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安全感论文:大学生父母关系感知调研

时间:2022-10-01 06:09:37

学生安全感论文:大学生父母关系感知调研

本文作者:张娥、訾非 单位: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系

目前缺乏从子女的角度对父母关系感知的测量和研究,更缺乏研究探讨其与安全感的关系。而大学生作为尝试脱离家庭的群体,要开始独自应对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问题,所面临的压力,容易唤起他们的不安全感。在与父母保持一段距离后,他们会如何评价父母间关系带给自己的感受,这种感受对他们的安全感和特质焦虑又会有怎样的影响。这些都值得通过定量研究的方法进行探究。因此本研究试图从积极和消极两个维度编制用于测量父母关系带给子女感受的问卷,并探究父母关系感知与安全感和特质焦虑的关系。

大学生父母关系感知问卷的编制

理论建构及初始条目编写。对5名大学生被试进行了深度访谈,主要侧重于访谈对象对自己父母关系的描述、父母关系对自己的影响,尤其是情绪感受层面的影响。另外对15名大学生进行半开放式访谈,就父母关系感知这一主题收集关键词和关键句。根据情绪的积极和消极二维理论,按照父母关系带给子女的积极和消极感知两个维度编写和整理问卷条目,获得33个项目。在15名本科生中进行初步预测,收集反馈意见。并请一位心理学专家和六位心理学研究生对预测问卷题项进行讨论评阅,最终根据所有意见对题项和文字进行了相应修改,形成了27个项目的预测问卷。各维度题项随机排列,采用李克特式5点记分方式。以性别、年龄、年级、专业、生源(农村或城市),父母是否离异,以及被试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为人口学变量。

项目筛选。探索性因素分析样本来自北京市某高校一、二年级大学生。发放22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06份。其中男生66人,女生140人,平均年龄19.4±0.9岁;一年级100人,二年级106人;70人来自农村,136人来自城市。验证性因素分析样本来自北京市某高校一、二年级大学生。发放3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71份。其中男生105人,女生166人,平均年龄为19.4±1.6岁。176人为一年级,95人为二年级。121人来自农村,153人来自城市。运用t检验法对初始问卷进行项目分析,求出每位被试在各维度的总分,并按照总分进行高低排序,区分出高分组(27%)和低分组(27%)。依照高低分组对每个题进行t检验。经检验,所有题项均达显著性水平。

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对项目分析后的27个项目进行Bartlett球形检验,Bartlett值为3911.77,P<0.0001,KMO=0.92。根据理论构想,设定提取因子值为2,得到方差贡献率分别为33.8%和23.4%,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7.2%。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数据进行斜交旋转(Promax,Kap-pa=4),但旋转后出现多个项目跨两个因子的情况。在未设定抽取因子个数的情况下,综合特征值和陡坡图,得到3个因子。方差贡献率分别为33.8%、23.4%和5.8%,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3.0%。具体因子载荷及共同性值详见表1。综合比较三因子和二因子结构,前者在累积方差贡献率、碎石图和载荷等指标上均优于二因子结构,且在理论上也可得到解释,故选取3因子结构。根据每个因子所包含的内容,结合理论构想,将3个因子分别命名为:因子1,父母关系消极感知,共14个项目。因子2,父母关系积极感知,共9个项目。因子3,父母关系绝望感,共4个项目,表示个体对父母关系绝望的感受,是比消极感知更加强烈的负面感受。

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使用Amos7.0对27个项目的父母关系感知问卷进行三因素模型的验证性因素分析,以极大似然估计法检验模型的拟合程度,结果(见表2)发现,初始模型的拟合指数稍不理想。根据理论分析和修正指数、残差值的提示,删除不合适项目,并允许同一维度内修正指数较高的10对项目之间的残差相关,最终确定三个因子:①父母关系消极感知,共12个项目;②父母关系积极感知,共9个项目;③父母关系绝望感,共4个项目。

父母关系感知问卷的信度检验。信度分析样本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样本,即有效问卷271份。另外请50名大学生间隔两周填写两次问卷,以获得重测信度数据。检验结果表明,问卷各维度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父母关系消极感知0.92,父母关系积极感知0.91,父母关系绝望感0.84,总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6。三个维度的分半信度分别为0.87、0.86和0.85。重测信度分别为0.79、0.75和0.76。

父母关系感知问卷的效度检验。根据本研究编制问卷的研究假设,使用BFS心境量表[10]、安全感量表[5](SecurityQuestionnaire,SQ)和特质焦虑量表(TAI)[11]作为效标效度工具。采用BFS心境量表与父母关系感知问卷同时施测,有效问卷为206份(男生66人,女生140人,平均年龄19.4±0.9岁)。同时施测安全感量表、特质焦虑量表和父母关系感知问卷,样本同验证性因素分析。父母关系感知与BFS情绪量表、安全感量表和特质焦虑量表的相关分析结果分别见表3、表4。在结构效度方面,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问卷具有三因子结构,符合研究设想,问卷具备较好的结构和理论效度。另外,父母关系感知问卷各因子间呈中度相关或不相关,说明因子间具有一定独立性;各因子与问卷总分的相关较强,说明各因子都是总问卷的组成部分。见表5。

