作共建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7个,获得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两项、省级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两项。2010年,省级以上实训基地项目接受省高等职业教育专项补助资金绩效检查,项目管理与建设成果得到专家组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2011年,学院“校园实训超市”被评为首届全国高职高专工商管理类“优秀教学企业”、服装设计实训基地被广东省教育厅评为首批“广东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基地”。

学院还致力于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目前已与恒大酒店集团等170多个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就业基地近100个。学院重视顶岗实习和校外实习组织实施的过程管理,由系派出带队教师对学生进行全程跟踪管理或定期对学生进行指导;实践教学规章制度健全,执行得力;实习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已有多家企业与学院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定向就业人数逐年增加。

(五)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

建校以来,学院对外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与美、德、英、澳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的企业、高等院校及妇女界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国外高校合作办学,学习借鉴国外高职院校先进的办学理念和职业教育理念,形成学生互派、教师互访、联合办学的良性机制。

学院与美国著名的卫斯理女子学院以及日本城西国际法人大学结为友好学校,探索女性成才规律,合作培养女性人才;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坎顿分校开发了“2+1”、“3+1”的学历学位(副学士学位)教育合作模式,同时开发了中美双方互访的暑期人才培养项目,合作开发课程,培养师资和学生,实现人才培养的国际化;与亚洲基金会合作设立多项教育助学金项目,接受美国沃尔玛公司、微软公司、MAY公司、GAP公司和201国际鞋业集团等企业和团体对外来女工的助学捐助,50多名外来女工在资助下完成了本科和专科的学习,300名外来女工完成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学习,2200多名社区女工完成了计算机课程进修;与我国香港协青社长期合作,安排社区管理专业的学生参观体验香港社会工作,学习先进的社工服务理念,使学生对社区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以外,学院还与美国犹他迪仕大学、新加坡PSB学院等开展教学交流;与德国著名F+U培训集团开展合作培训项目,选送师生到德国培训实习和进修。

(本文系作者主持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C类教学管理项目的阶段性成果,广东省教育厅资助,项目编号:20120302014。)

参考文献:

1.杜长征,杨桦.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在于创新[J].职业技术,2009(01)

2.况红.构建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的探索[J].教育探索,2008(02)

3.马乔林.加拿大高职教育特色及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启示[J].成人教育,2007(11)

4.平若媛,龙洋.坚持特色 抓好高职教材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04)

5.张冠文.创建产学研平台 打造高职教育特色——山东滨州职业学院产学研结合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5(10)

(作者单位: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番禺 511450)

(责编:贾伟)

上一篇: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的研究 下一篇:用耗散结构理论探讨社团活动对大学生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