大学生父母关系感知的特点及其与安全感和特质焦虑的关系

大学生父母关系感知的特点以父母关系感知的三因子为因变量,性别、年级和生源地为自变量做多因素方差分析(MANOVA),结果表明各因子在性别、年级和生源地上均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性别在父母关系感知上的主效应显著(F=8.68,P<0.05),年级在父母关系消极感知和父母关系绝望感上主效应显著(F=6.47,P<0.05;F=6.00,P<0.05),生源地的主效应不显著。事后检验表明,男性的父母关系消极感知得分显著高于女性(34.24±12.95,30.62±11.38;t=2.25,P<0.05)。大二年级学生的父母关系消极感知(30.07±10.92,35.21±13.37;t=-3.17,P<0.01)和父母关系绝望感(9.59±2.40,10.72±2.98;t=-3.13,P<0.01)均显著高于一年级。选取父母关系消极感知、父母关系积极感知和父母关系绝望感三个变量做聚类分析(ClusterAnalysis)。采用Ward’sMethod和SquaredEuclideanDistance进行分析,发现群数为3个最为适宜。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用于聚类的3个变量在不同类型上均差异显著,三个变量对分类都有贡献。详见表6。进一步的事后检验(LSD)发现,类型1、类型2和类型3在父母关系消极感知因子上的得分依次为类型1<类型2<类型3,其差异均达到0.001显著性水平;在父母关系积极感知因子上的得分依次为类型1>类型3>类型2,其差异均达到0.05-0.001显著性水平;在父母关系绝望感因子上的得分依次为类型1<类型2<类型3,其差异均达到0.001显著性水平。定义类型1为父母关系最好型,所在组被试(占总被试量的45.8%)感知到的父母关系积极感受最强烈,消极感受最少;类型2为父母关系中等型(占总被试量的33.2%),所在组被试感知到的父母关系处于中等水平;类型3为父母关系最差型(占总被试量的21.0%),所在组被试感知到的父母关系积极感受较少,消极感受最强烈。父母关系感知类型的性别分布存在显著差异(χ2=8.47,P<0.05)。女大学生感知到更多的父母关系最好型,

不同父母关系感知类型的大学生的安全感和特质焦虑以父母关系感知类型为自变量,安全感和特质焦虑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8。不同父母关系感知类型在安全感和特质焦虑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事后分析(LSD)发现在人际安全感上,父母关系最好型显著高于父母关系中等型(P<0.01),父母关系中等型显著高于父母关系最差型(P<0.01);在确定控制感上父母关系最好型显著高于父母关系中等型(P<0.001),父母关系中等型显著高于父母关系最差型(P<0.05);在特质焦虑上父母关系最好型显著低于父母关系中等型(P<0.001),父母关系中等型显著低于父母关系最差型(P<0.05)。2.3.3父母关系感知对安全感和特质焦虑的回归分析采用逐步回归(Stepwise)考察父母关系感知对安全感和特质焦虑的预测作用。结果表明,父母关系感知中的父母关系消极感知和积极感知两个维度对人际安全感、确定控制感和特质焦虑的预测作用显著,其解释率分别为20.9%、26.0%和23.1%。见表9。

讨论

三维度、25个条目构成的父母关系感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重测信度都满足心理测量学标准,结构效度与效标关联效度也符合要求。本研究中男性的父母关系消极感知得分显著高于女性,这与已有的研究存在差异。曾有研究表明,在父母发生冲突时,女孩在情绪反应方面的得分高于男孩[12,13]。这表明可能男生不会像女生那样表达自己的情绪,但对父母关系的消极感受可能更强烈。大二学生的父母关系消极感知和父母关系绝望感显著高于大一学生。这可能因为大一学生刚刚离开家庭,进入学校的新环境,对家庭比较留恋,对家庭氛围和父母关系的消极感受相对较弱。

聚类分析发现大学生父母关系感知存在三种类型,父母关系最好型、中等型和最差型。这一分类与Davies等人提出的父母情绪安全三类型(安全型、冷漠型和占有型)类似。Davies等人发现,安全型情绪所占比例最大,约占54%;冷漠型其次,约占27%;占有型最少,约占20%[13]。虽然两种类型划分所使用的问卷不同,但结果类似,其中父母关系最好型接近安全型,父母关系中等型接近于冷漠型,父母关系最差型接近于先占型,两种划分方式的类型比例也接近。

研究表明父母关系引发的情绪不安全易导致心理健康问题[14]。本研究支持这个结论。父母关系消极感知和父母关系绝望感与人际安全感和确定控制感显著负相关,与特质焦虑显著正相关;父母关系积极感知和人际安全感和确定控制感显著正相关,与特质焦虑显著负相关。回归分析也表明父母关系感知对人际安全感和确定控制感有显著的向预测作用,对特质焦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不同父母关系感知类型的被试在安全感上和特质焦虑上也存在显著差异。总的来看,父母关系最好型被试的安全感优于父母关系中等型,父母关系中等型优于父母关系最差型。父母关系最好型被试的特质焦虑少于父母关系中等型,父母关系中等型被试的特质焦虑少于父母关系最差型。这表明大学生被试感知到的父母关系越消极,他们就相应的体验到更少的安全感和更多的特质焦虑,感知到的父母关系越积极,就体验到更多的安全感和更少的特质焦虑。

上一篇:建筑技术论文:建筑业技术革新影响因素探讨 下一篇:转系适应论文:转系生适应状况与影响因素探究